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体温(肥胖体温在多少算正常)
37℃正常体温已成为历史!人类体温越来越低,意味着什么?
对人类体温,最深刻的印象就是——37度是正常的。但如今因为疫情,每天测体温时发现基本在36度多,为什么人类体温会下降?体温下降是好还是坏?
恒定体温37度是怎么来的?
相对于鳄鱼、蛇这类不能调节体温的动物,人类是恒温动物。而人类无论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个角落,是冰天雪地的北冰洋还是赤日炎炎的新加坡,人的体温基本上都维持在37度左右。体温的稳定,是人类几百万年来进化的自然结果。不过一直到近代社会,人类的医学研究才进一步发现并了解了这种规律。
那是在1851年的时候,德国的内科医生卡尔·翁德里希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此前,他对25000人的体温,进行了数百万次的测量,然后根据大量的体温数据,设定了37度的这个体温标准。
人类的体温每10年下降0.03度!为什么体温会下降?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从2000年起就开始测量记录人的体温,并且和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士兵的体温记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现代的男性比19世纪的男性体温下降了0.58度,而女性的体温则下降了0.32度,数据推算显示,人类的体温每10年下降0.03度。
人类的体温为什么会持续下降,科学界目前虽然没有确切的结论,但是国内外的很多专家都认为,近代社会以来,人类社会文明和结构的重大改变,影响了人自身的体温。
一百多年前甚至更早的古代,人类要想获得更好的食物和生活,则需要进行大量的体力劳动,而身体高强度的劳动,进一步会使得体温高,从而又使得新陈代谢加快,而反过来就又需要吃更多的食物维持体温。因此在工业文明之前的人类,由于体力活动的原因使得新陈代谢快,所以体温相对较高。
而现代社会的人类,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吃到各种丰富的食物,体力活动下降,人体的代谢也就放缓了,进一步的体温也就维持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区间。
同时,过去时候人类技术不发达,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而这些疾病会引起身体炎证反应,而炎症反应又产生蛋白质和细胞因子,促使新陈代谢加快,然后体温升高。而现代社会呢,医疗科技的发达,降低了大多数人的生病的频率,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大的反应,代谢自然就在低位运行了。
体温下降,是好事还是坏事?
人类的进化是肉眼不可见的,因为这个过程非常缓慢,所以人类整体体温的下降,就是一种大的趋势。但是对每一个个体来说,体温的高低还是会影响当下的身体。临床上发现,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体温相对较高的人,免疫力也相对较强。民间不是有一种说法吗,大小伙子在冰上睡一晚都没事,体内有火啊,而老人要是在冰上呆一晚,十有八九就死了,身体扛不住。
体温越高,人体内免疫细胞的活力也就越强,这样就能很好的阻挡各种病原体或者致病因子的入侵。而体温相对较低的人,代谢降低,免疫细胞处于一个低位运行的状态,预警能力降低,身体自然就容易受到侵犯。
关于人体体温的四个秘密
人的平均体温是恒定的,但每天的实际体温都有波动。早上的体温一般为36.4,而晚上的体温就是36.9,健康的情况下,一天内体温的波动不会超过1度。人体的新陈代谢代谢活动它是动态的,晚上处于睡眠阶段,所以早晨刚起来体温还是比较低的。随着一天的活动,体温会逐渐上升。
体温除了波动之外,老年人的体温如果经常低于36.2度的话,血流的流速会减慢,这就容易形成血栓,增加中风和梗塞的风险。所以,老年人应该适当做一些运动,使新陈代谢加快,血流的流速也就快了。
此外,体温升高,就意味着身体在消耗。意大利和美国的联合研究发现,肥胖和体温低有明显的相关性。由于肥胖人群把能量转化成热量的能力差,这就导致每年可以增加4斤的体重。而体温升高的话,说明人体内在进行大量的热量消耗,身体自然就不会胖了。所以啊,那些久坐族们必须得运动了,只有动起来,消耗量才会加大。
但是在睡眠的时候,体温如果降低的话,睡眠质量就会好一些。毕竟体温低了,身体内新陈代谢和血流的活跃度也就低了,人自然睡得香。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体温下降0.5度,睡眠质量就会噌噌往上升。所以,那些失眠的人最好控制好室内的温度,不能高也不能太低,这样不影响人体体温的正常变化,那么就能更好的促进睡眠了。
体温是人体活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将体温控制在合适的区间,身体才会健康。若是出现长期体温较低的情况,最好是咨询一下医生,以免身体出现不适。
参考资料:
[1]《生活方式进步,炎症反应减少 人类体温正在越来越低》 科技日报 2020.1.21
[2]《体温越低,免疫力越差?这几点提醒必看》 武汉晚报 2020.2.9
[3]《体温低每年胖4斤?专家揭秘体温里的养生秘密》 生命时报 2016.2.25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感染新冠病毒后,体温烧得越高,说明免疫力越强?真相来了
