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黑纹(黑色的肥胖纹)

红星新闻 0
文章目录:

你知道有些肥胖人士的脖子“洗不干净”吗?医生:黑棘皮病,减重可缓解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超重和肥胖问题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会给问题群体带来心理困扰。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副主任医师罗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该院接诊的不少肥胖患者中,即有多人提出“脏”脖子的问题,它常常就会对问题群体带来心理困扰,被认为是不讲卫生,而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正是因肥胖引起的“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

病例——

15岁中学生脖子一圈黑斑纹

被学校质疑“清洁卫生没做好”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接诊的患者中,黑棘皮病算是普遍现象。

近日,中学生龙龙(化名)来到罗丹的诊室问诊。龙龙今年15岁,因为爱吃面食、肥肉等,生活习惯不规律,体重超过200斤,是一名重度肥胖患者。他还患上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每天晚上只能半躺着睡觉,并且夜间多尿,还有高血压等症状。然而,龙龙没注意到的是,他脖子上黑黑的一圈斑纹,也是因肥胖引起的病症表现。

罗丹介绍,因为脖子上黑黑的斑纹,学校老师曾专门找过龙龙的家长,被质疑是“清洁卫生没做好”。这加重了龙龙的自卑心理,学习成绩也受到影响。然而,龙龙不管怎么洗,这圈黑黑的斑纹总是洗不掉。

诊室内,罗丹为龙龙查体,发现龙龙的黑棘皮病已经很严重,他用手指着龙龙的脖子说:“典型的黑棘皮病,就像从来没洗过一样,这是肥胖引起的,无论怎么洗都洗不掉。”

解释——

不只是皮肤病的“黑棘皮病”

肥胖人群发病率74% 病因为代谢紊乱

什么是黑棘皮病?如何防治?

罗丹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他解释称,黑棘皮病是一种皮肤角化过度伴局部肤色加深的疾病,病变部位出现“天鹅绒样”增厚甚至抚状突起,常常出现在颈部、腋下、腹股沟、膝盖、肘部、胭窝等区域。黑棘皮病的出现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黑棘皮病不单单是皮肤病,它意味着体内出现了代谢紊乱。

引起黑棘皮的原因很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一个字:胖。在普通人群中,黑棘皮发病率是7%;在肥胖人群中,发病率高达74%,肥胖引起的黑棘皮被称为假性黑棘皮病。

为什么说是假性黑棘皮病?因为随着体重减轻,病变可以缓解,甚至完全消失。这种假性黑棘皮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层,但最常发生在青少年群体,因为青少年时期正是脂肪组织大量储存的时期。

为什么肥胖会引起黑棘皮病呢?这跟胰岛素这个降糖激素有很大的关系。肥胖者喜爱进食高碳水食物,导致血糖升高,再加上体内胰岛素受体活性降低,为了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胰岛素常常代偿性分泌增加,这就是胰岛素抵抗。当血液中的高浓度胰岛素穿过血管、越过层层脂肪和真皮,到达表皮层后,与表皮角化细胞、成纤维细胞结合,刺激他们过度增长,从而造成皮肤角化过度等表现。

↑罗丹医生

治疗——

肥胖引起的需要及时减重

普通人群发病的则应对症治疗

因此,黑棘皮病是胰岛素抵抗的可靠判断标准。罗丹介绍,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不用查血就能知道你有胰岛素抵抗,根据皮损的严重程度、时间长短,甚至可以判断出是否有血糖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时期的肥胖不仅容易引起黑棘皮、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还会影响生长发育,需要及时减重。

可能有人产生疑问,“我不胖,为什么也有黑棘皮”?黑棘皮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有7%,据介绍,这部分少数人出现黑棘皮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良性黑棘皮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主要在儿童时期发病,到了青春期后自然能缓解;

2、药物性黑棘皮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烟酸类药物的患者亦可发生此病,停药后即可消退;

3、恶性肿瘤:这种多见于中老年人,几乎与内脏肿瘤有关,需要高度重视,因此中老年人定期体检非常重要。一般恶性肿瘤得到治疗后,黑棘皮病也会相应缓解。

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

编辑 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这种丑陋细纹,很多人身上都有,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出现这样的纹路,多是疾病信号

细细观察我们的身体,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除了脸部的皱纹,身体还“藏着”一块块的白色、红色的纹路,就像妊娠纹、肥胖纹一样,而且还很难消除。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去改善它?会不会是藏着身体健康问题呢?

一、红色、白色的纹路,多是“膨胀纹”

1、什么是“膨胀纹”?

