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和高反(越胖高原反应越重吗)
肥胖是一种需要警惕的身体状态 患病风险增加
尽管网络上“以瘦为美”的极端观念经常让人诟病,但胖也是真的不可取。
据统计,全球肥胖人口总数已经超过3亿,且仍在逐年增加。肥胖与代谢关系非常密切,肥胖者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代谢问题。但有一类肥胖者,他们的代谢指标和常人无异,看起来除了体重超标以外并没有太大的异常。这样的“健康的胖子”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那么几位,他们时常炫耀自己的特殊体质,自称“肥而不腻”。
然而,一项针对38万人的最新研究却显示,健康的胖子其实并没有那么健康。
胖还是不胖,BMI说了算
2021年6月10日,发表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旗下学术期刊《Diabetologia》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肥胖的人,即使目前的代谢特征正常,但长期来看,其患糖尿病、心脏病、中风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还是更高。
这是怎么回事呢?要明确这个结论,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样才叫肥胖。
肥胖是一种脂肪组织在体内过度堆积的状态。脂肪组织有着储存能量、保温隔热、保护内脏器官以及调控内分泌等重要作用,是生命的必需品。但过多的身体脂肪却会引起各种疾病。一旦体内脂肪超标,我们的外观就会表现出所谓的“胖”。
但胖这个词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因此,我们通常用一个简单的数值——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来判断人的胖瘦程度。
BMI的计算方法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比如某人身高1.8米,体重70公斤,那他的BMI=70/(1.8)2,约21.6。临床上肥胖的判断标准之一便是BMI指数在25.0以上。
在中国,BMI大于24就会被视为超重。
形成肥胖的原因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类别。外在的原因包括饮食过量和运动不足等,内在的原因则包括遗传、疾病以及代谢异常等。通常的肥胖都是内外两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肥胖和代谢,到底谁是因谁是果?
很多人饭量并不大,但缺乏运动,一旦代谢水平跟不上,就会出现腹部脂肪堆积,造成内脏脂肪型肥胖等后果。而另一些人明明饭量不小,运动量也非常普通,但就是不会发胖,这便是代谢水平较高的结果。
代谢水平与个体关系非常密切,不同的人代谢水平差异明显。而同一个人在其不同年龄段,代谢水平也有很大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身体的代谢水平会逐渐下降,这种下降从30岁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老年阶段。这也是人到中年忽然发福的根本原因。
肥胖和代谢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很难说清到底是谁造成了谁。一般认为,代谢异常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而肥胖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代谢。
而我们今天报道的这项研究,可以说为肥胖影响代谢提供了潜在证据。同时,这项研究的结论也明确地显示,无论代谢是否达到异常的水平,肥胖对身体健康的损害都是客观存在的。
代谢水平应该如何衡量?
有很多方式都可以描述代谢水平,体检中有很多相关检查项。但判断代谢能力不存在BMI指数或者体脂率这样的单一指标,而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体,比如血压、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甚至腹围,都可以作为代谢水平的判断标准。
在该研究中,把“代谢水平正常”定义为6个给定指标中的4个以上达标。而判断肥胖则采用BMI指数,即BMI≥30定义为肥胖。这样,所有38万受试者就被分成四大类:代谢正常非肥胖、代谢正常肥胖、代谢非正常非肥胖和代谢非正常肥胖。
其中代谢正常非肥胖,就是身体处于良好状态。而代谢非正常肥胖,就是体重失控的同时代谢紊乱。代谢正常肥胖和代谢非正常非肥胖则比较特殊,可以分别理解为“看起来健康的胖子”和“看上去健康但其实已经不健康的瘦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两种身体状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对脂肪组织的分类做一个简单说明。
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大有不同
脂肪组织大体上可以分为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两种。内脏脂肪主要以腹部为中心分布,集中堆积在腹部器官周围。而皮下脂肪主要分布在全身的皮下组织中,特别是臀部和大腿处。与皮下脂肪相比,内脏脂肪不易外显,通常在腹部开始隆起之前,内脏脂肪就已经在体内积聚了。这就是大多数不健康的瘦子所处的状态。而看起来健康的胖子与此恰好相反。
一般来说,内脏脂肪堆积比皮下脂肪堆积对健康的损害更大,内脏脂肪堆积往往意味着脂类代谢功能的弱化。在BMI指数≥30的肥胖人群中,大约有10~30%可以被判定为代谢健康。与其他肥胖人群相比,他们内脏脂肪堆积的情形较少发生,大部分人的肥胖是由皮下脂肪堆积造成,我们姑且可以称他们是健康的肥胖。
之前,有证据表明,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患上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后的致死率并不比代谢健康的正常人高。和代谢不健康的肥胖者相比,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普遍更加年轻,他们看电视时间更短,更加喜欢运动,文化程度也更高。可以认为,相比而言,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拥有更低的健康风险。甚至有一些说法认为,代谢健康的肥胖并不是真正的肥胖,只要身体没有不适,就可以继续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
