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型瘦子(肥胖和瘦子对比照)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瘦子”为什么得脂肪肝?

一提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人们常常认为它与肥胖关系密切。然而,随着其发病率的升高和研究的深入,非肥胖型/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它指的是BMI<30(亚洲人群BMI<25)的非酒精性脂肪肝。

瘦型人群脂肪肝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非肥胖人群和瘦型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总体患病率分别为10.2%和15.7%。其常见原因是坐得太久或运动太少,导致脂肪囤积腹部,体重达标但腰围超标。抑或是饮食方式不科学,比如常吃夜宵、不吃晚饭、把水果当晚饭等。

只要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瘦人与肥胖人群的危险因素是大同小异的,都是因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吃得多、吃得甜、吃得油,饮食不规律,吃太多夜宵、饮料,以及活动量不够,坐太久,还可能有肌少症,即骨骼肌质量减少,导致身体中脂肪的比例增加,而体重增加并不显著。当然,不排除少数瘦型脂肪肝是遗传易感,如PNPLA-3基因多态性改变可引起脂肪肝。

瘦型患者往往更年轻

一些研究认为,与肥胖型患者相比,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往往更年轻,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更低,血红蛋白水平更高。

瘦型脂肪肝患者同样可能出现肝脏炎症和损伤,即脂肪性肝炎。在随访研究中发现,即使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随访过程中体重一直保持不变,仍会并发肝细胞肝癌、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因此,非肥胖/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也不能忽视随访和治疗。

知道“怎么动”很重要

在早期阶段,如单纯性脂肪肝以及脂肪性肝炎不伴显著肝纤维化时,改变生活方式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能逆转这类脂肪肝及轻微的肝脏炎症和损伤。具体来说,胖型脂肪肝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使体重下降至少7%-10%,瘦型脂肪肝使体重下降3%-5%,如果是合并肌少症的瘦型脂肪肝个体,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体重或许没变化,但腰围缩了,肝脏脂肪含量也可下降,甚至可以完全消退。

瘦型脂肪肝除对体重下降的幅度要求略低,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上也有侧重。对主要由于体脂含量过高导致的脂肪肝,患者原先体重正常或偏瘦,但体重增长过快,这种状态之下控制饮食很重要。但更多的瘦型脂肪肝是因为坐得太久、动得少,此时饮食和运动要齐头并进。换言之,瘦型脂肪肝的生活方式改变,对加强运动的要求更高,获益也更大。

中医药理论认为脂肪肝属于“肝癖”“痰饮”范畴,主要由于脾虚痰湿、脾虚肝郁等。对于虚证瘦型患者而言,脾脏阳气亏虚,散精失常,饮停于肝,“饮”为无形之邪,故患者形体正常。此时除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中药健脾化饮、活血化淤、疏肝理气的作用,可改善症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二科医生沈楠 潘洁露 邢练军)

来源: 文汇报

“瘦子”为什么得脂肪肝?

一提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人们常常认为它与肥胖关系密切。然而,随着其发病率的升高和研究的深入,非肥胖型/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它指的是BMI<30(亚洲人群BMI<25)的非酒精性脂肪肝。

瘦型人群脂肪肝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非肥胖人群和瘦型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总体患病率分别为10.2%和15.7%。其常见原因是坐得太久或运动太少,导致脂肪囤积腹部,体重达标但腰围超标。抑或是饮食方式不科学,比如常吃夜宵、不吃晚饭、把水果当晚饭等。

只要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瘦人与肥胖人群的危险因素是大同小异的,都是因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吃得多、吃得甜、吃得油,饮食不规律,吃太多夜宵、饮料,以及活动量不够,坐太久,还可能有肌少症,即骨骼肌质量减少,导致身体中脂肪的比例增加,而体重增加并不显著。当然,不排除少数瘦型脂肪肝是遗传易感,如PNPLA-3基因多态性改变可引起脂肪肝。

瘦型患者往往更年轻

一些研究认为,与肥胖型患者相比,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往往更年轻,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更低,血红蛋白水平更高。

瘦型脂肪肝患者同样可能出现肝脏炎症和损伤,即脂肪性肝炎。在随访研究中发现,即使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随访过程中体重一直保持不变,仍会并发肝细胞肝癌、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因此,非肥胖/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也不能忽视随访和治疗。

