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症观点(肥胖症的叙述)

中国新闻网 0
文章目录:

专家:肥胖可引发多种疾病 应注重科学减重

中新网北京4月30日电 (记者 李亚南)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有9000万肥胖人群,其中1200万属于重度肥胖。在“世界防治肥胖日”来临之际,专家指出,肥胖可以造成心血管问题,甚至消化系统问题、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心理问题等。对于肥胖人群来说,应注重科学减重。

“肥胖理论上来讲是一类因为体重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症候群,它可能影响到很多脏器的功能。”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王勇教授说,WHO对肥胖的定义,是根据体重指数(BMI,Body Mass Index)来计算的。

中国医师协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主任梁辉教授表示,当前,中国肥胖的特点包括腹型肥胖比例较高,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较快,北方人群肥胖比例比南方高等。他认为,大部分中国肥胖人群可能和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高热量的饮食。此外,如环境污染、精神压力,包括一些慢性的炎症等疾病,在形成肥胖过程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肥胖是疾病之源,从头到脚,每个系统、每个器官都会受到肥胖的危害,或者产生相关的疾病。梁辉教授补充说,例如中风跟肥胖是密切相关的,与代谢相关的包括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等,跟呼吸系统有关的最明显的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此外,肥胖对性激素、生育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肥胖与很多肿瘤也密切相关。

据介绍,控制体重需要长期保持能量摄入比,加强运动锻炼和体力活动,改变静坐乏动的生活方式,必要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对重度肥胖者,必要时还可进行减重手术治疗。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减重手术或者是代谢手术?梁辉教授介绍道,中国医师协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以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都制定了相应的指南。体重指数超过32.5,不管有没有糖尿病都推荐减重手术,超过了32.5自己减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这个体重会带来潜在的风险;体重指数在27.5到32.5之间,合并有2到3种代谢疾病和代谢相关的问题,也应该考虑减重手术治疗。从病人的年龄来讲,现在推荐的是16岁到65岁之间,另一方面,我们要小心有一些病人可能有手术的禁忌症,或者是麻醉的禁忌症。

需要注意的是,减重手术的麻醉对于麻醉医生来讲是极大的挑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刘存明教授对此介绍称:在术前,这些病人有很多的合并症,以及呼吸功能不全,往往具有抑郁或者有自闭心理。到手术室后,护理方面存在挑战,病人皮下脂肪很厚,要找到静脉打一针或者移动病人都很困难。在麻醉诱导阶段,肥胖病人要上麻醉都是选择全身麻醉,要进行气管插管。但因为这些病人本身呼吸道就不是很通畅,有呼吸暂停综合症或者打鼾,用一点点药以后他的呼吸道就容易完全不通,这个是很大的挑战。在术后,病人需要恢复到能够满足其自身需求的状态才能拔出气管、导管,恢复到麻醉后正常的状态。如果用麻醉药尤其是肌松药后,病人肌肉力量会下降呼吸不畅,术后拔管就更困难,这就需要医生给病人用一些拮抗药。

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主任于泳浩教授指出,减重代谢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美,肥胖患者最大问题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改变,就是各种合并症的出现,这种情况下个人观点是一旦符合适应症,就要尽快进行手术。

针对外界不少人关注的医美减肥,专家提醒,医美最早介入减肥领域是吸脂、抽脂、切脂等对皮下脂肪所做的一系列手术,但其实皮下脂肪具有保护人体的一些能量储存,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有益的,真正对人体的脏器功能有害的是内脏脂肪。(完)

柳叶刀发布肥胖症新定义,中国专家如何解读

转自:医学界

撰文丨刘可

在这个看似“以瘦为美”的时代,肥胖似乎总是被贴上负面的标签。然而,当我们深入探讨肥胖的本质时,会发现它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体重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健康、心理乃至社会议题。2025年1月,《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发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重新定义了肥胖,报告中提出了新的肥胖症诊断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临床肥胖症”“临床肥胖前期”两种肥胖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这一次,肥胖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体质指数(BMI)的“数字标准”,而是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疾病体现。

这份报告背后,是全球75个学术和医疗组织的支持,以及58位国际专家长达两年多的努力。中国肥胖联盟也积极参与其中,推动这一成果在中国的深度思考。

2025年1月17日上午,由中国肥胖联盟和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关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中国专家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研讨会邀请来自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及媒体代表共同参与,对“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给临床和政策完善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进行研判,对中国肥胖症防治开展深度讨论和思考。

肥胖,被误解的“流行病”

据统计,全球肥胖症的患病人数已超过10亿,而中国也未能幸免。然而,长期以来,肥胖的定义一直围绕着一个简单的数字——BMI。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BMI≥30kg/m2即被定义为肥胖症(中国人群BMI≥28kg/m2为肥胖症)。但这种单一的指标真的能全面反映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吗?