无论如何,胖都是需要警惕的状态
然而,本次研究却给出了不同的结论。在随访11.2年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与非肥胖的人群(无论是否代谢健康)相比,虽然代谢健康的肥胖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高,但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60%、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了20%。代谢健康的肥胖患者,其全因死亡率和心衰死亡率分别增加12%和44%。
与代谢健康非肥胖的人群相比,代谢健康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前者的4.3倍。此外,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风、心肌梗死以及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总之,代谢健康的肥胖很可能只是向代谢不健康肥胖过渡的中间状态,一旦体重持续提升,这种转变的速度就会加快。本次研究就发现,在随访过程中,研究开始时代谢健康的肥胖者中,有三分之一在3到5年内出现了代谢不健康现象。换句话说,所谓的“健康的胖子”是一个伪命题,肥胖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良好的、可以置之不顾的身体状态。
正如负责本次研究的Frederick Ho博士所说:“无论肥胖患者的代谢健康情况如何,体重管理对他们都是有益的。”
资料据科普中国网
饮食禁忌的五个要点请记牢!不然越吃身体越糟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十分重视饮食健康,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经过文物和文字记载考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饮食养生知识,对饮食宜忌提出了理论总结,现简单归纳几点,概括如下。
01
限制进食肥甘厚味之品
“肥甘厚味”又称“膏粱厚味”,一般指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这类食物的脂肪和糖类含量高,易于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黄帝内经·素问》中也记载了“膏粱之变,足生大丁”,指的就是营养过剩,易于诱发糖尿病足、外科疮疡的发生。
控制热量和高脂饮食摄入,保持“三分饥和寒”,让身体处于适度应激状态,实际上是维护卫气的“警觉”状态,维护卫气和营气的平衡,维持适度的新陈代谢,燃烧多余脂肪,排出代谢废物,营养精气神。
02
禁食生冷不洁食品
忌生冷是为了保护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接纳由口摄入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等物变成食糜。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脏腑和筋脉肉皮骨,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
脾胃保持正常的功能,依赖于恒定的体温,骤食生冷之品,会影响胃液输布,妨碍胃肠蠕动,影响胃的腐熟功能。急则出现胃脘疼痛、嗳腐吞酸等食滞胃脘之候,慢则出现消化不良,营养缺乏,进而损伤人体元气。同时也强调病从口入,避免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和有毒物品摄入。
03
减少辛辣炙煿食物
饮食五味,淡味是五味之母,酸苦甘辛咸虽然增加了食物的风味,但不能以滋味代替营养。辛则升散,辣则动血,辛辣之品易于迫血妄行,导致口干咽痛、出血性疾病、睡眠障碍、汗孔开张易受外邪。
炙煿之品是指煎、炒、炸、烤制的食品。经炙煿的食物,性多燥热,甚至热灼成毒,多食易伤胃阴,耗损胃气。脾土郁滞日久反过来影响了肝木的疏泄功能,形成反侮肝木的情况,引起整个消化功能的异常。
04
制约肉食之腥、臊、膻
腥味食品主要是水产品,水产品营养丰富,热量较低,是很好的食物。但水产品性多偏寒凉,致敏物质较多。饮食宜搭配米面蔬菜进食,加工成熟食才易消化。对于其腥味,可以用生姜、紫苏、桂皮等调味品以制约。
肉食动物的肉多有臊味,古人解决的办法是久炖、久蒸。草食动物的肉膻味较重,人们已经找到用辛温发散的中药来清除或矫味。常用的有草豆蔻、砂仁、荜茇、孜然、香叶等。经过烹饪,去除了异味,调节了食物的偏性,也让肉食易于消化吸收。
05
忌烟限酒
烟草之毒为热毒,嗜烟者易于耗损气阴。肺为娇脏,通过气道与口鼻相通,烟毒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而为病。肺为清虚之脏,清轻肃静,不容纤尘,不耐寒热,烟毒袭肺易发生咳嗽、气喘、咯血、肺癌等病症。
肺朝百脉,即全身血液都朝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所以烟毒不但会危害肺脏,更会对全身血脉产生严重伤害。血管严重狭窄甚至闭塞的患者,十有八九有长期吸烟史。建议血管病患者逐步戒烟。
饮酒过量,湿热为患,损害肝脏,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建议饮酒一定要适度,不可过量。■
转自:广东中医药
来源: 经视健康家
长胖是因为“多吃少动”?你根本不知道,长胖的原因到底有多离谱
小玲今年35岁,是一个妥妥的吃货,让不少人羡慕嫉妒恨的是,小玲虽然饭量大,但是怎么吃都不胖,吃得越多反而越苗条。平时上班她也经常和同事去聚餐,由于吃得多,还被男同事开玩笑说“吃这么多不怕长胖吗”。
小玲也大大咧咧的,每次都回应说“我属于光吃不长胖的体质,不要羡慕我”。
谁知道,有一天早上小玲起床后发觉自己全身无力,照镜子时还摸到脖子上出现了肿块,去医院一查才发现是甲亢。
听完医生的解释,小玲才知道自己光吃不胖的“罪魁祸首”就是甲亢!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出门聚餐吃饭,不管吃再多都不会胖,而自己却喝口水都会增加体重……人与人之间为何相差这么大?
