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临界点(肥胖界定标准)
全球一半人将超重!新版“世界肥胖地图”点名10个国家
在慢慢长胖的路上,你不是一个人。
近日,世界肥胖联盟公布了最新版《世界肥胖地图》报告。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2035年,全球肥胖/超重人数急剧上升。
肥胖让人看起来笨重臃肿,更重要的是,200多种病都“拴”在肥胖这根绳儿上,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多种癌症和抑郁症等。
合理的体重,就是一种长寿优势。《生命时报》结合该报告及专家观点,教你做好体重管理。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 袁振芳
新版肥胖地图点名10个国家该报告对超重和肥胖的界定,采取的是体重指数BMI≥25kg/㎡和BMI≥30kg/㎡。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
报告称,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重患病率将从2020年的38%升至51%,约40亿人超重;肥胖患病率从2020年的14%升至24%,人数近20亿。
报告公布了全球18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数据:
预测肥胖率较高的10个国家
预计到2035年,汤加、基里巴斯两国成年人肥胖率高达67%,为全球之最。
此外,萨摩亚(66%)、波西利亚(65%)、密克罗尼西亚(64%)、美国(58%)、沙特阿拉伯(57%)、波多黎各(57%)、约旦(56%)、土耳其(55%)等国也位列其中,预测成人肥胖率均超过55%。
预测肥胖率较低的10个国家
其中有不少亚洲国家,越南(7%)、日本(8%)、新加坡(9%)均低于10%,是预测肥胖率最低的三个国家。孟加拉国(11%)、印度(11%)、韩国(12%)、柬埔寨(12%)、埃塞俄比亚(12%)、尼泊尔(12%)、东帝汶(12%)等也位列其中。
报告还指出,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重导致的经济影响将占全球GDP的2.9%(2020年为2.4%),将造成4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报告显示,2035年中国成人肥胖率预测为18%,属中等水平,但成人和儿童的年均增长肥胖率都比较高,分别为5.4%、6.6%。
报告评估认为,2035年中国成人肥胖对GDP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花费和因为劳动力超重产生的生产影响和过早死亡等)也较高,为3.1%。
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中国将因超重而在经济上损失4589亿1300万美元,占该年预估GDP的2.4%;在2020年,损失为2833亿美元左右。
亚洲国家及地区的肥胖率,几乎都在20%以下,与动辄超过40%甚至50%的美洲、欧洲国家截然不同,或许与其判定标准有关。
报告将超重和肥胖定义为BMI≥25kg/㎡、BMI≥30kg/㎡,这一标准更适应欧美人,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我国预测肥胖率不高就放松警惕。
肥胖与200多种病有关肥胖不只是外在表现,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症」列为一种疾病。
我国对超重和肥胖的界定更为严格,其中BMI≥24kg/㎡为超重,BMI≥28kg/㎡为肥胖。
达到这两个临界点,肥胖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和过早死亡率,会出现拐点式上升,还会给个人和国家带来多方面重大损失。
肥胖与200多种疾病有关,而这些疾病本身的治疗过程可能会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胖会缩短寿命
经合组织此前分析,2020~2050年期间,肥胖和相关疾病将使经合组织、欧盟和二十国集团国家的预期寿命减少约3年。
另有研究显示,对男性青壮年来说,重度肥胖平均缩短寿命20年。
肥胖让你花费更多
此前有研究显示,肥胖人群处方数量是正常人的两倍多。
一项报告显示,平均而言,在英、美、法等38个国家,肥胖占糖尿病所有治疗费用的70%、心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23%和癌症治疗费用的9%。
管好体重是种长寿优势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是防治肥胖的首选方案。
肥胖者如何科学地“吃”?
除了清淡饮食,少吃高脂食物,肥胖者还要控制好食物摄入总量,同时保持膳食均衡、丰富多样。
- 少吃猪牛羊等脂肪含量较高的红肉,可用鸡肉、鱼肉等白肉代替。同时改掉暴饮暴食、爱吃零食的习惯。
- 炒菜用油要少摄入饱和脂肪,如猪油、牛油;多吃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EPA、DHA等,可从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中获得。
- 用豆类和薯类,来替代一部分精白米面。在主食里加点杂豆,能做到减热量而不减饱腹感。
肥胖者如何科学地“动”?
研究显示,慢跑、爬山、步行、快步走、跳舞、瑜伽,均可有效降低易胖体质人群的BMI。
体重较重的人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膝关节,推荐游泳和骑车。
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以前很少运动的人可从每天走3000~5000步开始,逐步培养运动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减肥要循序渐进,世卫组织的建议是:每周减0.5~1公斤,一个月减1~3公斤,这种匀速减肥的方法,对身体损伤小且不易反弹。
肥胖就像一块滋生疾病的土壤,让很多慢性病生根发芽。控好体重不仅节省医疗费用,保持健康,更是拥有了一项长寿资本。是时候下定决心减肥了!▲
本期编辑:郑荣华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记者 牛雨蕾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你真的胖吗?对照这几个标准看看!
