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肥胖君(晚安胖不拉几图片)
吃钙片喝牛奶不灵?想长高要怎么办?
解惑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内分泌科朱顺叶教授
名医解惑
健康有约工作室&身边纸研编组联合出品
春天万物生长,也被认为是孩子长高的黄金季。然而很多家长对如何促进孩子长高蒙查查。在很多家长的心目中,对付“孩子长不高”只有一招,就是“喝牛奶、补钙”。然而,儿童生长发育专家并不认同这一做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内分泌科朱顺叶教授强调,在排除矮小症等疾病因素外,孩子想长高要吃好、睡好、运动好。具体来说,抓住生长激素分泌的两个黄金时段。在孩子作业多的情况下,合理选择运动方式,科学安排可事半功倍。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周晋安
栏目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温俊华、曹腾
澄清:喝牛奶不仅仅为了补钙!
“常有家长误以为‘喝牛奶=补钙=促长高’,其实并非如此。”朱顺叶指出,牛奶除了含有钙,还富含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容易被机体吸收。以纯牛奶为例,其中百分之八九十是水分,蛋白质约占3%~4%,乳糖约占4%~5%,脂肪约占3%~5%。喝奶不仅仅为了补钙,钙跟“长高”也不是唯一对应的关系。
有些孩子乳糖不耐受,家长为了让孩子长高,便用钙片来替代牛奶。“其实,钙片难以替代牛奶的营养价值。一味补钙,未必能促进快速长高。”朱顺叶指出,钙的正常摄入可强壮骨骼,有些缺钙的孩子,身高并不低,但是骨骼发育有畸形。
营养专家推荐每天喝一杯牛奶。需要提醒的是,牛奶虽好,但不能“当水喝”。如果一天喝牛奶超过500毫升,可能热量过剩,引发肥胖等问题,也影响营养的均衡摄入。另外,不管是“早安奶”还是“晚安奶”,建议不要让孩子直接饮用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鲜奶,因温度比较低,可能对肠胃有刺激,建议用温热水给奶瓶加温,但要注意不要把牛奶煮沸,以免营养物质流失。
要长高,好好睡
朱顺叶指出,生长缓慢的原因相当复杂。人体的生长,在婴儿时期与营养和生长激素、甲状腺素是密切相关的,3岁以后的儿童期主要与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有关,青春期由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直接主导身高的增长。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营养要充足、均衡,注意避免偏食。
学龄期以后,在注意均衡饮食、排除生长激素等内分泌疾病影响的前提下,要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以及适度运动。
“请家长注意,务必让学龄期的孩子晚上十点前入睡。”朱顺叶说,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有两个时段,一是午夜十二点钟到一点钟,二是凌晨五点钟到六点钟。这两个阶段要让孩子处于深睡眠阶段,由此倒推,十点钟入睡的话,刚好到十二点左右能够进入深度睡眠阶段。
