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食性肥胖(节食体重肥胖)
一胖就节食?有些肥胖查明病因更重要
肥胖不只带来身材焦虑,还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脂肪肝、高血脂、乳腺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有小肚腩就是发胖吗
评价是否肥胖、肥胖的程度需要结合多个方面来综合判定,生活中可采用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进行简单评估。
成年人BMI肥胖界值如下:
·BMI于18.5~23.9 kg/m2为正常;
·BMI于24~27.9 kg/m2为超重;
·BMI≥28 kg/m2为肥胖。
成年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
肥胖是不是病
首先,肥胖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慢性病,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预防、筛查、治疗。
其次,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症比较常见,很可能就是胡吃海喝、不爱运动的结果;而继发性肥胖可能是由内分泌疾病或服用药物等导致。
①引起继发性肥胖的内分泌疾病
下丘脑性肥胖、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库欣综合征、胰岛素瘤、性腺功能减退症等。
②引起继发性肥胖的药物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吡格列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阿替洛尔、己烯雌酚、双酚A、邻苯二甲酸盐等。
因此,肥胖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一发胖就盲目节食减肥,及时查明原因更重要。
为什么不推荐节食减肥
节食减肥易反弹。节食减肥完一旦恢复正常饮食,此时被长期抑制的脂肪细胞,就像紧绷的弹簧恢复原来的弹性一样加速扩张,脂肪又迅速堆积起来。
过度节食伤脏器。少吃甚至不吃的过度节食虽有减重的效果,但人体也会缺乏营养物质,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从而导致身体虚弱、脏器衰老。
越节食也越健忘。大脑工作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脂肪。吃得过少,体内脂肪摄入量和存贮量不足,机体营养匮乏,会直接影响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健忘。
膳食干预的正确方式
超重和肥胖者需要调整膳食方案达到减少热量摄入的目的。合理的膳食方案包括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摄入量。
限制总能量摄入
①建议肥胖男性能量摄入为1500~1800 kcal/d,肥胖女性为1200~1500 kcal/d;②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应分别占总能量的15%~20%、50%~55%和30%以下。
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平衡膳食结构
①减重膳食构成的基本原则为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含复杂糖类(如谷类);②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在保证充足蔬菜摄入的前提下,增加深色蔬菜摄入;③避免进食油炸食物,尽量采用蒸、煮、炖的烹调方法。
控制油、盐、糖和酒精等摄入
①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g,烹饪油不超过25~30g,添加糖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②戒烟戒酒;③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减少含糖饮料摄入,鼓励足量饮水。
不饿肚子的减肥方式--运动
超重或肥胖患者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根据个性化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采用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为主,还可以通过变换运动方式或采用高强度间歇运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运动收益。
儿童青少年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中高强度、全身性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每天运动30~60min,每周运动4~7天。
抗阻运动:3~4次/周,隔天进行。
成年人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适当中低强度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每周3~5天。
抗阻运动:2~3次/周,隔天进行。
老年人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最好每天运动30~90min,每周运动3~7天,总共达到200~300min/周。
抗阻运动:2次/周,隔天进行,加强平衡锻炼。
孕产妇
有氧运动:每天进行中低强度有氧运动15~30min,每周运动3~5天,以步行、游泳、水中运动为主。
抗阻运动:2次/周,隔天进行。
肥胖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也是肥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经评估有明显胰岛素抵抗,或其他相关代谢异常,可考虑用药。另外,对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服药。
被忽略的心理支持
超重、肥胖或减重失败等经历会带来自卑、自责等负面心理感受,易诱发焦虑、抑郁障碍等精神异常,会进一步加重肥胖患者的过量进食行为。
此外,减重所引起的能量储备降低和负平衡也会使中枢和外周调节因素发生改变,导致减重者食欲的增加和能量消耗的减少,从而使减重成功后容易复重。
因此,建议肥胖患者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培养并投入兴趣爱好,以缓解减肥压力或抑郁情绪。另一方面,在肥胖治疗中应包括心理疏导和支持以及对相关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的针对性治疗。
来源: 吉林12320
过度节食可能饿出脂肪肝
喜欢熬夜的年轻人,经常把“爆肝”“肝不动了”当口头禅。其实,减肥太猛、不吃早饭、过量饮酒等坏习惯,同样可能成为“肝脏杀手”。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脂肪肝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肝功能异常的首要原因。普通成人脂肪肝的患病率更是高达25%。
BMI18,竟也得了脂肪肝
张先生平日工作繁忙,三餐不规律,应酬也很多,没时间运动,体重一年里就长了十几公斤,BMI指数(一般指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数值达到了34!在华山医院的消化科脂肪肝与肝功能异常专病门诊,张先生告诉接诊的潘亦达医生,他特别容易乏力疲劳,吃饱饭就很困,而且经常腹胀,有时还反酸,大便不成形,但因为忙也一直没有重视,最近医院体检,查出了“重度脂肪肝、肝纤维化,胃食管反流病”。
“肥胖人群约半数有轻度脂肪肝,但在重度肥胖者中,脂肪肝的发生率可达60%以上。”潘亦达医生告诉记者,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超重和肥胖是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脂肪肝绝对不是肥胖者的专利。
28岁的李女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平面设计工作,也是一名脂肪肝患者,但她的BMI数值只有18!
