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世界肥胖图(世界肥胖率排名图表)

洞察D 0
文章目录:

惊!世界最胖五人,体重背后的生死挣扎

你能想象体重达到700多公斤是怎样一种体验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有记录以来世界上最胖的五个人,他们的故事,满是震撼与唏嘘。

美国的卡罗尔·耶格尔,一位被肥胖“囚禁”的女性。巅峰时,她的体重飙升至727公斤,身体不堪重负。令人惊奇的是,她曾在三个月内自然减重236公斤,可最终还是没能战胜肥胖带来的肾衰竭、多器官衰竭,34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同样来自美国的乔恩·布劳尔·明诺克,体重一度达到650公斤。13岁时,他的体重就已远超常人,后来患上水肿,体重更是失控。肥胖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让他在41岁时就离开了人世。

沙特阿拉伯的哈立德·本·穆罕森·沙阿里,体重曾高达620公斤。幸运的是,他成功逆袭,到2017年,体重降至68公斤,成功减重542公斤,堪称奇迹。

墨西哥的曼努埃尔·乌里韦,体重最高达610公斤,连行走都成了奢望。在媒体和他人帮助下,他艰难地踏上减肥之路,却还是没能逃脱肝衰竭的命运,48岁时遗憾离世。胡安·佩德罗·弗兰科也是墨西哥人,峰值体重608公斤,之后成功减重345公斤。

这些极端肥胖案例,是对我们健康意识的警钟。肥胖绝非小事,它是健康的隐形杀手,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夺走生命。咱们真得重视日常饮食和运动,别让肥胖成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世界十大最胖人类

世界最胖的10大人类。

在世界的广袤舞台上存在着一些超乎常人想象的个体,其中世界最胖的10大人类便是引人注目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那惊人的体重数字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现象,更是反映出了诸多深层次的社会、心理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从生理角度来看,过度肥胖往往给身体带来沉重的负担。这些最胖的人可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隐患,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疾病等。他们的身体就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机器,各个器官都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例如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为庞大的身躯输送血液和氧气,关节也因为承受过重的体重而容易磨损和变形。这种对身体健康的巨大损害无疑是令人担忧的。

然而造成他们如此肥胖的原因却是复杂多样的。

·一方面,不良的饮食习惯是主要因素之一。在现代社会,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随处可见且易于获取。快餐文化的盛行让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方便快捷但营养不均衡的食品。对于一些人来说缺乏对健康饮食的认知和自律,导致他们无节制地摄入大量垃圾食品,从而逐渐堆积脂肪。

·另一方面,缺乏运动也是关键所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和舒适,出行有汽车代步,工作多为久坐办公。这使得身体的运动量严重不足,身体的消耗减少,而摄入的热量却不断增加,肥胖也就自然而然地找上门来。

·除了生理和生活习惯的因素,心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情绪上的困扰,如压力、焦虑或抑郁等,而通过食物来寻求安慰和满足。这种情绪性进食往往会让人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吃越多,越吃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体重。

·从社会层面来看,这种现象也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有限,人们对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此外食品行业的商业利益驱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消费选择。

世界最胖的10大人类这一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要重视自身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世界肥胖地图更新,中国数据怎么样?

转自:医学界

撰文丨Nina

全球每年有500万慢病死亡与超重/肥胖[身体质量指数(BMI)≥25kg/m²]相关[1]。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最新研判,肥胖与5%的癌症死亡事件、17%的卒中死亡事件、19%的冠心病死亡事件以及42%的2型糖尿病死亡事件显著相关。

在新版《世界肥胖地图(2024年版)》中,总结了全球各国/地区的肥胖数据,并对未来10年(到2035年)的数据变化做出了预测。中国超重和肥胖的人群有多少?需要重视哪些人群的肥胖干预?这篇地图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分析……

对比去年数据,中国肥胖率涨幅下降!

2023年版肥胖地图[2]中预测中国成人肥胖率将以5.4%/年的速度上升,儿童肥胖率将以6.6%/年的速度上升。而在最新2024年版地图中,我国超重/肥胖人群上升率直接腰斩,成人数据上升率为2.8%/年,儿童数据为2.0%/年。尽管2023年版地图仅预测了肥胖(BMI≥30kg/m²)人群的变化,两者分析对象上略有不同,但这仍是一组可喜的数据。

图1 年度肥胖率增长变化

遗憾的是,2023年版肥胖地图统计了肥胖相关的经济损失,但2024年版地图中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数据说明。希望未来的研究和数据收集能够完善这一部分,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肥胖问题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

2024地图:76万中国人死于高BMI相关疾病,卒中排在首位

2024年版肥胖地图主要梳理了高BMI与死亡之间的关系。该数据指出,2019年我国有76万多成年人因高BMI相关非传染性疾病(NCDs)死亡。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是卒中,有26万余人。冠心病排第二位,有20万余人。这组数据表明,对于高BMI人群且合并有卒中、冠心病者,应高度关注其死亡风险,并注意进行合理的减重干预。

图2 成人归因于高BMI死亡人数统计

另一组值得关注的数据是我国5-19岁人群中已经有9704余万人属于高BMI,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出现高BMI相关的疾病体征,最常见的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和高血压。这表明超重/肥胖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年轻一代的身体健康,需要更加重视这部分人群的体重管理。

表1 具有早期高BMI相关疾病体征的未成年人统计数据

论及肥胖危险因素:

中国人真不能再吃甜食了!

2024年版肥胖地图还讨论了各国肥胖相关的环境因素(表2)。在中国,食品添加糖/甜味剂摄入、城市化、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都与肥胖显著相关。此外,体力活动不足、塑料废物排放也是造成肥胖的因素之一。

表2 肥胖相关环境因素(中国数据)

城市化、二氧化碳排放和塑料废物排放并不是普通人能改变的。归根结底,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健康,还是得从少吃甜食和多运动下手。相对来说,日本在减少甜食摄入和增加运动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表3)。

表3 肥胖相关环境因素(日本数据)

总体而言,我国的超重和肥胖趋势相比去年的统计数据来说乐观了很多,但因高BMI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依然令人惊心,我国下一代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管住嘴,迈开腿”依然是保持健康的万能公式,快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https://data.worldobesity.org/publications/WOF-Obesity-Atlas-v6.pdf

[2]https://s3-eu-west-1.amazonaws.com/wof-files/World_Obesity_Atlas_2023_Report.pdf

责任编辑丨小林

(转自: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