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痰湿肥胖(痰湿型肥胖和湿热型肥胖的区别)
痰湿肥胖如何自测如调养?
痰湿型肥胖是什么?
痰湿是二种不同的病理性产物。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又称湿邪,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痰”为“液态”,质地稠浊,在人体内的位置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固定,然而也会随气机之升降而发生改变,阻塞经络孔窍,导致种种疾病。
痰、湿两者均为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难以截然划分,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湿聚则成,化则为湿,痰与湿常并存,因此临床上时而互相通称。
痰湿体质如何形成?
痰湿体质多由各种病因导致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水湿停聚,聚湿成痰,痰湿内蕴,留滞脏腑,反过来影响脏腑功能。
1.寒湿侵袭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久居湿地,湿邪侵袭人体,脾胃受困,水湿运化失职,聚湿成痰,痰湿蕴肺。
2.暴饮暴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缺乏运动,长期喜卧久坐少动,脾胃运化呆滞,不能运化水湿布散水谷精微,致使湿浊内生,蕴酿成痰,痰湿聚集体内。
3.年老久病脾胃虚损,运化功能减退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致痰湿内生。
痰湿体质主要与肺、脾、肾有关,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痰湿体质的判断
体形肥胖是痰湿体质的最大特点,腹部松软肥胖,皮肤出油,汗多,眼晴浮肿,容易困倦。大便常常是黏腻,舌若厚腻。
有以下不良习惯易形成痰湿体质:
1爱吃冷食:
长期吃冷饮伤脾胃,主要伤脾阳,脾的功能弱了,津液运行出现障碍形成痰湿。
2爱久坐:
动则升阳,人正常的气血运行需要动起来,久坐会伤脾阳,造成痰湿。
3爱喝酒:
酒在医学中属于厚味,肥甘厚味最伤阳,长期酗酒的人会造成脾阳虚弱,津液失常,出现痰湿。
4总吃肥肉:
总吃肥肉伤阳,久而久之出现痰湿体质。
可根据近一年体验与自我感觉,回答问题:
1.感到胸闷或腹部胀满吗?
2.感觉身体沉重不轻松或不爽快吗?
3.您的腹部肥满松软吗?
4.您的额头部位有油脂分泌多的现象吗?
5.您上眼睑比别人肿,即上眼睑轻微隆起吗?
6.您嘴里有黏黏的感觉吗?
7.您平时痰多,特别是总感觉咽喉部有痰堵着吗?
8.您舌苔厚腻或者有自感舌苔厚厚的吗?
如果上述问题您的多数答案为“是”,那可初判为痰湿体质。实际上,很多人是兼杂体质。痰湿体质无寒热之分,但痰分寒痰、热痰,湿分寒湿、湿热。痰湿蕴久化热,可以合并湿热表现,或转化成湿热体质或兼有湿热体质。
痰湿可导致的疾病
痰湿与肺脾肾密切相关,故易患与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的疾病。如代谢综合征、肥胖症、糖尿病、脂肪肝、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不孕不育、哮喘、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痰湿体质的干预
有偏颇体质的人都要进行干预。可以通过情志、饮食、起居、运动这养生的四大基石出发,尽量去调动自我调节能力,必要时适当地使用药物帮助。
1饮食起居:
不宜居住在潮湿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避免湿邪的侵袭。作息规律,保障足够睡眠。
2饮食调理:
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多吃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
3运动锻炼:
痰湿之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之肌肉。
4情志调理:
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倾诉、运动、听音乐进行情绪疏导。
5药物调理:
若因肺失宣降,当宣肺化痰,方选双术二陈汤;若脾不健运,当健脾化痰,方选香砂六君子汤;肾虚者当温阳化痰,方选肾气丸,也可以直接找王书甲辩证分型处方。
痰湿体质的养生
食疗上首先要戒除肥甘厚味,戒酒,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应常吃味淡、性温平的食品,适当吃些蔬菜,水果。
宜食温补脾胃、化痰化湿、健脾利湿、化瘀祛痰的食物,很多食物有着助湿的作用,这些食物是不适宜痰湿体质的人群食用,大部分水果都属性寒凉生冷,像西瓜、橘子、枇杷等,如果吃这些水果不仅不能减肥,还会加重体内痰湿,变得越来越胖。
此外要尽量少吃重口味的食物。经过油炸的食物、脂肪含量丰富的食物、很多甜食以及带有酸味特别强烈的食物是促使痰湿滋生的肥料。
痰湿体质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显著高于非痰湿体质者,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多痰、浮肿、睡时鼾声如雷等,在养生方法上应多注意在平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加强运动。起居调摄痰湿体质者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避免湿邪的侵袭。这类体质的人平时还应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嗜睡者应逐渐减少睡眠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享受日光浴;洗澡应洗热水澡,程度以全身皮肤微微发红、通身汗出为宜;穿衣尽量保持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
【广医科普】“我虽胖但是我很健康”?中医治未病与肥胖——爱国卫生月 健康体重系列科普③
谈起体重,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我虽胖但是我很健康”,理由就是:我体检的结果都正常。我虽然胖,但我是个健康的胖子!真的有所谓健康的胖子吗?
