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学术名(肥胖的医学名词)

中国循环杂志 0
文章目录:

美国两大学会给肥胖起了个新名儿,叫“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

近日,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联合美国内分泌学会(ACE)发布了一项声明,建议为肥胖取一个新的医学诊断术语——“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Adiposity-Based Chronic Disease, ABCD)。

其中,“AB(Adiposity-Based)”强调了体重异常,脂肪分布和/或功能异常;而“CD(Chronic Disease)”则部分强调了增加肥胖相关的、增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和睡眠呼吸暂停等。

这一更名将肥胖的诊断重心由体重和/或体重指数,转移到了肥胖所导致的病理生理影响。意在强调肥胖是一种影响深远,且需以控制和管理并发症为中心的慢性疾病。

“虽然大众对肥胖的了解、药物和手术治疗以及生活方式医学调整等有所认识,但沟通起来还不够直接,不够准确。ABCD可以说直击肥胖对身体健康影响的要点。”这份声明的作者、美国内分泌学会主席Jeffrey I Mechanick指出。

ABCD这一肥胖的新名字,并非两个学术组织心血来潮。2014年AACE/ACE召开的关于肥胖的共识会议中,与会的生物医学专家、政府人士、其他学科医学专家均认为,肥胖这一字眼儿与其对个体健康影响有所脱节,而且还存在一定“污名化”,也不利于临床控制和管理。

鉴于当前肥胖的大流行状况,“应对这种慢性疾病的危害,医疗工作人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渗透ABCD这个概念,超越之前着眼于体重的视界,更好地促进对肥胖人群的医疗管理。”Mechanick指出。

不过这也仅仅是个开始。Mechanick还表示,还将深入ABCD这一疾病的防治、健康相关政策的立法、“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编码的建立等。

肥胖领域近十年研究回顾 | 学术发布

《中华内科杂志》2024年第9期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陈颖、李小英的文章《肥胖领域近十年研究回顾》,回顾了近10年来肥胖流行趋势、发生机制、药物研发和体重反弹等相关热点研究。

文章指出,肥胖患病率持续增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不仅影响个体健康,还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负担。肥胖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然而,肥胖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具有显著的减重作用,实现体重下降15%~20%,显著改善肥胖相关合并症。然而,体重反弹成为影响减重长期获益的巨大障碍,研究体重反弹机制以及探索减重后体重维持方式十分迫切。

文章强调,肥胖正在全球流行,中国肥胖患病率同样日益增长,尤其需要注意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机体的能量摄入大于消耗,其病理生理机制极为复杂,受遗传、代谢、行为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为肥胖的防治带来极大的挑战。目前关于抗肥胖药物的研发众多,更多不同机制的新药研发不断涌现,但如何预防肥胖的发生,减少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以及预防体重反弹仍然是肥胖管理的巨大挑战。未来希望通过加强基础研究、跨学科合作、新技术应用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使肥胖防治工作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果。

编辑 | 雍伟哲

责任编辑 | 韩静

审核 | 韩静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4年18期第11版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编辑: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辑委员会

地址: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总编辑:饶克勤

编辑部主任:韩静

本刊微信:cmaxxdb

投稿邮箱:daobao@cmaph.org

官方网站:http://zhyxxxdb.yiigle.com

我国首部肥胖症诊疗指南发布 开启肥胖诊疗新时代

来源:环球网

10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旨在进一步提高肥胖症诊疗规范化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维护患者健康权益。该《指南》是由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的首部肥胖症诊疗的权威指南,梳理并规范了肥胖症多学科诊疗方案和路径,开启了我国肥胖症诊疗的新时代。

据悉,《指南》共计3万余字,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由全国肥胖症临床诊疗和研究相关的减重与代谢外科学、内分泌学、临床营养学、心血管内科学、运动医学、精神心理学、妇科学、儿科学、公共卫生学、中医药学、代谢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的共122位权威专家组建成为指南编写委员会,历时10个月,基于最新临床证据和肥胖症诊治相关的多学科专家共识,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共同制订而成,是我国肥胖症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临床指南。

指南编写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表示:“《指南》的发布为我国肥胖症的临床诊疗提供规范化指导,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方案,并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的规范化、同质化水平,提升肥胖症治疗效果,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开启中国肥胖症诊疗新时代

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

《指南》指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6-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6.8%和3.6%。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症导致的死亡在全因死亡中占比由1990年的2.8%,上升至2019年的7.2%。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围绕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因素,提出包括防控重大慢性病在内的15个专项行动。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从国家层面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超重与肥胖问题,提出规范肥胖症的诊疗路径势在必行。

