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儿体重管理(肥胖儿管理记录表填写)

儿童营养师王斌 0
文章目录:

宝宝太胖,又怕控制饮食影响发育,究竟该如何科学减肥?

斌姐营养课堂

每期一个短视频

为大家提供科学轻松的喂养心得!

第111期 宝宝太胖了,该如何科学减肥?

要!但要科学地来“减肥”。

宝宝体重属于肥胖的范围就要合理、科学地来减肥,是不会影响生长发育的,但如果不控制体重反而会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因为:

1. 脂肪组织分泌雌激素,如果脂肪过多会影响宝宝第二性征发育。

2. 幼儿期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值时期,如果不控制,成人后肥胖发病风险增加。

3. 宝宝体重过重,身体比较笨重,活动不方便,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并且对骨骼、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 宝宝容易患呼吸系统疾病,未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

5. 对宝宝心理造成影响,毕竟谁也不愿意被称为“小胖子”对吧?

不同年龄段的减肥方法

一、1岁以下婴儿,重点是控制体重不再快速增长

1、喂母乳的妈妈不要大补特补,避免过量摄入动物性食品,造成乳汁中营养过剩,尤其是脂肪含量增加,引起宝宝肥胖。

2、不要频繁大量喂奶把宝宝胃口撑大了,孩子哭闹是各种诉求的表达,而不仅仅代表饥饿,尤其对于新生儿来说吮吸是一种生理反射,就是说不管新生儿是否饥饿,喂食他/她就会吃,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过度喂养,所以新手爸妈们试着去了解你的宝宝,正确解读宝宝“哭闹”问题。

3、奶粉按说明合理冲调,避免冲得过浓。长期造成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发生。

4、辅食合理添加。不要因为孩子不爱吃辅食,就在辅食中添加很多的糖分或含糖量较高的辅食制品;或者孩子喜欢吃肉就毫不限制的添加肉类等高能量的食物;控制主食摄入量。

5、不要乱补营养品。过早服用成年人的滋补品,有可能引起儿童的肥胖、早熟等异常情况,一定要严格禁止。健康的宝宝是不需要服用任何营养品的,在特殊情况下,如贫血、食欲不振、吸收能力较差或出现明显营养素缺乏症状时,也必须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服用相应保健品。

二、1-3岁幼儿,重点是控制体重增长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除了注意前面提到的问题,这个年龄段培养好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包括规律进食;饭前一小时不吃零食;减少肉类、油炸食品、甜食、饮料的摄入量。做到以上三点,再加上适当的运动,对于这个年龄段孩子控制好体重是很有效果的。

三、3岁以上儿童,重点是控制体重增长和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同样,除了以上提到的问题,对于3岁以上孩子,肥胖的主要因素还是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并且要通过绘本等方式,让孩子从心理上认可家长采取的减肥措施,避免形成抵触情绪。

1、饮食上做到规律进餐;饭前一小时不吃零食;减少肉类、油炸食品、甜食、饮料的摄入量;减少主食摄入量;晚餐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要吃得太晚;牛奶换为脱脂奶。

2、制定运动计划,包括跳绳、骑车、爬山、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等丰富的运动形式,保证宝宝每日2小时的运动量。

3、减少静坐时间,少看电视、玩ipad等电子设备,不管从保护视力还是增加运动兴趣的角度都是有必要的,具体实施时要根据孩子特点制定规则。

4、心理疏导,避免宝宝因肥胖影响身心发育。

在我看来,宝宝不胖不瘦刚刚好

就是最好的状态。

如果身边有“热心”的大妈、大爷们

过度“关心”你家宝宝,

比如:

“你家宝宝太瘦了,要多肉啊!”

“你家宝宝太胖了,这样容易生病的!”

你就搬出以下内容来怼回去

宝宝胖瘦该如何自测?

爸妈们可以给宝宝绘制生长曲线图,就是把孩子各个年龄段的体格检查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包括身高、体重(2岁以内婴幼儿还有头围)。其反映了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和健康状态,它比一般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更有价值。

现在很多育儿APP中都有生长发育工具,只要把孩子以上数据输入,就会自动生成一条曲线。一般情况下,自家孩子的生长曲线只要在标准曲线P3-P97之间,并且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就是正常的。

你家宝宝身高体重如何?

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作者简介:儿童营养师王斌,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国家高级营养讲师。擅于将医学与现代营养知识相结合,专注于母婴营养健康领域,手把手教你科学喂养孩子!

告别“小胖墩”!六部门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为破解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难题,今天,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其中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学生每节课间休息并进行适当身体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儿童青少年开放,支持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儿童青少年开放;对高糖、高脂、高盐食品加强食品标签管理,不鼓励针对儿童的营销及食品包装中使用吸引儿童的图片、描述和外形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逐步改善,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不良率逐渐下降,但与此同时,由于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加之课业负担重、电子产品普及等因素,儿童青少年营养不均衡、身体活动不足现象广泛存在,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期超重肥胖增长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极大影响我国年轻一代的健康水平,且会显著增加成年期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过早发生的风险,给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该方案提出,将以2002至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2020至2030年0至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根据各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现状,将全国各省(区、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流行水平地区。2020至2030年,高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80%,中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低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60%。

同时,方案提以强化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责任为核心,提出四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家庭责任,充分发挥父母及看护人作用。包括帮助儿童养成科学饮食行为、培养儿童积极身体活动习惯、做好儿童青少年体重及生长发育监测、加强社区支持等措施。例如,为孩子合理选择、搭配和烹调食物,保证食物多样化,减少煎、炸等烹调方式,控制油、盐、糖的使用量,避免提供不健康食物,减少在外就餐;培养儿童青少年运动兴趣,使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经常锻炼习惯,减少儿童使用电子屏幕产品时间,保证睡眠时间;定期为孩子测量身高和体重,做好记录,并能根据相关标准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进行评价等。

