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气娱型肥胖(气郁肥胖)

科普陕西 0
文章目录:

气虚、阳虚、痰湿、湿热型肥胖,4种胖人,有何症状?如何改善?

现代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衍生出了很多富贵病。肥胖就属于其中一种,它是对体重过重或体形过于宽硕的人的俗称。

中医认为,胖人气虚,气虚的原因有四种:一是气虚,二是阳虚,三是痰湿,四是湿热。所以胖有时不仅仅是一个体型,更是一种疾病。


肥胖分为4种:

一、气虚型肥胖

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肥胖。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

表现为:胆子小,泛指身体虚弱、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动则汗出、动力不足等。此类肥胖者舌体胖大、舌淡红、边有齿痕。最后,气虚型肥胖者一般都语声低微,容易疲惫。

改善方法:

1、气虚型肥胖主要是要培养正常饮食习惯,吃饭要定食定量、不吃零食,饭前不要吃高糖、高脂或高盐食物、饮料。

2、保持正常的作息,适当进行运动,可避免气虚病况加重。

3、饮食上可多吃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食物。如:小米、猪肚、胡萝卜和香菇等。

二、阳虚型肥胖

机体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而引起的肥胖为阳虚型肥胖。

表现为:怕冷,四肢凉,小便清长,夜尿多,小便多,脉沉无力,萎靡懒惰。此类型肥胖者的大便中一般夹杂有未消化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改善方法:

1、可吃乌鸡汤、牛骨髓汤、骨头汤,加生姜、肉桂、黄芪、红参、各适量配合熬汤喝。

2、注意防寒保暖配合治疗。

3、经常按摩后背的长强、命门和百会三个穴位,能使阳气生发。

三、痰湿型肥胖

痰湿型肥胖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气血津液运化失调。

表现为:肿眼泡、眼睑经常浮肿、容易疲惫、额头爱出油、爱吃肉喝酒。痰湿型肥胖者往往胸闷、痰多。此类型肥胖者大都舌体胖大,舌苔白腻。他们的脂肪一般都堆积在了腹部,像"游泳圈"。

改善方法: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尽量不要吃油腻、味重、生冷的食物,戒烟酒。

2、平时可多吃点生姜、冬瓜、赤小豆、荷叶和山楂。这些食物有化湿、益肺、利尿的功效,利于体内痰液的化开,有助于气血通畅。

3、居住环境避免潮湿,注意保暖。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锻炼后出汗有助气血顺畅。

四、湿热型肥胖

湿热,在中医里是一种致病因素,湿热蕴结在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便会引起肥胖,这便是湿热型肥胖。

表现为:面部油腻,脾气暴躁,爱长痤疮、粉刺,湿热型肥胖者大都食欲旺盛,特别能吃。湿热型肥胖者一般舌质偏红,舌苔黄腻(颜色越重,表明体内湿热越严重)。大便通常是或许干燥过过于黏滞,小便短赤。不同于虚胖,这类型的胖子往往比较结实。

改善方法:

1、可以吃绿豆、冬瓜、苦瓜、莲子、薏米等食物来清热祛湿。辣椒、羊肉等要少吃。

2、忌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食,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

3、经常按摩手肘部的曲池穴也可以达到清热利湿的功效:用拇指或者是中指指端来按揉,每次1~3分钟,每日1~2次。

正常肥胖者: 从医学上讲,有些肥胖并不是一种病,而是营养过剩时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皮下堆积而成。吃的多了,动的少了,自然就胖了。这类型的肥胖者气血平衡,精神抖擞,所以他们是健康的"胖子"。

但是肥胖仍就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所以,"管住嘴,迈开腿",动起来吧!

来源:小喵不爱说

说出来你不信:生气真的会导致肥胖!

你的肥胖 ,可能是气出来的 ,中医认为气是肥胖之源 ,用仲景名方 ,把气理顺了 ,轻松减重20斤。

不管你信不信,今天我要告诉你这样一个事实:生气真的会导致肥胖!

你想,生气的时候,要么气的吃不下饭,要么暴饮暴食对不对?

这是因为肝气郁结了,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脾胃中停留过久,就会转化为湿气,湿气在体内堆积,就形成了肥胖。

另外,生气还会让体内气机紊乱,从而影响代谢,代谢差了,人也容易胖!

所以平日里,最好少生气!

那有的患者就要问了,我已经被气胖了,怎么办呢?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解决的方子——医圣张仲景的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的减肥机制,并非直接作用于脂肪,而是通过综合调理身体来实现

首先,它能调和气血,使体内气血运行顺畅,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废物的排出和毒素的清除。

同时还能改善脾胃和肝胆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脂肪的堆积。

此外还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能缓解便秘,排出宿便,进一步减轻体重。

通过益气化痰,大柴胡汤还能祛除体内的痰湿之邪,改善与肥胖相关的病理状态。

说一个患者的故事吧,方便你更直观地了解,大柴胡汤是如何解决气出来的肥胖。

小赵,25岁,刚步入职场不久,但就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给自己气得不得了,唯有吃吃吃才能让她心情变好。

但是吃吃吃的代价,就是人胖了,半年内胖了20斤!