肥胖是一种疾病,它所带来大问题,远远不只是体重增加带来的身材问题。肥胖带来的是一系列代谢压力 未来慢性病风险的升高。
肥胖的流行病学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的患病率持续上升,超过1/2的成年居民患有超重/肥胖,6岁以下、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0.4%和19%。
肥胖的危害
肥胖常常与高血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为伍,同时本身可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和症状,与非肥胖人群相比,肥胖人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鼾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脂肪肝、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糖尿病、多囊卵巢(女性)、不孕不育、腰背痛等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寿命。
有研究指出,虽然代谢健康的肥胖者的确存在,但是他们相比代谢和体重都健康的人而言, 依然有着更高的2型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衰、血栓性心血管疾病以及总死亡风险都更高。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黄帝内经》关于肥胖的论述说:“肉坚,皮满者,肥。肉不坚,皮缓者,膏。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脂者,其身收小。”膏者、脂者,皆为肥胖之人,古人认为的肥胖的病因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久坐少动、劳逸失调、情志失调有关。
《素问·示从容论》指出肥胖病的病机是:“肝虚、肾虚、脾虚,令人体重烦冤。”对“肥人多气虚” “肥人多痰湿”等肥胖的病机进行高度概括。也就是说,肥胖形成的内因主要是气血失调、痰瘀互阻、脏腑功能失调。
“治未病”与肥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西医并重,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将对健康的干预端口提前。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肥胖中有以下实际应用:
1.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脂肪摄入过多,导致体内膏脂堆积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暴饮暴食均会导致机体所需能量营养不均衡,故而形成肥胖。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顺应自然的运动变化适当调整自身的起居规律,方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四时、昼夜作息紊乱,体内脂肪代谢异常,则容易引发肥胖。由此看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顺应四时规律起居,能够有效降低肥胖的发生。
2.调摄精神,动静结合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恬淡安宁,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守则。因此,保持心态乐观、胸怀豁
中医体质与肥胖
研究成果显示, 肥胖与中医体质关系颇为密切,其中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是肥胖者主要的体质类型。
- 痰湿型
体征:多数体型偏胖,尤其腹部肥满,皮肤油脂分泌多;爱出汗,胸闷痰多,眼睑易水肿,容易困倦,爱吃肥腻食物。
治疗上常用中药:葛根、薏苡仁、肉豆蔻、橘红、莱菔子、紫苏籽等。
- 气虚型
体征:肌肉松软,俗称虚胖。声音轻小,精力不充沛容易疲劳,目光少神。
治疗上常用中药:山药、茯苓、扁豆、陈皮、玉竹、百合等。
- 湿热型
体征:皮肤出油,多痤疮。口苦口干,大便有解之不尽之感,平时不爱运动,身重困倦。
治疗上常用中药:藿香、淡竹叶、薏苡仁、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等。
肥胖的其他中医调理方法
- 膳食疗法
这里推荐几款适合适合肥胖人士的食材
冬瓜——能消痰、利水、减肥、美容。
黄瓜——生吃黄瓜能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熟食黄瓜能通利水道,消胀通便。
赤小豆——性平,味甘,既能利水除湿,又能补脾益气。
萝卜——能化痰、行气、利尿、散瘀。
- 针灸减肥
针灸减肥就是利用经络原理,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脾、肾、胃三大脏腑功能,升清降浊,从而达到减肥效果。针炙治疗肥胖,多取足太阴、阳明经之穴,辅以足少阴肾经穴位进行治疗。
