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皮赘(儿童皮肤赘生物)
妙龄女脖子长“肉粒” 嫌太丑在家自己用剪刀剪
最近,家住沙坪坝三峡广场附近的小林走到哪儿都只能稍稍昂起头,因为她脖子下方有一个大大的黑红色疙瘩,轻轻一碰,就疼得不行,“都是自己作,想学网上给自己做手术!”
脖子上长肉粒 网友说用刀剪
小林今年21岁,最近半年,因为每天晚上吃夜宵,体重半年内长了15斤。5月中旬,她发现脖子上“长了五六个小肉粒,圆圆的。”
这些小肉粒不像痣一样是黑色,而是肉色的,光滑圆润,一个个突起在自己皮肤上,摸上去也没有疼痛的感觉,“就像是多出了一块肉。”虽然不影响生活,但小林觉得,这太丑了。
在网上查询后小林发现,身上长小肉粒的人并不少,许多人还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在家清除“肉粒”的方法——“只要用一把消毒的剪刀,轻轻一剪就好。”
看到好多人都留言说“不疼,和蚊子叮一样!”“简单!”小林心动了。
伤口成黑紫色 她以为“癌变”
5月25日,特意新买了一把剪刀,小林开始给自己“动手术”,她用酒精将剪刀擦干净,对着镜子,用刀在自己的“小肉粒”上比了又比。最终心一横,拿起剪刀剪了下去。
“一下子眼泪都疼出来了!”即使已经过去好几天,那种瞬间剧烈的疼痛仍旧让她记忆犹新。小林猛地放下剪刀,可是仔细一看,肉疙瘩仍旧长在原处,并没有剪掉。
当天晚上,小林发现,那个小肉粒变得又硬又大,呈现出和原本的肉色完全不同的黑紫色,而且轻轻一碰都疼得要命,“以前都不疼。”
“不会是癌变了吧?”
忐忑的小林再次上网查询,发现自己现在的小疙瘩和“黑色素瘤”长得越来越像,只能立即去医院。
虚惊一场 很多人都会长“肉粒”
在家附近的医院检查以后,小林的心放了下来——脖子上的小肉粒只是普通的纤维瘤。之所以会变得又黑又硬,是因为强力刺激下发炎。
“敢自己剪,胆子太大了!”听了小林关于自己剪肉粒的过程,医生连连感叹。
实际上,身上长“肉粒”的人并不少,西南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葛兰回忆,经常有患者紧张地到医院咨询这种“小肉粒”。
葛兰介绍,一般来说,这种“小肉粒”叫做软纤维瘤,又名皮赘或软瘊,是一种有蒂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颈、腋窝、腹股沟褶皱处。”软纤维瘤有三种类型,最常见的就是好发于颈部柔软的皱纹状小丘疹,第二种是呈丝状增生的柔软突起软纤维瘤,第三种是单发有蒂的软纤维瘤。
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肥胖人群的皮赘发病率高于健康人群。软纤维瘤通常对健康没有伤害,更不会癌变,但如果经常扭转软纤维瘤的蒂部,就会引起区域性炎症、触痛甚至坏死。
葛兰提醒,个头较小的小肉粒,患者可去医院切除,网上宣称的“自己在家轻松处理皮赘”的方法,由于没有医护人员指导下的感染控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老年朋友注意了!身上长的“小肉粒”都是什么?千万别抠
人到老年,皮肤也像其他器官一样,逐渐衰退和老化,总是会长出一些奇怪的“小肉粒”。不痛不痒,但奇丑无比,常出现在我们的颈部、前胸等部位,密密麻麻让人不适,它们到底是什么?
小小“皮赘”惹人恼
在这些小肉粒中,最常见的就是“皮赘”。医学上,又把它称为“软垂疣”或“软纤维瘤”,是人正常皮肤形成的小增生组织。
它们有多种多样的外观,本质上的差别不大,共同点就是摸起来比较软、一颗颗的比较分散、都是向外生长。
它们的出现常与这4种原因有关:
皮肤老化:大约50%的成人会出现皮赘,年龄越大,发生皮赘的可能性越大。
肥胖:超重人群、糖尿病人群更有可能发生皮赘。
孕期:年轻女性出现皮赘,多与怀孕有关,往往在生完孩子后又慢慢消退。
过度摩擦:日常生活中,衣服、首饰摩擦也可能刺激皮赘生成。
这些皮赘不是严重的问题,不会传染、一般也不会癌变。有些人身上的小肉粒越来越多,就像被传染了一样,其实这还是因为皮肤老化,并非传染所致。
注意:长这样的“肉粒”要小心
有一种与皮赘外观相似的小肉粒名为“丝状疣”。
它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增生,属于寻常疣的一种,具有传染性,最好就医处理。
它大多表面十分粗糙,局部皮肤有细长的丝状突起,顶端角化,摸起来比较硬、有细小颗粒。
如果大家无法自行分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耽搁,尽快到医院找皮肤科医生确诊。
老人出现这些皮肤问题不要怕
1、老年斑
这是最常见的老年皮肤病,皮肤上可见大大小小的黄褐色斑点,常见于日光暴露处,如面部、手背、前臂、颈部,一般不隆起,不痛不痒,不需要治疗处理。
2、老年性白斑
身上散在的像米粒或豆的横断面大小的小白斑,不疼不痒,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但不长大,别误认为是白癜风,也不需要治疗。
3、老年性血管瘤
皮肤上长出针头大小至小米粒大小的鲜红色隆起于皮面的小红点,虽不痛不痒,可是随着年龄增大,小红点会增多,不用害怕,碰破了会出血,一般也不用治疗。