都说增肥容易减肥难,当小赵发现问题想要极力控制时已经太晚了,因为还是会因为工作生气。尝试过网上的一些减肥产品,但是总是反弹,后来看到了我的文章,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找我调理。

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后,得出小赵的肥胖属于肝郁气滞,需要疏肝解郁、行气导滞,健脾祛湿。开方,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等;

柴胡、黄芩疏肝解郁,清肝热;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化痰散结;枳实、大黄行气导滞,通腑泄热;大枣则甘温益气,调和药性。

同时我疏导小赵,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减肥,如果工作干得不顺心就换一个,年轻人咱们敢闯敢拼,而且身体才是第一。

效果怎么样呢?

半个月后复诊时,小赵和我说,听了我的意见后,已经把工作辞了,果然心情舒畅了些许,而且吃了药以后,体重也掉了4斤,也不再便秘了。

之后对方子进行微调,加大排湿祛瘀的力度,这次开了两个月的药,期间复诊两次,一切都好。

上个月来复诊的时候,小赵基本上是减肥成功了,体重降到了120。也就是说,4个月内,体重减了20斤,基本与之前一样了,身体各方面症状都基本消失了!

随着人们对健康瘦身需求的增加,中医减肥方法因其安全有效而广受欢迎。期待这些传统秘方能助你实现健康减肥的目标。

这三种肥胖类型,来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看完才知道怎么瘦

#长沙头条##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升发,经脉气血运行最旺盛的时候。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体能消耗成倍增加,正是减肥党掉秤的黄金期。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身体之所以会肥胖,抛开暴饮暴食、药物激素等因素,多半是因为脾胃和排泄出现了问题。

之所以追求标准的体重,不止是为了外形上好看,更多是追求健康。

减肥瘦身不能一味迷信广告宣传,只有根据自己身体状况,找到适应的调理法,并持之以恒,才能逐渐苗条起来。可以跟随湖南妇女医院中医妇科晏瑶医生,一起来看看你是哪种胖!

一、虚胖:喝水都长肉,要健脾、祛湿

有一类胖友,整个人又虚又胖,松软的赘肉多集中于腰腹,整个人显得很臃肿,典型表现就是“喝水都会胖”。

这类人大多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动辄出汗、气短乏力、身体沉重、行动迟缓,平时还经常出现腹胀、积食、大便不成形、舌苔腻、舌边有齿痕等症状。

中医认为:脂肪是痰聚之处。脾虚无法将水液化为成津液,久而变成痰湿,堆积在腰腹成为虚软的脂肪。

健脾胃为治痰之源,对于虚胖之人,瘦身的基础就是补脾胃之气。

二、实胖:吃得多、血脂高,要化痰、清脂

平时食欲好且吃得多,不少人还很喜欢吃肉,容易便秘,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等症状。

这类胖友,身上的肉往往比较紧实,看上去肉多且壮实。头、面部较油腻,经常有洗不干净的感觉;体内湿热蕴结,背部及面部容易长痤疮。

三、阳虚胖:体质虚寒、代谢差,要温阳、散寒

不少阳虚、脾胃虚寒的人,很容易发胖,减肥后也容易反弹。

根本原因就是,阳虚相当于体内的动力小火炉不旺了,导致代谢体内脂肪、水湿废物的动力不足,自然容易堆积赘肉和寒湿。

这类人常见表现是胃口差、容易疲劳、手脚凉、怕冷、做事没兴致、不想动或一动容易出汗,长的肉也是松软无力。

瘦身黄金季对于减肥,人们容易急功近利,节食、暴汗,也成了人们的首选,却往往减重不减脂,伤身还反弹不妨来芙诗曼,从基础上调理。

进入三伏,各地纷纷开启了高温桑拿模式,正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比起容易"囤肉"的冬天,夏季更容易减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瘦那么几斤。

那为什么说三伏天减肥效果最好呢?

1.代谢加快,易排湿

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人体湿气过重,导致代谢功能下降,摄入过量的脂肪无法正常代谢出去导致肥胖,然而在“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时节,出汗虽然不能直接让脂肪代谢掉,但是可以排除湿气和体内毒素垃圾。

从而提升我们体内的阳气,促进我们的代谢功能,减少脂肪的囤积。

2.饮食清淡,易降脂

肥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控制不住饮食,喜欢大鱼大肉,暴饮暴食。

然而在夏天,一般胃口不会如此的好,经常会食欲不佳,喜食新鲜的蔬菜、瓜果等等,这些食物中都是富含膳食纤维,对于减肥都是非常有利的。少吃些油腻食品。从而减肥路上更加事半功倍。

3.通络按摩,瘦身更轻松

三伏天虽然气温高、易中暑,但也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正是治疗由于寒气入侵、阴盛阳衰所引发疾病的好时机。

当然,三伏天更是瘦身的好时机。“汗为心之液”,三伏天适当运动和出汗,不仅助阳和散热,也有助于心气的运行,更有助于瘦身。

对于那些平时运动较少的人来说,三伏天还可以选择“通络瘦身法”来减肥。疏通经络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穴位,增强气血运行,从而消耗过多脂肪。

为什么说三伏天通络瘦身事半功倍?

因为三伏天,人体十二经络、十二筋经、十二皮部会全部开放,是人体经络最通畅的时候。

通络按摩可起到温通五脏经络,调节脏腑功能,散寒助阳、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健脾化湿的作用。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中医妇科 易成功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