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方肌肥胖(斜方肌肥胖图片)
- 1、被喻为“气质杀手”的斜方肌到底有多可怕?来看看赵露思的逆袭吧
- 2、翁虹罕见接商演捞金,52岁身材走样显发福,面容却仍精致似少女
- 3、专家:感染后半年内通常不会再次感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药方”→
被喻为“气质杀手”的斜方肌到底有多可怕?来看看赵露思的逆袭吧
随着《我喜欢你》的热播,赵露思可谓是越来越火了,小妮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咋咋呼呼、有点婴儿肥的三公主上。时隔几个月,圆脸甜范儿少女感满满的,但给人的感觉却似乎有点不一样了。
赵露思近照
不知道姐妹们发现没有,她之前在陈芊芊里被吐槽了很久的斜方肌竟然消失了?仔细品品当初,白色吊带配上两块硕大的斜方肌,分分钟出戏不在话下,我甚至都不敢相信她只有80斤。
左为陈芊芊剧中 右为近照
再对比刚杀青的《长歌行》造型,高高的丸子头下是平直的肩线,肩膀上少了两坨肉,真的是气质都不太一样了!
长歌行杀青照
虽然在露肩装的生图里还是看得到一点斜方肌的存在,但已经比之前好很多了,只要稍加注意形态还是不明显的。
赵露思生图
其实人人都有斜方肌,这是属于正常的骨骼结构,斜方肌又分为上斜方肌、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一般上斜方肌过于肥厚的话就会非常吸睛了,尤其是穿着露肩装和一群直角肩姐妹站在一起的时候。
斜方肌结构
直角肩配上一字肩连衣裙无疑成为了今年夏天最火的搭配之一,人人都在跟着美女教练做美丽芭蕾,只为获得女明星同款直角肩。
完美的直角肩
毕竟斜方肌过于发达的话,各种露肩场合无疑都会成为车祸现场。露肩小礼服再配上高高的丸子头,无疑是将硕大的斜方肌瞬间放大。正面看,脖子短,显胖,背面看,虎背熊腰第一人。
直角肩过于肥厚
斜方肌的肥大与人的胖瘦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只是当人发胖时,肩膀上的肉也会增多造成斜方肌肥大的假象。比如大骨架的张雨绮,曾经一胖全胖到斜方肌上去了,显得她的肩膀壮实了不少。
张雨绮
其实斜方肌肥大更多是由体态问题导致的。一是长时间的探颈勾背,脖子前倾等不正确的体态,导致肌肉过度紧张,代偿发力。二是因为身体局促,导致斜方肌紧张,斜方肌处于用力的状态,所以看起来会显得肥厚。
低头的程度对颈椎施加不同的压力
那么怎样才能改善斜方肌肥大的问题呢?斜方肌不仅可以通过训练调整来加强对立肌肉,还可以通过穿搭发型来就轻避重。不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瘦肩针,注射肉毒素,让肩膀上的肌肉萎缩变小,快速见效,懒人必备!但想要根除斜方肌,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了瘦肩针之后,纠正自己不正确的体态,以免斜方肌反反复复的出现。
注射瘦肩针
以上就是关于斜方肌的内容啦,我是妮妮,如果有姐妹对自己的肩部状况感到迷茫的,可以找我聊聊哦~
翁虹罕见接商演捞金,52岁身材走样显发福,面容却仍精致似少女
近日,香港女演员翁虹受邀参加某家居公司的活动。
翁虹身着一条暗蓝色贴身长裙,身材相较从前略有些臃肿,她的斜方肌很大,也没有直角肩,从前的纤纤细腰不复存在。
翁虹一边说话一边走下台和观众互动,她的声音很甜美,完全不像已经52岁的人。她脸上的皮肤也很紧致,没有一点皱纹,面部流畅,神态似少女。
网友纷纷评论,“这哪像52岁的人啊,这么美丽。”“翁虹真的绝了,以前看她的戏就最喜欢这种气质,这么多年还是以前的感觉。”“翁虹怎么也出来接商演赚钱了。”
翁虹出生于1968年,21岁时她在朋友的支持下报名参加了亚洲小姐,成功获得了那一年比赛的冠军,顺利与电视台签约,开启了自己的艺人之路。
翁虹有很多代表作品,比如《春光灿烂猪八戒》、《活佛济公第二部》、《都市俏辣妹》。年轻时的她面容娇俏可爱,身材小巧玲珑,是很多人的童年女神。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香港艺人选择来到内地工作,翁虹也不例外,甚至被曝已迁居内地,孩子们也在这边上学。
翁虹很喜欢利用社交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和粉丝们交流。近日她在社交平台发文哀悼演员于月仙,忆往昔,字里行间满满的遗憾。
翁虹将青春奉献给了自己喜欢的演艺事业,在最美好的年华塑造了无数经典的角色,希望她现在过得开心愉悦,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专家:感染后半年内通常不会再次感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药方”→
近来,
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
患者对自身病情如何把握?
