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纪录片(肥胖症纪录片)
看完自律上瘾,8部身材管理纪录片
欢迎来到虾虾的干货时间,这是我在头条写的第41篇文章,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个人成长干货】。点击右上方【关注】,为你分享【个人成长 自媒体写作 大学生成长】干货。
图片来源网络
写在前面:不知道大家今年有没有减肥,只有尝试过减肥的人才会知道,自己明明已经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却始终没有办法瘦下来。
那可能是因为你对自己的体质没有足够的了解,没有找到适合你的减肥方式。减肥的学问可深了,绝不是“管住嘴、迈开腿”那么简单。
今天,虾虾给大家分享8部身材管理纪录片,相信大家看完一定能够对减肥有一个新的认知。
图片来源网络
1、《关于卡路里的真相》卡路里指的是食物中热量的计算单位。这部纪录片以常见的食物为例,通过研究食物中的卡路里,去寻找一种既能享受美食,又能够保证卡路里摄入和消耗平衡的方法。
2、《健身的真相》这部纪录片给我们提供了特别轻松的健身方式,花最小的精力,达到健身的效果,让你发现健身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从此爱上健身。适合那些和我一样不喜欢运动的姐妹去看看,改变自己对运动的认知。
3、《瘦身十律》通过这部纪录片你可以了解到10件关于减肥的知识,改变我们的传统认知以后,你会发现饮食上的一些小改变,比如:把大碗换成小碗,其实就能够帮助我们减肥。
4、《地平线系列:肉食者的困境》你信吗?吃肉也可以越吃越瘦!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如何怎么做到吃肉既健康又不会变肥胖,帮助你越吃越瘦~肉食姐妹的福音~
图片来源网络
5、《高糖vs高脂肪》这部纪录片以一对双胞胎为实验对象,一方进行高脂肪低糖的饮食,另一方进行高糖低脂肪的饮食,进行对照实验,去探索肥胖的元凶到底是糖还是脂肪。
6、《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这部纪录片很特别,导演用自己的身体向我们证明了高糖饮食对我们健康的危害:皮肤爆痘、注意力下降、精神萎靡等等,看完之后你一定有戒糖的冲动!
7、《致肥元凶》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瘦不下来不是你的错,是大脑受到了“劫持”。它通过调查,带我们找到肥胖的真相,发现导致我们肥胖的元凶。
8、《肥胖的真相》这部纪录片向我们揭示了影响肥胖的因素,告诉我们肥胖的真相是什么?基因、饮食和运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体重的?情绪和压力又是如何让我们变胖的?在这里你都能找到真相。
希望宝子们看完以后能够看清减肥的误区,重拾减肥的信心[鼓掌]
以上,共勉[比心]
[玫瑰]往期文章:
看完我彻底不乱买了,2023停止无意识花钱
掌握这8项技能,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更容易取得成功
值得女生培养的20个兴趣爱好
[玫瑰]作者介绍:
虾虾,一个今年大学毕业,想努力实现经济自由的00后女孩。在这里我将持续给大家分享【个人成长 自媒体写作 大学生成长】干货,希望能够给成长路上迷茫的你带来一点经验,帮助你少走弯路。
央视推荐:5部自律上瘾的纪录片,让你狠狠清醒,摆脱焦虑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不好好睡觉,
就是在消耗生命力。
作者:洞见yy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过: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
人生之路,十有九难,关关难过。
你若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只会在困境中迷茫、颓丧。
唯有学会克制,逼迫自己长期自律,才能跳出平庸的生活。
今天,洞见君想跟大家分享5部使人自律上瘾的纪录片,让你狠狠清醒,摆脱焦虑。
1
《跑者的世界》
奥林匹克山的岩壁上,雕刻着古希腊人的一段格言: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纪录片《跑者的世界》里,就讲述了六位跑者的故事。
他们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却都因为跑步把生活过得熠熠生辉。
其中,王鹏是一名电台播音员。
