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干扰素肥胖(用干扰素人会胖吗)

医脉通抗感染 0
文章目录:

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钥匙:深入探索干扰素用药的奥秘与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追求临床治愈应用抗HBV药物的过程中,这话更有道理。众所周知,目前可治愈CHB的主打药物仅仅有长效干扰素α(PEG-IFN)“一家独大”,这类药物虽然有较好的免疫调节和直接抗HBV作用,利于HBV DNA的抑制和HBsAg的阴转/抗-HBs的血清转换,从而迈向治愈的目标。

但有效的负荷剂量和出现不良反应几率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在较为漫长的用药过程中,难免会有诸多曲折和变数,如不同治疗时段的毒、副反应,可能影响用药者的生活、心态、睡眠等诸多方面,而有大相径庭的不适体验。

如何在正向效果与负性反应之间合理把控其平衡,关注与预警其它的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的细节问题,并做到心中有数去恰当应对,对于获取完美疗效可能有重要作用。

因此,用药过程中,通过关注细节,对于增加患者的用药体验感和舒适度,提高依从性而顺利地完成疗程,达到治愈,势必如锦上添花,获益多多。

1 干扰素的某些用药细节

对体型肥胖、体重指数严格超标,如体重在80Kg以上,甚至上百公斤者用药。一方面皮下脂肪层过厚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分布和血药浓度;另一方面也使得有效剂量相对不足,对此可依据个人身体的耐受情况,把每周的PEG-IFN用量提高到270微克/次。

已获HBsAg阴转或出现一定量的低水平抗-HBs血清学应答、满足1年疗程者是否停药或继续使用,也可依据个人情况灵活调整,比如在持续口服NAs前提下,除去患者经济和身体因素,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不急于仓促停掉干扰素,但可改为延长用药间隔,如每两周或三周一次或脉冲疗法,每次连续用药8~12周,间歇12~24周,再继续运用,其间保持NAs的继续用药。

2 干扰素的后效作用

和临床常用的药物不同,干扰素主要通过调节人体自身免疫而清除HBV,它可使用药者在停药一段时间之后,仍然能“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继续产生着药理作用而发挥抗HBV“余热”,停药后通过随访监测可观察到逐年升高的临床治愈率,这就是干扰素的后效作用。

这种作用还可致干扰素停药后HBsAg等指标明显下降至优势水平时,再次用药明显升高临床治愈几率,脉冲疗法的用药方案其机制亦部分与此相关。据报道,“大三阳”单独应用PEG-IFN,HBV DNA的转阴率约在14%,HBsAg阴转率3%;而停药3年之后,HBV DNA的阴转率可递增到19%,HBsAg阴转率可上升至11%;“小三阳”亦然,显效者HBV DNA的转阴率在停药后3年可递增到18%,HBsAg阴转率由3%递增到8%左右。此中后效作用功不可没。

研究显示,即使在未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的状态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后效作用依然存在,部分人可能在停药后有持续应答甚至获得临床治愈,还有一些人初用药次未达标、被迫停药后再次启用后,临床治愈的机率也进一步增加,其间均可发现后效作用的踪影。

因此,了解干扰素的后效作用后,就会明白,打了此针即便一时没能获得理想的应答效果,也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白打了”、“白花钱”或“白遭罪”。干扰素的治疗不仅是为了追求临床治愈,更重要的是干扰素通过调节免疫,降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

据台湾的一项研究,通过233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大三阳”CHB和233例匹配良好的未用干扰素的患者进行了长达15年的对照随访,结果显示干扰素组与未用组无论HBsAg/抗-HBs的演变情况,肝硬化的发生率为17.8%vs33.7%,原发性肝癌的累积发生率为2.7%vs12.5%,而且发现治疗组的累积生存率也明显高于未用干扰素组的CHB患者。

3 干扰素治疗期间的反常现象

临床发现,少数应用PEG-IFN治疗的CHB患者,在HBsAg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可能徘徊不前,进入一个平台期,极少数还可能会出现轻度升高,其可能机制:

①用药抗HBV的初始阶段,随着血清中HBV DNA的减少,部分包含在肝细胞内的HBV随着肝细胞的破裂而入血,致使HBsAg短暂升高;

②干扰素治疗增加了肝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胞浆内的HBsAg释放到外周血中加快导致数值升高;

③HBV变异:表达HBsAg的S区发生变异,产生出变异的HBsAg,导致只能检测到野生种的HBsAg,而变异种的HBsAg无法被检测到,随着抗病毒的治疗进程,变异种的HBsAg首先被清除,HBV为了维持血清中的HBsAg平衡,肝细胞内的HBVcccDNA池会大量表达野生种HBsAg,导致检测定量数据的升高(注:此种变异HBV往往不表达或者低表达HBsAg,对抗病毒药物敏感性强,容易被杀死,具有高致癌率三个特点);