高烧不退怎么办?
什么情况下应该就医?
对此,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
李侗曾逐一解答。
60岁以下人群基本不用担心
“哪些人需要去医院?
现在这是应对疫情的关键。”
李侗曾说,
国家卫健委强调分级诊疗,
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在家休息,
自己对症处理即可。
判断风险高低,
主要依据年龄、基础病和疫苗接种
三方面因素,
其中最重要、最简单的就是年龄。
今年上半年的香港疫情中,
80岁以上老人
未接种疫苗的病死率为16.48%,
接种第三针疫苗的病死率为1.2%,
相差16倍之多。
80岁以上老人
全程接种疫苗
可以大大降低死亡风险。
60岁至80岁之间人群
则要更多参考基础病情况。
如果基础病比较稳定,
无论是否用药,
都可以先居家观察。
但一定要密切观察,
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
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监测血氧。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如胸闷、憋气、呼吸急促、血氧下降,
或感到意识模糊,
高烧38°以上超过三天没有缓解,
都要及时去医院就医。
“60岁以下人群基本没有问题。
但如果基础病已经非常严重,
肯定也要去医院;
如果有基础病但比较稳定,
也没问题。”
高烧持续超过三天应就医
新冠感染后的持续高烧
使一些患者感到压力。
李侗曾再次强调,
新冠感染后高烧比较常见,
但一般不超过三天。
新冠感染后高烧可以达到39°甚至40°,
确实很难受、很痛苦,
也让人很担心。
退烧后如果感觉身体状态比较好,
那就也没什么问题。
“如果高烧超过三天没有好转的趋势。
比如第二天、第三天烧到39.5°,
第四天还是39.5°;
发烧的间隔时间也没有延长,
原来4小时到6小时一烧,
到第四天还是,
就应该去医院查一查是什么问题。”
李侗曾说。
从身体状态来说,
如果退烧之后身上还是很乏力、很虚弱,
也应该尽快去医院看看。
儿童退烧后
如果仍然嗜睡、吃得不好,
或者频繁呕吐,
也应及时就医。
肥胖人群无须担心奥密克戎
在疫情暴发初期和
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时期,
国际多项研究显示
BMI(身体质量指数)超过30的人
感染新冠后死亡风险较高。
但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流行阶段,
包括老人在内的所有人群,
感染后发展到肺炎的风险都很小。
肥胖人群如果年龄不大,
基本上也不会有问题。
“老年人感染奥密克戎后发展到重症,
也都是因为本身的基础病。
单纯因为新冠病毒得肺炎,
占比非常低的。
老年人因为肺炎导致重症的也就1%,
绝大多数人是由于基础病导致重症的。”
李侗曾说。
感染后半年内再感染风险非常低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极强。
感染过之后,
是否意味着具备了一定的抵抗力?
再感染的风险有多大?