知道“怎么动”很重要

在早期阶段,如单纯性脂肪肝以及脂肪性肝炎不伴显著肝纤维化时,改变生活方式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能逆转这类脂肪肝及轻微的肝脏炎症和损伤。具体来说,胖型脂肪肝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使体重下降至少7%-10%,瘦型脂肪肝使体重下降3%-5%,如果是合并肌少症的瘦型脂肪肝个体,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体重或许没变化,但腰围缩了,肝脏脂肪含量也可下降,甚至可以完全消退。

瘦型脂肪肝除对体重下降的幅度要求略低,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上也有侧重。对主要由于体脂含量过高导致的脂肪肝,患者原先体重正常或偏瘦,但体重增长过快,这种状态之下控制饮食很重要。但更多的瘦型脂肪肝是因为坐得太久、动得少,此时饮食和运动要齐头并进。换言之,瘦型脂肪肝的生活方式改变,对加强运动的要求更高,获益也更大。

中医药理论认为脂肪肝属于“肝癖”“痰饮”范畴,主要由于脾虚痰湿、脾虚肝郁等。对于虚证瘦型患者而言,脾脏阳气亏虚,散精失常,饮停于肝,“饮”为无形之邪,故患者形体正常。此时除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中药健脾化饮、活血化淤、疏肝理气的作用,可改善症情。

作者:沈楠 潘洁露 邢练军(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二科医生)

编辑:储舒婷

图源:视觉中国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很胖,有些却很瘦?你知道答案么?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很胖,有些却很瘦?你知道答案么?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代谢异常,而代谢异常直接影响人的胖瘦。在我们印象中,糖尿病人普遍都是偏瘦,但是也存在不少糖尿病患者异常肥胖。为什么同样是糖尿病,有些病人很胖,有些却很瘦呢?

一、为什么糖尿病人普遍偏瘦?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开始说起,之所以会患上糖尿病,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胰岛细胞功能下降或者丧失,分泌出的胰岛素不足,血液中的糖分无法进入人体细胞之中,为细胞所使用,导致血液中糖分含量超标,诱发糖尿病。

同时,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分无法被充分利用,导致人体正常的能量需求无法满足,人体只能通过分解脂肪来补充每日能量需求。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人往往都会很消瘦,而且越来越瘦。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不少糖尿病人非但不瘦,反而还会比以前更胖,有些还会有明显的将军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反而胖了?

现代医学发现: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仅仅具有调控血糖水平的功能,它能作用于人体全身的器官,来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其中也包括我们的脂肪代谢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无法被取代的。

简单来说,在我们机体正常的情况下,也就是胰岛素分泌的量足够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人体血液中进入了大量糖分,胰岛素除了促进细胞更多地消耗糖分之外,还会将剩余的血糖转化为脂肪。

脂肪生成后,主要被储存在人体的肝脏以及肠道,这也就解释了为啥肥胖的人会伴有脂肪性肝病发生以及肚子特别大的情况。

喜欢吃糖的同学注意一下,别再说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胖了!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么解释也只能说明正常人发胖的原因,并不是解释糖尿病人为啥会发胖,因为前面不是说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吗?

的确!胰岛素分泌不足肯定是无法完成“血糖到脂肪”的转化过程的。但是,医学研究发现,胰岛素分泌不足只发生在一部分糖尿病患者身上,还有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发生之前,甚至在他们患病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胰岛素分泌的量是比正常值还要高的。

但是他们的细胞却对胰岛素不敏感了,也就是说细胞不让糖分进入,医学上把这个现象称之为“胰岛素抵抗”。

这种现象发生后,就会出现一个很尴尬的状况,血液中充斥着大量的糖分,细胞不让糖分进去,胰岛素只能把这些糖分全部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

所以这类糖尿病人会胖起来,而且他们的胖不是全身均匀的胖,他们要么是肚子特别大,要么就是向心性肥胖。

三、为什么说肥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加危险

很多人习惯了糖尿病人的“瘦”,因此觉得瘦才是糖尿病发生的征兆,忽视了肥胖的风险。

实际上,相对于瘦而言,肥胖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更加凶险!

因为肥胖型糖尿病人如果去医院检查血脂,往往是处于高血脂的状态,而且比较难控制。如果合并高血糖,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造成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保持正常的体重也是治疗的重要指标。

如果你的身体出现过胖,或者体重下滑很快、身体消瘦,不排除糖尿病已经对你的身体开始了大肆侵害,你可能需要提高警惕并及时前往医院检查确诊。

另外还想提醒大家,糖尿病早已不是老年病了,很多年轻人也有这种症状了,大家一定要密切关注身体异样,做好健康管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