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易栓症(肥胖者易患哪些疾病)
帮你了解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是指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继发的一系列慢性静脉疾病,典型体征包括患侧下肢水肿、皮脂硬化、湿疹、继发静脉曲张和溃疡形成。发病率约为15%~50%,且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肥胖、易栓症、恶性肿瘤、既往伴有静脉曲张、髂股静脉血栓病程超过2周,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除弹力袜加压、静脉活性药物促血液回流等保守治疗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已成为静脉阻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案,主要通过单纯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 支架的方式进行治疗。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是怎么一回事?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指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继发的一系列慢性静脉疾病,典型体征包括患侧下肢水肿、皮脂硬化、湿疹、继发静脉曲张和溃疡形成。发病率约为15%至50%,且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肥胖、易栓症、恶性肿瘤、既往伴有静脉曲张、髂股静脉血栓病程超过2周,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
除弹力袜加压、静脉活性药物促血液回流等保守治疗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已成为静脉阻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案,主要通过单纯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 支架的方式进行治疗。 (来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阿婆走几百米便气喘 一查竟是肺栓塞
73岁的王婆婆年轻时身体一直很好,退休后带孙子、外地游玩都活动自如。然而,近几个月来,她走个几百米、爬两三层楼梯后便气喘吁吁,到当地医院反复检查,还做了胸部CT平扫、心脏彩超都未发现异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医生反复追问病史得知,因家人病逝,王婆婆近期心情低落,于是考虑她可能是心因性呼吸困难。但经过一个阶段的抗焦虑药物治疗,她活动后呼吸困难的症状仍未见明显好转,活动耐量进一步下降。
为了明确诊断,王婆婆到广医一院找呼吸内科肺血管专业组刘春丽教授求助。刘春丽听完王婆婆病史,又为她做了更为详细的检查,发现她反复活动后呼吸困难、血氧偏低、D二聚体升高。“这很可能是肺栓塞!”刘春丽判断。随后,医生通过肺动脉静脉CT造影检查,果然发现王婆婆右上肺动脉、右下肺动脉多发血栓。
王婆婆接受了抗凝治疗,病情很快便有好转。王婆婆和家人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原来不是“心事”,而是栓塞惹的祸!
静脉血栓危害不可忽视
刘春丽指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全球第三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国外文献报道,VTE年发病率为2/1000,我国VTE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从2007年到2016年,PE发病率从1.1/10万人攀升到6.3/10万人,且住院后新发VTE病例数逐年增加。因临床表现不明显,VTE漏诊误诊率高,被称为“沉默杀手”。
深静脉静脉血栓形成后,可以导致皮肤发红、肢体局部疼痛、不对称性肢体肿胀,病程长的患者可逐渐进展为血栓后综合征,表现为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下肢溃疡等。血栓也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回流到右心室,随后从右心室泵入肺动脉血管形成肺栓塞,出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严重的甚至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日常避免久坐久站
长时间因住院、手术(骨科手术尤多见)及长途旅途限制运动的人群,肥胖,有易栓症家族史,妊娠,75岁以上高龄人群,肿瘤,急性感染,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呼吸衰竭,心脏衰竭等人群更容易得血栓。
专家提醒,预防血栓,日常应避免久坐久站,持续4小时不动血栓风险明显增加。另外,还应注意饮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原发疾病如肿瘤。而对于静脉血栓高危人群(骨科手术后患者、长途飞行乘客、司机、营业员等),建议穿弹力袜预防静脉血栓,条件许可情况下可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泵和足底静脉泵进行预防,实在必要时也可考虑启动预防性抗凝治疗。(全媒体记者 翁淑贤 通讯员 韩文青)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