中医健康网

Who把肥胖(who把肥胖当成一种疾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专家:肥胖可引发多种疾病 应注重科学减重

中新网北京4月30日电 (记者 李亚南)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有9000万肥胖人群,其中1200万属于重度肥胖。在“世界防治肥胖日”来临之际,专家指出,肥胖可以造成心血管问题,甚至消化系统问题、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心理问题等。对于肥胖人群来说,应注重科学减重。

“肥胖理论上来讲是一类因为体重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症候群,它可能影响到很多脏器的功能。”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王勇教授说,WHO对肥胖的定义,是根据体重指数(BMI,Body Mass Index)来计算的。

中国医师协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主任梁辉教授表示,当前,中国肥胖的特点包括腹型肥胖比例较高,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较快,北方人群肥胖比例比南方高等。他认为,大部分中国肥胖人群可能和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高热量的饮食。此外,如环境污染、精神压力,包括一些慢性的炎症等疾病,在形成肥胖过程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肥胖是疾病之源,从头到脚,每个系统、每个器官都会受到肥胖的危害,或者产生相关的疾病。梁辉教授补充说,例如中风跟肥胖是密切相关的,与代谢相关的包括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等,跟呼吸系统有关的最明显的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此外,肥胖对性激素、生育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肥胖与很多肿瘤也密切相关。

据介绍,控制体重需要长期保持能量摄入比,加强运动锻炼和体力活动,改变静坐乏动的生活方式,必要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对重度肥胖者,必要时还可进行减重手术治疗。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减重手术或者是代谢手术?梁辉教授介绍道,中国医师协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以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都制定了相应的指南。体重指数超过32.5,不管有没有糖尿病都推荐减重手术,超过了32.5自己减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这个体重会带来潜在的风险;体重指数在27.5到32.5之间,合并有2到3种代谢疾病和代谢相关的问题,也应该考虑减重手术治疗。从病人的年龄来讲,现在推荐的是16岁到65岁之间,另一方面,我们要小心有一些病人可能有手术的禁忌症,或者是麻醉的禁忌症。

需要注意的是,减重手术的麻醉对于麻醉医生来讲是极大的挑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刘存明教授对此介绍称:在术前,这些病人有很多的合并症,以及呼吸功能不全,往往具有抑郁或者有自闭心理。到手术室后,护理方面存在挑战,病人皮下脂肪很厚,要找到静脉打一针或者移动病人都很困难。在麻醉诱导阶段,肥胖病人要上麻醉都是选择全身麻醉,要进行气管插管。但因为这些病人本身呼吸道就不是很通畅,有呼吸暂停综合症或者打鼾,用一点点药以后他的呼吸道就容易完全不通,这个是很大的挑战。在术后,病人需要恢复到能够满足其自身需求的状态才能拔出气管、导管,恢复到麻醉后正常的状态。如果用麻醉药尤其是肌松药后,病人肌肉力量会下降呼吸不畅,术后拔管就更困难,这就需要医生给病人用一些拮抗药。

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主任于泳浩教授指出,减重代谢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美,肥胖患者最大问题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改变,就是各种合并症的出现,这种情况下个人观点是一旦符合适应症,就要尽快进行手术。

针对外界不少人关注的医美减肥,专家提醒,医美最早介入减肥领域是吸脂、抽脂、切脂等对皮下脂肪所做的一系列手术,但其实皮下脂肪具有保护人体的一些能量储存,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有益的,真正对人体的脏器功能有害的是内脏脂肪。(完)

百病之源!肥胖的危害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肥胖,这一名词大家并不陌生,大腹便便的男士苦恼不已,年轻女性则天天嚷嚷着要减肥。那么,哪种情况下属于“超重”和“肥胖”?肥胖离我们有多远?降体重是否单纯为了体型美观?

什么是超重和肥胖?

★ 超重(24≤BMI<28 );肥胖(BMI≥28)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定义为可能导致健康损害的异常或过多的脂肪堆积,2016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

我们常用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进行超重和肥胖分类,BMI计算公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对于肥胖,全球学术界有多种诊断切点。我国成人肥胖的诊断标准:18.5≤BMI<24 为正常体重范围,24≤BMI<28 为超重,BMI≥28为肥胖。此外,男性腰围≥90厘米或女性腰围≥85厘米即为腹型肥胖。

肥胖离我们有多远?

★ 肥胖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来看看WHO在2016年给“肥胖”所做的一些全球估计数字:逾39%(19亿)成人超重,其中超过13%(6.5亿)成人肥胖;全球肥胖流行率在1975年和2016年之间增长近三倍。

在中国,从1993年至2009年的17年间,成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从13.4%增加至26.4%,总体呈线性增长;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从18.6%增长至37.4%,平均年增长1.1%,显著高于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

肥胖危害知多少?

★ “一胖毁所有”(肥胖累及全身各系统,显著增加糖尿病、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的发生率)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这是2012年的头号死因;糖尿病;肌肉骨骼疾患(特别是骨关节炎);哮喘、睡眠呼吸暂停;月经紊乱、勃起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等;某些癌症(包括子宫内膜、乳腺、卵巢、前列腺、肝脏、胆囊、肾脏和结肠);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预期寿命减少。随着BMI的升高,上述疾病患病风险也随之提高。

儿童青少年肥胖需要关注吗?

★ 儿童肥胖大军正在跃跃欲试,儿童肥胖后果更加严重

2016年,超过3.4亿名5-19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2019年,3800万名5岁以下儿童超重或肥胖。儿童肥胖率上升速度高于成年人,且中国是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肥胖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骼系统和心理智力等都造成严重的危害。

肥胖有解决之道吗?