生活中我们常用体重来衡量自己的胖瘦,最近胖了几斤还是瘦了几斤。但在实际应用中,体重又存在局限性,无法客观真实反应你的胖瘦状况。
▲图源:soogif
今天就来介绍几个在家就可以计算的简单方法来帮助大家判断你是否真的胖?
体重指数(BMI)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
肥胖最常用的人体测量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相信平时比较关注健康的人士一定有所了解。该指标首先由 19 世纪比利时学者朗伯·阿道夫·雅克·凯特勒( Lambert Adolphe Jacques Quetelet) 于 1830—1850 年间设计产生。判断肥胖程度时,使用BMI这个指标消除了不同身高对体重的影响,便于人群或个体间的比较。
然而,作为一种肥胖测量的简易指标,BMI的使用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它仅取决于身高和体重,并不区分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且不能反应体内脂肪分布的信息,无法对肥胖类型进行区分。
单纯使用BMI来判断肥胖与否,是存在很大偏差的,比如对经常运动健身的人群来说就很不公平。因为他们通常肌肉含量较高,而肌肉比脂肪的质量大,往往会导致其BMI也是超标的,但他们并不属于肥胖人群。而且BMI只能反映全身性肥胖,无法衡量内脏脂肪(判定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因此,要判断一个人真正的肥胖程度,仅靠BMI来衡量是不够的。
腰围(WC)
腰围(WC),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简单且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堆积程度,与肥胖相关疾病有更强的关联。相对于BMI,腰围更能反应腹部的肥胖程度。
测量方法:以双侧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位置为测量平面,12岁以下儿童以脐上2cm为 测量平面。测量时被测者取站立位,两眼平视前方,自然均匀呼吸,腹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双足并拢(两腿均匀负重),充分裸露肋弓下缘与髂嵴之间测量部位,在双侧腋中线肋弓和髂嵴连线中点处做标记。将软尺轻轻贴住皮肤,经过双侧标记点,围绕身体一周,平静呼气末读数。测量结果以cm为单位,精确到0.1cm。重复测量一次,两次测量的差值不过1cm,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
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2021)》,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为向心性肥胖;85≤男性腰围<90cm或80≤女性腰围<85cm为向心性肥胖前期。
腰臀比(WHR)
WHR=腰围/臀围
腰围及臀围测定为临床上常用的判断代谢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简易辅助指标,将腰部周长与臀部周长相比,它是身体脂肪分布的指标(苹果形或梨形),或者用来评价整体健康的方法,也是女性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属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健康的腰臀比为,男性≤0.9,女性≤0.85,腰臀比越高,健康风险就更高,WHR> 1.0即称为腹型肥胖。
腰围身高比(WHtR)
WHtR=腰围 / 身高
有研究显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腰高比(WHtR)与仪器测量的脂肪结果最相近。腰高比的数值越大说明越肥胖。
WHtR全身肥胖临界点:
男性:0.53 女性:0.54;
WHtR腹部肥胖临界点:0.59
除了以上几个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指标外,还有以下几个相对复杂但更准确的指标,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尝试算一下你的肥胖程度。
锥度指数 (CI)
腹部脂肪堆积较多的人机体呈现呈双锥形,而中央区域脂肪堆积较少的人呈现圆柱形。锥度指数正是基于此判断机体的肥胖程度,该指标涉及体重、身高、腰围等变量。锥度指数被确定为身体脂肪分布的指标,它的值随着身体腹部区域脂肪的堆积而增加。
体型指数(ABSI)
较高的脂肪含量与过早的死亡风险有关,而较高的肌肉含量会降低死亡风险。由于BMI 没有区分脂肪分布的功能,无法充分反映心血管代谢等风险,基于上述背景,2012 年 Krakauer团队开发了新的肥胖指标 ABSI,该指标是根据身高和体重调整后的腰围研发而来,反映腰围与身体总体肥胖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身体圆度指数(BRI)
腰围和臀围常被用来弥补 BMI 不能反映身体脂肪分布信息的不足。但两者均无法避免高个子拥有较大的腰围或臀围的缺陷。因此,需建立一个能够综合评估身体高度和身体宽度的指标。
2013 年 Thomas开发了新的身体指数BRI,作为预测身体脂肪百分比和内脏脂肪组织 ( 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 百分比的方法,进而预测整体健康风险的指标。
看完以上这些,赶紧算一算自己是不是真的胖~
长胖路上,你不是一个人!新版肥胖地图点名10个国家,预计2035年全球有40亿人超重
原标题:世界肥胖联盟:预计2035年全球有40亿人超重,造成4万亿美元经济损失
在慢慢长胖的路上,你不是一个人。
近日,世界肥胖联盟公布了最新版《世界肥胖地图》报告。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2035年,全球肥胖/超重人数急剧上升。
