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能造成(肥胖能造成脱发吗)
肥胖也会危害健康,容易引起这5种问题,别胖过这个界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早晨起床,对着镜子叹气:“怎么又胖了?”
上楼梯,气喘吁吁,心里自嘲:“我真的不行了。”
或者每次去体检,总有医生提醒你:“要控制体重了。”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扎心?但别急着转头离开,因为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让你变成某种“完美身材”。而是提醒你:胖到一定程度,不仅是身材的问题,更是健康的隐患。
很多人认为,胖一点无所谓,只要不影响生活就行。但真相是,肥胖就像埋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它可能悄悄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不会“自愈”。今天,我就和你聊聊肥胖可能带来的5种健康危害,看看你的身体是否已经亮起了红灯。
1. 高血压:身体的“压力锅”,随时可能爆炸肥胖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对“难兄难弟”。根据研究,肥胖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到3倍。这是为什么呢?
想象一下: 你的血管就像一条高速公路,而脂肪就像路上的车流。越胖的人,血管内的脂肪和杂质越多,血液流动的阻力也就越大。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供应,心脏不得不加大“泵血”力度,血管也被迫承受更高的压力。时间一长,血管弹性下降,甚至可能破裂。
危险在哪里? 高血压本身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它是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始作俑者”。你永远不知道这颗“炸弹”会在哪一天引爆。
提到糖尿病,你可能会联想到“吃太多糖”,但实际上,肥胖才是2型糖尿病的最大风险因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9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肥胖有关。
原因很简单:肥胖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也就是所谓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是“打开细胞的门”,让血糖进入细胞被利用。但当脂肪过多时,细胞的“门锁”会出现故障,血糖只能堆积在血液中,最终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高”这么简单。它可能让你失明、肾衰竭,甚至截肢。听起来很可怕?那就从今天开始,和多余的脂肪说再见吧。
肥胖的人,心脏就像一位每天背着沙袋跑步的选手,迟早会累垮。脂肪不仅堆积在体表,还会“悄悄”堆积在内脏周围,尤其是心脏。脂肪压迫心脏,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缺血、缺氧,最终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问题。
一则真实数据: 据美国心脏协会统计,肥胖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出64%。而每减掉5%的体重,这个风险就会下降10%以上。
心脏病的发作,往往是突然的、致命的。所以,别让你的心脏继续“负重前行”了。
很多人以为脂肪肝只有喝酒才会得,但其实,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之一。肝脏是身体的“化工厂”,负责处理脂肪、代谢毒素。但当脂肪过多时,肝脏就像一个被垃圾塞满的仓库,处理能力大大下降。
脂肪肝早期可能没有症状,但如果不加控制,可能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好消息是: 脂肪肝是可逆的。只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减重,肝脏的“垃圾场”就能逐渐清空。
胖到一定程度,肥胖者的脖子和上呼吸道会堆积大量脂肪,这会导致呼吸道变窄,甚至在睡眠中发生塌陷,阻断呼吸。这种现象叫做“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危险却常被忽视的肥胖并发症。
你知道吗? 睡眠呼吸暂停不仅会让你白天疲惫、记忆力下降,还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更可怕的是,这种疾病可能在睡梦中“偷走”你的生命。
如果你睡觉时打鼾很严重,甚至有憋气的现象,别犹豫,赶紧去医院做检查。
可能有人会问,我到底算不算肥胖?一个简单的指标可以帮你判断:BMI(身体质量指数),计算公式是:体重(kg)÷ 身高²(m²)。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 BMI 18.5-24.9:正常范围
- BMI ≥25:超重
- BMI ≥30:肥胖
当然,BMI只是一个参考,腰围、体脂率等指标也很重要。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腰围超过85cm,就要警惕腹型肥胖的风险了。
结尾:改变,从今天开始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让你焦虑,而是希望你明白:肥胖并不是“无害的”。它是健康的敌人,是许多慢性病的“催化剂”。
但好消息是:肥胖是可控的。
减肥不需要一天瘦十斤,也不需要严格到“断糖断油”。健康的减重,是一个长期过程。每天少吃几口高热量的食物,多走几步路,都是在为未来的自己投资。
最后,问你一个问题:你愿意从今天开始,为自己的健康减掉一点负担吗?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与健康风险研究报告
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疾病与肥胖的关联
《柳叶刀》:全球肥胖与慢性病的相关性分析
中华医学会:《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版)》
中国疾控中心(CDC):非酒精性脂肪肝流行病学报告
肥胖,不仅威胁心脑,也是乳腺癌的隐形杀手
肥胖可以引起心脑血管等诸多疾病,但很少有人知道,肥胖却是引发乳腺癌的隐形杀手。肥胖是目前已公认的绝经后妇女乳腺癌发病的明确危险因素。肥胖可通过多方面因素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主要包括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紊乱、炎症细胞因子失衡、雌激素异常增加和瘦素及脂联素异常变化。
