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脾虚型肥胖(脾虚型肥胖怎么办)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肥胖的孩子也是脾虚?听听医生怎么说

小雄的体重明显超标,被诊断为“肥胖”。医生在指导饮食、建议锻炼的同时,开具了一张中药处方。妈妈看着处方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提出了心中的困惑,这些都是健脾胃的药啊,孩子已经很胖了,为什么还需要健脾胃呢?健脾后不是更能吃了吗?医生解释道,肥胖的孩子也有可能是脾虚惹的祸!

95%~97%肥胖患儿均属于单纯性肥胖,常见的原因包括营养摄入过多、活动量过少、遗传、出生体重过大或小于胎龄等。中医认为肥胖症的发生主要与脾胃有关,痰湿是主要的病理产物。古人云“肥人形盛气衰”,“肥人气虚有痰”,均提示肥胖症的体质特点在于“虚”,是由于脾肾脏腑虚弱,津液失常,痰湿、膏脂内停,停于皮下则出现肥胖。由于脾虚导致肥胖的患儿常常表现为形体臃肿肥胖,自觉肢体困重,嗜睡多汗,乏力少动,腹满,挑食、偏食,尿少,便溏,或者大便黏腻粘马桶,舌淡胖。这部分孩子就是人们常说的饭量不大,但体重却居高不下,喝口凉水都长肉的体质。所以,脾虚除了传统意义上可导致形体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外,还能导致水湿停聚,体态肥胖的“虚胖”。这类患儿导致脾虚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家长片面强调高营养,给孩子进食过多肥甘厚腻之品,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即古人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脾虚所导致的肥胖除饮食调整、运动疗法、行为矫正外,中、重度肥胖儿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中焦脾胃,化湿祛痰为原则,达到减食而不厌食,减肥而不腹泻,减体重而不减力的目的。相比较药物治疗,更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等。肥胖治疗的关键重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体育锻炼,控制高热卡食物摄入量,持之以恒。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陈自佳 主任医师吴力群)

来源: 光明网

脾虚易“胖”?中医教你祛湿健脾!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嗜卧多睡,头脑不灵光,经常感觉头晕眼花,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形、溏稀,这些症状你都有吗?如果有,那么可能你脾虚了!

说到脾虚,首先我们应该先说说脾。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的领域来了解一下脾。脾位于中焦,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输至全身的作用。《素问•厥论》中提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且脾对水液起着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脾胃好能够有效的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也就说如果我们调理好自己的脾胃,很大程度上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痰湿体质,成为易瘦人群。

那么接下来我们说一下,为什么身体健康的我们,会出现脾虚的症状呢?其实大家的先天因素都差不多,主要是后天长期没有保养好所致,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反生活习惯是否有不合理之处,比如三餐是否规律,是否大吃大喝,会不会整日忧思过多,每日无辣不欢,喜爱生冷甜品?其实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我们脾虚!

从开始到现在,脾虚始终是一个空旷的概念,可能你觉得离你很远,那么看看这些症状你有没有,自己来诊断一下是否脾虚?

1.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没有饥饿感,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稀,不成形,黏腻不爽,便后冲不净。

2.整日肢体倦怠,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嗜睡,头脑不清晰。

3.气色不佳,面色晦暗微黄,头发没有光泽,劳累后下肢肿胀。

4.女性出现白带量多,月经过多或淋沥不尽、崩漏。

5.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入睡后口角流涎,虚胖。

当然也不是说有这些症状你就一定是脾虚,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辩证论治。如果你觉得你真的脾虚了,由衷的建议去医院看大夫,根据自身的情况,才事半功倍。

健脾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工作,首先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配合饮食疗法,按摩,才能使身体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1.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加强锻炼,增加消耗,使身体整个运转起来。生活中尽量少吃辛辣油腻刺激食物,最最重要是忌食生冷!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2.我们可以每天餐后或睡前,进行摩腹,也就是把手掌搓热,顺时针揉肚子,促进消化吸收。

3.配合食疗,首先推荐传统祛湿健脾老配方—薏苡赤小豆粥。如果有条件可以把薏苡仁炒后再煮粥。其次推荐健脾益气配方——山药薏米粥(薏米:山药:糯米=1:3:7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4.每日在家可以进行按摩,比如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白、地机等穴位。用指腹按摩,最好感受到酸麻胀痛。坚持按摩,一定有效果。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缘一横指处。(虎口围住膝盖,四指并拢,食指放于胫骨前缘,中指指尖所指位置就是此穴。)

阴陵泉: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

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孕妇禁针。

地机: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太白: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个脾健康的状态,告别脾虚。“脾主肌肉四肢,荣唇”,所以我们就定个小目标以肌肉温暖四肢有力,口唇红润有光泽,整个人生机蓬勃,对于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拥有passion为我们的步入脾健康的第一阶段。

要减肥,先治脾虚:调理“脾虚型肥胖”,中医有妙招

又到了露肉的夏季,今年的超短裙能遮住肚子上的肉肉了吗?