膨胀纹,顾名思义是皮肤膨胀后出现的纹路,又叫萎缩纹

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皮肤因弹力纤维变性而变得脆弱,此时若是受到过度的伸张就会发生断裂,造成皮肤出现纹路,像“裂开”一样。因此,不论是妊娠纹还是肥胖纹,抑或是生长纹,都可以称为“膨胀纹”。

但膨胀纹,因为形成的发展时期不同,也会出现不一样的表现,最明显的要属“颜色变化”。

2、不同颜色的膨胀纹,意味着什么?

①发展前期:红纹。膨胀纹初期是红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的条纹,所以又名红纹。通常无症状或有轻度瘙痒,且会轻微凸起。

②发展后期:白纹。一般在6个月至两年后,大部分红纹会变为与肤色接近的苍白色痕迹,因此得名白纹。通常无自觉症状,会轻微凹陷,凹陷处皮肤变薄、表面发亮,所以又叫萎缩纹。

3、膨胀纹为什么会“找上门”?

人们常误以为膨胀纹是肥胖引起的,其实远不止于此:

①急速减肥,皮肤皱缩。肥胖时皮下脂肪大量堆积,导致皮肤机械性伸展开来,当急速减肥后,皮下脂肪突然剧减,原已高度扩张的皮肤发生皱缩,从而产生一道道凹陷的“萎缩纹”。

②过度健身,肌肉膨胀。膨胀纹在健身爱好者身上也十分常见。如果过度健身,肌肉的膨胀速度超过了皮肤的延展速度,真皮层胶原组织也会因此撕裂,在皮肤上产生一条条膨胀纹。

③青春期发育,快速生长。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身体快速发育,骨骼体积的增加速度超过了皮肤的延长速度,从而产生“生长纹”,多出现在阴毛长出以后。青春期女性的好发部位是下腹部、大腿、臀部、胸部,青春期男性好发部位是臀部、大腿、小腿、背部。

④怀孕后腹部隆起。怀孕之后,女性往往需要补充大量营养,导致皮下脂肪增厚;同时随着胎儿的成长,肚子也会越变越大,将皮肤不断撑开,引起弹性纤维的断裂,产生“妊娠纹”。

⑤药物、疾病影响。长期系统或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能会使身体出现膨胀纹,并且纹路会更加明显、粗大,分布范围更广泛。除此之外,患有库欣综合征、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也有可能导致膨胀纹。

4、改善膨胀纹,用好这3招

随着时间推移,膨胀纹会逐渐减轻,但很难彻底消除。除了选择激光治疗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日常的饮食习惯来预防和改善膨胀纹。

①保证每日饮水量,排出代谢废物。淋巴系统排毒功能若发生障碍,就会导致脂肪细胞增大,使局部发生肿胀,产生膨胀纹。因此,每天要保证饮用充足的水,借助排汗与排尿带走体内产生的细胞废物,使微循环健康顺畅,维持正常的淋巴功能,预防膨胀纹的产生。

②做好保湿工作,防止皮肤干裂。如果皮肤过于干燥,更容易因为伸张导致弹性纤维断裂。因此日常一定要做好保湿工作,在洗手、洗澡后的3分钟内,应该尽快涂上护手霜、身体乳,让皮肤充满弹性、光滑细腻。

③补充胶原蛋白,保持皮肤弹性。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皮等可以加速胶原蛋白合成;一些含有番茄红素的蔬菜,如红椒、番茄等,也能提升皮肤中的胶原蛋白;胡萝卜、番薯等根茎类蔬菜所富含的维生素A可以修复受损的胶原蛋白。

但如果身体出现了一些异常的纹路,也有可能是健康出了问题……


二、身体出现这些纹路多是疾病征兆

1、皮肤出现黑纹,当心是肿瘤

如果身体某处皮肤突然增厚、粗糙、变成黑色或灰褐色,且出现疣状和小乳头状的纹路,那么很可能是黑棘皮症,多发于颈部、腋部、腹股沟、肛周、脐窝、乳晕及面部等处。

黑棘皮症有良、恶性之分。良性黑棘皮症可伴随垂体、肾上腺和卵巢肿瘤发生,发病者多为青少年;假性黑棘皮症的症状可随着体重的减轻而逐渐消褪;但恶性黑棘皮症几乎均与内脏肿瘤相关。因此如果发现身上出现了黑棘皮,一定要及早就医检查,尽快确定病因。

2、鼻翼长出蟹爪纹,可能是胃溃疡

中医认为,脾胃的经脉与鼻窍是相连的,如果鼻翼红肿、赤紫,或是出现蟹爪纹细细的红色纹路),可能预示胃部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有胃溃疡的风险。

且据临床研究,出现蟹爪纹的人,大部分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西医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会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这正好与蟹爪纹相对应。

3、出现蜘蛛痣,有肝癌风险

蜘蛛痣是皮肤上以一个点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红血丝的现象,因其纹路像蜘蛛而得名。蜘蛛痣的边界并不清晰,用手指按压时会消失,松开手又会出现,且多出现在颈部、前胸或腹部