朱顺叶建议,习惯熬夜工作的家长可以先哄孩子睡觉,然后再起身工作。要为孩子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尽量不要装小夜灯,更不建议用亮度较强的台灯给孩子“壮胆”。有些孩子对光线明暗比较敏感,小夜灯不利于孩子安眠。如果孩子特别怕黑,离不开小夜灯,则应该将灯光尽可能地调暗,或者将夜灯改为光感不强烈的地灯。待孩子完全入睡后,卧室应熄灯。
要长高,运动强度要达标
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让骨骼正常地生长。临床监测显示,一定强度的纵向弹跳运动完成后,可以增加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助长高。“游泳、打篮球都有助于长高,但从中国孩子的学习实际来看,每天打1小时篮球不太现实。”朱顺叶指出,许多家长心目中的“经典助长运动”是拉单杠,其实并不适合小学生,更适合大中学生练习。由于儿童韧带没有发育好,容易产生运动伤害,因此,医生不主张太早拉单杠。
学龄前儿童可以在家长的监护下练习蹦床,或者徒手摸高。建议选用有围栏的小型家用蹦床,防止孩子因跌出蹦床而意外受伤。
朱顺叶指出,对各年龄段孩子都比较友好的纵向弹跳运动,首选跳绳。它对场地要求不高,室内外皆可方便练习,器械成本也比较低,推荐选择带有计数器的轻便跳绳。
要长高,运动强度要达标。研究显示,每天运动10分钟,且运动时心率达到每分钟140次上下时,这种强度才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如果换算成跳绳,则以跳1000~1500次为宜。
运动的时机也有讲究,不要让孩子“写完作业再运动”。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等到做完作业,已经深更半夜,孩子也比较疲惫,不适合做运动。朱顺叶建议,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运动20分钟,运动完再吃晚饭。
具体来说,每次跳绳20分钟,其中前5分钟是热身运动,接着10分钟内跳绳1000-1500次,尽量不要多次中断。最后5分钟是整理运动。“跳绳后的整理运动,我推荐做‘牵引操’,让身体充分拉伸,还可以劈腿,适度吊单杠。”朱顺叶表示
需要提醒的是,从臃肿的冬装“切换”成轻便春装,需要注意孩子的姿势尤其是有无高低肩、长短脚等脊柱侧弯问题。如今有些孩子喜欢侧卧在沙发上刷手机,或者窝在“懒人沙发”里,希望孩子们能注意阅读姿势、休闲姿势。朱顺叶建议,闲暇时阅读可以采用“交谊舞”的准备姿势,靠墙站立,双手伸直举起书本,与视线齐平,以塑造挺拔的身姿。
作者:任珊珊
来源: 广州日报
一名超级肥胖者被禁锢的人生
“很少见过这么大的胃,很多四五百斤的患者,胃都没有她大,尤其她还只有一米六。” 辛贺是长春嘉和外科医院负责刘珊切胃手术的主刀医生,这些年他见过很多大体重病人的胃,一般拥有刘珊这么大胃的患者,都要比她高很多。
身高160厘米的刘珊,胃切除部分长径达到40厘米,是跟她同样身高的人的三到四倍,宽径也比常人要大很多。手术结束后,辛贺托着刘珊切除的胃拍了几张照片,在照片里,刘珊的胃占据了他上半身三分之二的高度。
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刘珊的手术因为长春疫情从3月7日被迫延迟到5月8日,她盼星星盼月亮般盼着这场手术,只希望切胃之后,自己年过半百的人生能有一些新的转折。
辛贺与刘珊切除的胃。受访者供图
一场救命手术
2月份的一个寻常日子,刘珊的头炸裂似地疼。她以往也有头疼的老毛病,一般吃两片止疼药就能缓解,这天也不知怎的,药不管用了,她在床上艰难地翻来覆去,疼了整整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医院。