美国耶鲁大学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下丘脑星形胶质细胞脂质代谢,对饮食诱导肥胖的易感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具体来说,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敲除 Angptl4,阻止高脂饮食诱导的下丘脑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形态的变化,并增加了 POMC 核周的神经胶质细胞表层,预防饮食诱导的肥胖。
反过来,如果Pparγ的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缺失,就会加剧对高脂饮食的易感性,改变下丘脑回路完整性,使食欲亢进,导致体重增加。
当然,光吃不胖除了与大脑有关,还与基因、基础代谢高、肠胃吸收不好、消化过快、活动量太大等因素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突然出现“光吃不胖”的情况,还需要警惕疾病的可能性。
尤其是甲亢、糖尿病,以及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甚至肝癌、胃癌等癌症。
二、肥胖都是“吃”出来的?3种原因也是帮凶有人说,肥胖都是吃出来的,管不住自己的嘴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事实上,肥胖可以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其中单纯性肥胖占99%左右,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饮食、运动等因素有关;继发性肥胖比较少,约占1%左右,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肥胖。
从理论上来说,肥胖就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导致的一种状态,多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有关。
但其实肥胖的原因没有这么简单,目前有多项研究发现,人体长胖可能还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肠道菌群
一项发表在 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 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中的瘤胃球菌与多个代谢综合征特征相关,而且体重指数和C-反应蛋白对瘤胃球菌无影响,不存在反向因果关系。
2、大脑疾病
美国贝勒医学院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研究表明,肥胖是一种神经发育疾病,早期大脑发育的分子机制。可能是肥胖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
3、中国私家车太多
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等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中国人买车增多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研究人员指出,拥有汽车之后会减少体力活动,从而造成体重增加。
体重不仅影响外貌,还决定了你的寿命。
俄亥俄州立大学刊登在《流行病学年鉴》上的一项研究,对4576名参与者进行了长达73年的研究调查。
结果发现:年轻时可以维持正常体重的人,以及年老时(60岁以后)体型微胖的人死亡率更低。
此外多项研究也表明,体重和死亡率有显著的关系,其中微胖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生理状态。
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代谢能力越来越差,无法充分吸收营养物质,就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体型偏瘦,影响正常的肢体活动,增加疾病发生风险。相反,营养吸收正常的人,体型微胖,免疫力也更强。
那么,最长寿的体重是多少呢?科学家认为,老年人最健康的体重指数(BMI)为25-29,BMI=体重(KG)/身高(M)²。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BMI在18.5-24.9为正常,BMI18.5<为过轻,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超重和肥胖危机。太胖对健康没有任何好处,只会增加慢性病的发生风险,缩短寿命。
因此,要想健康地活着,就要记住:吃饭吃到七八分饱、饮食多样化、合理运动等。
参考资料
[1]《体重决定寿命?哪种体型的人更长寿?要想活到九十九,关键别做这5件事》 .科普中国 .2022-05-11
[2]《别再盲目减肥了!科学家历时73年发现:“微胖”的人更长寿!》 .健康时报. 2021-11-17
[3]《《柳叶刀》子刊揭秘:肠道菌群真的影响肥胖?》. 医学新视点. 2022-07-1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