肝脏功能受损、衰退时,肝脏对于雌激素的灭活作用降低,会导致血液中17-β雌二醇雌酮增高,从而引起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因此出现蜘蛛痣,就要警惕是否有肝脏受损,甚至肝癌风险。

4、脸上出现红斑,可能是癌前病变

如果身上出现了非对称性分布的红斑,且附着鳞屑,或是伴有溃疡和糜烂,很可能是日光性角化,也是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和鳞状细胞癌的共同诱因。其好发于整个面部、前胸部、上肢,在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群中非常普遍。

这种危险的红斑往往会持续存在,不会自我消退,而且面积会慢慢扩大。初期,红斑只局限在表皮层,此时是可以被彻底消除的;但若不加以重视,斑块突破到了真皮层,就可能预示着演变为严重的鳞状细胞癌

有数据显示,未治疗者发展为浸润型鳞癌的概率为8-20%。所以当皮肤出现这种纹路,我们一定要及时就医,警惕癌症的发生。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有什么?

2017年8月,中国政府在吉林、黑龙江两省的东北虎、东北豹历史天然分布区和最大野生种群分布区建立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成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这是我国第一个中央直属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和国家公园管理机构。2021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10月12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成果之一载入新中国的发展史册。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42°38′45″~44°18′36″、东经129°05′01″~131°18′52″,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地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其中,吉林省涉及面积9557平方公里,占虎豹公园总面积的68%;黑龙江省涉及面积450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包括珲春、汪清、图们等6个县(市),涵盖19个自然保护地与81个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96.6%。公园内分布着中国规模最大、唯一具有繁殖谱系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是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肩负着保护以东北虎、豹为旗舰物种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使命。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观察手册》插图。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分布有高等植物54科147属884种,野生脊椎动物约37目96科226属397种。其保存了温带森林最完整、最典型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拥有中国境内极为罕见的由大型到中小型动物构成的完整食物链,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亿万年来,这些万千生灵遵从古老的生存法则繁衍生息,呈现着互惠相依、谨慎避让的生存智慧。

虎和豹已有八九千年的进化史,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一直是力量与权力的象征。

东北虎,又叫西伯利亚虎,是重要的虎亚种之一,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和我国东北林区,被列为“世界十大濒危动物之一”,目前野外种群数量仅存不到500只。东北豹属金钱豹东北亚种,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濒危的大型猫科动物亚种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其野生数量只有100只左右。

100多年前,我国东北林区曾出现过“众山皆有虎”的盛况,但进入20世纪后,由于人为活动的增加,森林被砍伐,东北虎豹种群萎缩。在1998—1999年进行的中美俄三国专家联合调查中,仅发现少量东北虎豹的痕迹,判断当时中国境内东北虎仅存12~16只、东北豹7~12只。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逐步停止了森林砍伐,同时严惩偷猎盗猎,重视植被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地,东北虎豹栖息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野生种群逐渐得到恢复。2014—2015年,中俄两国边境不足4000平方千米的区域,至少生存着38只野生东北虎和91只野生东北豹,超出资源承载力的3倍。这个区域的北部是湿地和铁路、公路等人类生活设施,东部和南部毗邻海洋,这里成了它们的生存孤岛。该东北虎豹种群已进入繁殖高峰期和种群快速增长期,向中国内陆迁移扩散成为它们的唯一出路。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观察手册》插图。

就在这个黄金窗口期,中国政府做出了建设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战略决策。自2017年开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虎豹公园保护了90%以上的虎豹栖息地,使野生东北虎豹的进入、定居、繁殖和扩散通道都得到了系统保护,生态过程更加完整,野生虎豹种群得到快速恢复。据2023年底监测数据显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已由2017年的27只、42只分别增至50只、60只以上,野猪、梅花鹿、狍等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也得到成倍增长,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重现“众山皆有虎”的盎然图景,中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悄然回归。

那么,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都生活着哪些野生动物种群呢?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观察手册》,郭亮 主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 影像生物调查所(IBE) 编著,北京出版社2025年1月版。

食肉目

猫科

特征

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雄性头体长189~300厘米,体重100~260千克,最高可达300千克以上;雌性头体长146~177厘米,体重75~177千克;尾长72~109厘米。体表具明显的黑色条纹,极易辨识。虎的体形健壮,四肢粗壮有力,头部宽大且尾巴较长。其体表毛色的底色为锈黄色至橘黄色或浅棕红色,但腹部、四肢内侧和尾巴腹面的底色为白色或污白色。从背部至体侧有众多的黑色细条纹,并延伸至四肢和腹部,眼上部通常有一块白色区域,两耳背面各具一个明显的白斑。尾巴粗壮,长于头体长之半,尾上具黑色环纹。