刚满30岁的他,却因为久坐熬夜,暴饮暴食,体重高达两百多斤。
每次父母劝他减肥,他都以工作太忙为由拒绝。
有段时间,他感觉身体不舒服,才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
去医院检查后,他才发现身体的各项指标都亮起了红灯。
医生说若是放任身体肥胖下去,身体器官负担加重,可能危及生命。
于是他狠下心来开始运动,起先他只是每天快走1小时,然后慢慢转为跑步。
为了增加运动量,他还坚持每周跑四次10公里,风雨无阻。
半年后,他的体重减至140斤,再到医院检查,异常的指标都降了下来。
他还发现工作中的很多压力与负面情绪,在专注跑步时,也都能随之缓缓排遣。
在跑步的加持下,他更加专注地投入进工作,把节目做得越来越好。
曾看过一个科普:
跑步1个月可以降低体重,3个月心肺功能变强,半年后身体免疫力增加,1年后摆脱三高疾病,3年、5年身体机能和面貌,就会明显超出同龄人。
跑步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外形,还能增强体质,从身体到精神都获得双重的活力。
当你发现身体出现了问题,负面情绪无法得到宣泄时,就去跑步吧。
哪怕只是短短的5分钟、10分钟,也比坐着、躺着更接近你想要的状态。
你跑步时流的每一滴汗,都不会辜负未来的你。
2
《习惯的奴隶》
作家都希格说,人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
一个人的生活一旦被坏习惯占据,就如背上了重重的高利贷。
任你拼命挣扎,也只能成为债务的奴隶。
纪录片《习惯的奴隶》中就讲述了几个最常见的坏习惯。
它们看似无关紧要,却在时刻透支着我们的健康和精力。
比如抽烟。
纪录片中有一位中年男士,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走到阳台,点上一根香烟,再开始一天的生活。
尽管他看上去身强体壮,可他却因为常年抽烟,心脏已经发生了病变。
他看着年幼的女儿坦言:“我真的害怕自己等不到女儿长大了。”
又比如购物。
有一位上大学的女生,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上她的信用卡早已刷爆,欠下了不少外债。
她每个月要花三四千美元购买各类口红、包包、鞋子等物件上。
她的生活因为随意消费的习惯,早已陷入了一团乱麻。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恶习,片中的专家给出提出了几条戒掉坏习惯的建议。
1. 与拥有好习惯的人相处
专家说,意志力是可以传染的。
多与拥有好习惯的人相处,他们的行为和意志力能帮助你控制坏习惯。
2. 把你的坏习惯行为,推迟5分钟
纪录片中说,坏习惯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推迟5分钟的时间,就能让理性思维抑制住本能。
3. 制定阶梯性目标,从微小的改变开始
学会给自己设定一个阶梯目标。
因为改变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开始设定的目标越简单,大脑对改变的恐惧就越低,也越容易开始行动。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一句话: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的力量如雨像水,润物无声,却有滴水穿石的能量。
只有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才能控制住自己的人生。
3
《睡眠科学》
纪录片《睡眠科学》中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人睡眠不足。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熬夜仿佛成了每个人的常态。
但叔本华说,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睡眠的时间换取其他的身外之物。
不好好睡觉,就是在消耗生命力,甚至拖垮你的人生。
在片中,节目组邀请了四位英国睡眠最好的人,进行睡眠剥夺实验。
刚开始时,四人面带微笑,脸色红润,精神焕发。
在一系列基础测试中,他们的记忆力、反应力、决策力各项表现良好。
可在24小时不睡觉后,他们的皮肤变得松弛,眼睛逐渐黯淡无神,整个人看起来衰老了十几岁。
他们的记忆力开始出现衰退,几分钟前刚见过的物品,眨眼的功夫,便忘得一干二净。
进行模拟驾驶时,他们不停地打瞌睡,专注力和反应力明显下降,很快便撞上护栏。
当时间来到第36个小时,睡眠专家邀请他们参与赌博游戏。
相比于先前理智的下注,这次他们的平均下注量几乎翻了一倍。