④与免疫有关,随着机体免疫水平波动而波动;

⑤与检测稀释有关,稀释之后的样品检测误差加大导致。因此,倘用药过程中与平台期不期而遇的话,需要冷静分析,沉着应对。

4 干扰素的用药注意

开始用药前,医师必须对患者自身状况做全面评估,包括肝功能、病毒定量、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自身免疫指标、影像学等;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上述指标,尤其出现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降低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情况时,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减少剂量、延长用药时间间隔甚至暂时停药等。

需要注意的是,PEG-IFN的使用必须在专科医师的严格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应自行用药或更改用药剂量。经PEG-IFN治疗获得HBsAg清除者,继续巩固治疗12~24周、HBeAg转阴、抗-HBs≥100mIU/ml后,可进一步提升临床治愈的持久性。达到临床治愈、实现HBsAg清除或血清转换后,亦应定期随访,以评估长期疗效。

5 干扰素治疗期间“软实力”的营造

当然,欲提高治疗应答,除药物和病毒学因素之外,还有一些被人们日常忽视的“省钱”措施,那就是软实力的营造。如饱满的工作激情、宽松平和的心态、轻松惬意的居家环境与人际关系,丰富的营养、充分的睡眠、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烟酒等不良嗜好,尽力避免损害肝脏物质对机体的负性刺激与影响,一个良好的满满正能量的内在氛围,无疑使治疗应答如虎添翼,裨益多多。

常有病人问,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怎么做能有助于提高疗效,什么吃得,什么吃不得,是否需要给营养加料,如应用某些特殊的药品、保健品、大补之物等。这其实毫无必要,迄今也没有国内外的研究数据支撑补品、保健品对CHB治疗有增效作用,依照目前的生活水准,吃好一日三餐,营养均衡、粗细荤素搭配合理,大米白面、鸡鱼肉蛋等满足身体之需,不必再刻意苛求,否则对某些添加食品期望过高,失望更大,适得其反会徒增烦恼。

以上为PEG-IFN用药治疗期间的一些常见细节或冷知识,如能妥加认知,未雨绸缪地应对,势必使疗程更为坦荡畅达,起到事半功倍般的助力作用。

来源:“感染前沿”公众号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不能胖了,新研究表明肥胖会增强流感病毒的毒性

图片来源:CDC

众所周知,肥胖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风险,如导致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和各种癌症等。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可怕的事情。

3月3日,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会(ASM)期刊《mBio》上的一项小鼠研究表明,肥胖不仅会增加感染流感病毒的严重性而且还会影响病毒的多样性。这一发现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每年的流感病毒差异很大。

2019年9月在美国爆发的大范围流感,至今仍未终结。截止到2020年2月22日,全美已有3200万流感病例,其中,31万人住院治疗,18000人死于流感。

图片数据来源:美国CDC

肥胖的流行已经是世界性问题了,它公共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50%的成年人口被认为超重或肥胖。因此,在日益肥胖的世界中,确定肥胖对宿主内病毒进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已知肥胖时宿主为疾病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微环境,即慢性、低度炎症状态,从而导致患者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受到抑制。虽然早期研究表明流感病毒致病性增加,但肥胖在流行病学上与2009年甲型流感病毒H1N1大流行期间人类严重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身体质量指数(BMI)大于30的人,与住院率、继发感染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并且,这种关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证实,肥胖的人现在被认为是流感感染严重并发症的高危人群。

该研究通讯作者、ASM公共和科学事物委员会(PSAC)主席、世界卫生组织动物和禽类流感生态研究合作中心副主任、首席研究员Stacey Schultz-Cherry博士说:“我们需要谨慎地从小鼠实验中推断出更多的结论,但这项研究确实表明,肥胖微环境中细胞应对流感的方式,导致该个体没有良好的抗病毒反应。肥胖会使病毒更快地进入身体并复制,从而引发更多异常,其中一些异常甚至对病毒有益。

先前的研究表明,肥胖的人在呼出的气体中流感病毒载量更高,而且释放病毒的时间更长。动物研究表明,对于肥胖动物而言,流感病毒可以深入肺部并持续更长时间。

由于流感病毒会继续漂移和变化,因此每年都要研制新的流感疫苗。Schultz-Cherry及其同事推测,肥胖的微环境可能会使流感病毒更快速地发生变化。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H1N1病毒鼻内接种的方式感染遗传性肥胖小鼠和野生型瘦小鼠,并持续3天,以让病毒有足够的时间复制。然后,他们从动物体内回收病毒,再将病毒分别感染胖小鼠和瘦小鼠,再持续3天时间,然后再重复这一过程。

图片来源:mBio

Schultz-Cherry博士说:“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模拟病毒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期间会发生什么,以及病毒在瘦的个体和肥胖个体之间传播有什么差异。”

