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风
虚胖、寒湿、肾虚都可能阻碍降压,常喝4杯养生茶,对症调节、控压更简单
高血压是大家都熟知的疾病,血压平稳时我们可能没有什么特殊感觉,可一旦掉以轻心,它随时可能发作,引起严重的后果。
除了用药物控制血压以外,生活中还有很多调节血压,保护健康的好方法。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四杯养生茶,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血压。
1
水多型高血压
这种高血压脉压差相对偏小,患者可能属于肥胖、虚胖或腹型肥胖人群,有舌苔白、气短乏力、懒动少言、四肢困倦、大便糖稀等症状。
这类患者可以考虑用茯苓30克、泽泻10克、茺蔚子5克一起冲泡饮用,有活血利水的效果。
2
火盛型高血压
这种高血压脉压差不明显,体型也以实胖为主,不容易减重。患者可能有唇红、舌红、脸红或手红等表现,还常常脾气急躁。
因此可以选择夏枯草15克、黄岑5~10克来作为代茶饮,有清肝火、平燥气的作用。
3
寒凝型高血压
主要见于寒凝经脉,脑后部、肩背发紧,还畏寒怕风、腰膝酸冷、颈项疼痛。针对这种高血压,我们应以温通经脉、驱散寒湿、清神明目为主来调节血压,可以用葛根15克、天麻5克来冲泡饮用。
这类高血压和受凉有关系,北方寒冷的地方常见这类高血压,寒凝型高血压有季节性和地域特征,还和空调有关,吹冷气也有可能出现寒凝型高血压。
4
肾虚型高血压
这种高血压脉压差较大,体型上可能没有明显异常,然而病程长,对身体损伤大。对此我们应该先补肾调血,再控制血压,否则难有成效。怀牛膝、杜仲就有一定补肾益气的作用,每次取10克冲服即可。
不过要注意的是,代茶饮适合血压不高或者使用药物后血压已经相对稳定的患者。而且这些药物的用法用量,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重要的是分清病症才能对症调理。
来源:我是大医生官微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肥胖是由于过食、缺乏体力活动等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使体重超过一定范围,或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是多种其他疾病发生的基础。西医学中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属于本病范畴。其他具有明确病因的继发性肥胖,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对于无症状的2型糖尿病,若肥胖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历代医籍对肥胖病的论述颇多。最早记载见于《 黄帝内经》,该书系统地记载了肥胖病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并对肥胖进行了分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肥贵人”的描述。《灵枢.卫气失常》根据人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类型。病因方面,《素问.奇病论》记载“喜食甘美而多肥”;《素问.异法方宜论》还记载“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说明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除此之外,《黄帝内经》认为肥胖与其他多种病证有关,认识到肥胖可转化为消渴,还与仆击、偏枯、疲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肥胖的病机及治疗有进一步的认识,金,李东垣《脾胃论》指出了脾胃功能与肥胖之间的密切的联系,认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虚弱,则少食而肥。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了肥胖具有多湿、多痰且气盛于外而歉于内的特点,认为肥胖应从湿热及气虚两方面论治。宋.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肥人多血实气虚,胰理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可伴气滞血痰的特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读.非风》记载了肥人多气虚、多夜湿,易致气道不利,故多非风之证。清.陈士铎《石室秘录.肥治法》认为:“肥人多费,乃气虚也。”故治痰须补气兼消痰,并补命火,使气足则痰消。清吴本立在《女科切要》中记载:“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空塞之故也。”指出了肥胖与妇人疾病之间的联系。近代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肥胖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医学也对肥胖病的防治有了更深的认识。
[病因病机]
肥胖多内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 情志所伤、先天系赋等导致湿法提察内果,田着不行,形成肥胖。