据悉,中国肥胖联盟成立于2024年3月1日,依托中国肥胖大会的学术成果,积极推动肥胖症诊疗水平的提升,本次《指南》的编制与发布,正是中国肥胖联盟响应国家号召,倡导多学科专家、学者凝聚智慧的权威学术成果,为探索肥胖症的科学、规范、同质化诊疗路径贡献了积极力量,对于我国肥胖防治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

指南编写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指出:“《指南》对肥胖症的病因学、流行病学、定义、诊断、评估、治疗方式以及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以指导各级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临床工作。” 他认为,《指南》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患者为中心精准施策,强调多学科协作、多种手段干预的诊疗理念,并规范诊疗路径和模式,以获得最佳肥胖症治疗效果。

以患者为中心精准施策

目前,我国肥胖症患者群体庞大,高BMI肥胖症与低BMI肥胖症在病理生理、肥胖症相关疾病患病风险及疾病特点、重要生命器官功能状态、治疗手段选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等具有较大差异,因而其治疗方案也有较大差异。

指南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表示,为更好指导临床实践,《指南》提出对于BMI≥28 kg/m2的肥胖症患者进一步分级。根据肥胖症国际分级标准及亚洲人群特征,以及指南专家组的讨论共识,将BMI达到28.0kg/m2且低于32.5 kg/m2为轻度肥胖症、达到32.5kg/m2且低于37.5 kg/m2为中度肥胖症、达到37.5kg/m2且低于50 kg/m2为重度肥胖症、达到或超过50 kg/m2为极重度肥胖症。

同时肥胖症是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疾病和心、脑和肾脏疾病发生危险因素的重要“土壤”,同时也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生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肿瘤和精神心理疾病的重要病因。

指南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宇清教授表示,肥胖症不仅本身是一种疾病,而且超重和肥胖症是多种其他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导致严重残疾和过早死亡。肥胖症相关疾病早发多发,但可防可治。“应将肥胖症的治疗作为众多疾病的上游治疗,同时积极防治合并的肥胖症相关疾病,可以有效降低残疾和过早死亡,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纪立农教授进一步指出,肥胖症的治疗包括多种干预和治疗方法,而每一种干预和治疗方法又包括不同的具体实施方案。《指南》对肥胖症的多种干预及治疗手段进行了详述,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各种干预和治疗手段的目的、适用人群、预期获益以及可能的治疗风险,从而高质量的运用各种干预和治疗手段进行体重管理。鉴于肥胖成因的复杂性,跨学科协作成为必然选择。这要求在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时,必须精准施策,才能帮助患者实现减重目标,并维持长期体重稳态。

此外,《指南》还充分结合了中医药治疗,为患者提供更丰富的治疗手段。指南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王耀献教授补充道:“中医药治疗方法也可在辅助体重管理、心理干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构建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模式

随着药物和手术等临床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肥胖症诊疗也逐渐构建了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模式。张鹏教授表示,肥胖症的治疗手段多样化,通常包括行为精神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医学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方法,而不同治疗方法各有其特点及适应证。因此,在治疗决策上,需要根据肥胖症的精细诊断,包括病因、分级、分型、分期以及所合并的相关疾病,并采用医患共同决策模式,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及患者对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因此,《指南》强调规范肥胖症的诊疗路径,基于肥胖症的分级与合并相关疾病的情况,推荐不同的诊疗路径,以期更好地规范指导临床实践,获得最佳肥胖症治疗效果。

指南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教授表示,临床实践中需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才能发挥最佳医疗组合的作用。各学科虽分担不同职责,但是彼此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和改进现有诊治策略,为患者提供最新、最有效、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应采取开放、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各种干预和治疗方法的优势和局限,并持续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临床进展,为肥胖症患者制订科学、合理及规范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有效诊疗。”陈伟教授强调,基于上述诊疗模式的建立,积极推动新方法、新技术、新策略的创新和研究,以期不断提高肥胖症治疗效果。

凝聚社会力量 共克肥胖挑战

中国肥胖联盟致力于通过举办中国肥胖大会、开展“科学减重·蓝蜻蜓行动“等活动,提升中国肥胖症诊疗水平,推动科学减重的良好社会氛围。

张忠涛教授指出,中国肥胖联盟将开展《指南》的宣讲工作,以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能力和水平;同时,中国肥胖联盟还将积极探索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的建设工作,推动《指南》在临床中的实践与应用;未来,随着新的临床证据不断涌现,对《指南》及时进行修订和更新完善,与时俱进地反映肥胖症诊疗的最佳临床实践。

指南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姜长涛教授认为:“依托《指南》开展的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将有利于临床科研的有效开展,集合产学研用等多方智慧与力量,推动更多创新研发成果问世。”

指南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房中则教授指出:基于《指南》的教育和临床实践将提升医护及公众对肥胖防治的认知,让更多专业人士向社会传递科学和规范的肥胖防治理念,助力推动肥胖防控的关口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