俗话说,“小病不断,大病不扰”。随着现如今管控的放开,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的主要症状是发烧,于是就有了“烧得越高越好,体温烧得越高,说明体内免疫力越大”、“不常生病发烧的人,免疫力比较差”等说法,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免疫系统被比喻为人体的安全卫士,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作为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外来或自身的免疫原,从而实现机体的免疫稳态。
感染新冠病毒后,免疫系统会帮助人体展开战斗。当体温升高,人体免疫系统就像被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开始大展其功能。发热可以刺激中性粒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出来,并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促进中性粒细胞被招募到肺部和其他感染部位。
体温升高时,免疫细胞也没闲着,随着发热的过程在免疫监视和宿主防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稚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结优先发生在高内皮静脉,这一过程对淋巴细胞遇到抗原和抗原提呈细胞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说没有发热的过程,也就没有抗体的产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发热的确可以激发免疫系统提高战斗力,是一种保护性的适应性反应。
但是,体温并非越高越好,体温越高,可能说明免疫系统反应迟钝,发现病毒较晚,一旦投入战斗便非常激烈;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我们的体温调节中枢比较迟钝,不能及时降温。
因此,若体温超过38.5℃,最好使用退烧药帮助降温,否则持续发烧,会对部分器官造成损伤。
综上,感染新冠病毒后,是否发高烧与免疫力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
二、研究发现:发热能够帮助提升宿主免疫力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所曾在《PNA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认为机体体温升高或可帮助身体对抗癌细胞侵袭。
研究人研究人员模拟了人体发热的过程,在37℃和39℃环境下,利用抗CD3/CD28激活纯化的CD8 T细胞。在白血病小鼠体内注射这些激活的T细胞后,小鼠的抗肿瘤反应明显增强。
研究人员解释,高温激活的CD8 T细胞能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同时,由于发热时机体新陈代谢加快,糖代谢加强,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增多,因此葡萄糖代谢相关分子的表达量也增加。
暴露于39℃会促进CD8 TE细胞功能和合成代谢
随后,研究人员还发现,注射39℃高温环境刺激下的T细胞后,白血病小鼠的生存率显著上升了,这进一步说明发热可提高宿主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抗肿瘤能力。
基于上述研究及其它研究成果,若人体内瘤区组织温度持续升高,达到临界点43℃且持续30分钟以上时,的确有可能“烧死”癌细胞。
但这也只是一种理论可能,人体有保护机制,别说43℃,若持续高烧40℃,便容易给身体带来一系列的伤害,包括永久性脑损伤、智力障碍以及呼吸不规则等。因此,想通过发高烧来消灭癌细胞,并不具有实践意义。
不过,“烧死癌细胞”的理论可以为肿瘤热疗提供思路,能够利用各种不同的物理因子(射频、微波、超声和激光等),来提高肿瘤组织和全身的温度,利用高温杀伤及其继发效应治疗肿瘤。
尽管有证据表明,在发热过程中,机体的核心温度上升1-4℃与生物体感染的清除和生存率的提高密切相关。但人自身的体温调节中枢也有个度,所以有一种说法是,发烧会烧坏脑子,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发烧“烧坏了脑子”,而是这些引起发烧的原发病导致“脑子烧坏”的。
通俗来讲,“烧坏脑子”是指发烧很严重以至于发烧后出现痴呆等智力减退等。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时容易惊厥发作。而且很多病毒、细菌也会趁虚而入侵犯宝宝的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病毒性脑炎或者化脓性脑膜炎,一旦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那么就有可能遗留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前面我们用很大篇幅介绍了免疫系统以及人体发热后对免疫力的影响,那么免疫力是不是越强越好呢?