1年老体弱 肥胖的发生与年龄有关。中年以后,人体的生理机能由致脾之运化功能受损。进一步发展,则导致超量水谷不能化为精微,遂变生膏脂,随郁气之流窜而停于筋膜腔隙,形成肥胖。
3.劳逸失调《素问. 宜明五气》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之说。伤气则气虚,伤肉则脾虚,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输布,水湿内停,形成肥胖。
4.先天禀赋阳热体质, 胃热偏盛,食欲亢进,食量过大,脾运不及,可致膏脂痰湿堆积,形成肥胖。
5.情志所伤七情内伤, 脏腑气机失调,水谷运化失司,水湿内停,痰湿聚积,亦成肥胖
肥胖的基本病机是胃强脾弱,酿生痰湿,导致气郁、血瘀、内热壅塞。阳明阳盛,胃强者易于化热,胃热消灼,使水谷腐熟过旺。脾为太阴之土,喜燥恶润,易受湿阻,乃生痰之源。胃纳太过,重滞脾土,-则酿生湿热,进而化生痰湿;二则损伤脾阳,脾失运化而生痰湿。痰湿阻碍气机而致气郁。痰湿、气郁均可壅郁生热。痰阻、气郁、内热可形成瘀血。
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本病为本虚标实之候。本虚多为脾肾气虚,或兼心肺气虚;标实为胃热、痰湿,痰湿常与气郁、瘀血、水湿相兼为病,故痰瘀互结、痰气交阻、痰饮水肿者常见。
临床病机之间的转化常见于三种情况。一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如肥胖早期阶段,胃强者过食肥甘,水谷精微超过机体的需要而化为痰湿,聚为膏脂,形成肥胖。但如长期饮食太过,加上痰湿郁遏,则可损伤脾胃,使脾阳不振、脾虚不运,也可导致胃失受纳,后天失养,正气渐耗,病性逐渐由实转虚,久则脾病及肾, 终致脾肾两虚。脾虚失于运化,痰湿内生,停于脏腑,阻于经络,气因湿阻,瘀因痰生,而致痰湿、气郁、瘀血相杂,从而转为以邪实为主之证,或正虚与邪实兼杂。二是病理产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如爽湿内停日久,阻滞气血的运行,可导致气滞或血瘀,而气滞、痰湿、瘀血日久,常可化热,转化为郁热、痰热、湿热或瘀热互结。三是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肥胖与消瘴等病证有关,极度肥胖者,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形体肥胖为主要表现。
2.起病缓慢,病程长,常伴有身体沉重、头晕乏力、行动迟缓,甚或动则喘促等症状。一旦形成肥胖,不易短时间内减轻体重。
3. 常有嗜食肥甘、缺乏运动的习惯,或有肥胖病的家族史。可因长期过重的精神压力以及不适当地服用药物诱发。
4.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易合并消渴、眩晕、中风等。
测量体重、身高、腰围、腹围、血压,进行血脂、血糖、血清胰岛素、黄体生成素、皮质醇、睾酮等检查,计算体重指数可反映身体肥胖程度,腰围或腰臀比可反映脂肪分布,必要时行CT或MRI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检查,也可通过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法、双能量X线吸收法测定体脂总量。
(二)鉴别诊断
1.水肿两者均形体肥胖 甚则臃肿。肥胖多因饮食不节、缺乏运动、先天嘉赋等原因引起,经治疗体重可减轻,但较慢。水肿多因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久病劳倦等导致,以颜面、四肢浮肿为主,严重者可见腹部胀满、全身皆肿。经治疗体重可迅速减轻并降至正常。
2.黄胖两者均有面部肥胖。 肥胖多由于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缺乏运动、情志所伤、先天禀赋等原因引起。黄胖则由肠道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黄胖、肿大为特征。
[辨证论治]
1.胃热火郁
临床表现:肥胖多食,消谷善饥,可有大便不爽,甚或干结,尿黄,或有口千口苦,喜饮水: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代表方:白虎汤合小承气汤。
白虎汤由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组成:小承气汤由大黄、积实、厚朴组成。前方清泄阳明胃腑郁热:后方通腑泄热,行气散结。若消谷善饥较重、口苦、嘈杂,加黄连:若口干多饮较重,加天花粉、葛根;若热盛耗气,症见疲乏、少力,加太子参,甚者可用西洋参。2.痰湿内盛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脆害胸满,可伴头晕,口干而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嗜食肥甘醇酒,喜卧懒动;舌质淡胖或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化痰利湿,理气消脂。
代表方:导痰汤合四苓散。
导痰汤由半夏、天南星、橘红、积实、获苓、炙甘草、生姜组成:四苓散由白术、扶苓、猪苓、泽泻组成。前方燥湿化痰和胃,理气开郁消痞:后方利水渗湿。 若湿邪偏盛,加苍术,意苡仁、赤小豆、防已、车前子:痰湿化热,症见心烦少寐、纳少便秘、舌红苔黄、 脉滑数,可加竹茹,浙贝母,黄芩、黄连、瓜萎仁等;痰湿郁久,重阳气机,以致疲瘀交阻,佯见舌暗或有瘀斑者,可酌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泽兰等。
3.气郁血瘀
