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人血黏(肥胖会使血液粘度增高)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血液粘稠有这四个信号,很多人不注意血管就堵了

血液黏稠在医学上叫高黏血症

常见于中老年人

很多人往往把血液黏稠和高血脂混为一谈

但其实不是一回事

高血脂是指血脂水平偏高

血液黏稠是指血液黏稠度过高

血稠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比如进食、饮水、运动

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不同季节

时间和气候等。

对一个人来说

血液粘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中

血液粘稠度高的诱因

●长期大量吸烟、大量饮酒

●肥胖、缺乏运动

●过度悲伤、兴奋、慌恐

●长时间游泳,身体流失大量水分

●高血糖、高血脂,控制不理想

●长期食用过辣、过咸及油腻食物

●血液粘稠的症状●

晨起头晕,晚上清醒

血黏度高的人,早晨起床后即感到头脑晕乎乎的,没有睡醒后大脑清醒、思维流畅的感觉。

下蹲困难,胸闷气短

血液粘稠度高的人群中,以肥胖者居多。这些人下蹲比较困难,有些人甚至无法蹲着干活,否则会感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

这是因为血液粘稠度高的人,下蹲时回到心脏的血液减少,加之血液过于粘稠,导致血液循环不足,氧气与二氧化碳不能完成交换,从而引起呼吸困难、憋气等机体缺氧现象。

午饭后犯困,必须睡觉。

吃完饭后犯困,是由于消化食物让大量血液流入胃肠血管,导致大脑血液减少所致。

正常人也会有此症状,但血液黏稠或有脑动脉硬化的人,这种困倦发作相对频繁且难以缓解。

出现阵发性视力模糊

有些中老年人平时视力还可以,但常有暂时性视力模糊的情况。

这是因为血黏度高的人血液不能充分营养视神经,使视神经和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导致阵发性视力模糊。

●血液粘稠怎么办●

●多喝水很多人血稠是因为喝水少、出汗多、血液浓缩所致,种情况在夏天尤为明显。

饮水可使血液变稀,但要掌握好时机,如清晨起床、三餐前1小时、晚间就寝前可喝水约200毫升。

●多运动血液黏稠的人应该多运动,有时间就多走走,运动可以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快,加快身体代谢,防止血液黏稠。

运动强度不宜过高,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轻中度有氧运动即可,每周3~5次,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当然运动后不要忘记补充水分。

●饮食清淡动物内脏胆固醇较高,多吃会增加血液黏稠度。

另外,高脂类食物和甜食,也可以增加血液黏稠度。多吃蔬菜、水果、杂粮等,则有助于降低血液浓稠度。蔬菜和水果里面有大量水分,还富含维生素C和粗纤维。

维生素C可以辅助降血脂,粗纤维可以阻止胆固醇吸收,有利于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药物治疗血液黏稠度高,且有血栓形成风险的,可用降血脂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

血液黏稠,可大可小。平时一定要做好水分补充,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来源: 扬子名医团

身体多痰淤,容易血黏!一张方子,降血脂、化血黏,送给中年朋友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关于血黏的问题。

严格来说,血黏,是老百姓自己的说法。它的意义,基本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脂血症。一个“黏”字,用得非常生动。

人为什么会血黏?

我跟你讲啊,很多时候,源于两方面原因:痰和淤。

痰,指的是痰浊、痰湿。

淤,指的是淤血、淤结。

来,读读下面这个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52岁,医案记载姓范。

初诊时间,是1998年的12月6日。

这个人,之前总以为自己身体好得很。但是在一次体检中,他被告知血脂偏高,而且高得比较厉害。再这么下去,容易中风、心梗。

大夫这么一说,他忽然联想到最近这段日子,常常出现胸闷的感觉。他立刻就紧张了。

思来想去,他决定,先找中医调一调。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滑、舌苔白腻、形体比较肥胖。平时爱咳嗽,痰也挺多的。

饮食习惯上看,他承认,自己从小就爱吃肉,参加工作以后,更是肥甘厚味不断。迎来送往之间,他也逐渐学会了烟酒。尤其是酒量,可以说从小到大,逐渐就练出来了。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这张方子,我看到以后,觉得特别好,很有启发意义。你来感受一下吧——

柴胡、法半夏、白术、当归、炒枳壳、泽泻,茯苓、白芍,陈皮、石菖蒲,全瓜蒌、丹参、山楂,三七(分吞),甘草。

所有这些,水煎服。

这患者用了多久呢?医案记载是一个月前。这期间,原方不过是稍有加减,基本不变。

一个月之后,再检查血脂,发现已经恢复正常。胸闷、痰多、头晕等感觉,也都消失了。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早刊发于1999年的《浙江中医杂志》。

好了。现在,我就拿这个小医案做样本,给你讲讲中医化脂降浊、调治血黏的方法。

其实,从辨证的角度看,此案里的患者非常明显,属于一个痰湿阻滞的局面。

脉弦滑,苔白腻,这不用我说,是痰湿内阻的典型舌脉。痰湿犯溢,作为脂肪储存体内,所以患者就肥胖。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故而患者咳嗽痰多。痰湿内阻,气机郁滞,心气不畅,故而患者胸闷。

痰湿淤阻脉道,西医检测出来,就是高血脂。

我们的脉道,本来应该是畅通无阻的。现在,它里面困积了痰湿浊邪,那么就一定会影响到血液的运行。日久,就会导致淤血的产生。

这时,痰湿和淤血互结的局面,就形成了。这是造成患者各项化验指标异常,以及日后出现心脑血管病的基础。

我这么说,你能看懂吧?

