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功夫精(功夫胖 gai)
PICC“针”功夫,为外伤肥胖患者解决输液难题!
江西民生新闻讯 10月21日,九江湖口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名因外伤致全身多处骨折、脑震荡需进行重症监护的肥胖患者,并顺利运用PICC置管技术为该患者解决输液难题。
图为监控下PICC置管画面
因治疗需要,患者急需进行静脉输液。经ICU医护团队评估,患者体型肥胖,体重BMI值达50.78kg/m²,远超于正常BMI值(正常人体重BMI值为18.5-24kg/m²),外周血管条件差,留置针穿刺困难,且难以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同时患者全身多处骨折,预计住院治疗、康复时间较长,为有效救治患者,采取PICC置管建立静脉通道是最佳方案。在获取患者及家属同意后,ICU副护士长罗雯、主管护师廖泽霞再次充分评估患者血管情况、调整穿刺角度,顺利为患者完成了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成功建立了静脉通路,为患者的输液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10月22日,经及时、有效救治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入普通病房接受专科治疗。
图为PICC置管成功后,罗雯评估患者输液情况
此次成功为体型肥胖患者置入PICC导管,充分展示了医院在PICC技术和静脉输液治疗上的技术硬核。医院将继续秉承“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医疗和护理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从肥胖小子到擂台硬汉,这个男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魔鬼训练!
在春节档上映的电影中,由彭于晏和邓超等人主演的《乘风破浪》恐怕是口碑最佳的了。
影片中彭于晏饰演的徐正太年龄跨越两极,将父亲年轻时的洒脱、豪爽和鲁莽刻画得生动真实,也把父亲年迈后的落魄、沧桑和疲惫表演得传神到位。
超高的颜值加上完美的身材,即使已经35岁,但彭于晏依旧是万千粉丝心中的偶像男神。
这不单是因为近年来彭于晏在演技上的突破,更因为在每一次的作品中,他都能带给大家惊艳的表现,这也让无数粉丝将他称为“影视圈的十项全能”。
不过如今荧屏里的“完美先生”,在二十多年前却是一个实打实的“小胖墩”。
幼年时患有哮喘的彭于晏,因为常年养病而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小学毕业时身高只有1米5多一点的他体重却不可避免地飙升到了140斤,这让小胖子的生活多了几分“苦恼”。
高三时意识到自己太胖后彭于晏接触到了篮球,真是“一爱运动深似海,从此胖墩是路人”!天天运动的彭于晏一步步地告别了过去的自己,向着阳光帅气的偶像男神迈近。
而这仅仅是第一步。从奶油小生到荷尔蒙爆棚的肌肉硬汉,彭于晏通过一部部影片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通过走捷径搏出位,只有真正付出,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2011年,彭于晏出演电影《翻滚吧,阿信》,扮演了一个体操运动员。为了更符合人物形象,彭于晏接受了正式的体操训练,每周练6天,每天12小时,倒立、单杠、吊环、鞍马一应俱全,生生将自己的体脂率练到6%。
2013年拍摄《激战》前,彭于晏进行了三个月的集训,三个月后他练成了3%体脂的魔鬼身材,成功解锁泰拳、巴柔等格斗技能。此外为达到拍摄效果,导演专门请来了专业的MMA教练和他对打,受伤、挨打也成了家常便饭,彭于晏说那段时间自己每天都要挨200多拳。
2014年,彭于晏在影片《黄飞鸿之英雄有梦》中出演黄飞鸿,为此他专门拜一位南拳教练为师,玩儿命训练半年,学会了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每场戏几乎都是亲自上阵,无论拳打碎石柱,还是从三楼跳下,彭于晏都亲自上阵,也让无数影迷看到了他的真功夫。
2015年,彭于晏在影片《破风》中饰演一位自行车车手,为此他每天骑行6、7个小时,到最后,他不仅“几乎把全香港的山都骑遍了”,还考下了场地专业执照。而他早就在近些年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养成了运动和健身的习惯,当初的“小胖子”一去不复返了。
2016年国庆,一部国产电影备受好评,那就是由彭于晏和张涵予联袂主演的电影《湄公河行动》。影片中的彭于晏邋里邋遢,胡子拉碴,藏起了自己那张鲜肉脸,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据了解在影片开拍前彭于晏就专门接受了枪械训练,还接受了泰国皇家御用保安的特训。影片最后激战的场面中他用十字固降服对手的镜头,现在回味起来还是很激动。
动图
2017春节档,彭于晏再度来袭抢占各大影院票房榜,这一次他又挑战了难度更大的角色,而不变的是,我们还能在他身上看到热血的影子。乡村蝙蝠侠出来那一幕,简直帅炸。
没错!彭于晏就这么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你看到的是他那张帅气的脸,而我看到的却是他背后励志的故事。
这个世界的现实就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止步不前呢。用自己的行动去搏出未来,你也可以!
“针”功夫!南溪山医院成功为一名250斤肥胖患者实施麻醉完成手术
近日,自治区南溪山院成功为王女士进行了关节镜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手术,但她高达250斤的体重却着实考验了一番麻醉师的“针”功夫。
宫本晶正在为王女士实施麻醉
20岁的王女士,身高163cm体重却达到125kg, 身体质量指数BMI更是高达47,属于病态肥胖。据该院麻醉科副主任、博士后、硕士生导师赵昱介绍,由于王女士过于肥胖,皮下脂肪厚以及腰椎间隙不清晰等因素导致麻醉操作难度极大。若进行全身麻醉,所需药量将是普通人的2-3倍,并且有着药物在体内二次分布的风险。为确保王女士安全,在快速康复指南的指导下,麻醉科决定先尝试腰麻。经过专家讨论,麻醉科为王女士详细制定了麻醉方案:先尝试腰椎内局部麻药注射(腰麻),备全身麻醉,术中全程密切监测,并备好紧急复苏设备。
麻醉后王女士顺利进行了手术
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宫本晶为王女士实施了腰椎内局部麻药注射。她表示,腰椎内局部麻药注射完全符合快速康复指南的要求,并且不会出现药物在体内二次分布的风险。虽然麻醉操作难度很大,但为了王女士的安全和舒适,值得一试。幸运地是,在她的精准操作下,王女士顺利地完成了腰麻,接受了手术。术中辅以适当镇静,提高王女士的舒适度。
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当今社会肥胖的发生率与日俱增,像王女士这样的“重量级”患者更是越来越常见,这也对麻醉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针对这一情况,南溪山医院麻醉科持续加强对于病态肥胖患者相关技巧和方案的培训,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文:戚雅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