常见取穴有:外关、内关、带脉、中脘、足三里等。
附:肥胖的评估方法
1.身高推算法
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肥胖定义为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
2.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BMI(kg/m2)=体重(kg)÷身高2(m)。不同种族诊断肥胖的BMI值不同,在同一数值的BMI情况下,中国人群出现糖、脂代谢异常的患者较西方人群明显增加。
3. 腰/臀比值(WHR)
为以脐为标志的腰围长度与以髂前上棘为标志的臀围长度[以厘米(cm)为单位]之比所得比值。男性WHR≥0.85;女性WHR≥0.80为腹型肥胖。
从肥胖的定义可以看出,肥胖的真正定义是体内的脂肪含量超标,某些特殊个体如健美和举重运动员,不适合用上述公式来评估是否是肥胖。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Discussion Paper:Draft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obesity over the life course,including potential targets[EB/OL].(2021- 08- 17)[2021- 12- 21].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who-discussion-paper-draft-recommendations-for-the-prevention-and-management-of-obesity-over-the-life-course-including-potential-targets.
[2] 孙铭遥,陈 伟,《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解读
[3] Zhou, Z., Macpherson, J., Gray, S. R., Gill, J. M. R., Welsh, P., Celis-Morales, C., Sattar, N., Pell, J. P., & Ho, F. K. (2021). Are people with 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 really health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381,363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Diabetologia, 6
本文作者:彭艳文,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 ,援柬埔寨中国中医医疗队队员。擅长:体质辨识、头痛、胃肠病、咳嗽、鼻炎、心悸
审核专家:提桂香,治未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过敏、咳嗽、失眠、胃痛
辟之五谷,养之身心
辟之五谷,养之身心
“辟谷”,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绝粒、却粒、休粮等,源自方仙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即不吃五谷杂粮,而以药食等其他之物充腹,或在一定时间内断食,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
辟谷由来
关于辟谷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山海经》:“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记载,后有“食气者神明而寿”的传说,类似观念被庄子改造成神人之功,《庄子·逍遥游》载:“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藐姑射之神人,无须五谷等食物,只须饮食风露。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问辟谷“凡有几法,何者最善与?”“其服术及饵黄精,又禹余粮丸……其服诸石药,一服守中十年五年者及吞气服符饮神水辈,但为不饥耳”。由此可见,辟谷术可分为服饵辟谷、服气辟谷、服石辟谷、服水辟谷四类。
服饵辟谷,即服药辟谷,通过服食营养价值较高,消化时间较长的药物以代替五谷杂粮的养生之法。最早的辟谷药物见于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却谷食气》为石韦。常用做服饵辟谷的有:茯苓、松脂、黄精、禹余粮、白术、白芷、天门冬、人参、柏叶、松子等。常配制成膏、丸、散、丹等便于储存、携带的剂型。
