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人都虚(胖人多虚)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胖人要注重调气血

很多肥胖的人都对“吃”爱恨交加,一方面抵挡不住美味诱惑,另一方面又视“吃”为大敌。在他们的观念中,“吃”是导致身体肥胖,影响美观甚至健康的罪魁祸首。其实,在中医看来,这种认识有失偏颇。

中医学认为,如果一个人气血平衡,运化功能旺盛,摄入食物后,该吸收的营养物质吸收了,该排泄的排泄了,他的身体就会不胖不瘦。反之,一个人若气血虚亏,身体内能量的转化和新陈代谢功能降低,不仅会产生未代谢完的营养物质(即过剩营养物质),这些尚未代谢完的“过剩营养物质”不能被及时运走,滞留在体内,还会形成大量脂肪。所以说,气血不足才是肥胖的真正原因。

既然知道了肥胖的根源,该怎么正确减肥呢?那就是补养气血。由于肥胖人群气血虚亏,代谢能力差,堆在体内的脂肪很难排出体外。所以只有靠补益气血,加速代谢,才能将这些脂肪分解并及时运走。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既能快速健脾益气而又不会产生赘肉的食物,比如山药、薏米、芡实、红豆等,另外再搭配一些黑豆、红枣、桂圆、牛肉等补血益气的食物。也可以多补充一些补气利水的蔬菜(黄瓜、白萝卜、冬瓜、绿豆芽等)、水果及少量坚果。

这里教给大家一个深呼吸的方法:每天早晨醒来后,慢慢地做大约5次深呼吸,或者长时间用一个姿势伏案工作,肠道活动变得迟缓时,也可以做做深呼吸。注意,呼气时要吐净气体,将手放在腹部,一边吐气直至感觉腹部瘪塌下去为止;然后再将手放在腹部,用鼻孔吸气,想象着清新的空气充满了身体,直至感觉腹部鼓起来。

另外还要多做一些有氧运动,比如健步走,这样不仅提高身体消耗脂肪的能力,也可补血补气,让面色变得红润起来,使身体更有活力。平时,还可以通过睡前按摩帮助畅通气血,化解气滞,促进新陈代谢。具体方法是: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手握空拳,来回敲打自己的腰部左右两侧,用力适中,100下左右即可。这样坚持做下来,可有效“拍打掉”腰部赘肉,对便秘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为了追求快速瘦身,青睐节食、疯狂运动,中医不提倡这样做。饿着肚子去健身房跑步练操,只会加剧气血衰败。苗条的身材不是靠“饥饿”造就的,肥胖也不是单纯通过服用几盒减肥药就能立刻见效,关键是要饮食适宜、锻炼有度,让我们体内的气血充盈,运化正常,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健康而苗条的身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主任医师 彭玉清)

来源: 人民网

为何身体越“虚”的人,反而会越胖?虚胖多有3种表现,不妨自查

今年61岁的李阿姨,因为子女工作繁忙的缘故,自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承担起了照顾孙子起居的工作,但李阿姨自己并没有抱怨,因为对孙子的喜爱,看着他一天天的成长,可以说是打心眼里高兴。

也正是因为这份爱,让李阿姨对孙子的照顾有些过了头,小孙子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胖了起来。不仅如此,孙子的体能也变得越来越差,常常走几步路就开始气喘吁吁。找了很多有经验的中医,都说自己的孙子是“虚胖”。这让李阿姨很是疑惑,不都是越胖说明营养越好吗,怎么还能越补越虚了?

为什么身体越“虚”的人,反而会长得越胖?