李侗曾指出,
感染后再感染的风险
主要与自身免疫力和间隔时间相关。
“感染过以后,
半年内肯定不用担心再感染了。
老年人、婴幼儿再感染的风险比较高,
但基本上也是在感染过三个月、半年以后。
对年轻人、免疫功能正常的人,
基本上半年内再感染的风险是非常低的,
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再次感染的风险也
与病毒进一步变异的情况有关。
李侗曾指出,
未来,
病毒变异越明显,
再感染的风险就越大。
在自身年龄、基础病等条件之外,
疫苗接种已成为减少新冠病毒危害的最重要“变量”。
李侗曾也强调,
感染前接种疫苗或者
感染康复后再接种疫苗,
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再感染的风险。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
39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
12月9日,经国家药监局审查,批准佰奥达生物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泰普生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3个企业的3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39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加强相关产品上市后监管,保护患者用械安全。
新闻多一点——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
(2022年12月10日)
一、治疗方案
(一)成人治疗方案
1.症见发热、恶风寒、肌肉酸痛、咽干咽痛、乏力、或鼻塞流涕、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颗粒)、荆防败毒颗粒、清肺排毒颗粒、散寒化湿颗粒、感冒清热胶囊(颗粒)、荆防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四季感冒片、感冒疏风胶囊(片、颗粒)等。
2.症见咽痛明显,发热、肌肉酸痛、乏力、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表,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热炎宁合剂、银黄清肺胶囊、连花清咳片、六神丸(胶囊)、银翘解毒颗粒、金叶败毒颗粒、蓝芩口服液、复方芩兰口服液、清咽滴丸、喉咽清颗粒、桑菊感冒片、桑夏菊颗粒、痰热清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柴芩清宁胶囊、抗病毒口服液、感冒退热颗粒、消炎退热颗粒、清开灵颗粒、小柴胡颗粒等。
3.症见咳嗽明显者,宜服用具有宣肺止咳功效的中成药,如急支糖浆、咳速停糖浆、宣肺止嗽合剂、通宣理肺丸(颗粒、口服液)、杏苏止咳颗粒、连花清咳片、杏贝止咳颗粒、橘红痰咳液、感冒止咳颗粒等。
4.症见乏力、伴胃肠不适、如呕吐、腹泻者,宜服用具有化湿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等。伴便秘便干者,可服用防风通圣丸(颗粒)。
5.症见鼻塞流涕明显者,宜服用具有解表通窍功效的中成药,如鼻窦炎口服液、散风通窍滴丸等。
(二)儿童治疗方案
1.症见恶寒发热、肌肉酸痛者,可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风热清口服液等。
2.症见发热、咽干咽痛、咳嗽者,可用金振口服液、儿童清肺口服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减味小儿化痰散等。
3.症见发热、食少腹胀、口臭、大便酸臭或秘结者,可用健儿清解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4.症见咽痛明显者,可用小儿清咽颗粒、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等。
5.症见咳嗽明显者,可用清宣止咳颗粒、小儿止咳糖浆、小儿清肺止咳片等。
6.症见乏力、纳食不香者,可用醒脾养儿颗粒等。
考虑儿童体质特殊,病情变化迅速,宜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出现病情变化的,需及时就医。
(三)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哺乳期妇女、孕妇、老年人以及合并基础疾病人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各地医疗机构可利用“互联网 医疗”,开展居家健康指导、健康宣教、用药咨询等服务,指导群众合理使用中医药。
注意:上述中成药选择其中一种,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一般3~5天或症状消失即停止用药,如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二、预防方案
(一)药物干预
1.代茶饮:生黄芪9g、金银花5g、广藿香3g。每日一剂,开水泡服,代茶频频饮服。适宜普通人群的预防服用。
2.玉屏风颗粒:每次5克,一天三次。适宜容易体虚感冒、自汗恶风者预防服用。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
1.功法锻炼:太极拳、八段锦等。
2.穴位按摩
(1)按揉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于虎口,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在穴位上操作,右手拇指按揉左手合谷,左手拇指按揉右手合谷。揉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胀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拇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在两侧合谷穴上按揉持续时间各约3~5分钟,每天早晚各做1次。