“部分患者会因BMI超标而被诊断为肥胖,但体脂量并不一定过量,也没有肥胖导致的器官系统损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潘安教授介绍道。事实上,传统的BMI定义忽略了脂肪量、脂肪分布、以及脂肪对器官功能的影响。许多所谓的“健康胖子”被误诊为肥胖症患者,而一些真正需要关注的人却被忽视了。这种定义的局限性,使得肥胖症的防治工作难以精准发力。

2025年1月,《柳叶刀》杂志发布的报告,为肥胖症的定义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指出:“该报告基于肥胖以过度脂肪累积为主要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以及临床肥胖前期的定义、诊断路径和治疗原则,明确了临床肥胖症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临床肥胖前期是一种肥胖状态的概念。基于此,二者有着不同的干预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明确的治疗决策依据,为政策制定与完善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新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去审视和思考更多问题。”

这一成果也将影响肥胖症的治疗格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表示:“以往以体重下降为减重疗法的疗效评价指标的临床试验多在内分泌科开展,但未来,这种研究将拓展至与‘临床肥胖症’相关的各个专业科室,如呼吸、心血管、骨科、神经内科等。这一转变意味着肥胖症的临床试验和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内分泌科,而是将更广泛地融入整个医疗体系。”

中国解读,肥胖症管理需要......

诚然,报告提出了有关肥胖症诊断的建设性观点,但若将这些内容落地中国,仍需要充分考虑中国人群的特征。张忠涛教授分享:“推动《柳叶刀》报告成果在中国的探索实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由中国肥胖联盟组织的研讨会汇集了国内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心血管领域、临床营养领域、流行病学等领域的专家以及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意义重大。未来,中国肥胖联盟将积极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对报告进行解读和研讨。然而,在此之前,需要进一步讨论报告是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并考虑是否需要根据中国人的体质和遗传背景进行调整。例如,虽然指南中提到的BMI、腰围等指标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但是否需要针对中国人群进行调整仍需探讨。为此,需要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深入讨论,并开展相关研究。通过这些努力,可以确保指南在中国的探索实践,让更多的医院、医生和患者真正接受和理解新的肥胖症诊断标准。”

报告提出的肥胖症新定义和诊断标准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必须结合中国人群的体质、遗传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本土化”调整。然而,“本土化”只是第一步,要真正让新诊断标准落地基层,还需要开展一系列前瞻性工作。

对此,张忠涛教授提出:“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不同层级的医院和不同科室的医生需要有不同的落地方案。首先,在报告发布后,需要进行多层次的解读,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继续教育项目,让更多医生了解和理解新的诊断标准。其次,肥胖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报告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因此,需要鼓励多个相关学科共同参与,为患者提供一体化的治疗方案。此外,还需要建立示范中心,通过不断的宣传和巡讲指导,推动这一模式的实施。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确保不同层级的医院和不同科室的医生都充分理解和探索应用新的肥胖症诊断和治疗标准。”

在临床实践中,新的定义要求医生在评估肥胖症时不仅要考虑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还要关注患者的器官功能和生活质量。这意味着肥胖的治疗不再仅仅是减重,而是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们不能再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来定义肥胖,而应该关注脂肪对身体的实际影响。”纪立农教授指出。

从临床到社会——

肥胖防治的多面影响

新的肥胖定义不仅改变了医生的诊断方式,更对临床实践、公共卫生政策以及社会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将新定义的临床肥胖与单纯性肥胖相结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防控肥胖造成的危害,合理的将重点分别放在单纯肥胖和临床肥胖患者身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赵文华教授强调:“肥胖的防控需要多学科努力、多部门合作和政策支持。”她建议通过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支持性环境建设、落实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策略、推进防治融合,降低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随着肥胖症被重新定义为一种慢性疾病,医保政策的调整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肥胖症的治疗尚未被广泛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治疗选择和治疗的可及性。未来,随着临床肥胖症定义的明确,医保政策有望发生积极转变。不过,医保政策的调整需要基于经济学评价和临床证据,以确保肥胖症治疗的长期效益。

