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泳圈肚(胖游泳圈表情包)
怎么减掉游泳圈、小肚腩?戒掉几个恶习,让你恢复平坦小腹
原创内容,擅自搬运者必究!
为什么腰腹赘肉多,而且很难减掉?
腰腹脂肪是比较顽固的存在,当你内脏脂肪超标,或者皮下脂肪超标的时候,都会率先从腰腹这个部位体现出来。
那么,怎么有效减掉游泳圈、小肚腩?一定要选对方法,戒掉这几个恶习,才能促进脂肪的分解,让你恢复平坦小腹!
恶习1、爱吃宵夜,饮食过于油腻
平时喜欢吃宵夜的人,睡觉的时候身体容易堆积脂肪,而脂肪最容易堆积在腰腹这个部位,又是最难减掉的。
想要减掉腰腹赘肉,一定要学会健康饮食,远离各种垃圾食品,学会规律吃三餐,避免大鱼大肉,多吃各种粗纤维食物,比如芹菜、白菜、西蓝花、胡萝卜等蔬菜。
三餐不要吃撑自己,保持饭吃八分饱状态,同时戒掉宵夜,做到睡前4小时不进食,这样可以让你很快减掉腰腹赘肉,缩小腰围。
恶习2、久坐不动、不爱锻炼
如果你总是坐着不动,缺乏锻炼,身体活动代谢下降,腰腹这个部位缺乏活动,脂肪也更容易堆积起来。
我们要主动参与健身锻炼,每天步行一万步以上或者快走一小时,这些低强度运动可以有效抑制脂肪堆积,改善游泳圈、小肚腩等问题。
有一定运动基础的人,可以尝试跑步、跳绳、开合跳之类的中等强度训练,可以进一步提升燃脂效率。
有条件的人,可以加入俯卧撑、深蹲这些复合动作,可以帮您提升肌肉含量,修饰身材曲线,加强基础代谢值,让你每天消耗更多卡路里。
恶习3、不爱喝水
如今的人不爱喝水,喜欢喝饮料,饮料中含有糖分,会促进血糖上升,导致脂肪堆积,不利于减肥。
而水是生命的载体,没有热量,不会让你发胖。充足的喝水量可以促进身体代谢循环,还能减缓饥饿感的出现,避免过量进食。
平时喜欢多喝水的人,减肥速度会比不爱喝水的人快很多。建议,每天喝水量在2L以上,多个时间段补充,小口小口补充,饭前多喝水效果会更好。
“游泳圈”成因男女有别
不少人都因自己肚子大像套个“游泳圈”而烦恼。最新一项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长肚子的原因并不相同,肠道菌群和脂肪分布的关系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腹部脂肪多对健康危害大,可能导致多种慢性疾病。该如何对付肚子上的肥肉?专家认为,局部减脂并不科学,要饮食健康、生活规律、坚持锻炼。去掉“游泳圈”关键还要靠自律。
男性更爱长肚子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都会发福。男性平均体脂比女性低,但腹部比女性更易长胖,三十多岁就出现啤酒肚也不稀奇。临床上,根据脂肪分布特点,肥胖分为中心性和外周性两类,中心性肥胖是腰腹部的脂肪堆积严重,内脏脂肪多,典型特征是肚子大、四肢细,就是大家熟悉的“游泳圈”、啤酒肚、将军肚,俗称苹果型身材,也叫腹型肥胖。外周性肥胖是脂肪堆积在腰部以下的臀部或大腿,俗称为梨型肥胖,也称周围性肥胖。
以往研究发现,某些菌群直接导致肥胖,胖人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不如瘦人丰富,但肠道菌群和腹部脂肪分布是否存在男女差异,知之甚少。最近,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科研人员在国际医学期刊《自然?通讯》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揭示了肠道菌群和脂肪分布对不同性别作用的复杂关系,解释了男性比女性更易长啤酒肚的原因。
主持这项研究的该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朱善宽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他们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科研团队合作,采用大型人群队列研究方式,3年间调查了222名研究对象,受试者中45%是男性,55%是女性,平均年龄为51岁,发现肠道菌群与脂肪分布的关系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研究人员从数百种总量高的菌群中,挑选了20种与肥胖相关的菌群类别。结果发现,13种菌群类别与男性脂肪分布有关,有些是正相关(菌群数量越多,越肥胖),有些是负相关(菌群数量越多,肥胖越少);而这13种菌群和女性脂肪分布没什么关系。另外7种菌群类别与女性脂肪分布有关,与男性脂肪分布关系不大。有趣的是,导致肚子出现脂肪“游泳圈”的菌群,很多更青睐男性,但没有明显证据表明会影响女性。
朱善宽表示,我们了解某些肠道菌群与男女腹部肥胖的独特相关性,未来或可根据性别提供不同的减少腹部脂肪的方案。
腹型肥胖危害大
“腹型肥胖比其他类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更大。”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李卫敏说:“腹型肥胖不仅是‘皮下脂肪’的问题,很多都是‘内脏脂肪’多,内脏脂肪隐藏得深,沉积在肝脏、胰腺、胃肠道等器官周围和内部,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李卫敏表示,人是否肥胖主要看两个指标,第一是体重指数BMI,第二是腰围。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2)。BMI在18.5~23.9为正常,超过24是超重,超过28是肥胖。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就算腹型肥胖。事实上腰围更重要,因为与欧美人相比,亚洲人BMI正常的更多。调查显示,BMI正常的人群中,14%是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的主要原因有:1.三餐不规律。很多人不吃早餐或者随便应付,饥一顿、饱一顿,晚餐却大鱼大肉、暴饮暴食,摄入过多能量和脂肪,引起能量过剩造成腹型肥胖。2.饮食结构不合理。喜欢吃高能量、高糖、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的食物,如碳酸饮料、红肉及其制品、甜品、西式快餐、煎炸烤类食物等。3.久坐不动,运动量不足。4.压力过大和有不良生活习惯。现代人普遍工作生活压力大,经常熬夜、喜欢吸烟、酗酒。5. 性别因素。临床观察,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腹型肥胖。