临床表现:肥胖懒动,喜太息,胸闷胁满,面晦唇暗,肢端色泽不鲜,甚或青紫,可伴便干,失眠,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阳痿,女性月经不调、量少甚或闭经,经血色暗或有血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解郁,活血化瘀。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
本方由枳壳、柴胡、桃仁、当归、红花、川芎、牛膝、赤芍、生地黄、桔梗、甘草组成。本证易于化热,若舌苔偏黄,可加栀子、知母;兼见便干难排者,加三棱、莪术、大黄:若兼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阳接者,加水蛭、淫羊藿;月经稀少,加月季花、泽兰、益母草。
4.脾虚不运
临床表现: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痞闷,或有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更为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或便秘;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防已黄芪汤。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白术、山药、茯苓、莲子、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组成:防已黄芪汤由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前方健脾益气渗湿;后方益气健脾利水。若身体困重明显,加佩兰、广藿香;若浮肿明显,加泽泻、猪苓;若兼脘腹痞网,加半夏,或合用平胃散。
5.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易于疲劳,可见四肢不温,甚或四肢厥冷,喜食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益脾肾,温阳化气。
代表方: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由炮附子、桂枝、白术、获苓、生姜、白芍组成;苓桂术甘汤由获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前方温阳利水:后方健脾利湿,温阳化饮。若嗜热食而恶冷饮者,加炮姜:若气虚明显,乏力困倦者,加太子参、黄芪;若兼肢厥者,加干姜。
5月“科学”流言榜:刮风下雨传播新冠病毒?
人民网-科技频道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5月29日电(赵竹青)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每月科学流言榜,5月共有6条流言上榜。
1.刮风下雨对新冠病毒传播有加速作用
流言:
刮风会把病毒吹得到处都是,下雨会让病毒更快繁殖,都会加速新冠病毒的传播。
真相:
狂风不但不会加速新冠病毒的传播,还会使传播减慢。
大风的确会将病毒吹得到处都是,但不会将病毒都吹到同一个地方,只会将高浓度的病毒吹散。日前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病毒要附着在一些东西上来传播,最突出的就是通过飞沫,狂风中病毒很快就被稀释了,在空气里达不到一定浓度,病毒自然不会传播。
下雨也不会增加新冠病毒的传播风险。在潮湿的环境中,细菌可能会更快繁殖,但病毒和细菌不同,只能寄生在宿主体内繁殖,所以潮湿不会增加病毒数量。另外,病毒以极小的飞沫形式飘浮在空中,下雨后,这些细微的飞沫会附着在雨水中降到地上被冲刷走,这样就无法进入大家的口鼻导致感染了。也就是说,下雨不仅不会加速新冠病毒的传播,还可以降低空气中飘浮着的病毒的数量,降低感染风险。
2.夏天气温升高,新冠肺炎就会终结
流言:
新冠病毒怕热,随着气温升高,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就变弱了,可以不戴口罩了。
真相:
随着天气开始炎热,戴口罩也变得更加令人难受,但这并不是不戴口罩、放松警惕的理由。高温天气的确可以降低新冠肺炎的传播,但效果有限。
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评估研究所的主任克里斯托弗·默里表示,他们通过统计研究发现,温度每增加1℃,新冠病毒传播率就大约能降低2%。但光靠高温是不可能成功遏制病毒的。如处于夏季的南半球国家澳大利亚和地处热带、常年高温多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目前疫情依然严重。
隔离、保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等公共预防措施要比单纯的气温更有预防效果。千万不要因为天气闷热了就心存侥幸,随意不戴口罩。
3.老年人献血可以降血脂
流言:
老年人时常献一献血,可以降血脂。
真相:
按照相关专业机构的指导,适当献血不会对身体健康有害。但不能把献血作为降血脂的一个手段。
一个健康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约为 4000-5000 毫升。平时80%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流动,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20%的血液储存在肝、脾等脏器内,当失血或剧烈运动时,这些血液就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一个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左右。献血后储存的血液马上会补充上来,所以,献血不会减少循环血容量,也不会影响人的健康功能。