医生安排刘珊做头部CT,没有发现明显异常,又去做了核磁共振,影像显示头部血管几乎快并到一起。“如果不减肥,就只能慢慢等死,血管并在一起,脑出血的风险很大。”负责刘珊的主任医师不客气地告诉她。
刘珊害怕了,尽管曾多次因肥胖造成的问题住院,但这是第一次有权威人士告诉她,这种肥胖程度已经危及生命。这位医生的话,让她坚定了减肥的决心。
早在4年前,刘珊在火山小视频上看到过切胃手术这种减肥手段。在那些视频里,有的病人术后第一个月瘦了四五十斤,还有的病人一年之后就达到了减去多余体重的效果。她对此非常心动,苦于一直不知道长春也有可以做这种手术的医院。对于体重一直在300斤上下的她而言,上外地做手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是一大难题。
2月份从医院出院后,刘珊意外得知长春嘉和外科医院就可以做切胃手术,多年来致力于寻找有效减肥方法的刘珊如获至宝,第一时间就给王爽去了电话。
去医院那天早上,风特别大,5月初的长春,早晨的风吹在身上只让人觉得一阵寒意。离家最近的小区门仍然在封锁中,只有500多米外的北门允许出入,程爱民知道妻子很难走过去,早早叫了一辆三轮车等在楼下,他和司机费了好大劲,才将刘珊拉了上车。
王爽是长春嘉和外科医院里第一个接触刘珊的人,尽管电话沟通后已经了解刘珊的基本情况,也能想象刘珊的日常生活会存在一些困难,但第一眼看到对方时,她还是感到有些揪心。
55岁的刘珊,身高160厘米,体重320斤,平日里不穿内衣,也穿不下内裤,只用一件特大号睡衣裙罩住庞大的身躯,她身宽是体重正常女性的两到三倍,坐下时俨然如一座低矮的小山,由于太重下肢难以承受,走路的姿势有点外八。从电梯门口走到咨询室,刘珊气喘吁吁、嘴唇青紫,她需要光脚站到inbody机上做一些基础检测,然而就连坐下来弯腰脱掉袜子的动作,她也不能独立完成。
经评估,刘珊BMI值高达61.7,属于超级肥胖,她同时有高血压、脑出血、冠心病等既往病史,每天都得吃拜新同、贝拉普利和吲达帕胺三种降压药。按照这种情况,切胃手术是最有效的减肥方法。
辛贺曾在吉林一家三甲医院胃肠科工作近10年,2018年才转至长春嘉和外科医院专职做切胃手术,他介绍道,“判断病人是否适合做切胃手术,首先要看BMI值,也就是体重指数,如果体重指数大于37.5,无论是节食、运动还是减肥药,都不可能让体重回到健康的范围,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肥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建议直接手术。”
刘珊的床头放了四个枕头,有三十厘米高,睡觉时必须斜靠着,又或者趴着,平躺喘不上气。她不知道,这是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的表现,万一一口气没上来,很可能再也无法从睡梦中醒来。
走不出的圈
术后第二天,刘珊迫不及待下地行走。病房外狭长的走廊里,她来回走了三圈,足足有四五十米。丈夫程爱民觉得不可思议,四五十米对于常人而言可能就是一两分钟的事情,但却是过去多年来妻子都很难完成的距离。
肥胖影响了刘珊的健康,也困住了她的身体。从小生活在长春的她,20年前就想去广州这个相隔3000多公里的南方城市看一看,儿子和外甥女都在广州工作,她想看看孩子们向往的城市是什么模样。然而拖着一副不堪重负的身体,这些年来,她的单次活动距离很少超过100米。
在女儿程园的印象当中,妈妈只在自己10岁时带着上过一次超市,她在前面推着购物车,妈妈脚疼得厉害,最后直接趴在了车上。超市离家500米,那大概是近20年刘珊步行走过的最远距离。程园不记得,2006年刘珊也带着她上过一次超市,这次路程只有60米,去的时候还好,回来程园在前面蹭蹭跑,她在后面“吭哧吭哧”喘着粗气。