★ 肥胖可防可控,亟需综合管理

解决肥胖问题是当务之急,WHO呼吁全球各级采取行动减少肥胖人群,以解决这一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针对儿童肥胖这一庞大后备军。近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内分泌专业学术协会纷纷发表指南,从肥胖的发病机制出发,一致推荐给予肥胖人群开展综合医疗管理。

目前,由仁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麻静教授牵头并组建的肥胖MDT,集结了内分泌科、营养科、胃肠外科、心内科、放射科、中医科、整形科、心理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成员,通过筛查、诊断、评估、治疗、护理和心理等多维度全周期的高效管理,在控制体重的同时,完成了共病管理、降低健康危险因素,改善肥胖人群预后,最终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赢得了病人的良好口碑,也获得了全国学术界的肯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肥胖MDT团队

肥胖是风险还是疾病?柳叶刀子刊发布临床诊断报告

·《临床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提出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即将体脂测量指标(如腰围或直接测量体脂量)与BMI结合使用,以检测肥胖,从而降低误分类的风险。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clinical obesity)”和“亚临床肥胖(pre-clinical obesity)”。

2025年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布了一份名为《临床肥胖的定义与诊断》(Defini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clinical obesity)的报告,提出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即将体脂测量指标(如腰围或直接测量体脂量)与BMI(身体质量指数)结合使用以检测肥胖,从而降低误分类的风险。

报告指出,当前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方法主要依赖于BMI,而BMI并不是衡量个人健康或疾病的可靠指标。这份报告的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Francesco Rubino教授表示:“关于肥胖是不是一种疾病的问题是存在缺陷的,因为它预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非此即彼’的场景,即肥胖要么始终是一种疾病,要么从来不是一种疾病。然而,有证据表明,现实情况更加复杂。一些肥胖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体健康,甚至可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体征和症状。”

据估计,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目前,WHO将肥胖列为“一种慢性复杂疾病”,然而,肥胖作为一个独立疾病实体的概念在医学界内外仍然存在难以调和的争议。这些争议表明,由于肥胖直接引发的疾病尚未得到界定,肥胖缺乏确切的临床定义。

“仅将肥胖视为一种风险因素而非疾病,可能会剥夺那些因肥胖而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及时获得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肥胖笼统地定义为一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以及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外科手术,从而对个人造成潜在伤害,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Francesco Rubino说。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clinical obesity)”和“亚临床肥胖(pre-clinical obesity)”。

重新定义肥胖

根据报告,关于当前肥胖的诊断方法,临床医生和政策制定者之间存在持续争议,因为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对体脂过多的错误分类和对疾病的误诊。造成这一问题的部分原因是目前肥胖的定义依赖于BMI。考虑到与肥胖相关风险的种族差异,目前不同国家使用了不同的BMI临界值。对于欧洲人来说,BMI超过30 kg/m²被视为肥胖。在中国,BMI超过28 kg/m²达到肥胖标准。

报告指出,虽然BMI有助于识别健康风险较高的个体,但它并不是体脂的直接测量指标,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也不能提供个人层面关于健康或疾病的详细信息。

报告成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分校的Robert Eckel教授表示:“仅仅依靠BMI来诊断肥胖是有问题的,因为有些人的多余脂肪往往被储存在腰部或器官周围(如肝脏、心脏或肌肉),与将多余脂肪储存在皮下(如手臂、腿部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人群相比,前一类人群的健康风险更高。但是,体脂过多的人并不一定能通过BMI判断出他们患有肥胖,这意味着他们的健康问题可能会被忽视。此外,有些人虽然BMI和体脂含量都很高,但却保持着正常的器官和身体功能,没有持续性疾病的体征或症状。”

报告建议用以下方法之一来确认体脂含量是否过多(肥胖)及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除BMI外,至少参考一种体形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或腰身比waist-to-height ratio);

不考虑BMI,至少参考两种体形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身比);

不考虑BMI,直接测量体脂(如通过骨密度扫描或DEXA法检测);

对于BMI非常高的个体(如>40 kg/m²),可以假定其实际存在体内脂肪过多。

此外,报告还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分类:“临床肥胖”和“亚临床肥胖”。“临床肥胖”被定义为因体脂过多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的患者应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亚临床肥胖”指在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亚临床肥胖的个体无持续性疾病,但他们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和其他几种非传染性疾病(NCDs)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因此,应为他们降低潜在的疾病风险提供支持。

个性化照护

报告认为,应确保所有肥胖患者在需要时都能获得适当的健康建议和循证照护,并针对临床肥胖和亚临床肥胖采取不同的策略。

其建议,临床肥胖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目的是全面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临床肥胖的治疗和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个性化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与患者积极讨论来决定具体方案。

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尽管尚未因过多体脂引发持续性健康并发症,但未来患病的风险较高。因此,对他们的照护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根据个体的风险水平,为亚临床肥胖人群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或者在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显著降低其较高的风险水平。

美国肥胖行动联盟(Obesity Action Coalition)成员、患者倡导者Joe Nadglowski表示:“研究表明,人们通常对肥胖的谈论方式加剧了肥胖污名化,使肥胖的预防、管理和治疗更加困难。报告提出的新方法有助于消除误解并减少污名化。我们还呼吁加强对医疗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培训,以解决这一问题。”

澎湃新闻记者 曹年润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