结果几轮下来,他们纷纷赔光了所有的筹码。
专家解释道:
在缺乏睡眠时,人的决策选择会更加冲动冒险,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会为生活埋下很大的隐患。
当实验进行到47个小时,实验者们陆续出现大量负面情绪,脾气变得暴躁,心情变得忧郁。
节目到此中止,睡眠专家严肃道:
“睡眠不足,除了会带来这些短期内的变化,它还能导致脱发、肥胖、糖尿病、痴呆和癌症。”
而良好的睡眠,就是恢复精力、保持健康的最好方式。
要知道,世界一直在奖励懂得好好睡觉的人。
那些具备良好睡眠的人,也更容易保持生活和工作效率。
当你遭受睡眠困扰时,不妨尝试纪录片中专家给出的两个方案。
1. 睡眠限制。
所谓睡眠限制,就是减少在床上的时间。
当你稍晚点上床,稍早点起床,就能够压缩睡眠时长,把醒来的时间挤出去,让睡眠去控制你。
2. 制止睡眠。
比平时晚上床,关灯之后,努力使自己保持清醒。
每当眼皮打架都告诉自己不要睡,如此不断地制止自己入睡,反而会更容易入睡。
4
《但是,还有书籍》
毕淑敏曾说:书不是棍棒,却会使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人飞翔。
读书,就是一个人自我救赎、实现蜕变最好的方式。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讲过国家图书馆管理员顾晓军的经历。
2003年,顾晓军保研和考研相继失利,一向学习不错的他备受打击。
等他想就业时,又发现自己所读的历史专业很少有对口的工作。
他投出去的上百份简历几乎都石沉大海。
一连几个月,他独自待在出租屋中,无所事事,整个人变得沮丧而颓靡。
直到一天,他出门路过了国家图书馆,便随手拾起了一本书。
他才翻看几页,就一下子沉迷其中,一直等到闭馆才从书中惊醒。
从图书馆出来后,他先前的焦虑、迷茫一扫而净,心中只有满满的充实感。
看到很多书中主人公的苦难经历,他瞬间觉得自己的遭遇根本不算什么。
他就索性放下大学生的身份,白天就去干杂工,跑销售,当小贩……
等到了晚上,他就立马走进图书馆,选择一本好书,一股脑埋进其中。
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顺利竞聘上了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的职位,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生活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迷茫无助的时刻。
或许是纠结于一段感情,又或许是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
但无论如何,至少我们的人生还能有书籍相伴。
就如苏轼所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书读得多了,不管到了什么年纪,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都不会陷于焦虑之中。
因为书中的知识一点一滴地滋养你、改变你,总能让你获得冲破阻碍的力量。
从今天起,养成读书的习惯,为心灵不断地扩容。
腹中有书,脚下才会有路。
5
《智能陷阱》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手机游戏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
短视频总是刷到停不下来;
没工作一会儿就忍不住拿起手机看看朋友圈。
结果半天过去了,什么事都没做,而且短暂的快乐过后,内心满是空虚。
看了这部纪录片《智能陷阱》,你就会明白这是智能手机给我们埋下的陷阱。
影片中,一位母亲非常担忧她的女儿。
女孩此前乖巧懂事,读书也十分用功。
直到母亲奖励给了她一部手机,一切都发生了巨变。
女孩注册了自己的社交账号后,看到有很多有趣的陌生人找她聊天。
不管她在网络中发什么动态,底下总有人赞美她,这使她激动不已。
渐渐地,她断开了与外界的交流,只是自顾自地沉浸在网络中。
后来,她又尝试了一款手机游戏。
没想到,三两局游戏后,游戏胜利的快乐让她异常兴奋。
于是她越玩越着迷,通宵都是常有之事。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女孩成绩一落千丈,脾气也变得暴躁无比。
母亲喊她吃饭,她不搭理;母亲要没收她手机,她直接大打出手。
伤心失落的母亲,找到了节目组的专家。
专家告诉她,这是人体内的多巴胺在作祟。
当一个人看到搞笑视频的时候,大脑就会立刻分泌多巴胺,但这种爽感转瞬即逝。
你只有不间断地刷视频,才能持续地获得这种快感。
