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会烧心(肥胖会导致胃难受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烧心烧的竟不是心脏,而是……

最近有位圈友李女士给我们发来求助

吃完饭后会有胸口发热的情况

尤其是躺下以后这种症状更明显

朋友说这叫饭后烧心

可能是你身体中某个器官出了问题

这个说法正确吗?

烧心其实可能是胃食管反流

我们常说的烧心,其实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症状,确切的来说是胸骨后方的灼烧感。通常情况下烧心是由于胃食管反流造成的。

目前胃食管反流发病率越来越高,跟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关,进食过多的油脂类食物,很容易引起肥胖,导致腹内压增加,引起食物反流。晚饭吃得太迟或是常吃夜宵,也是造成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原因。

注意:心脏疾病和烧心引起的不适合疼痛症状比较类似,正确区分对于治疗很重要。如果说真的是心脏出现一些问题,更多是一种心绞痛、胸闷。烧心更多的可能是跟饮食有关,烧心导致的疼痛感一般不剧烈。

如何预防烧心?

1. 细嚼慢咽

唾液中含有碳酸氢盐,当我们咀嚼食物时,它的抗酸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中和胃酸,而且消化酶对胃黏膜也有保护作用。

2.饭后不要马上躺下

饭后最好不要立刻躺着,会影响消化甚至出现反酸的症状;建议饭后可以站着或散步,不仅可以促消化还能起到控制体重的效果。

3. 戒烟戒酒

食管下括约肌会因为吸烟而变得松弛,增加胃酸反流的几率,而饮酒会增加食管蠕动,导致食管清除酸性物质能力下降。

4. 不暴饮暴食

吃东西太快太多需要消化的时间变长,所以食物在胃里停留也会增加,而这会导致消化和吸收不良,另外,有些不好消化的食物也会增加反酸风险,比如糯米类等。

5. 枕头垫高

如果是经常出现反酸的患者,可以在睡觉时将床头升高或用枕头垫高10厘米~20厘米,可以利用重力来减少夜间反流的情况。

小贴士

饭后出现烧心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现象,如果偶尔出现一两次不用担心,但如果频繁出现,且症状不断加重,就要警惕进一步发展成为癌症的风险,建议尽早到医院就诊。

推荐科室:

消化内科

胃食管反流专病门诊

来源: CCTV生活圈

经常烧心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睡前三小时不能吃东西?

很多人在吃饭之后一小时的时候,在躺下或者做一点运动的时候会出现。胸骨后的热热的感觉,这种感觉被很多人称之为烧心

但是通常情况下,书上可没有烧心两个字。我们通常称这种症状为胸骨后烧灼痛。那是什么病,可以治疗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胃食管反流病

1.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里引起的不适和并发症。通常意义上讲,食管和胃的连接处有一个肌肉,可以把胃和食管紧紧地分离开,当有食物通过的时候,这个肌肉就可以松弛,而平时就会紧紧地防止胃里面的东西反流到食管里,这个肌肉的名字叫做下食管括约肌,它可以称之为食管胃连接处反流的第一道屏障。

事实上,有很多种情况可以导致这个肌肉失效,无论是因为压力过大还是肌肉本身的问题,如果起不到勒紧作用,就会导致胃里面的东西反流到食管里,引起一些症状。

2.烧心

这可以说是反流性食管病最典型的表现。这种烧灼痛又称为胃灼热,一般这种症状可能发生在进食后的一小时左右。患者通常在躺下或者有剧烈运动的时候发生这种疼痛。而且如果吃了一些很热很酸的食物,这种疼痛会明显加重。

当然了,灼烧感的严重程度不一定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一致,有的时候,即使是很痛的烧灼感,也并不说明病变很严重。

其实主要就是胃内容物,包括胃酸和食糜。在刺激食管儿的时候所产生的灼热感。

这种情况如果加重,就会导致食物和胃液从食管反流到咽部或口腔,这已经是很严重的反流症状了。

3.调整生活方式有效吗?

当然有效,而且调整生活方式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病最主要的手段。其实体位是减少反流的最有效方法,如果可以在餐后保持直立,避免过度负重。就可以有效地改善反流症状。同时,如果肥胖的患者应该适当减肥,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任何食物,以减少夜间的胃酸分泌。

饮食应少量高蛋白、低脂肪。戒烟和戒咖啡也是必要的,这些都属于对生活方式的调整。

4.有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吗?

当然了,目前来说,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加强抗反流屏障功能,提高食管清除能力,并且改善胃排空和幽门括约肌功能。最终的目标就是防止反流,保护胃粘膜。

目前最主要的药物是质子泵抑制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抑制胃酸的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持久抑制基础和刺激后分泌的胃酸,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病最有效的药物。

一般质子泵抑制剂应用8周后,很多患者的症状就可以完全缓解了。但是由于括约肌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很多患者在停药后的6个月就会复发。因此一般建议治疗好转后继续使用一个月。

此外,还可以使用胃粘膜保护剂和促进胃动力的药物。

其实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症还是很常见的。改进生活方式和药物。大多数症状都可以有效改善,但是也有很少部分患者及时强调了,以上几种治疗方法都不会改善。那么可以考虑内镜下治疗或者应用手术去解决,但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总之,如果病情很严重,还是要去医院在医生的专业诊疗下开展治疗。

#寻找真知派##哆咖医生超能团##超能健康团##我的新习惯#@哆咖医生@头条健康

往期内容:

大胃王的胃真的很大吗?呕吐的过程是怎样的,干嘛难为自己呢?