胰岛素:肥胖病人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下降,进而介导胰岛素抵抗,一项关于绝经妇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绝经妇女体内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患乳腺癌的风险也明显增高。既往相关研究表明,体内高水平的胰岛素可调控 PI3K/AKT 信号通路,影响三大物质蛋白质、葡萄糖及脂质的代谢,从而促使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
炎症细胞因子:因肥胖组织结构重塑过快,导致低氧状态,同时引起促炎反应发生导致巨噬细胞激活,从而使炎症细胞因子表达上调。这些上调的炎症因子的释放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上皮细胞,还对肿瘤微环境产生间接影响,导致局部和全身炎症,从而推进乳腺癌的发病进程。
雌激素: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在绝经前后的来源有所不同。绝经前女性其体内雌激素主要来源场所为卵巢,而对于绝经后的女性,除肾上腺分泌外,大部分来自于脂肪组织。在芳香化酶的作用下,肥胖病人体内脂肪组织中的睾酮可转化为雌二醇,雌二醇可使强表达雌激素受体的肿瘤细胞增殖及血管再生。
瘦素与脂联素:瘦素是由肥胖基因编码、脂肪细胞合成的蛋白,在肥胖人群体中瘦素与脂联素的比例明显升高。瘦素与其受体相结合,可使包括 PI3K/AkT在内的多个信号通路被活化,导致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进而加快了乳腺癌的疾病进展。
随着肥胖人数增加,与肥胖相关的乳腺癌问题也受到了关注。此外,肥胖会促进携带 BRCA1 或 BRCA2 种系突变的女性的乳腺上皮 DNA 损伤,BRCA1致病突变患者终身患乳腺癌风险高达73%,BRCA2致病突变患者终身患乳腺癌风险高达68%,确诊乳腺癌患者BRCA致病突变对侧乳腺癌患病风险增加4.5-5.5倍。因此,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乳腺癌至关重要。
现已明确,超重和肥胖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而且还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等风险,让本就经受乳腺癌病痛折磨的身体负担更重。
乳腺癌确诊后的体重变化一直备受关注。术后辅助治疗带来了疲劳和味觉改变等因素都可能是患者体重增加的原因。罹患乳腺癌患者日常行为的改变,包括运动量的减少、饮食的改变等也可能与确诊后体重增加有关。
研究发现,诊断时,体重过轻和肥胖较体重指数正常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更高。在确诊I-III期乳腺癌患者中,确诊后1年体重中度增加(5%-10%)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与体重指数介于18.5-25kg/m2之间的患者相比,体重指数≥35kg/m2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高出28%。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研究结果显示,与体重不变者相比,乳腺癌患者诊断后如果体重指数(BMI)增加0.5~2.0 kg/m2,复发风险增高40%;增加2.0 kg/m2以上,复发风险增加53%。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学组在《中国乳腺癌患者生活方式指南》中也指出,中国乳腺癌患者诊断后1 年半如果体重增加5 kg,死亡风险增加65%。
研究发现老年女性体重下降的部分原因可能是肌肉疏松症(骨骼肌耗竭),除了与年龄有关的肌肉萎缩外,癌症和治疗也会加剧瘦体重的减少。因此,需要更早地采取干预措施,通过控制营养影响症状来防止体重减轻,并促进体育锻炼以保持肌肉质量。
因此,将体重控制在健康的范围,不仅可以降低绝经后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确诊乳腺癌以后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有可能改善长期健康状况。(杨思思)
编辑:李钰华
编审:吴山冠
警惕!肥胖悄然逼近,背后藏着你想不到的致命危机!
肥胖绝非仅仅关乎身材,它更是危害健康的 “隐形杀手”,从身体到心理,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肥胖是众多慢性疾病的导火索。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度堆积,会引发代谢紊乱,极大增加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使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血糖调控失常。心血管疾病也与肥胖紧密相连,肥胖导致血脂异常,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含量升高,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
肥胖对呼吸系统也会造成严重损害。肥胖者颈部脂肪增多,易使气道变窄,睡眠时更易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现象,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长期如此,不仅会导致白天嗜睡、乏力,影响生活与工作,还会因夜间缺氧,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此外,肥胖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相关。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肥胖引起的激素失衡和慢性炎症状态,为癌细胞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心理层面,肥胖者常面临社会歧视与偏见,这易引发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与社交生活。
儿童肥胖问题更不容忽视,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性早熟,还可能使孩子从小就埋下健康隐患,影响未来一生的健康。为了我们的健康,积极预防和控制肥胖刻不容缓。
如果你的体重超过正常数值,请立即去医院咨询医生的意见采取合适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