可能有不少年龄大的朋友也有和李阿姨类似的观念,觉得小孩长得胖,是身体强壮的一种表现。如果在爷爷奶奶年轻的那一代,人民普遍劳动强度高,在这样的环境下营养充足,体型较胖,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实胖”。

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饮食富足,很少存在老一辈人营养匮乏的身体情况,现代的“胖”,也并非是曾经肌肉锻炼出来的体格,而更多的是因为营养冗余所造成的。而造成营养冗余的主要原因,在于脾胃消化方面的虚弱。

总结来说,脾胃虚弱的人在摄入食物以后,例如脂肪,碳水等营养物质难以被消化系统完全吸收,因此会更多地留在身体环境中,脂肪在体内堆积的越来越多,肥胖的情况也会越来越明显。加上因为脾胃虚弱而营养吸收不足,所以在肥胖的同时,还会有例如浑身无力,营养虚弱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胖”。

所以,在如今的生活条件下,我们不能仅仅凭借高矮胖瘦来评判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虚胖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及时发现,及时调理,才能守住身体健康。

想知道自己是否“虚胖”?自查有无这3种表现

身体很胖,但却没有力气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虚胖者的营养冗余在体内,并没有被实质性吸收,导致肌肉长期处于缺乏营养的状态。

所以虚胖的人虽然体格庞大,但普遍没有力气。可以试着将自己的拳头攥紧,如果有明显的无力感出现,可能说明你正在陷入虚胖的状态。

经常流汗且手脚冰凉

中医认为,造成虚胖的主要原因在于“脾胃两虚”和“肾阳虚”,脾胃两虚导致饮食营养不能被完全吸收,产出的血气会变少,而肾阳虚导致身体阳气逐渐减少。

在阳气和血气双重缺乏的情况下,因为“固本”的能力减弱,虚胖者可能稍微动一动,就要满头大汗的情况出现,且阳气不足,维持体温的能力下降,也会有手脚冰凉的情况出现。

小便颜色清淡,大便粘腻

导致虚胖的主要原因,在于身体运化系统受到了脾胃虚弱的影响。消化效率降低,代谢产物和正常人相比也会出现异常。

正常人的小便大多呈现微黄色,而大便则基本成形。虚胖者则小便多颜色清淡,且大便难以成型,多有粘腻粘马桶的现象出现。如果有类似的情况,也要警惕是否存在虚胖的隐患。

综上所述,虚胖并非是单纯的肥胖,而是因为脾胃虚弱而形成的一种“疾病”,需要通过合理的生活习惯进行纠正调理。

虚胖怎么减肥才有效果?牢记这3种方法

首先,运动自然是少不了的

适度地运动,能够加速身体的代谢水平,代谢能力提高,肠胃消化能力自然也能提高,脾胃虚弱的情况也能有所缓解。

所以,虚胖的朋友首先要养成运动的习惯。但因为身体虚弱,不建议立即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可以先从慢跑,走路等常规轻量运动做起,逐渐提高运动量,才能在增强体质的前提下,起到减肥的效果。

”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

虚胖人群虽然肥胖,但身体营养是处于缺乏状态的,盲目地进行节食,不仅减肥难以出现效果,还有可能增加营养不良情况出现的概率。

所以,虚胖人群的饮食,应该遵循“高蛋白低脂肪”的模式,减少脂肪摄入,避免营养过度淤积。同时增加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肠胃动力的主要来源,也是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例如鸡胸肉,鱼肉等,都属于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推荐虚胖人群食用。

健脾祛湿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虚胖是身体湿气过重,导致脾脏运转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运化不周的情况。和现代营养吸收效率不足的原理相似。

所以,健脾祛湿,也是帮助虚胖人群减肥且恢复健康的方法。例如白术,茯苓,党参等,都是祛湿补脾常见的中药,建议在中医的监督下调理服用。

现如今,肥胖人群在我国越来越多,但肥胖并不代表吃得多,也有可能是身体存在“虚胖”的情况。了解清楚,合理调养,才是守护身体健康的正确方法。

十个胖人九个虚,胖人也要补身体

(本文转自公号:云南中医)

文/秦竹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肥胖定位为“疾病”,我国大中城市体重超标达2.7亿。肥胖仅仅影响形象,更重要的是造成其他很多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寿命,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与生活质量。

