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预防肥胖(中医预防肥胖的措施)

四川名医 0
文章目录:

小满前后,养生牢记4要点!中医学博士:健脾祛湿,学会这一招

5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8个节气——「小满」。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呼吸科「党思捷博士」介绍,小满正值5月下旬,降雨较多,暑湿较重,容易引发消化、皮肤、心血管等系统疾病,也容易出现情志问题。

那么,在这个时节,我们应该如何顺应天时、养生保健呢?一起来看看吧!

党思捷博士表示,在中医养生方面,小满节气有4个要点需重视↓

夜卧早起,降暑除湿

《黄帝内经》中有提到,这段时间适合“夜卧早起”这一作息规律。

党思捷博士解释到,这里的“夜”是针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说的,古人晚上没有灯,睡觉很早,太阳落山时大概七八点就休息了。

所以,夜卧的“夜”是比太阳落山稍晚一些,绝不是让大家熬夜到12点,这个要理解清楚。

小满节气雨水较多,容易出现暑湿感冒的情况,出现头昏、乏力、呕吐、腹泻等症。一定要注意防暑除湿,可以提前准备藿香正气水/液、龙虎人丹等。

另外,暑湿邪气容易阻滞脾胃,引起消化系统出现问题。有些朋友过度贪凉饮冷,也可能导致出现胃肠疾患。

因此,大家这个时候的饮食调养,应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并根据体质,进食一些具有芳香健脾、清热利湿或者淡渗利湿作用的食物。

小贴士:清热祛湿学会这3招

党思捷博士贴心地为大家推荐了3个祛湿小妙招,在家就可以完成↓

常按阴陵泉:祛湿有奇功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中。具有健脾除湿、行气利水的作用。

小满时节暑热湿气较重,大家平时可以经常艾灸或者按揉阴陵泉。

山药冬瓜薏苡汤:健脾祛湿又减肥

做法:山药50克,冬瓜100克(切块),薏苡仁30克,一起熬汤。

具有利湿、健脾、补肾之功,小满时节喝起来相当不错。

偷偷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山药冬瓜薏苡汤对于脾胃运化失调,痰湿壅滞导致的“游泳圈(赘肉)”,效果不错哟~

三豆白苓老鸭汤:清热健脾补身体

做法:老鸭1只,绿豆30克,赤小豆30克,黑豆30克,土茯苓(干)40克。

老鸭洗净剁块,绿豆浸泡1小时,将老鸭焯水后加入绿豆、土茯苓一起熬汤,约2小时候加入调味品即可。(吃不惯鸭子的朋友,可以将老鸭换成排骨)

绿豆消肿下气、清热解毒、消暑解渴;赤小豆利水消肿、解毒消痈,黑豆补肾滋阴;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水渗水、健脾调中。老鸭加土茯苓、三豆可以清热健脾,滋补身体。

对于有痛风、湿疹等问题朋友,都很不错哦。

内外兼修,预防皮肤疾患

夏季是皮肤病的高发期,汗疱疹、花斑癣、湿疹、日光性皮炎、毛囊炎都非常容易发作。

党思捷博士表示,预防皮肤疾病,需要“内外兼修”。

内,要保证脾胃功能运化正常;

外,要做好皮肤防晒和适度清洁。

同时需注意避免蚊虫叮咬,通过佩戴中药香囊、进行中药药浴等方式,都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和缓解夏季皮肤疾患。

调理情志,适量运动

中医理论认为“心气通于夏”,所以小满过后,随着温度的升高,人们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感到烦躁不安。

此时,应当调适心情,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因情绪剧烈波动后,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

大家可在早晚凉快时,做适量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取微微出汗的状态,避免剧烈运动。

锻炼后也应及时补液,现在市面上有多种运动型饮料,益气养阴的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酸甘化阴的乌梅汤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中医养生,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不管处在什么位置,做到“高下不相慕”,也就是人生不求太满,小满即是圆满。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音乐,如《静水深流》《紫竹调》等,放松身心,在夏日的浮躁中找到一丝安宁。

也可以选择《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开胃健脾,促进胃肠消化和吸收。

小满吃苦菜,这类人要谨慎!

“小满之日苦菜秀”,小满前后正是吃苦菜的季节。

党思捷博士介绍到,苦菜是菊科植物苦丁菜的嫩叶,有些地方也称作败酱草。(需注意:药典所载败酱草是败酱科,两者科属不同)

据研究,苦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在中医学中认为其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作用。

党思捷博士表示,平和及热性体质者、肥胖者、糖尿病、脂肪肝、黄疸型肝炎、大便干结者均可服用苦菜。

但是!脾胃虚寒的朋友们不一定适宜食用,要谨慎。

「本期科普医生」

文/编辑 | 豆豆 制图 | 云云

监制 | 清清

审核 | 蓝岚

图片来源 | 创客贴、123rf等

本文为「四川名医」原创,未经授权禁止全文或部分转载。

吃得少,瘦不下来,多是气虚肥胖,教你一方,健脾补气,提高代谢

吃得不多,但就是一直瘦不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好,我是沈医生,有的人吃的不多,但体型比较肥胖,而且四肢纤细,肥胖的地方多在肚子上,甚至“喝凉水都长胖”,这种肥胖,可能就是气虚型肥胖了,今天沈医生就教你一个方子,健脾补气,提高你的新陈代谢,不再让你“喝水长胖”。