这是母女少有的室外相处时光,刘珊和程园的眼里,都流露出一种遗憾与向往的复杂神情。“自卑多少是有的,但毕竟是自己的妈。”程园坦言对妈妈肥胖的介怀,但她依然渴望妈妈像其他孩子的家长一样能去一去自己的学校,陪自己逛街买衣服,累了就在停下来吃吃路边摊。“我想去,但真的走不动道。”刘珊无奈说道。
2018年以前,刘珊和程爱民在劳动公园早市上经营着一个肉摊,一家人租住的房子离市场不远,每天开车也就五分钟,那时她每天多少还会走几步。搬进现在的公租房以后,距离和身体原因都不再允许刘珊上早市摆摊,她很少再出家门,日常生活用品由小区超市工作人员送上门,除了上医院看病,她逢年过节才可能出去两趟。
走进这个不足50平米的家,屋子里没有太多家具和电器,所谓的客厅更像是一个储物间,不开灯时黑漆漆的,堆满各种杂物,两台冰箱似乎已经是这个家里最值钱的东西。
这天下午,刘珊在忙着给上夜班的程爱民做韭菜盒子和蛋炒饭。6平米的厨房,刘珊刚好能够进去,她只能坐着做饭,坐在水池前切菜,向左一个转身就是炒菜的煤气灶。不大一会儿,女儿想吃油条豆浆,刘珊缓缓撑起已经躺下的身体,拖着沉重的步子再次进入厨房,她吃力地和起面来,微微有些喘气,任凭手臂上的赘肉颤颤巍巍抖动着。尽管自己不能吃,但对于出不了家门的刘珊而言,做饭便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所在。
一天24小时,除了做饭、洗衣服,刘珊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卧室里一个小床上度过,看看挂在墙上的小电视,刷一刷短视频,坐着累了换躺着,躺着累了又坐着。刘珊忍不住调侃,疫情对自己并没有太大影响,她这些年的生活,一直都是隔离状态。
刘珊在厨房做饭。九派新闻记者曾宪雯 摄
朋友住在手机里
术后第16天,住在市区的姐姐邀约刘珊一起去就在同小区的姨妈家里打麻将。她是顶爱打麻将与热闹的人,若搁在早几年,刘珊铁定挂掉电话就去了,这一回,她却没有提起半点兴致。
在市场工作时,相熟的朋友常常在散市后聚在刘珊家打麻将,从下午三四点打到半夜,饿了就出去找个小餐馆吃饭,第二天下市以后接着打,困的话夫妻二人就换着来。有一回一位牌友的丈夫醉酒后到家里大闹,牌局不欢而散,第二天再见,大家都跟没事儿人似的,码起牌来继续玩儿。
2016年,刘珊曾因肥胖导致的心力衰竭住院,那天她突然后背剧痛,上不来气,去了一趟厕所后喘得实在受不了,似乎下一秒就要断气。到医院一量血压,收缩压240,已经达到三级高血压范畴,属于极高危险组,肥胖导致的心脏收缩功能降低,使她出现了心力衰竭、难以呼吸的症状。第一次住院的刘珊吓哭了,但她很快就把事情的严重性抛之脑后,“出院时同学来接我,他们说打麻将去,我们就去打麻将了。”
直到搬到离市区很远的公租房,刘珊与朋友们的来往才少了起来。她的身体不方便出门,这个家里也没有一张麻将桌的容身之地,往日总是热热闹闹的屋子,突然就冷清了下来。
或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刘珊对这种日子并没有不适应,但如果有人跟她聊天,她还是能一直说个不停,兴起处甚至激动地喘不过气、唾沫横飞,丈夫笑她,“是不是平时没人跟你唠嗑,太激动了。”她仍动情地回忆着往昔岁月,同时不忘回以丈夫一个大大的白眼。
虽然几年可能都见不着一回,朋友的关怀依然还在,在刘珊的微信通讯录里,每天都有十几个老朋友给她发早晚安,通过手机,她仍和朋友们保持着亲密的联系,也许正是这样,她并不觉得孤单。在成为超级肥胖者的这些年里,没有哪个朋友歧视过她的肥胖,只是距离问题让她与朋友慢慢疏远。
程爱民和程园偶尔会带人来家里吃饭,有时候朋友也会从市区大老远跑过来看她,给这个家里增添了一些人气,刘珊为此感到高兴,但如果太过频繁,她会觉得负担,“偶尔来一次还可以,经常的话受不了,怕闹,做饭也累。”言辞之间,她难掩对与朋友们吃喝玩乐的怀念,只是她只能接受,自己的身体情况再也回不到当年。小区的隔壁楼栋就有麻将馆,但疲于奔波也疲于结识新人的她,从没有踏进过那个门槛。