服气辟谷,即以服气之法与辟谷术相配合,通过呼吸吐纳锻炼达到辟谷养生之目的。服气辟谷历来被视为辟谷方术中最难修炼者,通常情况下服药、辟谷、服气三者相配合而用,并非提倡只凭借呼吸而不食用任何药物和食物,在诸多辟谷术中服气作为辟谷的一种辅助手段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服石辟谷,即服用一些矿物药物,达到辟谷养生的目的。葛洪与孙思邈都记载了服石辟谷相关的药物与服法,但相关此法的古籍记载中糟粕较多,不宜使用。
服水辟谷。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专辟“服水”篇,认为:“夫天生五行,水德最灵,浮天以载地,高下无不至。故水之为用,其利博哉。可以涤荡滓秽,可以浸润焦枯”。详细阐述了服水的禁忌、时间、服法等。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亦称:“又符水断谷,虽先令人羸,然宜兼知者,倘卒遇荒年,不及合作药物,则符水为上矣”。此“水”常指酒类。
为什么辟谷
英国麦克尔·莫斯利博士提出,每周中不连续的2天每天只摄取500kcal(女生)或600kcal(男生)能量的食物,其余5天自由饮食,不控制的饮食法,即轻断食(theFastDiet)也称“5/2断食法”。不仅可以降低体重,同时还有保护大脑,抗衰老;控制糖尿病,降血糖;排毒,净化脏器;提高免疫功能;预防癌症;改善情绪,抗抑郁和延年益寿等功能。
辟谷的目的不是强忍饥饿,不是锻炼意念,而是为了“气足不思食”,自然而然地减少摄入量,中医辟谷有辅助食饵保障机体机能,配合“服气练气”,使得其可行性大大增加。服气功法参照“中医传统辟谷养生功”,其步骤为服气之前一般会通过一套功法锻炼进行气血的导引,使得形神达到较佳的状态。接着通过意守丹田,静心调息来放松心身,再以特定的口形进行有规律的吐纳,接着通过观想练气,以达到“气足不思食”辟谷养生功法的练习可以使机体元气充盛,达到气运血行的目的,改善全身血流状态。
实验数据表明七日辟谷能使身体快速进入燃脂阶段,使辟谷后脐围、体质量、BMI、内脏脂肪指数、生理年龄、血糖均显著下降,血压呈降低趋势,减少心脑血管发病危险因素。
如何辟谷
1.想要辟谷,首先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辟谷,研究证明超重或肥胖、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等人员较非肥胖非痰湿体质人员更为适宜。
2.辟谷需要经过专家指导,包括每日呼吸吐纳,动、静功等功法训练;每日进食水果量以及饮水量;辟谷、复谷时间;复谷进食方式等多方面指导。例如:在辟谷专人带领下,6点晨起练功、站桩、采气,练习涌动灌气法、吐纳法、颤抖功;午时打坐采光;下午外出采气,呼吸自然清气,与自然融为一体,做到天人合一;子时静修打坐。每人每天2个苹果,6粒枣,水不限量。辟谷7天结束后,前3天以流食稀饭为主,逐渐增加,至7天后恢复正常饮食,复谷期间忌食荤食。练功时间>7h/d。
辟谷的前几天是一个较为难熬的过程,除了有较强的饥饿感外,第2-3天也普遍有疲乏感,但第4天疲乏感消失,饥饿感也明显减轻,大便均逐渐减少至无,小便均色黄且量较少。现代医学证明很多疾病的发生都和粪便在体内的滞留有关,长期的排便不畅会引起慢性中毒,以致发生疾病,加速衰老和死亡。通过短时间的辟谷,清除肠内的腐败物质,加强肠胃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消除了很多潜藏的疾病危险。
3.科学指导进行下的短期辟谷确有保健疗疾之功用,但辟谷并非绝对地不吃任何东西,长时间的忍饥挨饿有损身体健康,会引发疾病,辟谷不等同于绝食。
4.复谷后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研究表明复谷1个月后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维持良好;而恢复辟谷前不良习惯,身体改善无明显变化。
因此对于未经专业指导的普通人,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制定合理的健康管理方案,辅以相应的调理方法,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更益于盲目辟谷。
柔性辟谷
辟谷期间,持续存在的饥饿感是能否坚持的一大挑战。随着国内外研究不断深入,虽然饥饿是由多因素导致的,但肠道菌群的作用不可忽视,并提出了“菌心说”、“菌心进化论”、“双脑模型”等假说,简单理解为肠道中菌群在想人体索取营养时会破坏胃肠道黏膜,而这种刺激被人体解读为饥饿感。
基于以上研究,在传统“辟谷”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柔性辟谷”,即在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仅用特殊益生元代餐来减轻或消除饥饿感的新方法。这种特殊益生元不会被人体吸收,但可以为肠道菌群提供
碳源即营养,减少菌群对胃肠的攻击,人体饥饿感自然减轻或消失。实验表明,在传统辟谷方式基础上,每日5:00~8:00、11:00~13:00、17:00~19:00规定的3个时间各服用10g益生元,不仅可以调节人体各种理化指标,还可以调节变形菌、梭杆菌等群菌群结构,这可能是辟谷治未病应用的重要机制。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谨对原作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