若不加以控制,只会沉溺在这种垃圾快乐中无法自拔。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芭芭拉所说:
层次越低的人,越喜欢用消耗性的方式寻找快乐,如酗酒、赌博、刷剧、打游戏等;
层次越高的人,越喜欢用补充性的方式创造快乐,如读书、学习、运动、艺术创作等。
垃圾快乐就像快餐,简单好吃,长期吃下去却会拖垮你的身体。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高级快乐,来替代垃圾快乐。
有空刷短视频,不如读一本好书;经常玩电子游戏,不如出去运动健身。
当你远离了智能陷阱,才能追求真正的自律,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
▽
作家派克曾说:
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
其实生命中很多的痛苦,都是因为抵御不了声色诱惑的结果。
如果你的生活正处在迷茫、无序中,不妨看看这五部自律纪录片。
少熬夜,多运动,就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常读书,远离垃圾快乐,方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与境界。
当你走好了日常生活的每一小步,自能拾阶而上,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BBC记录200斤死者解剖全过程,解剖者直呼过度肥胖的内脏太吓人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了一部BBC的纪录片(Obesity: the post mortem),这部纪录片是16年9月发布的,一发布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观看,并且有很多肥胖者都表示被吓到,开始重视减肥这件事。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没有看过,就整理了一下给大家看,过度肥胖的内脏究竟都变成什么样了?
纪录片主要是由两个比较有名的解剖病理学家,对一个200斤女尸进行尸体解剖。一直以来我们对于肥胖都是外在的去了解,加上现在肥胖人群越来越多,导致我们对于一个200斤的人的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这次BBC就是很直观的把内部展示出来,警示所有过度肥胖的人群,一定要减肥,为了自己的健康,行动起来。
这个尸体捐赠者导致肥胖的原因并没有透漏,我们能知道的就是60岁,1米67,体重107,不喝酒,死于心脏病。由此可能死者的肚子非常大,这可能也是导致多变病变的原因。
对比黄油是不是很像
通过解剖可以看到,这层脂肪有多厚,解剖者说看着就像一层厚厚的黄油,很油腻。因为肥胖导致腹部脂肪非常的厚,也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危害。
包括骨头也是,瘦子的骨头和器官都很明显,而胖子的器官和骨头都在脂肪里面,很难找到,该死者就是,以及发现已有脂肪肝。一般脂肪肝是因为嗜酒过多,该死者生前并不饮酒,所以完全是因为过度肥胖引起的肝硬化,解剖者表示,原本以为死者死于心脏衰竭,解剖之后才发现,以及有很严重的脂肪肝,就算不是因为心脏衰竭死亡,也可能会因为肝死亡。
死者的肺部比普通人的肺部要软的多,且有很多水,解剖者说这是肺水肿,很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和咳嗽。除了肺部,心脏也是要软很多,正常人的则是紧实饱满的。过度肥胖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随便走动两步都会大喘气,心脏也会越来越弱,导致后来心脏突然无法工作。
我们不难得出死者捐赠尸体的用意是什么?一般尸检需要保密,这次作为特例公开,更多的是希望能通过这个纪录片认识到肥胖的危害,肥胖会导致寿命缩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希望大家都可以引以为鉴!
200斤就达到了这种程度,世界上还有很多300、400斤的肥胖者,甚至还有重达一千多斤的,为了健康他们都纷纷减重,他们都可以做到,为什么你不行呢?减肥一定要从控制饮食和运动下手,也可以借助一些外部的力量(手术)。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毕竟一口不能吃成一个大胖子,但很可能这一口,慢慢的你就成为了一个肥胖者,过度肥胖真的会危及生命,这个纪录片正是为肥胖症敲起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