刘珊大部分时候待在床上。 九派新闻记者曾宪雯 摄
愁苦循环
“哎呀妈呀,愁死了”,刘珊口中时不时冒出这样一句口头禅,她说话大大咧咧,看似有着东北人乐天知命的豁达与直爽,生活中确实善于开解自己,然而一声声不经意的叹息却出卖了她经年累月下来积攒的满腹愁绪。
刘珊常常因为肥胖的身材陷入尴尬的境地。在市场卖肉时,经常有陌生人向她投来异样的眼光,不识趣的还会问一句“你怎么这么胖”,心中不快不好发作,她只能暗自生闷气。
三十年来,刘珊为了减肥试遍各种手段,吃尽各种苦头,最后都因为副作用、无法节制饮食和害怕吃苦半途而废。偌大的市场上,她买不到一件合身的衣服,也早已对美失去希望。她想起80年代末的长春,从日本来的二手捆包西服非常火爆,自己在长江路看中的一件极其工整,寻思瘦了穿一定好看,如今30多年过去了,她却一直没等来这天。
不会理财的夫妻二人有多少钱就能花多少,有一年玩六合彩,刘珊输了几十万,气得直飙鼻血。好在那会儿一直有工作,生活不至于捉襟见肘,搬到公租房后,这个家里的生活来源主要靠低保救助金,程爱民偶尔出去做点小买卖或者打打零工,妻子要吃药,女儿正在上大学,这点工资无异于杯水车薪。刘珊说这次做切胃手术的三万多块钱是贷的款,她只能先把手术做了,以后再想办法慢慢还。
日常生活里,每次解完大便,刘珊都需要程爱民帮忙清理,私处清洗也得丈夫帮忙完成。在这种小事都无法自理的时刻,一种对丈夫的愧疚感突然涌上心头,“觉得挺没意思的,这种事情都要人帮忙。”
作为一个东北老爷们儿,程爱民在照顾妻子的这些小事上竟然无比细心,从不嫌脏,也没有说过一句埋怨的话。结婚30多年,他们的感情不曾因刘珊的肥胖改变半分,他常常开解妻子,“女人不要太求完美,说句不好听的话,有的女的太瘦,也不好看。我们日子也过得挺好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刘珊骄傲地说自己找了个好老公,尽管就在半个小时前,她还为丈夫记错了陈年往事的一个小细节生气大骂,“虽然我俩常拌嘴,但很感激遇到了他,我知道我脾气不好,但一生气就是忍不住。”程爱民显然已经对妻子的习性了如指掌,他笑呵呵地回应,“别激动,气都喘不上来了。”
“嫁个好老公,过上幸福的日子。”这就是刘珊的终极梦想,小学没读完就辍学的她,只是朴素地践行着活在当下,走一步算一步。她对个体价值和人生理想实在没有任何概念,没设想过事业要多成功、要赚多少钱、要住多大的房子,“我就是一个底层的人,身边接触的也是底层,想不了那些东西。”
只是每一个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夜晚,刘珊都会想起生活不如意的桩桩件件,她忍不住琢磨,日子怎么就成了现在这样呢?这种惆怅通常只会持续一个晚上,等到第二天就会消失得毫无踪影,然后在一个睡不着的夜晚再度来袭。
年轻时候的刘珊。九派新闻记者曾宪雯 摄
饮食自由与明天
床边一张折叠桌,是这一家人吃饭的地方,饭菜端上来后,刘珊像小孩子一样,坐在床上眼巴巴望着女儿和程爱民,馋就夹一筷子菜放进嘴里嚼嚼,不敢咽下去,尝尝味道再吐出来,杯子里剩的一小口水,她也只敢分多次喝完。前两天实在忍不住,她吞下一口豆腐和茄子,果然很快就吐了。
按照医嘱,术后第二周,刘珊只能喝米汤、脱脂牛奶和蛋白粉等一些易于消化吸收的东西;术后第三周能喝点汤及鲜榨果蔬汁。要一直到7月下旬,刘珊才能正常饮食,对曾经嗜吃如命的她而言,这段日子注定是难熬的。
“吃到脖了,水都喝不下。”刘珊这样形容自己以前吃饭的状态,在东北话里,这是形容一个人吃得特别撑的表达。两人同桌吃饭,另外一个人碗里的饭还没动,刘珊就已经盛上了第二碗,不到十分钟,两碗饭哗哗下肚,桌子上的菜也下去大半。在2019年生病住院以前,刘珊都维持着这样的饮食习惯。