我们知道减肥有两宝:“控制饮食” “合理运动”,百试不爽,但是总有些人却怎么也瘦不下来,而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器官“脾”了。

在中医的诊断当中,很多肥胖人群的脾胃不太好,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脾虚。所以看中医减肥,很多医生都会先让病人健脾,那么为什么脾虚的人容易长胖呢?

一、为什么脾虚的人多肥胖?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其中运化包括运化机体内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代谢,简单来说,脾主运化就是主管了机体的消化和吸收,当脾出现问题时,消化系统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导致废水留在身体中,自然就会肥胖。

这是因为脾虚的人,体内的体液难以流动,心脏包膜容易产生积液,时间一长,会导致心脏能力弱,而心脏作为血液的泵,当心脏功能降低时,整个身体的活力都会因此而下降,体内的废物自然无法排出体外,久而久之,人就肥胖了。

《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曾提到有关脾虚和肥胖之间的关系,“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以说,肥胖的人跟脾虚是有很大关系的,那么,脾虚又是怎样形成的?

二、脾虚大多都是“作”出来的

脾虚主要有3大原因。

暴饮暴食

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众所周知,日常的饮食主要与胃有直接关系,因为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器,而食物要靠脾的运化才能化为精微,滋养五脏六腑,所以如果暴饮暴食,就会导致胃的负担加重,无法及时处理的“烂尾楼”,就会衍生成痰湿,成为体内的废物,同脾就会因此受到影响。

不运动

脾虚的原因之一是不运动,久坐或久卧都会伤及脾胃,最终导致脾虚,从而出现乏力等症状。

这是因为长期的不运动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机体的血液循环因此变得缓慢,就会出现气血生化不足,体内的废物排出量减少,脾失健运,就会引起脾的功能虚衰,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脾虚。

常发脾气

俗话说,脾气大,脾受伤,中医认为,怒伤肝,而肝的失衡生怒又跟脾虚肝乘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肝气过盛就会导致脾虚。

另外,常生闷气也会导致脾气受损,引起脾虚。

由此可见,脾虚的出现多半是跟自身有关,除此以外,喜爱油腻、辛辣食物的人也容易出现脾虚,而针对脾虚型“肥胖”,不妨试试中医的治疗方法。

三、治疗脾虚型“肥胖”,中医有妙招

上文我们说了,脾虚导致的肥胖,有一个原因就是暴饮暴食,所以减重,首先要从吃入手。

在饮食上注意荤素搭配,尤其是控制肉类的摄入量,当然也不能常年吃素,这样子瘦是瘦了,但营养跟不上。

另外,在吃东西时一定要控制量,食物过多时,不仅会增加胃的负担,也会增加脾的负担。

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暴饮暴食,胡吃海吃或是饥一顿饱一顿都容易伤脾胃,同时生冷油腻的食物要少吃,饮食以清淡为主。

其次,一定要运动。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脾虚型“肥胖”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注意不要饭后马上运动,要先给胃部充足的时间消化食物,在选择运动项目时,也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散步、太极、广场舞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可以选择中医药协助减重,例如针灸、药物。脾虚型“肥胖”者可以针灸足三里、三阴交,也可以试试五苓散。《伤寒论》中就有提到,由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猪苓组成的五苓散能够治疗水液代谢失常,对治疗脾虚型“肥胖”有一定的效果。

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健康了,身体自然也就健康了。

参考资料:

[1] 侯雅静,陈家旭,宋明,王方方,王亭晔.从脾气虚探讨消瘦或肥胖的形成机理[J].吉林中医药,2017

[2] 耿引循.老年人如何调理脾胃[J].养生保健指南,2016:41.

[3] 佟彤.脾虚肥胖试试五苓散[J].家庭科学,2015:4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