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胸闷(肥胖胸闷气短吃什么药)
肥胖,胸闷心痛,多有痰湿!一张良方,化痰救心,治痰湿型冠心病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大家聊一聊中医调理痰湿内阻型冠心病的思路。
什么是痰湿内阻型冠心病?
我告诉你,这种类型在许多冠心病和心绞痛肥胖患者中很常见。
这种人,说白了就是大量痰湿之邪,阻滞心、胸,导致胸阳失展,痰浊阻滞,气血不济,不通则痛。
这类人经常感到无聊、闷闷和疼痛,导致背部疼痛、气短、咳嗽、痰多、呼吸困难和粘痰。有些人伴有头晕、恶心,不喜欢吃东西。舌苔常厚腻,状似奇隐,脉象滑或缓。
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我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则我们科室陈争友大夫的医案,看完你就明白了。
陈争友大夫看诊中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性,年58岁。身材略胖。什么毛病呢?就是左心前区经常胀闷,疼痛,连带后背。这个现象已经持续很多年了。
一开始,能挺。后来,挺不了了,因为实在是发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严重到有几次竟然浑然倒地,不省人事。后来经过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确诊后,她用了很多西药以及中成药,效果不好。
后来,她专程到我们中医院找到陈大夫诊治。由于旅途劳顿,下车后不久竟然再次发作。
刻诊,见患者自述左胸胀闷,牵引肩背疼痛,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常觉得脘腹胀满,舌苔薄白。
这怎么办啊?该用的办法,以前都用过了。于是陈大夫转而用化痰散结,配合活血化瘀的办法。方见——
瓜蒌、薤白,法半夏,丹参,檀香、砂仁,煅牡蛎,乳香,甘草。每日一剂,水煎服。
结果,4剂之后,症状大大缓解。6剂之后,症状基本消失,宛如常人。
这张医案,是例行会诊时,陈大夫给我们分享的,我在这里转述给了大家。
这里所用的配伍,其实是瓜蒌薤白半夏汤和丹参饮的合方。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这就是痰湿阻滞、痰瘀互结、损伤心脉。
怎么知道她有痰?一来,身体偏胖,本为多痰之体。二来胸闷、胀闷,这也是痰浊阻于内,气机不畅的表现。纳差,食欲不振,显然是中焦之气升降失常,痰湿中阻所致。
痰浊这个东西,聚集久了,就会使得血液瘀滞。痰瘀互结之下,患者就会胸闷、心痛。
这个时候,上文的配伍是科学的。其中,瓜蒌、薤白分别能涤痰、通阳、宽胸、散结,半夏开痞散结、化痰燥湿。
檀香和砂仁行气,配上丹参、乳香来活血化瘀。牡蛎安神。这就是基本思路。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呢?
我才我讲了,这种因为痰而导致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还是很多的。这和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条件、饮食习惯有关系。
这类人的集中表现,就是身体偏胖,舌苔可能白腻而厚,心胸闷痛、腹胀纳差。尤其是那种心前区的胀闷感,十分明显。
这类人,将来在治疗的时候,不妨参考陈大夫上文提到的配伍,请专业人士看一下,是否适合你。专业人士,也不妨以此为参考,为日后的临证做一点借鉴。
我觉得,这个配伍在化痰、行气、散结、通阳、活血等方面,照顾得是比较周全的。
好了。就这么样吧。
肥胖、胸闷心痛,这是痰湿!容易导致心脏病,最好化去
前段时间接诊了一个冠心病患者,中医没有冠心病这说法,以前一般叫做真心痛、心痹或者心悸怔忡。
这个患者舌苔又白又厚又滑腻,摸到脉的时候过一会儿停一下,这在中医叫做结代脉,这是很危险的信号,说明病人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当时他说自己经常感到胸部闷闷胀胀的,偶尔还会有刺痛的感觉,然后就是嗓子里总有痰,感觉黏腻,还导致他经常感到背痛、咳嗽气短。这很明显是痰浊结胸的问题嘛。
结合诊断和他的表现,基本可以确定他是痰湿型心脏病。我当时用了温胆汤的加减方,以半夏和竹茹祛痰,茯苓、陈皮利湿行气。主要的目的就是化去他胸中的痰浊。
痰浊这东西,就是痰湿和各种浊气比如肠道中的浊气之类的东西混合成的,我们以前有句话叫大丈夫胸怀宽广,其实说的是我们人的心胸是清净空旷的地方,正因如此,我们才能自由呼吸,但痰浊却喜欢向这个空旷的地方跑,一过来就不走了,这叫痰浊结胸,现代医学说是痰湿型心脏病。
像冠心病,经常说有动脉粥样硬化,其实就是痰湿堵住了血脉。脾是生痰之源,我一边化痰湿一边健脾,先把痰浊之气搞掉了,又用健脾的药把脾搞好了,那动脉硬化自然就好了嘛。
痰湿又重又黏着又会阻滞血脉,所以很多人来找我治疗,一看身形,都比较胖,还没坐下呢,就开始喘气了,然后就是说肩背疼痛、心胸闷痛、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头晕、头重、四肢乏力。然后再看舌苔,几乎都是又白又厚又腻的舌苔。这样的人,生活中很常见的,相对而言,他们更容易患这种痰湿型的心脏病。这类朋友,没事的时候最好想办法化化痰湿。
(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建议,凡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胸闷气促要警惕,肥胖高血压能要命
今年40岁的李先生(化姓)曾有过房颤病史,因胸闷、心悸气促1周入院。入院时测血压188/150mmHg ,测体重为95Kg。抽血化验结果提示肌血清超敏肌钙蛋白0.472ng/ml,BNP4697.0pg/ml(附图)。经详细检查确诊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这类心肌梗死,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远端血管栓塞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症状,常因严重的心肌持续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是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即再梗死或死亡。
红色箭头为异常指标
红色箭头为异常指标
然而李先生虽然住院了,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病情的严重性,经常下床活动。在医务人员的劝导下,才终于对疾病的危险性有所认识。经过积极配合治疗,卧床休息,李先生逐渐病情好转出院。
为预防此类疾病,心血管康复科主任邢祖忠建议,首先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理平衡等;同时也需控制高危因素,针对本病的高危人群,如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肥胖等情况,应予积极治疗,治疗方法包括选用适当药物持续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纠正血脂代谢异常,戒烟限酒,适当体力活动,控制体重等。
已康复的患者出院后该如何预防复发呢?邢祖忠教授提醒,首先出院后要坚持长期药物治疗,控制缺血症状、降低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包括服用抗血小板以及抗心绞痛的药物,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等。其次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脂和戒烟,控制饮食及治疗糖尿病,适当运动,有计划的适当锻炼,如步行、慢跑等,每周3-4次,刚开始时10-30分钟,逐步增加到30分钟以上。再次合理饮食,低盐低脂,增加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最后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家属学习必备的急救知识,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
供稿:心血管康复科 朱熹
编辑: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