上世纪90年代,刘珊和程爱民在桂林路经营第一个肉摊,那些年饭桌上顿顿有肉,想吃哪块儿就留哪块儿,在市场上看到好的水果,总会拎一大兜回家,但都因为饭后实在吃不下送给了姐姐。偶尔晚上看电视兴起,大半夜饿了也一定要满足自己的食欲,下午的剩菜,不管是什么都得吃上两口。
程园出生以后,刘珊爱吃鱼头,每天都会买上一条,鱼身没人吃就扔掉。她不爱喝水,最钟意的饮品是百事可乐,早期是罐装,后来2.5L的大瓶可乐每天要喝两瓶,从出租屋搬走时,屋里全是存下来的可乐瓶。
手术之后,刘珊就彻底要和过去的饮食自由告别了。她进行的手术叫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通过缩小胃的容积控制饮食,另一方面也会减少饥饿激素分泌,以物理方式降低食欲。然而切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方式,辛贺说,“刘珊切了近40厘米的胃,后期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才能减掉多余体重的70%,剩下30%必须靠自律,如果术后还是躺着不动,继续胡吃海喝,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医生发的饮食原则手册就在床头,刘珊掰着手指数着手术后的日子。22日傍晚,她显得格外高兴,女儿在小区内的超市买了小西红柿、葡萄、香瓜,第二天手术就满3周了,她终于可以喝一些味道不再寡淡的果汁。
若是再年轻些,刘珊绝不会把医生的话放在心上。每次减肥坚持不下去,她都会安慰自己,“减什么肥,越减越肥,干嘛吃这些苦,能活几年算几年。”如今,当肥胖真的威胁到生命时,她害怕了。女儿才20岁,刚上大一,性格很好,但生活上不太会照顾自己,不会用煤气灶做饭,不会收拾家里,没有毕业工作,没有结婚生子。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刘珊实在不放心。
在女儿身上,刘珊倾注了全部的爱,这一次,为了孩子,她觉得怎么都能坚持下来。她已经在拼多多下单一台跑步机,等体重掉下来一些,刘珊就打算慢慢动起来,她预想到过程会很辛苦,但还是前所未有地充满信心,“今天走十米,明天走二十米,再慢慢增加,总可以的。”
“今年冬天再怎么都能减下来了吧。”刘珊已经在想象瘦下来后的生活,那是一种更有尊严的日子,可以陪着女儿散步逛街,买到能穿下的衣服,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有时候也做做零工。等那一天来临,她就再也不用在不足50平米的家里、5平米的床上,一待就是一天。
饮食原则手册。九派新闻记者曾宪雯 摄
(文中人物除王爽、辛贺外,皆为化名)
九派新闻记者 曾宪雯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晚上坚持这4件事,可以让你睡觉都能消耗更多卡路里,更快瘦下来
文 | 罗医生讲科普
编辑 | 罗医生讲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睡觉也能减肥?不运动、不节食,就靠躺平,脂肪就自己悄悄溜走,醒来后身材直接从“圆润Q弹”变成“纤瘦紧致”。这种美好的愿望听着像天方夜谭,但科学告诉我们,它其实并非完全不可能! 只要你掌握正确的方法,晚上睡觉真的可以帮你“燃烧卡路里”!
接下来,我们将揭晓4个科学加持的小秘诀,让你的睡眠变成“减肥神器”。不过,友情提醒:别想着一夜变瘦,身体可是很讲逻辑的,这些方法需要你坚持执行,才能看到效果!
1.睡前吃对东西,别让肚子搞“罢工”很多人都听过“减肥就是要饿着睡”的传言,结果半夜饿得胃都唱起了独角戏。《胃与大脑的深夜对话》大概是这样的:
- 胃:我空空如也,今晚你啥都没给我吃。
- 大脑:你忍着点,咱要减肥!
- 胃:忍不了了!释放饥饿信号,我要让他起来找零食!