想一想,你是不是除了吃的少,瘦的慢,是不是还经常觉得很懒,不想动,感觉嗓子里总有痰,吐不完,也咽不下去,而且大便也总是溏稀不成形,很容易粘在马桶上。

这些情况,一般都是因为脾气虚弱了,脾气不能正常的运化水液,身上的水湿排不出去,囤积在我们身上,就变成了顽固不化的脂肪,在中医上,我们就把多余的脂肪,称为痰湿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做的还是从身体的根本来调理,增强我们脾胃的运化功能,提高身体水液代谢的能力,脾气强健了,运化水液的能力提升了,痰湿自然也就减少了。

今天沈医生就给大家推荐一个方子,可以健脾补气,燥湿化痰,把你的顽固脂肪赶出去,这个方子就是六君子汤,现在也被做成了中成药,叫做六君子丸。

六君子汤用到的药物分别是人参,甘草,白术,茯苓,陈皮和制半夏。

这六味药里,除了制半夏的作用,主要是燥湿化痰,攻坚散结,其他的五味药物都有健脾补脾的作用。

人参可以大补一身元气,健脾补气,白术,陈皮和茯苓可以健脾化湿,增强我们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同时辅助制半夏化湿燥湿,除了这些,陈皮还可以行气理气,让我们全身的气机更加通顺,调畅。

最后再加一味甘草,健脾补气,还可以调和所有药物的药性,防止药物的偏性伤害我们的身体。

以上就是六君子汤这个方子,如果你通过沈医生的分享,可以确定自己是脾胃气虚,水湿过多的体质,就可以参考六君子汤这个方子,但如果你拿不准,或者同时还有其他的症状,沈医生就不建议你随意使用药物了,可以在正规医生的辨证指导下,正确用药,你学会了吗?

肥胖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药防治肥胖病系列科普之五

肥胖,又称为肥胖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是一种疾病。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肥胖国,肥胖人数仅次于美国。第二届中国肥胖指数公布,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肥胖率急剧上升,导致4600万成人“肥胖”,3亿人“超重”……

广医科普中医药防治肥胖病系列科普之五——肥胖的中医辨证论治

古人的肥胖分型

肥胖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黄帝内经》将肥胖分为“膏人” “脂人” “肉人”3种类型,很好的体现了肥胖者体脂分布的差异。

“膏人”即“腹型肥胖”,脂膏集中于腹部,向心型肥胖,腰臀比大,心脑血管病高发体型;

“脂人”即“均一性肥胖”全身均肥胖,没有某一部位比例过大;

“肉人”指的是肌肉丰满,体格状实,肌肉发达,尽管体重超标,但属于健康体型。

肥胖的病因病机

我院内分泌科专家仝小林院士指出,肥胖作为 “脾瘅”的早期阶段,此时以“郁”态为主,机体尚处于代偿期,其他症状可不明显。肥胖可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增强胰岛素抵抗,因此其不仅是脾瘅的前期病理状态,同时也是脾瘅的中心环节,肥胖的病位在脾胃,主要由于过食和少动两种原因导致,中满是其核心病机。

中医中药治疗肥胖的方法

基于脾瘅理论治疗肥胖,应着眼于中焦,治疗中满,同时行气开郁,防止郁而化热。而肥胖又分两类,即实胖和虚胖。

  • 实胖 多由于脾胃功能亢进,食欲旺盛,饮食不节而致中焦气机壅滞,痰湿堆积脏腑,故发为肥胖。

临床上,实胖者以青壮年为主,肥胖程度较轻,形体较匀称,腹部比较坚实,精力充沛,苔腻脉滑,各种不适的症状均不突出,各种合并症较少。

  • 虚胖 则是由于后天之本不足,虽少食而脾胃虚弱无力运化,饮食聚于中焦,酿湿生痰进一步阻滞气机,经络不通,久则化热、生瘀。

临床常以腹型肥胖为主,肥胖程度较重,且年龄多偏大,以中老年居多。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肥胖的治疗多从阳明、太阴入手,而肥胖中满当治中焦脾胃。因此,调理脾胃,调畅气机,补虚泻实,以补气开郁消膏为大法,临床常用山楂、红曲、荷叶、五谷虫、佩兰等药物进行治疗。

另外,补虚常予健脾补气,脾病及肾,结合益气补肾。针对虚胖,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生薏苡仁、茯苓、山药为基础方。该小方既能补气健脾利水,又能调节糖脂代谢,为虚胖合并糖脂代谢异常的态靶同调小方。

针对实胖,则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以祛除体内多余的痰浊、水湿等。对于痰湿郁热型肥胖症可用小陷胸汤开郁清热,决明子消脂,车前子与葶苈子利水,莱菔子消痰导滞,茺蔚子通络降压,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红曲 食疗两用的传统中药,《本草纲目》载其“消食活血,健脾养胃”,现代药理学明确证明红曲具有降血脂的活性成分;

山楂 消食积而能入血分化瘀滞,其消膏降脂作用强,并可消除及转化血中的浊邪,试验证明了其具有明确的降血脂作用;

荷叶 味苦涩而性平,能清热利湿,行清气而散瘀血,是消膏降浊之常用药物;

佩兰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

薏苡仁 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生薏苡仁具有健脾、益气、渗湿的功效;

茯苓 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茯苓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等功效,对于水肿型虚胖效果尤佳;

山药 能平补脾胃之气,上三味药均性味甘平,安全性较高,亦可每日煮粥服用。

临床中,中医药治疗肥胖病的效果有目共睹,而对于运用中医药治疗肥胖症,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我院内分泌科采用内外兼治,药、食、动联合,多学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希望患者早日远离肥胖!

本文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陈 良、内分泌科 陈盈雪

内分泌科“肥胖及代谢综合征”出诊表

注:

1.“专题门诊”需挂“专题号”就诊;

2. “专题门诊”由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轮流出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