除了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新的定义也在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很多自媒体账号都在分享“减肥秘籍”,这其中信息鱼龙混杂,普通民众难以鉴别其是否科学、合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伟教授指出:“定义临床肥胖症之后,科普宣传工作将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过去,减重科普存在模糊地带,例如,当以肥胖为疾病进行科普时,涉及医疗领域;而仅涉及体型或饮食时,则不涉及医疗。未来,随着临床肥胖症定义的明确,科普工作将逐渐向医疗领域靠拢,强调肥胖是一种疾病,需要专业的医疗指导和管理。这意味着,未来科普宣传应由专业人员主导,避免非专业人士随意提出减肥方法,从而提高科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未来,我们希望在疾病防治的模型下来消除公共卫生的危险因素。”陈伟教授强调,“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临床专家参与科普工作,他们能够提供更精准、更正确的观点。”同时,科普内容需要更加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避免将减重简化为单纯的饮食控制或生活方式改变,而是要强调肥胖作为一种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陈伟教授指出,目前的临床肥胖症定义仍较为概念化,缺乏明确的指标性定义,这给大众的理解和应用带来了困难。此外,许多专业指标需要通过专业仪器诊断,难以在日常生活中简单应用,这可能导致大众对复杂定义的抵触情绪。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伟教授建议开发更简单、更准确的临床肥胖症评估工具。例如,量表或基于AI模型的诊断工具可以帮助大众快速、便捷地进行初步评估。“未来,我们希望开发出类似于量表的工具,甚至通过两张照片就能解决问题。”他指出,“这种工具可以在AI模型的支持下,实现更准确的临床诊断,为肥胖症防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结语

肥胖问题不仅是医学领域的挑战,更是公共卫生和社会层面的重要议题。《柳叶刀》报告的发布为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要真正落地中国,还需要医学界、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本土化调整、多学科协作和政策支持,我们可以为肥胖症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推动肥胖症防治事业的进步。肥胖管理,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携手共进,未来可期。

(转自:医学界)

专家谈“万病之源”:肥胖不是个人事 树立正确“体重观”

中新社北京3月27日电 (记者 李纯)“肥胖是‘万病之源’。”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孟化指出,公众应当意识到肥胖不仅为个人健康带来风险,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负担,应树立正确的“体重观”。

中国的超重、肥胖人群规模有多大?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超过半数的中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这与孟化提到的数据相一致:“2020年,我国16.4%的成人属于肥胖,超重人群为34.3%,加起来是50.7%。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65.3%。”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肥胖是一种复杂慢性病,会提高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等,影响骨骼与生殖健康,与多种肿瘤的发生也相关。正因如此,孟化称肥胖为“万病之源”。

肥胖、超重对个人健康的影响不断为人所知。但有观点认为,肥胖仅是个人的事,无关他人与社会。网络上也有调侃的说法:“我胖我有理,没吃你家米。”一方面,大众不应歧视肥胖人群;另一方面,也需充分认识到肥胖所带来的公共卫生负担。

据世卫组织资料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500万人死于与身体质量指数(BMI)过高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如不采取措施,预计到2030年,超重、肥胖在全球产生的经济成本将达到每年3万亿美元,到2060年将超过每年18万亿美元。

孟化指出,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看,一方面,缩小肥胖群体规模可以减少医疗资源消耗,从而减轻相关用药、治疗给医保带来的负担;另一方面,没有肥胖的干扰,居民寿命尤其是健康寿命得以延长,可以提高人口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在中国国家层面,肥胖问题已得到重视。国家卫健委近期发布了2024年版成人肥胖食养指南,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提供食谱套餐示例和营养健康建议,为体重控制提供指导。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司长傅卫在本月中旬一场发布会上也表示,今年将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为期3年。

孟化介绍说,解决肥胖问题的第一个层面是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对于有减重意愿的人,营养科医生会指导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助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康复科医生开具运动处方,明确通过运动方式能够解决哪些与肥胖相关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便是医疗层面。治疗肥胖可以参照“鸡尾酒疗法”的理念,将口服药物、中医药干预等多种方法排列组合,达到患者最易接受、创伤最小、获益最大的目的。如果相关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医生则会考虑采取内镜手术等微创或有创手术,降低肥胖对患者寿命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版本的肥胖食养指南也于近期发布。中国官方指出,要把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作为工作的重点,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共同解决突出问题。预防“小胖墩”是中国各层级教育、体育、卫健等部门长期关注、持续发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一书的编委会成员,孟化指出,除了遗传基因等因素,家庭“小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控制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应当充分了解超重、肥胖带来的危害,认识到控制体重的重要性,学习相关知识,养成家庭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为自己、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体重观”。

“肥胖控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孟化说,“尤其是在当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让老百姓能够更健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