人的疾病状态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人是不是得病,免疫系统的能力高低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
免疫力能保护你的身体,也可能会伤害你的身体。如果单纯地增加某种免疫细胞,或者提高某种免疫反应能力,就可能打破这样的平衡,诱发其他疾病。比如,如果免疫防御过强,在过敏原的刺激下,发生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就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疫情当前,想要稳定平衡的免疫状态,适度提高身体免疫力,一是通过均衡膳食,二是规律睡眠,三是适度锻炼。
首先,人类所需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矿物质,人体免疫系统作用的正常发挥需要以上5大物质的充分支持,即日常饮食中需摄入足量且比例适宜的营养素。特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获得且优质的蛋白质例如鸡蛋、牛奶、豆类、鱼肉等,以及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
其次,高质量的睡眠可促进白血球增多,同时加强肝脏的解毒能力,可以消灭侵入人体的细菌和病毒。因此,良好且充足的睡眠是保持优秀免疫力的重要条件。熬夜晚睡不仅会消耗机体的肌肉组织,会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还会破坏我们的免疫系统,让免疫力下降。每日的睡眠时间应该保证在7~9小时,确保第二天的“精力充沛”。
第三,应该充分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要掌握科学运动的方法,即关注健身的全过程,包括运动前的准备热身,正式运动部分和运动后的放松拉伸。尤其应该注意运动前热身活动和运动后拉伸放松的重要性,在保证运动健体的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人类繁衍至今人类繁衍至今,没有被细菌和病毒轻易打倒,离不开强大的免疫系统。疫情是一场对身体素质的大考验,让一样人人皆有的武器备受瞩目,那就是免疫力。
人体免疫力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情绪、睡眠、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免疫力无法短期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每个人生活习惯的镜子。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免疫力这道个体健康的防火墙才能在病毒面前牢不可破。#众说康养·团圆季##2022生机大会#
参考资料:
[1]《儿童发烧,不要紧盯个别“网红”药品》.文汇报.2022-12-16
[2]《发热先别慌 或是“功能性低热”》.健康报.2020-07-23
[3]《好习惯能提高免疫力》.保健时报.2022-12-15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美媒:人体能承受多高温度?
人体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是多少?美国趣味科学网站7月31日报道称,这取决于湿度。随着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升高,高温天气越来越成为健康威胁。人体具有适应力,但承受力有限。那么,人能够忍受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答案十分明确:根据美国《科学进展》杂志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湿球温度35摄氏度。湿球温度不同于你所在地的天气预报员或你最喜欢的天气APP报告的气温。湿球温度是用被浸水的布覆盖的温度计测量的,它将热量和湿度都考虑在内。后者很重要,因为空气中水分越多,身体上的汗水就越难蒸发,就越难让身体降温。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高温天气的博士后研究员科林·雷蒙德说,如果湿度小但温度高,或者反过来,那么湿球温度可能不会接近人体临界点。但当湿度和温度都很高时,湿球温度可能攀升到危险的水平。例如,当气温为46.1摄氏度、相对湿度为30%时,湿球温度只有30.5摄氏度左右。但当气温为38.9摄氏度、相对湿度为77%时,湿球温度约为35摄氏度。
人们无法在高温和高湿度下生存的原因在于,他们无法再调节体内温度了。雷蒙德说:“如果湿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你仍然可以出汗,但你无法让体温降到生理运转所需的温度。”
此时,人体处在超热状态——在40摄氏度以上。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说,这可能导致脉搏加快,精神状态改变,出汗减少,头晕和昏迷等症状。
不过,雷蒙德说,35摄氏度的湿球温度不会立即导致死亡,大概需要3个小时才会变得无法承受。他说,无法确切知道具体的时间,但一些研究试图对此作出估计,通过将参与者浸泡在热水缸中,当他们的体温开始无法控制地上升时才将他们移走。也没有办法证实35摄氏度是无法存活的精确湿球温度;雷蒙德估计,真实的数字在34摄氏度至36.5摄氏度之间。
尽管没有人能在温度高于35摄氏度的湿球温度下生活,但较低的温度也可能是致命的。锻炼和暴露在阳光直晒下会更容易让身体变得过热。老年人、存在肥胖等健康问题的人以及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人也无法调节体温,因此他们也更容易死于高温。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在湿球温度未达到35摄氏度时死亡。
来源: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