因此,面对这个患者,中医就要化痰,加上化瘀。我们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柴胡、法半夏、白术、当归、炒枳壳、泽泻,茯苓、白芍,陈皮、石菖蒲,全瓜蒌、丹参、山楂,三七(分吞),甘草。

这里头,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石菖蒲、泽泻,都是治痰的。半夏和白术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水。陈皮行气化痰湿。石菖蒲化痰浊。泽泻利水除湿。

在这个基础上,加全瓜蒌。

全瓜蒌,有涤痰宽胸的作用,对改善患者胸闷之感有好处。柴胡和白芍、当归搭配,可以疏肝气,柔肝体,使得肝木不至于克伤脾土,这就有助于脾运化之能的恢复,杜绝了生痰之源。

好,痰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用丹参、山楂、三七、当归来活血化瘀、濡养血脉。

如此,痰和淤的问题,都解决了。患者的血脂恢复正常,也就指日可待了。

为什么要和大家讲这些呢?

我跟你说,这类脾虚湿盛、痰瘀互结的高脂血症患者,临床上十分多见。典型表现,就是脉弦滑或濡滑,苔白腻,形体肥胖,嗜好肥甘饮食,平时偶尔胸闷心悸,有的还会头晕头重。

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就爱咳嗽。一咳嗽,还有不少痰。这类患者,不仅在中老年、老年群体中多见,一些年轻的人,也会出这个毛病。

遇上这样的患者,说实话,医家心里都堵得慌。可以想见,如果不去积极改善,他们未来的身体状态,是不会太理想的。

这个时候怎么办?化痰加化瘀。

上文医案里的配伍,可以说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方案。非专业读者朋友,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适当借鉴、化裁。专业的朋友,您不妨作个借鉴。

这类患者,一抓一大把。牢记各种要领,将来是可以帮助很多人的。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

高血压、血又黏,离中风只差一步?一张方子化瘀、清痰又补气

在以往的作品中,我一直和大家强调,中医讲究辨证而治,看病要因人而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就算两个不同的人患上的是同种疾病,这样的情况所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但是《黄帝内经》有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思想也敲定了中医学的一个重点——养生,为了人们更好地养生,所以划分了九种体质,算是对人体规律的总结,人们可以根据这九种体质的特点,来大体的判断一下自己身体的情况。

这九种体质中,气虚体质占比最大,其实有的人是多种体质兼有,就拿气虚体质来讲,可能体型偏胖的痰湿体质同时也会出现气虚,而这类体质的人群,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人群。气虚和痰湿体质兼有的人群,有些患者有多年的“三高”病史,离中风只差一步,当从中年步入老年时,这种风险性会继续提高,那么这种情况无计可施吗?我有位患者就是这种情况,他也知道肥胖还有高血压,非常的危险,但努力减肥也减不下来。他觉得自己的体质就是如此,不能改变了。下面看看对于他这种情况,我是如何帮助患者调理的。

这位患者今年53岁,高血压病史五年,体重200多斤,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南方烧烤店做烤工,三年前回到老家自己开了家烧烤店,患者表示,高血压这件事他也很重视,自己家里买了血压仪,没事就测,之前一直控制得挺好,谁知最近一直很高,经常感觉头晕、乏力,四肢发麻,他去医院检查后发现,不止血压高,血粘度、总胆固醇,这些都超标。他感觉自己马上中风了,所以想一直在医院住院,但一是没发病之前医生不给床位,二是他的店也走不开,就没有住院治疗。他自述自己就像待产的孕妇似的,等着疾病的发生,什么也做不了。他自己也尝试过减肥,但收效甚微,于是想找中医试试,否则每天胆战心惊的。了解完患者的大体情况,我给患者看了舌苔,诊了脉,发现患者苔薄白,舌根腻,脉偏细涩,综合患者的个人情况来看,这是典型的气虚、痰浊、血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因此,我给患者开了活血、化痰、补气的方子,方中有:水蛭、生黄芪、丹参、生山楂、豨莶草、地龙、当归、赤芍、川芎、泽泻、甘草等辨证加减。患者服用了三个疗程后,血压平稳、血脂胆固醇等指标正常,体重也稳步下降,腰围小了一圈。

医案中的患者虽然体胖,属于痰湿体质,血黏也和痰湿堆积有关,但除此之外,患者还有气虚的情况,这也是胖人的通病,脾虚导致了气虚,气不足则血瘀且血压高。而且人的体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痰湿体质也能变成湿热体质,但我们调理的目的是让疾病体质变成平和体质,维持平和的体质,我们就能保持住健康。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如果你也有此类问题,或者心脑血管,肠胃消化系统等各种慢性疾病,以及阳痿早泄,前列腺疾病,不育症等男科疾病的健康问题,需要帮助的话,可以通过私信或者评论区留言。我会真诚地帮助大家解决健康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