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人群图片(肥胖人群的定义)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这三省“胖人”最多!肥肉长在这个地方最危险!

俗话说“一胖毁所有”,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超重与肥胖带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诸多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

肥肉长在哪里最危险?我国哪些省份“胖人”最多?男性普遍比女性更胖?

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

这三个省“胖人”最多!

8月17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母义明教授团队在《糖尿病、肥胖与代谢》发表了一项一篇题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的报告。报告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总体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①

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关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当代研究,来自全国243个城市的1580万名符合条件的成年人参与。

1. 内蒙古、山东、河北,“胖人”最多

北方超重/肥胖的比例普遍高于南方,其中超重比例前三名的省份为内蒙古(37.1%)、山东(37.1%)和河北(36.6%)。

2. 男性普遍比女性更胖

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男性中超重的比例为41.1%,而女性为27.7%,男性中肥胖的比例为18.2%,而女性为9.4%。

3. 胖人的各种并发症患病率都更高

与BMI正常者相比,超重/肥胖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更高。超重/肥胖参与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前驱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BMI越高,并发症越多。

为啥男人比女人胖更多?

原因扎心了

为啥男人比女人胖更多?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男性更容易肥胖有几方面的原因,通常与其在生活或工作中所受压力和情绪有关。

一是长期的过高压力和不良情绪易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主要是应激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大量增多,起到对抗胰岛素作用,增加腹部脂肪堆积,引起以“将军肚”为特征的腹型肥胖。

二是为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男性常常会采取喝酒和过多进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为手段。除过量进食外,酒精往往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也会促进肥胖形成。

三是睡眠问题。长期的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也会通过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男性肥胖。②

健康时报 图

另外,从肥胖的“年龄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在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男性的“肥胖高峰年龄”通常比女性小。男性超重患病率在50-54岁达到峰值(55-59岁保持不变),女性则是在65-69岁达到峰值;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而女性则是70-74岁。

换句话说:男人们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自己年纪轻轻(35-39岁)就到达肥胖的峰值;而女性要到70-74岁才到达肥胖的峰值。男同胞们,扎心了……

肥肉长在这个地方最危险!

当肥肉(脂肪)长在我们脸上、手臂上、大腿上……这些看得见的地方时,其实还算不上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脂肪长在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地方,对健康的危害更大,甚至会带来致命的风险!

人体的脂肪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看得见的脂肪”,即皮下脂肪。它们贴在皮肤下,有帮人体保温的作用。但积累过多,就成了让我们看起来胖的元凶。

第二类“看不见的脂肪”,则是内脏脂肪。它们将我们的各种内脏,如肝、胰、胃、肠道等包裹、填充起来。

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赵杰2022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指出,正常厚度的内脏脂肪能够保护内脏,防止跌倒时损伤内脏,但内脏脂肪太厚会导致脂肪心、脂肪 肝、脂肪肾、脂肪胰等器官功能异常。此类肥胖就是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内脏性肥胖)。

判断内脏脂肪超标并不仅是看BMI(体重/身高2),还要看腰围、腰臀比(腰围/臀围)、内脏脂肪检测等。例如:

▼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即便BMI正常,患病风险也会升高;

▼男性腰臀比例大于0.9、女性大于0.8,表明是内脏脂肪过剩的高危人群,大于1.0即为腹型肥胖。③

健康时报 图

4个方法帮你减掉内脏脂肪

赵杰医生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给出来4个减掉内脏脂肪的方法。③

1. 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

内脏脂肪超标的人每天需要运动半小时至一小时,如跑步、散步、游泳、骑车等,球类运动在消耗能量的同时有助脂肪分解。即使没有腹型肥胖,也可以多运动防患于未然。

2. 吃饭记住个比例5:3:2

吃米饭、面包等主食过多,容易在腹腔囤积内脏脂肪,但也不能完全不吃,避免零摄取时大脑无法集中注意力。

以腹型肥胖的女性为例,每天主食摄入不超过100克,三餐比例是5:3:2。

3. 根据运动限制热量摄入

若平时活动量不大,摄取热量(千卡)不要超过体重(公斤)x25;若经常运动、活动量大,摄取热量(千卡)不宜超过体重(公斤)x35。

4. 日常增加纤维素的摄入

想要内脏瘦身成功,不能缺少纤维素,日常可选燕麦、绿豆、番茄、葡萄柚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有助顺畅排泄,促进新陈代谢。