李女士说,自己身高165cm,原先体重有58kg,按理说是比较理想的体型了,但她还是觉得自己太胖,也加入了减重大军。她每天只吃两顿,每顿基本上以水果、奶昔、少量肉类和鸡蛋为主。3个多月的坚持后,体重减到了50kg。随后她出现乏力、月经紊乱的情况,到医院一查,腹部B超提示轻度脂肪肝,肝功能、激素多项指标也出现异常。
有部分人的脂肪肝是由于过度节食“饿”出来的。潘医生说,由于过度节食减肥,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者比例失调,比如李女士就存在高果糖低蛋白饮食,影响肝脏脂肪代谢,导致肝内甘油三酯无法转运堆积在肝内,造成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脂肪肝需不需要治疗?
为什么随着年纪上升,体检单上提示“脂肪肝”的人越来越多了?潘医生告诉记者,正常的人肝组织就含有少量的脂肪,一般在肝重量的3%~5%左右,当脂肪超过5%的时候,就可称为脂肪肝。在过去,很多人认为脂肪肝是“富贵病”,不需要治疗。后来,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大家慢慢了解到,即使是单纯性脂肪肝,都比正常肝脏脆弱,更容易受到酒精、药物和病毒感染的伤害,所以脂肪肝是需要治疗的。
潘医生说,门诊大部分患者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这类脂肪肝按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逐渐引起肝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单纯性脂肪肝危害度相对较小,临床上约75%的脂肪肝患者处于该阶段。剩余约25%的患者可进展为脂肪性肝炎(NASH),这类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5%~25%,而4%左右的脂肪性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肝癌。可以说,脂肪肝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病,需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
脂肪肝可以被逆转吗?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恢复正常;但脂肪肝也是一种进展性疾病,若出现重度纤维化乃至肝硬化,逆转相对困难。正如一辆开往悬崖的“汽车”,如果及时发现和干预,踩下“刹车”,进程可以中止,甚至还可以“倒车”,回到正常的肝脏。
长期饮酒、高糖高脂饮食(也包括高果糖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因素,以及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者相关家族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脂肪肝。
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常与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同时存在;常合并脂肪代谢异常,还可诱发和加重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患者也更容易出现胃食管返流、胃肠功能紊乱、胆囊结石等消化系统疾病。华山医院消化科开设了脂肪肝与肝功能异常专病,就遇到了不少合并其他疾病的脂肪肝患者。
对于单纯性脂肪肝阶段的患者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调节饮食结构、增强运动、减重、改善生活作息等方式做到完全消除。潘医生强调,要想预防及改善脂肪肝,就要禁酒,控制体重,适度运动,补充优质蛋白,减少摄入含糖量较高的零食饮料。
作者:左妍
来源: 新民晚报
研究揭示节食后体脂反弹和肥胖的机制及营养干预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组在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High-protein diet prevents fat mass increase after dieting by counteracting Lactobacillus-enhanced lipid absorp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十种不同节食模型,发现节食终止后均导致体脂快速积累和肥胖;该过程中肠道乳酸杆菌及代谢物快速增多并促进肠道脂质吸收是导致脂肪快速积累和肥胖的关键原因;通过高蛋白饮食干预或特定抗生素处理可有效缓解节食终止后的体脂增长和肥胖。Nature Metabolism同期刊发了题为A high-protein diet prevents weight regain的专评。