研究人员发现,当病毒在肥胖小鼠之间传播时,病毒发生了变化。较小的变体在肥胖小鼠中迅速出现,并且表现出更强的复制能力,从而导致肥胖小鼠来源的病毒在感染野生小鼠时表现出更强的毒力。

Schultz-Cherry博士说:“当人感染流感时,并不是只有一种病毒起作用,而是一群病毒。这就像一场小型鸡尾酒会,在这种情况下,肥胖小鼠的鸡尾酒完全是不同的。它们有不同的种群,其中一些病毒比在瘦小鼠间传播的病毒毒力更强。”

当细胞与流感病毒相互作用时,人体通常会产生干扰素反应来阻止病毒复制和传播。这项新研究表明,肥胖小鼠的这种紧急反应是迟钝的。肥胖小鼠流感病毒种群多样性的增加与I型干扰素应答减少相关,重组干扰素治疗肥胖小鼠降低了病毒的多样性,这表明肥胖小鼠表现出的抗病毒应答较晚可能导致了更强毒性流感病毒种群的出现。

Schultz-Cherry 博士说:“下一步,我们想要了解肥胖人群中病毒的多样性更高吗?他们是导致每个流感季病毒抗原漂移的原因吗?也是我们必须不断更新疫苗的原因之一吗?因此,我们将梳理出在细胞水平上发生了什么来影响病毒本身。”

参考文献:

Obesity-Related Microenvironment Promotes Emergence of Virulent Influenza Virus Strains

DOI: 10.1128/mBio.03341-19

转载自中国生物技术网

#清风计划#汇聚海上名医,连接人与健康

#超能健康团#

合作联系:coop@xinjk.com.cn

胖子太难了!继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又发会加剧炎症反应

来源:生物探索

肥胖症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超过6亿人。肥胖,会让自身脂肪细胞引发复杂的炎症链反应,从而进一步破坏新陈代谢、削弱免疫反应,可能使你更容易感染或患上各种疾病,包括COVID-19。据了解,白色脂肪组织炎症是肥胖发病机理的关键。然而,调节脂肪细胞炎症潜能的机制以及这种炎症在疾病发病机理中的影响机制仍然不清楚。

近日,一项由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共同负责的研究,揭示了这一细胞过程的细节。该研究于2020年6月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6571-4

研究小组报告说,I型干扰素(IFN),主要是IFNα和IFNβ,是动态免疫介质,可协调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包括对骨髓细胞炎症活力的微调。IFNβ无处不在,而造血细胞是IFNα的主要来源。

这些干扰素驱动一种持续的低水平、慢性的免疫反应,增强白色脂肪组织炎症循环的“活力”。反过来,这种炎症似乎会引发一系列细胞反应,从而促进肥胖相关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

通讯作者、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免疫生物学部Senad Divanovic研究员表示:我们的新研究揭示了脂肪细胞对I型干扰素的感知以影响其潜在的炎症潜能,并加剧了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此外,我们的发现还突出了脂肪细胞在肥胖总体炎症中的作用,这一作用以前未被充分认识。

该图在小鼠模型中说明了来自脂肪细胞的I型干扰素如何破坏新陈代谢,并使肥胖者的免疫系统更弱。

总结来说,这篇研究表明,肥胖促进了脂肪细胞中的1型干扰素与IFNa受体(IFNAR)轴的激活,并加剧脂肪细胞内在的炎症活力。接下来,关于I型干扰素用于修饰脂肪细胞核心代谢的具体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此外,研究人员继续研究脂肪细胞如何“模拟”炎症性免疫细胞的能力。

长期以来,肥胖一直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NAFLD、心血管疾病和各种癌症的主要风险因素。此外,肥胖也是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当前COVID-19大流行感染者入院和预后不佳的风险因素。

近日,《柳叶刀》上发布的一篇文章提出,肥胖的年轻人可能更容易感染COVID-19。为了探究肥胖与COVID-19之间的关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脏病学研究所医学教授卡斯David A Kass及其另外两名同事收集了来自于美国6个不同地区的重症监护病房的265位COVID-19患者的相关信息。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1024-2

至于肥胖导致人们患COVID-19风险更高的原因,这篇研究给出了两种解释。一方面,那些严重肥胖的患者(BMI≥35)体内存在过多的脂肪,尤其是在横膈膜下,这导致患者呼吸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炎症也是一个重要风险因素。脂肪本身具有代谢活性,它产生相当数量的被称为细胞因子的促炎分子,由此在人体内引发了一场免疫大战,产生了低水平的背景炎症。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减肥吧!

参考资料:

[1] How a fat cell's immune response makes obesity worse

[2] 柳叶刀:肥胖的年轻人更容易感染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