本文综合自:

①Chen K,Shen Z,Gu W,Lyu Z,Qi X,Mu Y,Ning Y;Meinian Investigator Group.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Aug 17. doi:10.1111/dom.1523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37589256.

②2023-08-21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41.1%男性体重超重》(记者 高瑞瑞)

③2022-10-09 健康时报《藏在内脏、形成眼袋……老人要管好身体脂肪》

来源: 健康时报

1200万重度肥胖人群,渴望过上“普通”人生

直面肥胖带来的疾病问题

提升全民健康意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之前200多斤的时候,我每天除了上班,就是把自己关在卧室打游戏,一直处在封闭的个人世界里,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七年。”

35岁的转转是一名小学老师,自记事起,减肥是除了学习之外更重要的事。为了让自己瘦下来,每天早上五点父母会叫醒她去跑步,这一度导致了她的膝盖严重磨损。可即便这样,肥胖还是伴随了整个成长时期。

成年以后,不再被父母约束,转转体重突破两百斤。为了减肥,她尝试过各种流行方法。“最狠的一次,将近4个月没吃一粒米饭,瘦了六七十斤后,一旦这根弦绷不住的时候,立刻严重反弹。”转转说几乎每次减肥都是如此,反反复复,最终以失败告终。

“减肥”总被不少爱美人士挂嘴边,“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瘦成一道闪电”……相比打造一副更符合大众流行审美的“完美身材”,对于很多像转转一样的肥胖人群, 减肥并非为了追求某种潮流或时尚,而只为回归一种正常人生。

根据《中国肥胖症防治及减重手术白皮书2023》(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国成人超重或肥胖已超过50%,重度肥胖症患者超过1200万,中国的肥胖问题日渐凸显。肥胖症与超过200种慢性病发生相关,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肥胖,大众普遍的关注停留在审美层面,但肥胖带来的潜在影响却常常被忽视。如何提高社会对肥胖危害的广泛认知,解决“肥胖危机”,是全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被低估的肥胖危机

24岁那年,转转体重达到巅峰240斤。不只是体重秤上的数字难以启齿,一系列生活困扰也随之而来。

“不管是精神状态还是个人形象气质,都处于非常差的状态。”转转说。

除了面对心理压力,很多肥胖患者还伴随着隐性健康问题。“晚上睡觉的时候,必须要用枕头把后背垫高才能入睡,如果只是平躺着,就总是觉得憋气,感觉呼吸不畅。”转转后来从医生口中得知,这种现象是许多肥胖症患者都要面对的,因为太胖了,脂肪堆积过多,呼吸道会变得非常狭窄。

事实上,不少人开始正视肥胖问题,也是因为身体亮起了红灯。26岁那年,君义投注大部分精力到减肥当中,身高158cm,体重140斤的她,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自己血糖严重超标。但在此之前,身体没有发现任何不适或异样。唯独结婚两年来迟迟没有成功备孕,这让她怀疑与肥胖引起的血糖超标有很大关系。

回顾日常生活习惯,君义觉得自己平时并不嗜好甜食,血糖高可能源于家族性遗传,但长辈们也多只是在四十多岁才被确诊为糖尿病。

根据上述《白皮书》,肥胖症的危害可累及全身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并与增加死亡风险密切相关。重度肥胖症患者的相关合并症风险、以及致残和致死风险更将呈数倍至数十倍增加。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减重代谢外科医生主任医师朱利勇教授提到,在日常接诊的肥胖人群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合并有2型糖尿病。