短期暴瘦不一定是好事,也有可能是胃癌在“作怪”

腹痛,呕吐,腹胀,会是单纯的胃肠感冒吗?你猜可能是什么病?

参考文献

[1]汪忠镐,吴继敏,胡志伟,陈冬.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11(09):30-56.

[2]张玲,邹多武.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J].临床荟萃,2017,32(01):1-4.

[3]官小莉,汪晖.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存质量测评量表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01):97-101.

总是反酸“烧心”?别轻视,当心有癌症风险,6个方面来避免

空腹喝了浓咖啡,吃完甜食,吃完烤串又喝冰啤,过量食用柑橘类水果......

生活中总有那么几次,吃完东西心里难受,胸口热热的,好像有什么东西横在了那儿烧灼。

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烧心”了!可是烧心烧的真的是“心“么?其实不然。

烧心其实是食管受到刺激的表现,是来自胃部或胸骨的烧灼感。

烧心,“烧”的是心吗?

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偶尔胃部不适而已,其实,这就是胃食管反流病发出的信号。

如果把胃比作城堡,那么食管就是向城堡运送食物的唯一单向通道。而在胃与食管之间,有一扇“城门”叫贲门,守卫贲门的还有食管下括约肌,它们共同维持着这条通道上的秩序。当食物到达时,它们会验明正身,迎接来宾;而当城堡中的食物或胃酸想要溜出去时,它们会坚决阻止:这儿是单行道,出口在另一边呢。

但是,有些人天生贲门敏感脆弱,一受刺激,就容易出现城门失守的状况;有些人随着年龄增加,城门出现松动;还有些人由于不当饮食导致胃酸增多,一次次地攻击“城门”,结果导致门被撞开了一条缝……

于是,胃酸夹带着食物乘机逆流而上,在食管和咽喉处搞破坏,导致食管炎、咽喉炎,甚至造成食管溃疡,形成胃食管反流病。

经常反酸烧心,可能是一些食管内和食管外的症状,食管内症状比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糜烂、溃疡等;食管外症状比如:咽炎、慢性咳嗽,咽部异物感等。

不要轻视烧心,可能有癌症风险

胃食管反流,很多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造成的。

目前胃食管反流发病率越来越高,跟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关。进食过多的油脂类食物,很容易引起肥胖,导致腹内压增加,引起食物反流。晚饭吃得太迟或是常吃夜宵,也是造成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原因。

在食管和胃的连接处,就是贲门,如果这个门关不紧,胃酸从贲门上窜到食管里,会造成胃食管反流,引起食管及周围组织不适,出现烧心反酸症状,还会表现为反复咳嗽、咽部异物感,甚至出现口腔溃疡、胸闷、心慌等情况。

由于食管是个鳞状上皮,它既不耐酸也不耐碱,如果经常性的胃食管反流,食管就会发生糜烂,导致反流性的食管炎,再严重一点形成溃疡。

溃疡再严重形成狭窄或梗阻,若长此以往,食管发生器质性病变,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食管癌。

怎么远离烧心?少吃6种食物

适度的胃酸可以帮助消化,但胃酸分泌过多,就会出现反酸、烧心、胃灼热等症状。

此时,要远离以下几种食物,否则会加重不适。

1. 甜食

碳水化合物对胃酸的分泌无明显影响,但单糖、双糖可加速胃酸分泌,因此,胃酸多时要少吃巧克力、蛋糕等甜食。

2. 酸味的果蔬

虽然一些果蔬富含营养,但对于胃酸过多的人来说,橘子、柠檬、西红柿、酸枣等口感酸的果蔬会刺激胃产生更多胃酸,加重烧心。

3. 浓茶

咖啡和茶都含有咖啡碱,人体内的磷酸二酯酶能够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而咖啡碱则降低这种酶的活性,使胃壁细胞分泌出更多的胃酸。

特别在空腹饮用浓茶时,对胃黏膜刺激更大,容易导致胃溃疡。

4. 糯米制品

粽子、元宵、汤圆等糯米制品因黏性大,容易滞留在胃内刺激胃酸分泌。

5. 油炸食物

高脂肪的油炸食物可导致胆囊收缩素分泌增加,造成胆汁反流,加重对胃黏膜的腐蚀作用,不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此外,油炸食物的胃排空时间较长,从而使胃酸分泌增加。

6. 辛辣刺激性食物

一次性吃辣太多造成腹部不适,有烧灼感,这是辛辣食物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酸分泌过多导致局部炎症造成的,辛辣刺激性食物包括葱、洋葱、姜、蒜、辣椒、胡椒粉、咖喱等。

如果经常出现反酸烧心,建议尽早到医院的消化科就诊。

“烧心”充分显示了人体是一个整体。因为这是胃食管反流从而影响其它器官的严重症状。

我们需要关紧“城门”,并且把好门~才能防止反酸烧心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灏珠,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朱大年,王庭槐主编,生理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Heartburn.MayoClinic.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eartburn/symptoms-causes/syc-2037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