在强化学校责任方面,方案提出,要制修订幼儿园和中小学供餐指南,培训学校和供餐单位餐饮从业人员。学校应当配备专(兼)职营养健康管理人员,有条件的可聘请营养专业人员;优化学生餐膳食结构,改善烹调方式,因地制宜提供符合儿童青少年营养需求的食物,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粗杂粮及适量鱼禽肉蛋奶等供应,避免提供高糖、高脂、高盐等食物,按规定提供充足的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保证在校身体活动时间。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各地各校要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按照有关规定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等考核。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学生每节课间休息并进行适当身体活动,减少静态行为;保证幼儿园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

此外,要加强幼儿园和学校医务室(卫生室、校医院、保健室等)校医或保健教师配备和能力建设,做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监测,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方案还提出医疗机构应指导支持学校和家庭通过合理膳食、积极身体活动和心理支持对超重肥胖儿童进行体重管理。同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需求为超重肥胖儿童提供个体化的营养处方和运动处方。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儿童青少年开放,支持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儿童青少年开放。鼓励运动场所为儿童青少年免费提供充足的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

方案还要求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要制定完善部门规章,对高糖、高脂、高盐食品,加强食品标签管理,不鼓励针对儿童的营销及食品包装中使用吸引儿童的图片、描述和外形设计。

“小胖墩”伤心更伤身?六部门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

儿童肥胖一直是个日趋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据首部《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我国儿童肥胖率不断攀升,主要大城市0到7岁儿童肥胖率约为4.3%,7岁以上学龄儿童肥胖率约为7.3%。0~7岁肥胖儿童估测有476万,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达3496万,加起来近4000万。如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计到2030年,0~7岁肥胖儿童数量将增至664万;7岁及以上超重肥胖儿童将增至4948万!

为积极防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近日,由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制定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

如何判断儿童肥胖?

与成年人一样,通过BMI计算方法可判断儿童是否属于体重超重。

BMI计算方法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和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单位起草,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当中列出了6~18岁不同年龄男生和女生超重肥胖的判定标准,青少年应根据自己年龄和性别对照下表进行判定。

举个例子,7岁的男生如果BMI体质指数在17.0~18.7之间,则属于超重,如果体质指数等于或者大于18.7,就是肥胖。

儿童肥胖,伤心更伤身

实际上,儿童如果超重或肥胖,不光影响孩子们的自尊心,同样对健康产生极大威胁。

案例1:12岁儿童体重98.4公斤

12岁孩子小英身高1.31米,体重却高达98.4公斤,最近一年她都没有再长个儿。到医院检查前,家里爷爷奶奶都觉得孩子“胖”是营养好,但检查后才发现,小英总胆固醇等多项血脂指标均明显增高,血清胰岛素更是严重超标,检查中还发现了脂肪性肝炎、黑棘皮等代谢问题引起的病症。

案例2:被疯狂“进补”的7岁男孩

江苏男孩明明刚出生时十分瘦弱,家人心疼,于是疯狂给孩子吃各种补品,体重也一路飙升。7岁时,体重已达到110斤。有天早上,明明并没有按时起床,母亲走到房间发现他一动不动,赶紧送到了医院。但到达医院后,明明已经没有了呼吸。医院的诊断结果是:孩子因为过度肥胖,引发脑血管疾病,血管爆裂,已经抢救不回来了。

案例3:4岁男孩睡梦中停止呼吸

江西男孩小海4岁时,腰围已达到95公分,几乎与成年人无异。因为BMI指数超过35,属于重度肥胖,导致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晚上睡觉的时候鼾声如雷。父母带他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小海还患有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就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某天夜里3点,小海父母突然发现儿子熟悉的打鼾声消失了,这才发现他已经在睡梦中停止了呼吸。

儿童肥胖的两大“凶手”

父母遗传因素:

根据相关研究,儿童肥胖的可能性直接受到父母是否肥胖的影响。父母并不肥胖,儿童肥胖的机会仅为11.1%。如果一位父母肥胖,则儿童的发生率为19.4%22.9%。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那么孩子的肥胖几率高达33.7%。

行为和饮食习惯因素:

孩子们每天吃太多的高热量食物,如甜食,甜点,油炸食物,而少吃水果和蔬菜则更容易引起儿童肥胖,许多孩子运动量少。

人体下丘脑有两对神经核,它们主要负责人体的饥饿反应和饱腹感。当下丘脑有疾病症状时,饥饿神经中枢和饱腹神经中枢的神经反射就会失衡,这很可能导致肥胖。

另外,肥胖也与人体的内分泌因素有关。一旦人体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紊乱,就很容易引起肥胖症状。

如何解决儿童肥胖问题?

此次,六部门联合颁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目标就是要在2020—2030年,让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为实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零增长奠定基础。(注:以2002-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

那么

到底应该怎么做

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划重点!

(一)强化家庭责任,充分发挥父母及看护人作用

1.帮助儿童养成科学饮食行为

2.培养儿童积极身体活动习惯

3.做好儿童青少年体重及生长发育监测

4.加强社区支持

(二)强化学校责任,维持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

1.办好营养与健康课堂

2.改善学校食物供给

3.保证在校身体活动时间

(三)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责任,优化体重管理服务

1.加强孕期体重管理

2.加强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

3.加强肥胖儿童干预

(四)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支持性环境建设

1.加强肥胖防控知识技能普及

2.强化食物营销管理

3.完善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

相关链接:

关于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的通知

解读《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张奇斌

主编丨刘博

编辑丨陶梦琪 崔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