“老百姓认为肥胖只是营养好了,不是一种疾病,但肥胖几乎是很多疾病的‘万恶之源’,我们现在出现的心脑血管疾病,血脂高,血压高等,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都跟肥胖等有密切关系。”朱利勇教授说。

误区与希望并存

在传统认知中,减肥更重要的是守好“管住嘴,迈开腿”这条铁律。君义一开始的减肥也遵循如此,为了瘦下来,不惜花上万报健身房的私教课,日常饮食严格限制碳水摄入。 “平时吃不上什么东西,加上运动量又大,每次运动完之后,都感觉超越了身体的极限。”君义说,那段时间情绪几近崩溃,很压抑,减重效果也并不理想。

在尝试很多减肥方法都无果后,君义走进医院的减重门诊。据2021年未来营养组织对全国492家医院的问卷调查显示,调查中的全国332家三甲医院中,已有238家开设了减重专科门诊,占比71.7%。其中,涌向减重门诊的,不少是为了体重发愁或者焦虑的女性,许多三甲医院的医学减重门诊甚至一号难求。

朱利勇教授所在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减重代谢外科,减重手术在2019年一年突破200台后,一直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22年已经超过400台。据朱利勇教授观察,来咨询减重手术的患者以年轻人居多,平均年龄约在30岁左右。这类患者,过来会主动要求办住院手续,并在此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减重手术进行过咨询和了解。另一类人,则是在家长陪同下一起过来,患者往往是在读大学生,或者刚刚步入社会,问的最多的就是有什么并发症,担心减重手术对未来的影响。

对于走进减重门诊的患者,医生则需要根据一定的指标,因人而异提供治疗方案。由于肥胖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减重门诊往往背靠多学科的支持,比如,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康复医学科、心内科、呼吸内科、心身医学科等等。

但在临床上,患者的情况往往更复杂的多,需要医生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对减重方案做出更为谨慎的评估和判断。朱利勇教授举例,很多人肥胖但并不发病,没有伴随高血脂、高血压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通常也不建议做手术;有些人如果BMI数值不是很高,但已经出现肥胖合并高血脂、高血压或糖尿病等,说明已经进入肥胖失代偿期,这类患者则建议手术干预治疗。

“就减重药物来说,目前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药物能够实现。”朱利勇教授也强调,如果只是单纯肥胖,在并发症出现之前,患者可以进入早期防控。等到出现肥胖带来的各类疾病后,治疗难度就会更大,医疗支出成本也会有所增加。朱利勇教授认为,需要整体上从早期营养、饮食干预,到药物治疗,再到最后手术治疗等阶段,建立一个综合体系预防肥胖症。

结合转转和君义过往减重的经历、并发症情况和BMI指标,她们接受医生的建议后,分别于2019年、2021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完成减重手术,术后一年她们的体重均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君义的血糖指标也在此后恢复正常水平,并成功备孕,迎来了自己的宝宝。

“减重前和减重后,简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转转表示。

君义接受减重手术后

防控肥胖,刻不容缓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约有2.5万人接受减重手术,到2022 年接受减重手术人群达到3万人,人数逐年上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张鹏教授提到,北京友谊医院早从2009年就开始开展减重代谢手术,目前手术量居于全国领先的水平,在本专业医疗质量、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系统建设。

不过并非所有肥胖人群都适合手术。“如果BMI处于24〜28 之间,即达到超重水平,这类人群建议积极接受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和指导,包括通过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通常可以达到正常水平;如果BMI在28~32.5之间,就属于轻度肥胖症,需要接受医学减重治疗,如药物减重并辅佐以生活方式干预,使体重迅速回归接近正常水平;而如果BMI超过32.5,这种情况下,通常多余体重超过了至少20公斤,无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还是药物减重都很难使体重回归正常水平,此时则应积极考虑减重手术治疗。”张鹏教授说。