结果?你摸黑冲向冰箱,抓起一包薯片就狂啃,减肥计划直接GG。
实际上,睡觉前吃点低卡又能增加饱腹感的食物,不仅能防止深夜暴食,还能帮助身体在睡眠中更高效地代谢脂肪。比如:
- 高蛋白食物:一杯温热的脱脂牛奶,或者一小份希腊酸奶,能让你的身体在深夜继续燃烧脂肪。
- 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一小块香蕉或者几颗杏仁,能帮助你分泌褪黑素,提升睡眠质量。
但是注意!别吃高糖高脂的食物,像泡面、蛋糕、巧克力这些“卡路里炸弹”,它们不仅会让你胖得毫无尊严,还会影响你的睡眠质量。
2.降温睡觉,让脂肪“冻”起来干活你可能不知道,人体内有一种叫“棕色脂肪”的东西,专门负责燃烧热量。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通过消耗卡路里来产生热量,帮你保暖。而根据《糖尿病》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睡在较低温度的环境中,可以激活棕色脂肪,让它在你睡觉时努力“搬砖”。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降温才能让棕色脂肪开始“加班”呢?
- 把空调调到18-20℃(别太低,小心感冒)。
- 或者睡前洗个温水澡,等身体微微降温后再上床,能更快进入深度睡眠。
注意,这可不是让你冻成冰块,而是让身体处于一个“微凉但舒适”的状态。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脂肪燃烧,还能提升睡眠质量,一举两得!
3.力量训练后睡觉,燃脂效果翻倍如果你以为“睡觉燃脂”全靠运气,那你真的低估了自己的潜力。科学研究表明,力量训练后,身体会进入一个叫“后燃效应”(EPOC)的状态,即使你停止运动,肌肉也会继续消耗热量进行修复。这意味着,只要你在睡前做些简单的力量训练,就等于为身体启动了“睡眠燃脂模式”。
力量训练不需要去健身房举铁,你在家也能搞定,比如:
- 做几组深蹲(每组15次,3组)。
- 或者来点平板支撑,坚持30秒到1分钟。
这些动作不仅能提高你的基础代谢率,还能让你的肌肉在睡觉时继续燃烧卡路里。不过,别在睡前搞得太激烈,不然你可能会一夜嗨到失眠!
4.关灯睡觉,别给脂肪留“开溜”的机会相信我,熬夜是减肥的头号杀手!睡得晚、睡不够,身体的激素分泌会彻底失衡。比如:
- 瘦素减少:瘦素是控制食欲的激素,睡眠不足时,它会“罢工”,让你白天食欲大增。
- 皮质醇升高: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会让脂肪更容易堆积在你的腹部,成为“游泳圈”的幕后黑手。
此外,睡觉时开灯也会干扰身体的生物钟,让褪黑素分泌减少,直接影响你的睡眠质量。根据《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研究,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肥胖的风险会增加50%以上。
所以,请对你的脂肪说一句“晚安”,然后关灯、放下手机,好好睡觉。睡得又香又沉,脂肪才会被你“悄悄抛弃”。
别忘了,减肥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睡觉能减肥听起来很美,但别指望一觉醒来就能瘦成一道闪电。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王道:
- 合理饮食:别过度节食,吃得健康才不会让身体进入“省电模式”。
- 适量运动:每天哪怕只是快走30分钟,也比完全不动强。
- 高质量睡眠:每天睡足7-8小时,才能让身体有时间修复和代谢。
减肥和健康从来都不是“速成班”。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你每天坚持一点点改变。不要急于求成,毕竟,脂肪不是一天长出来的,当然也不会一天就消失。
最后的彩蛋: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你问:“医生,这些方法真的有用吗?”我只能告诉你——坚持一周,你可能没瘦太多,但你一定会比之前“更健康”。而健康才是所有减肥的终极目标,对吧?
所以,今晚就从这4个小习惯开始吧!脱脂牛奶喝起来、空调调起来、深蹲做起来、灯关起来!让你的体重秤明早给你一个小小的惊喜。
祝你晚安,睡得香甜,脂肪悄悄“跑路”!
参考文献: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关于睡眠与肥胖的研究数据。
《糖尿病》期刊(Diabetes):低温环境对棕色脂肪的影响。
《营养学进展》杂志:关于高蛋白饮食与脂肪代谢的研究。
《运动与健康科学》期刊:力量训练的后燃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