去除小肉粒可不能这么做
错误一:用手抠掉
一般人在看到小肉瘤时,就想上手抠掉。
但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经常抠,反而会增加皮肤炎症甚至一些恶性皮肤疾病的风险。
错误二:用剪刀剪
家中的剪刀未经消毒容易发生感染,剪后留下的创口也会留下感染隐患。
错误三:用头发丝或者棉线结扎
结扎的原理通过阻断对皮赘的供血使其自行坏死、脱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结扎不紧,会有血流进入其中,就不会引起缺血坏死,反而会引起组织水肿,出现皮肤炎症反应。
由于这些小肉粒大多都不会自己消失,如果您实在厌烦它们,不妨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做局部冷冻、电烧、激光等处理。
资料:养生中国
编辑:俞晓静
女婴天生右脸长肉疙瘩,家长想用头发“缠死”结果破相
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24日讯(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张璟祎)女婴生下来脸上就有肉疙瘩,家长担心长大后“破相”,按土方用头发丝缠,想要“缠死”它。谁知,肉疙瘩不仅没有脱落,反而引发感染,宝宝今后铁定要破相。家长后悔不迭。
可怜的小女婴名叫茜茜(化名),还不到3个月大。茜茜生下来时,右脸颊就有个豌豆大小的肉疙瘩,担心孩子长大后破相被人笑话,爸爸想带她到医院做手术切掉。
担心孩子太小、无法承受手术,茜茜爸爸一直在犹豫。前不久,有亲戚到家里来探望,告诉家长一个土方子:用头发丝紧紧缠住肉疙瘩的底部,阻止它吸收营养,就能“缠死”它,让肉疙瘩自行脱落,“我老家亲戚就是这样弄好的,不用做手术”。
当晚,茜茜妈妈就扯了根头发丝,系在女儿脸上。第二天起床后,茜茜不停哭闹,被缠住的肉疙瘩发红、变大,家人以为是正常反应,可后来看到肉疙瘩体积增大一倍,颜色变成紫红色,感觉有些不对。此时,头发丝已与肉疙瘩的根部绕在一起,想取都取不下来,茜茜爸爸顿下决心:上医院。
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主任医师余雷断定,茜茜脸上长的是普通皮赘,也就是软纤维瘤,是一种增生物,原本可通过手术切除或剪掉,也可用电烧、冷冻等方式去除,但家长用头发丝缠绕后,皮赘淤血严重,出现感染,必须立即做手术,否则引发颅内感染、败血症,后果不堪设想。
当天下午,79天大的茜茜就被送进手术室,摆脱了脸上磨人的肉疙瘩,经过抗感染治疗后,康复出院。
遗憾的是,因为皮赘感染、淤血,愈后效果相对较差,会留下一块瘢痕。为茜茜做手术的副主任医师邢福中说,如果家长在用土方之前就带宝宝手术,瘢痕会更小、更不影响美观。
余雷介绍,发现新生儿长皮赘或多指,民间的确有土方,认为用头发丝、棉线等缠绕皮赘或多指,可以使之缺血、坏死后自行脱落,就能避免手术之苦。但在医生看来,这样的做法并不科学,甚至十分危险。头发丝缠绕达不到完全缺血的地步,血液回流不畅导致淤血甚至肿胀,新生儿本就抵抗力差,更容易导致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
链接>>>
迷信“土方”
这些宝宝很受伤
☆土墙灰治“热烂”?
当心越治越烂
胖宝宝菁菁浑身“奶膘”,今年4月底,因为天气较热,脖子皮肤皱褶处长出红斑,很痒。外婆心疼不已,想起过去常用的“偏方”,用土墙灰给宝宝抹患处,结果两天后红斑范围扩大,还开始糜烂流水。送到医院做专业治疗后,情况逐渐好转。
武汉儿童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付桂莉说,天气热、出汗多,宝宝皮肤之间相互摩擦,加上汗液浸渍,容易长这种“间擦疹”,“民间秘方”认为可以用金银花、中草药洗澡,也可以用自制面糊敷患处,或是涂抹土墙灰。这些“土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没有保证,反而增加过敏和污染风险,不少孩子被“害苦”。
☆烫伤后赶紧抹牙膏?
不但没用还会影响治疗
1岁多的男孩小兵被桌上水杯里的开水烫伤,奶奶连忙给他涂上牙膏,再喊爸爸妈妈一起送孩子上医院。谁知到医院后,医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用生理盐水洗掉孩子身上的牙膏,再清洗创面、对症治疗。
医生说,不少家长认为牙膏中含有冰片成分,可带来清凉感觉,缓解烫伤。但对于大面积、较深程度的烫伤来说,涂牙膏不仅起不了作用,反而会污染创面。
☆母乳是万用灵药?
食品而已,别想太多
3个月大的女婴萌萌长婴儿湿疹,烦躁得又哭又闹。担心医生开的药膏有激素,妈妈周女士没敢用,而是使用偏方,挤母乳给宝宝擦脸,“母乳里含有很多免疫力,说不定皮肤也能吸收”。结果宝宝湿疹越长越多。
医生分析,不少家长认为母乳是万用灵药,除了擦脸除湿疹外,还有人当眼药水给宝宝滴眼睛,或是擦蚊子包。其实,母乳属于食品,当作药物来给婴幼儿治病,并无科学依据。如果涂抹母乳后症状消失,很可能不是母乳功效,而是宝宝度过了最开始的炎症反应期,自身修复能力开始起作用。
【编辑: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