肥胖让人看起来笨重臃肿,更重要的是,200多种病都“拴”在肥胖这根绳儿上,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多种癌症和抑郁症等。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 袁振芳
新版肥胖地图点名10个国家
该报告对超重和肥胖的界定,采取的是体重指数BMI≥25kg/㎡和BMI≥30kg/㎡。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
报告称,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重患病率将从2020年的38%升至51%,约40亿人超重;肥胖患病率从2020年的14%升至24%,人数近20亿。
报告公布了全球18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数据:
预测肥胖率较高的10个国家
预计到2035年,汤加、基里巴斯两国成年人肥胖率高达67%,为全球之最。
此外,萨摩亚(66%)、波西利亚(65%)、密克罗尼西亚(64%)、美国(58%)、沙特阿拉伯(57%)、波多黎各(57%)、约旦(56%)、土耳其(55%)等国也位列其中,预测成人肥胖率均超过55%。
预测肥胖率较低的10个国家
其中有不少亚洲国家,越南(7%)、日本(8%)、新加坡(9%)均低于10%,是预测肥胖率最低的三个国家。孟加拉国(11%)、印度(11%)、韩国(12%)、柬埔寨(12%)、埃塞俄比亚(12%)、尼泊尔(12%)、东帝汶(12%)等也位列其中。
报告还指出,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重导致的经济影响将占全球GDP的2.9%(2020年为2.4%),将造成4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35年,中国预计肥胖率为18%
报告显示,2035年中国成人肥胖率预测为18%,属中等水平,但成人和儿童的年均增长肥胖率都比较高,分别为5.4%、6.6%。
报告评估认为,2035年中国成人肥胖对GDP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花费和因为劳动力超重产生的生产影响和过早死亡等)也较高,为3.1%。
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中国将因超重而在经济上损失4589亿1300万美元,占该年预估GDP的2.4%;在2020年,损失为2833亿美元左右。
亚洲国家及地区的肥胖率,几乎都在20%以下,与动辄超过40%甚至50%的美洲、欧洲国家截然不同,或许与其判定标准有关。
报告将超重和肥胖定义为BMI≥25kg/㎡、BMI≥30kg/㎡,这一标准更适应欧美人,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我国预测肥胖率不高就放松警惕。
肥胖与200多种病有关
肥胖不只是外在表现,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症」列为一种疾病。
我国对超重和肥胖的界定更为严格,其中BMI≥24kg/㎡为超重,BMI≥28kg/㎡为肥胖。
达到这两个临界点,肥胖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和过早死亡率,会出现拐点式上升,还会给个人和国家带来多方面重大损失。
胖与200多种疾病有关
肥胖与200多种疾病有关,而这些疾病本身的治疗过程可能会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胖会缩短寿命
经合组织此前分析,2020~2050年期间,肥胖和相关疾病将使经合组织、欧盟和二十国集团国家的预期寿命减少约3年。
另有研究显示,对男性青壮年来说,重度肥胖平均缩短寿命20年。
肥胖让你花费更多
此前有研究显示,肥胖人群处方数量是正常人的两倍多。
一项报告显示,平均而言,在英、美、法等38个国家,肥胖占糖尿病所有治疗费用的70%、心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23%和癌症治疗费用的9%。
管好体重是种长寿优势
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是防治肥胖的首选方案。
肥胖者如何科学地“吃”?
除了清淡饮食,少吃高脂食物,肥胖者还要控制好食物摄入总量,同时保持膳食均衡、丰富多样。
少吃猪牛羊等脂肪含量较高的红肉,可用鸡肉、鱼肉等白肉代替。同时改掉暴饮暴食、爱吃零食的习惯。
炒菜用油要少摄入饱和脂肪,如猪油、牛油;多吃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EPA、DHA等,可从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中获得。
用豆类和薯类,来替代一部分精白米面。在主食里加点杂豆,能做到减热量而不减饱腹感。
肥胖者如何科学地“动”?
研究显示,慢跑、爬山、步行、快步走、跳舞、瑜伽,均可有效降低易胖体质人群的BMI。
体重较重的人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膝关节,推荐游泳和骑车。
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以前很少运动的人可从每天走3000~5000步开始,逐步培养运动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减肥要循序渐进,世卫组织的建议是:每周减0.5~1公斤,一个月减1~3公斤,这种匀速减肥的方法,对身体损伤小且不易反弹。
肥胖就像一块滋生疾病的土壤,让很多慢性病生根发芽。控好体重不仅节省医疗费用,保持健康,更是拥有了一项长寿资本。是时候下定决心减肥了!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 记者牛雨蕾
(来源:生命时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