从手术远期安全性方面而言,张鹏教授提及,减重手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进展,目前已很成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有保障,且是治疗重度肥胖症的科学方法之一。“然而,手术只是一个外力,相当于给了一次瘦下来的机会,且可帮患者更易于建立起并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张鹏教授指出,即便做完减重手术,也并非一劳永逸。不同的人减重效果可能不一样,之后是否会反弹以及反弹程度,和自身长期生活方式和习惯都有很大关系。

“体重正常并不意味着体脂率和肌肉量正常,也不意味着随着年龄增加体重会长期正常。”张鹏教授说,“即使体重处于正常范围,也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做好自身体重管理,除了不暴饮暴食、尽量减少烟酒零食饮料和垃圾食品、坚持正常的昼夜作息外,每天还要动一动,按照我们国家推荐的国民运动指南,建议每人一周有至少150分钟的运动时间,具体是每周至少5次运动,每次至少半个小时。运动不一定要去健身房,可以把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譬如说尽量乘坐公交通勤或者共享单车通勤、少坐一站地铁多走一站路、每次走路时候尽量快一些等,就可以较容易地达到效果。”

近年来,随着减重手术量逐年增加,不科学、不规范“减肥”社会乱象频发。推动减重手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需要多方发力。去年2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起,涵盖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等国内六大权威学术组织的“减重代谢外科规范化建设与质量提升项目”正式启动。项目通过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规范,为通过考核符合标准的医院予以受证,从行业层面加强肥胖代谢外科的质量控制,提升手术治疗效果。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肥胖标准以及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直面肥胖带来的疾病问题,提升全民健康意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需要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加强全社会对肥胖疾病的关注与认知。

作者:誉瑾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全国41.1%男性体重超重

转自 |健康时报

8月17日,《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报告发表于学术期刊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IF:5.8),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

关注“大肚腩”,全国41.1%男性体重超重

报告数据显示,从肥胖的“性别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 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男性更容易肥胖有几方面的原因,通常与其在生活或工作中所受压力和情绪有关。一是长期的过高压力和不良情绪易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主要是应激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既公众通常所指的激素)分泌大量增多,起到对抗胰岛素作用,增加腹部脂肪堆积,引起以“将军肚”为特征的腹型肥胖。二是为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男性常常会采取喝酒和过多进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为手段。除过量进食外,酒精往往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也会促进肥胖形成。三是睡眠问题。长期的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也会通过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男性肥胖。”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伍学焱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另外,从肥胖的“年龄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在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男性的“肥胖高峰年龄”通常比女性小。男性超重患病率在50至54岁达到峰值(55至59岁保持不变),女性则是在65至69岁达到峰值;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而女性则是70-74岁。

糖尿病前期、脂肪肝,近九成肥胖患者存在并发症

整体人群中,最常见的肥胖相关并发症是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血脂异常(24.9%)和高血压(17.6%)。与健康体重参与者相比,超重/肥胖参与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明显更高(趋势P<0.001)。

“现代人因饮食不节和久坐少动,以腹型肥胖为主要特点的代谢综合征人群剧增。代谢综合征是2型糖尿病的关键预测因素,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代谢综合征早期就存在血管功能的病变,随着病程延长,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会相继出现。”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内分泌免疫科副主任李步满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伍学焱教授向记者分析道,实际上,肥胖很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在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我们需要胰岛素协助摄血糖进入细胞线粒体产生能量。如果胰岛素抵抗,就会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所利用,于是就在脂肪组织内以脂肪的形式被储存起来而加重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的因素之一。

“很多肥胖的患者,早期比较明显的症状是脖子上会出现‘黑棘皮’,‘黑棘皮’是高胰岛素血症所导致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警示,预示着糖尿病的正在靠近。所以,肥胖的患者,如果胰岛素异常高,应尽快就医,医生会建议改变生活方式,甚或使用增强胰岛素敏感的药物,例如二甲双胍,减少胰岛素在血液中的量,从而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

李步满认为,预防肥胖并发症,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是重要策略。代谢综合征是生活方式病,管住嘴、迈开腿、中医药综合干预调理等是必要的措施。

来源: 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