习性

独居,夜行性动物。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则多在树荫下或灌木丛中休息。具有强大的捕猎技巧,捕猎时常常采取打埋伏的方式。

环境

活动在远离人类居住区、地势平缓、冬季积雪较浅的成熟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和栎树林。

食肉目

猫科

特征

豹是具有斑点花纹的体形最大的猫科动物。雄性体形大于雌性:雄性头体长91~191厘米,体重20~90千克;雌性头体长95~123厘米,体重17~42千克;尾长51~101厘米。豹的整体毛色为浅棕色至黄色或橘黄色,在背部、体侧及尾部密布显眼的黑色空心斑点。腹部和四肢内侧为白色。头部、腿部和腹部分布有实心的黑色斑点。

习性

常常在林中行走、游荡,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捕猎。捕食梅花鹿、狍子、野猪等食草动物,同时还会捕食兔、鸟类、鱼类等。

环境

生活在温带针阔叶混交林。除了森林,东北豹也可能在丘陵、山区和草原等环境中生活。

豹猫

食肉目

猫科

特征

体形略比家猫大。全身背面体毛为浅棕色,布满棕褐色至淡褐色斑点;胸腹部及四肢内侧白色,尾背有褐色斑点或半环,尾端黑色。

习性

白天多在树洞、土洞、石缝中,夜行性,独栖或成对活动。主要以鼠类、鸟类、蛙类、蜥蜴、蛇等为食。擅爬树、游泳。

环境

各种山林和村镇郊野。

猞猁

食肉目

猫科

特征

猞猁为身体壮实的中等体形猫科动物,雄性头体长76~148厘米,体重12~38千克;雌性头体长85~130厘米,体重13~21千克;尾长12~24厘米。基本毛色为沙黄色至灰棕色,并分布有黑色或暗棕色的斑点。与其他猫科动物相比,猞猁的四肢比例较长。

习性

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它们在夜间最为活跃,白天则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或睡觉,主要在一些植被比较茂密或隐秘的场所躲藏,比如树洞或石缝中。主要以狍子、鹿等为食,同时也会捕食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等。

环境

其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它们主要栖息在高寒地区的山脉、森林和草原等地带。

食肉目

犬科

特征

体形似狐,但更肥胖,吻部和耳均较短。眼上下各具1条黑纹,面颊具疏松长毛。体背灰棕色,染黑褐色毛尖,底绒厚密。腿短,浅黑色。尾短而毛蓬松。

习性

夜行性,白天隐于洞穴。食物很杂,包括各种鼠类、鱼、昆虫、瓜果、谷物和蔬菜。能攀爬树木。一夫一妻制,组建永久的繁殖对,2—3月交配,春末夏初产仔5~10只。

环境

阔叶林中溪流附近、开阔草甸、灌丛、芦苇地、农耕地旁。

赤狐

食肉目

犬科

特征

体形纤长。吻尖而长,鼻骨细长,额骨前部平缓,中间有一狭沟,耳较大,高而尖,直立。四肢较短,尾较长,略超过体长之半。尾形粗大,覆毛长而蓬松,躯体覆有长的针毛,冬毛具丰盛的底绒。耳背之上半部黑色,与头部毛色明显不同,尾梢白色。足掌长有浓密短毛。具尾腺,能施放奇特臭味。

习性

杂食者,主食鼠类、兔类,也食鸟蛋、小型两栖爬行类及野果。夜行性,行动敏捷。喜欢单独活动。

环境

适应环境广泛,森林、高山、丘陵、平原及村庄附近、城郊皆可栖息。

棕熊

食肉目

熊科

特征

棕熊为体形壮硕的熊科动物,雄性头体长160~280厘米,体重135~725千克;雌性头体长140~228厘米,体重55~277千克;尾长6.5~21厘米。棕熊是在我国分布的体形最大的陆生食肉目动物。棕熊的毛色多变,包括灰黑色、棕黑色、深棕色、棕红色、浅棕黄色及灰色,偶见白化个体。棕熊是全世界熊科动物中分布范围最广的物种。

习性

棕熊是典型的冬眠动物。食物来源广泛。它们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如草本植物、浆果、坚果、根茎、蜂蜜等。然而,它们也会捕食动物性食物,如小型哺乳动物、鱼类、昆虫等。

环境

棕熊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从森林到山地,甚至沼泽地带。

东北黑熊

食肉目

熊科

特征

体长约120~190厘米,体重约100~250千克。体毛黑亮而长,下颏白色,胸部有一块“V”形白斑。头圆,耳大,眼小,吻短而尖,鼻端裸露,足垫厚实,前后足具5趾,爪尖锐不能伸缩。

习性

冬眠,善爬树、游泳;视觉差,嗅觉、听觉灵敏;杂食性。

环境

栖息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

本文选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观察手册》,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主编/郭亮

摘编/何也

编辑/张进

导语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