饮食限制(Dietary restriction,DR),也常被称为节食(Dieting),是一种常见的通过限制饮食来控制体重、减少体脂的饮食干预方式。无论胖瘦、无论青少年还是中老年,都有较大比例在通过节食控制体重或减肥,同时,拥有正常体重的人群的节食比例越来越高。然而,较多研究表明节食人群较少能够较好地维持减去的体重,往往面临体重体脂快速反弹的问题。剖析节食后体重体脂反弹的关键机制,找到相应的干预策略至关重要。另外,影响机体能量稳态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均可能导致肥胖发生。然而,环境因素中导致肥胖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为了探究节食后体重体脂反弹的机制,该研究设计了多达10种不同类型的小鼠饮食限制模式,包括连续3天每天均等或梯度递增或递减共少吃2天或1天的食物量,连续2天每天减半食物量,连续6天、12天或24天每天摄入2/3的食物量,以及连续30天的隔天禁食。研究发现,这些饮食限制均可以显著降低体内脂肪含量。然而,一旦恢复自由饮食,小鼠的体脂含量快速增加,并可达到最初体脂含量的约两倍,且伴随褐色脂肪细胞的白色脂滴积累以及肝脏脂肪变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节食后的摄食量增加,但控制节食后摄食量至正常饮食水平后仍出现体脂快速增长至近两倍的现象,说明节食后的摄食量增加不是节食后肥胖的主要原因。深入的研究表明,节食终止后肠道脂质吸收显著增强,同时,脂肪组织脂质合成代谢增加以及总的脂质氧化减弱,这些变化导致饮食限制后的体脂含量快速积累。
为了探寻有效的营养干预策略,科研人员进行血液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集中在蛋白的消化和吸收、氨基酸代谢和氨基酸合成相关通路。因此,在饮食限制后,研究人员为小鼠提供了正常蛋白、高蛋白、低蛋白饮食以及在正常蛋白基础上额外添加必须氨基酸的饮食。结果显示,高蛋白饮食可有效抑制饮食限制后体脂含量的快速增加,甚至维持了饮食限制的体脂减少效果,并避免了褐色脂肪细胞的白色脂滴积累以及肝脏脂肪变性。同时,这种效果对于雌性和雄性小鼠均有效。高蛋白饮食导致摄食量减少,故为了排除摄食量减少的影响,研究利用正常蛋白饲料或高脂饲料的等能量配对饮食实验揭示了食物组分(而非卡路里摄入量)是高蛋白饮食缓解饮食限制后体脂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高蛋白饮食抑制了饮食限制后肠道和血液胆汁酸水平的增加、削弱了肠道脂质吸收、减少了白色脂肪组织的合成代谢,并增加了总的脂质氧化。
饮食是决定肠道菌群生态的关键因素,而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肠道的脂质吸收以及脂肪组织的脂质代谢。为进一步探讨饮食限制后体脂反弹以及高蛋白饮食抵抗体脂反弹的机制,研究开展了盲肠菌群的16S rDNA测序。结果发现,饮食限制后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了显著改变,其中的乳酸杆菌比例从节食前的不足5%快速增长至约50%,且高蛋白饮食可显著抑制乳酸杆菌比例的增加。进一步,研究人员在小鼠盲肠内容物中分离、鉴定了一种乳酸杆菌,并命名为Lam-1,同时,验证了饮食限制后Lam-1丰度极显著增加,而高蛋白饮食小鼠的Lam-1比例显著降低。研究表明,使用对Lam-1高度敏感的抗生素处理小鼠可显著抑制Lam-1的生长,进而减弱饮食限制后的肠道脂质吸收和白色脂肪组织的脂肪酸摄入,并最终减少体脂积累。更进一步,无菌(Germ-free,GF)小鼠、悉生(Gnotobiotic,GB)小鼠以及正常饲养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pathogen Free,SPF)小鼠的实验表明,补充乳酸杆菌Lam-1或者其产生的代谢物可显著增强肠道的脂质吸收以及白色脂肪组织的脂肪酸摄入,导致脂肪的积累。
综上,该研究发现了多种类型的节食终止后均导致脂肪的快速积累和肥胖,揭示了体重反弹过程中肠道乳酸杆菌及其代谢物的增加会促进肠道脂质吸收和脂肪积累,而饮食限制后的高蛋白饮食或特定抗生素处理可以抑制乳酸杆菌的生长进而抑制肠道脂质吸收和脂肪积累。该研究显示饮食限制后恢复自由饮食导致肥胖的发生,为肥胖研究提供了除高脂高糖饮食之外的全新的系列动物模型。同时,研究提出,通过高蛋白饮食或抗生素靶向肠道乳酸杆菌从而抑制肠道脂质吸收,是预防节食后肥胖的有效策略。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上海领军人才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等的资助,并获得营养与健康所公共技术平台和动物平台的支持。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节食终止后出现肥胖的机理及相应的干预策略。节食导致肠道中一种乳酸杆菌(Lam-1)丰度大幅增加,进一步影响相应代谢物的水平,从而增强了肠道脂质吸收,并进一步导致白色脂肪的脂肪酸摄入增强,最终导致肥胖。高蛋白饮食和特定抗生素干预可以有效抑制该过程。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本账号稿件默认开启微信“快捷转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渠道转载请联系 weibo@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