与外周性肥胖相比,腹型肥胖对健康的杀伤力更大。李卫敏说,腹型肥胖是很多疾病的“亲兄弟”,必须警惕。与腹型肥胖相关的疾病主要有:1.脂肪肝。过多的内脏脂肪极易造成脂肪肝发生。2.糖尿病。过多脂肪会和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发生对抗,使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不能正常发挥降糖作用,易引发2型糖尿病。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3.7倍,腹型肥胖人群患糖尿病风险则达正常人群的10.3倍。3.高血脂。腹型肥胖极易引起激素分泌异常,导致内脏脂肪更易分解,进入血液里的脂肪含量也升高,形成高血脂。4.心脑血管疾病。腹型肥胖导致糖脂代谢紊乱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之相关的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悄然降临。5.痛风。尿酸升高和内脏脂肪的增多有密切联系,腹型肥胖容易诱发痛风。
减肥“真理”:少吃 多运动
医学期刊《自然》曾发表论文揭示,胖人的脂肪细胞总体比瘦人多,脂肪细胞的增长绝大多数都来自青少年时期。成年后再减肥,只是脂肪细胞体积变小,并不会减少脂肪细胞的数量。因此,李卫敏告诫大家,减肥要趁早,好身材和好身体都要从娃娃抓起。
减肥的唯一“真理”是:少吃 多运动。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身高、体重确定科学饮食方案,注意营养丰富均衡。李卫敏建议每天吃30种新鲜食材,烹饪尽量简化。在满足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的基础上,适量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取。蛋白质以低脂高蛋白食物为主,如鸡鸭、鱼肉、牛奶、鸡蛋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要吃五谷杂粮。避免摄入高油、高糖、高热量食物,少吃零食。同时保证良好睡眠,坚持早睡早起,保持心情愉悦。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张一民说,仅针对“腹部脂肪”的局部减脂并不科学,因为脂肪分布在全身,正确的方法是全身运动,并适度增加腰腹部肌肉群力量练习,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能力,即有氧运动 阻抗(力量)练习 伸展放松的三者结合最有效。建议每周在进行有氧运动的基础上,增加1~2次腰腹力量训练。
张一民向大家推荐了一种风靡欧美的简单高效训练方法HIIT。HIIT的含义是高强度、短间歇、多种徒手训练的组合,比如高抬腿跑、原地开合跳、深蹲跳、两脚交替箭步蹲、深蹲(保持姿势,膝盖不过脚尖)、平板支撑等,每个练习做1分钟,间歇20秒,做两三组循环后再换另一种练习。可根据需要任意组合,最后做拉伸或反向运动放松肌肉。张一民说,HIIT训练20多分钟就非常有效,因为强度较大,开始练习时每组不一定要坚持1分钟,训练强度和时长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第二天感觉肌肉酸胀是正常的,但如果感到肠胃不舒服、或者失眠,就说明运动过量,应及时减量。
腹部肥胖敲带脉来瘦身
夏季即将来临,减肥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俗话说“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五月徒伤悲,六月徒伤悲。”但有时候减肥也要针对部位,因为有些人胖是胖在脸上,有些人胖先胖肚子,那么,以下5种腹部肥胖,你属于哪一种呢?
腹部肥胖的5种类型
1、泳圈型
泳圈型的肥胖,就是肚子上多了一整圈的肉肉,主要是那些长期久坐不动且不爱运动的人活着是喜爱甜食和酒精的人最容易得的。
2、压力型
这种腹部肥胖,腰部两边的脂肪并不明显,脂肪主要集中在腹部前方,肚脐周围。一般摸起来比较硬。主要出现在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且经常喝咖啡的人群身上。
3、下腹凸起型
下腹凸起型腹部肥胖比较好理解,就是下腹部多了一些凸起的肉,那么,哪些人群易发呢?这种腹部肥胖主要发生在那些有规律健身和运动习惯的人身上,凸起的原因可能长期坚持某种运动模式。
4、妈咪型
这种腹部肥胖就是肚子上有下垂的肉,就好像孕妇一样。这种肥胖更青睐那些刚生产完不久的产妇。
5、浮肿型
这种肥胖有一个规律,那就是早上起床时腹部平坦,但越是到晚上腹部越往外凸,而且不仅仅是腹部凸起,而是从胃部开始一直到腹部。那些长期饮食习惯不好,有长期排便问题的人易得。
腹部肥胖怎么减
其实,腹部肥胖的人只要调理带脉就能起到明显的减肥效果。这是因为带脉是人体唯一横向运行的脉络,且位于人体腰腹之间。而带脉一旦堵塞,就会让身体其他的经络都拦截在了腰腹处,经络运行不畅,因而腹部的赘肉就越来越多,
解决的办法就是建议女性朋友们做好腹部的保温工作,少穿低腰裤以及露腰装,以保证带脉的正常运行。否则,一旦腹部着凉,那么带脉就会淤堵,肥肉也就往外冒出来。
另外,除了做好保温以外,女性朋友们还可以到正规的中医做一些理疗,例如艾灸、火力冲击、火洗澡等等借助外力来打通带脉。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女性朋友日常还可以通过敲带脉来减掉腹部的脂肪。敲带脉可以增加肠道的蠕动,达到通便的效果,当然也能让带脉运行顺畅,减掉赘肉的同时预防和治疗妇科疾病的发生。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