(2)揉擦迎香穴
位置: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操作方法:采用擦法操作,左手擦左侧,右手擦右侧。先擦热双手,握空拳,以两手拇指指间关节背侧,紧贴于鼻梁两侧,上下摩擦;或以中指指腹上下摩擦。上下一次为一拍,可做4个八拍或以发热为度。每天早晚各做1次。
(3)按揉风池穴
位置:风池穴位于后枕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操作。双手放在头部两侧,掌心对着耳朵,双手拇指分别按在两侧的风池穴上。揉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胀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手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
3.饮食有节
每日三餐规律进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多样,保证谷类、优质蛋白质类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多饮水。如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药食两用食品辅助治疗,如萝卜、山药、薏米、藿香、菊花、荷叶、丝瓜、冬瓜等。
药膳,如银耳雪梨百合羹
组成:银耳、雪梨、百合、冰糖。用法:银耳用温水泡20分钟,将泡好的银耳去根,撕成小块。雪梨去皮核,切成小块。百合掰成小块。将所有原料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烧开后调成小火炖煮20分钟,待锅内汤品炖制稍微粘稠,开大火加入适量冰糖,待冰糖融化后出锅,温食、凉食均可。每周三服。
4.起居有常
作息规律,夜卧早起,保障充分睡眠。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物和室内温度,注意防寒保暖和节气保健。应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
5.劳逸有度
运动和休息适度,可适当运用中医功法锻炼,或根据个人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6.情志畅达
应保持愉快心情,切勿发怒,顺应自然规律,不厌长日,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
三、康复方案
(一)中成药康复
1.症见气短、多汗、胸闷、心悸、干咳者,宜服用具有补肺益肾功效的中成药,如生脉饮、金水宝胶囊、蛤蚧定喘胶囊等。
2.症见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者,宜服用具有健脾和胃功效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参芪口服液、潞党参口服液、香砂六君丸等。
3.症见失眠、焦虑、抑郁者,宜服用具有养心安神功效的中成药,如加味逍遥丸、百乐眠、疏肝解郁胶囊等。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康复
1.艾灸疗法
常用选穴:大椎、肺俞、上脘、中脘、膈俞、足三里、孔最、肾俞等。
方法:大椎、肺俞与膈俞(或中脘与上脘):用温灸盒灸30分钟;足三里或孔最或肾俞:清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频次:每日1次。选用艾灸疗法时,一般隔2天施灸1次,每穴灸10~15分钟,持续2周;症状明显可交替选用不同穴位每天施灸,5次后休息1~2天,然后继续施灸5次。10次为1个疗程。
2.经穴推拿
(1)穴位按摩:太渊、膻中、中府、肺俞、肾俞、大肠俞、列缺、中脘、足三里等,咳嗽、咽痒、干咳者,可加少商、尺泽等。
方法:以大拇指放置于穴位上,拇指指腹触摸皮肤并稍加按压,小幅度的环转按揉腧穴,以产生酸胀温热感为佳,每次1~3分钟。
(2)经络推拿: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等。
方法:取坐位或卧位,均匀呼吸。用一手手掌大鱼际沿经络循行方向紧贴皮肤施力作直线往返快速摩擦,可两手掌交替进行,100~120次/分钟(每手摩擦 50~60 次/分钟) ,每条经络摩擦1分钟为宜。
3.耳穴压豆
常用耳穴:支气管、肺、肾、内分泌、神门、枕、脾、胃、大肠、交感等。
方法:耳穴压豆是将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豆贴敷于相应耳穴并稍加压力,以穴位产生酸麻重胀感或发热为度。贴敷后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每次3~4分钟。每次贴压后保留1~2天,取下后让耳穴部位放松一晚,次日再以同样方法贴敷,一般5~6次为1个疗程。
4.拔罐
背腧穴为主,如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大椎等。
作用:拔罐是简便的中医康复手段,在调节亚健康状态、治疗多种疾病方面有较好效果。
注意事项:拔火罐应注意防止烫伤及引燃易燃物,留罐时间不宜太长,拔罐时如出现四肢发冷、恶心呕吐、心悸、面色苍白、冷汗、头晕等应立即停止,并让患者平卧休息。
5.其他方法
可使用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传统功法适当锻炼。
(来源: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