从理论上讲,献血抽掉了一部分血,在短期内血脂可能会略微下降。但实际上,我们的机体有自我调节能力,当血脂含量下降后,机体会很快产生血脂,因此即使献血后血脂在短期内略有下降,也很快会调整回原来的水平。
所以,把献血作为降低血脂的一个手段,不值得提倡。事实上,降血脂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除了健康饮食和合理运动外,就是遵医嘱服用降血脂药。
另外,我国《献血法》规定,年龄在18-55周岁,男性体重在50公斤以上,女性体重在45公斤以上,身体健康的公民都可以参加献血。由于饮食或营养吸收等方面原因,不主张老年人献血。
4.中国是唯一一个食盐强制加碘的大国
流言:
国外很少用碘盐,并且是自由选择而非强制,中国是唯一一个食盐强制加碘的大国。
真相:
碘缺乏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通过食物进行碘强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从1993年开始,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食盐全面加碘,即人吃的食用盐、动物饲料用盐、食品工业用盐都加碘。到2008年,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食盐碘强化政策,其中34个国家和地区实行食盐强制加碘,包括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印度。1993年到2013年,缺碘的国家和地区从110个减少到31个。
“国外碘盐少”、“国外不强制加碘”只是表象。这是因为各国的饮食结构不同,用盐习惯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碘强化策略。例如: 泰国和柬埔寨,由于平时最常用的咸味调料并不是盐而是鱼露,因此选择在鱼露里面加碘,因此没有碘盐;西方国家消费者的食盐摄入约75%来自加工食品,因此在加工食品特别是面包中进行碘强化是他们的流行做法。
各国的碘强化政策千差万别,但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实现全民充足碘营养。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决定了零售环节食盐加碘是覆盖面最大,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碘强化策略。
5. 虎门大桥振动是由于吊索钢丝断裂引发
流言:
广东虎门大桥桥面振动是因为大桥吊索钢丝断裂引发。
真相:
虎门大桥悬索桥振动主要原因是在特定风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桥梁涡振现象。
涡振,全称涡激振动,起因是风流过物体截面后,在物体背后产生周期性的漩涡脱落,由此产生对结构的周期性强迫力。涡振是一种限幅振动,不能无限发散。而且,因为长跨度桥梁的固有频率往往较低,涡振通常只会在风速不大的情况下发生。
虎门大桥采用的是流线型的断面设计,本身的风阻较小,发生涡振的概率也比较小。但由于近期虎门大桥在修吊杆和主缆,桥梁两边放置了临时挡墙(俗称“水马”)防止车撞,“水马”把桥上通风的部分堵住,形成了一堵墙,因而造成了涡振的现象。
6.孩子小时候胖没关系,长大了自然就瘦了
流言:
孩子小时候胖点没关系,长大了自然就会瘦了。
真相: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儿童超重、肥胖的全球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儿童期,肥胖不仅与哮喘、腺样体肥大、儿童糖尿病、儿童脂肪肝、中枢性性早熟等疾病密切相关,还可能会影响到成年后的身体健康。
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在13年的随访过程中,80%的肥胖儿童会发展为成人肥胖。因此,阻止儿童肥胖患病率的增长是我国公共卫生及临床医生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
事实上,不良的饮食习惯与儿童肥胖息息相关,如不吃早餐,零食及含糖饮料的频繁摄入和进食过快等。学龄儿童应注意三餐时间要相对固定,三餐要做到营养均衡,少油盐调料等;足量喝水,不喝含糖饮料,多喝白开水;不暴饮暴食,因为暴饮暴食可能增加儿童消化系统负担,造成热量堆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超重和肥胖的情况呢?可以初步通过儿童的BMI进行简单的评估。BMI(Body M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BMI计算公式: BMI = 体重(Kg) / 身高的平方(m2),例如:一个52Kg的人,身高是1.55m,则BMI为:52(Kg)/1.55的平方(m2)= 21.6。同时参照《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进行评估。如果孩子属于超重、肥胖的范畴,需尽早到医院进行评估是否存在其他肥胖合并症的情况,同时制定有效的饮食及运动策略防止肥胖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