看到今天这个标题,你可能会觉得很可笑,胖子都在想尽办法少吃减肥,怎么还能补呢?其实,大多数胖人都是气虚和阳虚体质,最需要的就是补气温阳。

你不是胖了,你是虚了

“虚与胖“是一对孪生姊妹,临床上我们常常发现很多肥胖患者多表现为阳虚和气虚。古人对于虚人肥胖的认识非常到位。李东垣《脾胃论》云“不能食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张景岳对脾虚生痰论述“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惟是不能食者,反能生痰。.....正以脾气愈虚,则全不能化,而水液尽为痰也”。古代医家已经阐明肥胖人的病理属性是本虚标实,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肥胖症的病机主要与脾胃之气盛衰有关。

身体肥胖的人,90%都是体质虚弱者。体虚是身体脾胃功能减弱衰退导致的。体虚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机体活力减弱,从而消耗营养的能力减低,营养不能消耗掉于是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

胖子的共同特征

神疲乏力,懒惰嗜睡,多汗气喘,皮肤松软,眼袋下垂,腹部肥满,大便稀溏,痰多而粘,身体困倦,情绪低落,神疲乏力,喜食肥甘,咽部梗塞,头晕目眩、心悸胸闷、肢体麻木,月经量少,经闭不行,不育不孕,皮下结节,大便不实,口淡不渴,食后腹胀,性欲减退等。

看一个胖子是不是气虚阳虚,应该特别注意舌头。气虚的胖子舌体胖大,舌头两边有明显的齿痕。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受齿缘压迫所致。 如果一个胖子的舌头有齿痕,那么,这个胖子十有八九属于气虚阳虚型。

此外,还要看他的精神状态,一般气虚型胖子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力较差。“气为血之帅”,气虚,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就弱,血行迟缓,人就会气短懒言,容易疲乏。气虚推动无力,血液无法充分到达脸上,所以这类人总是白白胖胖的。正如古人所说“其人肥白,多属气虚”。

温阳补脾乃当务之急

临床上肥胖多表现为以阳虚为主,与脾胃的关系比较密切。阳虚不一定会导致肥胖,但肥胖者绝大部分都是阳虚。阳虚会导致一个重要的问题——脾胃失调、身体和脏腑机能减弱和衰退,而肥胖本身只是阳虚导致的其中一个问题。

人体脾、肺、肾的气虚和阳虚,常导致水湿停滞,酿成痰湿,变成膏脂,蓄于肌肤,日积月累,则成肥胖。因此,减肥当先补虚 。

补气温阳健脾方

炙黄芪15g、炒白术12g、苍术10g、党参15g、茯苓15g、苡仁15g、法半夏10g、陈皮8g、桂枝10g、木香10g、砂仁8g、 甘草5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生山楂15g。

注意:每日一剂,温水浸泡30分钟,煎煮30分钟,饭后服用(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补气温阳的自我外疗法

1.保健按按摩法

(1)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约四指的宽度)、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按摩的具体方法是: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些。

(2)天枢穴位于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补脾胃,是腹部要穴。经常按揉天枢穴对于可改善脾胃功能,在具体按揉时,可以采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2.穴位艾灸法

(1)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2)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益气补虚的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四君子颗粒、参苓白术散、归脾丸、香砂平胃散、金匮肾气丸。

补脾健胃的常用食物:薏仁米、白扁豆、山药、莲子、大枣、香菇、小米、鸡肉、牛羊肉等。

作者简介

秦竹: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国家全民健康素养巡讲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带头人,首届“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师德先进个人,云南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高校首届教学名师,云南省先进教育科研工作者, 云南省高校“秦竹名师工作室”,云南省科普创作特别贡献奖,云南省首届教育功勋奖获得者。现任云南中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主任、中医药文化宣教中心首席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健康教育协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养生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主编出版教材专著1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