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线肥胖(中性线作用)
欧洲提出肥胖诊断新指标:腰围超过身高一半也考虑肥胖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诗瑜)诊断是否肥胖,光看BMI(体重指数,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是不够的。7月5日,欧洲肥胖研究协会(EASO)在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表了成人肥胖症的诊断、分期和管理的新框架研究,表示腹部(内脏)脂肪堆积与发生心脏代谢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有关,明确提出了“腰高比”的测量标准,即对于BMI≥25、腰高比>0.5、存在医学、功能或心理障碍或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进行肥胖管理。
依照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此前的诊断指标,BMI在25到30之间属于超重人群,尚未达到肥胖的诊断标准。
“腰高比>0.5意味着身高180厘米的人腰围超过90厘米,身高160厘米的人腰围超过80厘米,这个数据有助于普通人群进行腹部脂肪的自测。”7月9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病外科(减重中心)主任医师王存川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肥胖的诊断需要考虑多维度的复杂因素,这次纳入了腰高比、功能或心理障碍等诊断标准是为了让大众更加重视肥胖,实现早诊早治。
BMI也即体重指数,是目前普遍用于评价胖瘦程度的指标。7月9日,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李强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除了体重指数外,临床的肥胖诊断中,还会考虑理想体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腰围(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考虑为中性肥胖)、腰臀比(男性超过0.9,女性超过0.85,考虑为中性肥胖)等,更科学的诊断需要通过CT、核磁等手段辅助诊断。
“腰高比反映的是内脏脂肪的堆积,而心血管事件的增加很大程度是内脏脂肪的堆积带来的。”李强介绍,在减重时首先考虑减少内脏脂肪,而腰高比的概念可以让大众更加简便地进行自测,如果腰围超过了身高的一半,要警惕内脏脂肪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身体负担。
事实上,国内外开展的许多研究也聚焦了腹部脂肪增加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巴西与英国的研究发现,腰高比在0.45-0.50区间时,已临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阈值。我国的研究也发现,腰高比每增加0.1,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8.6%,女性增幅也达6%。
王存川表示,部分人群的BMI值未达到肥胖级别,但四肢纤细、肚子很大,意味着腰高比可能超标了,这种人群有更大的代谢疾病风险。此次肥胖诊断还纳入了心理性问题、功能性问题,如对肥胖的过度担忧、因肥胖焦虑得睡不着觉等都可以纳入肥胖诊断的考虑范畴。
王存川介绍,腹型肥胖一直是临床肥胖诊断中重要的参考指标,此次腰高比的提出让指标有了明确的数据概念,对于后续国内的肥胖标准细化也有进一步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Souza APA, Rodrigues PRM, Muraro AP, et al. Cut-off points of anthropometric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Brazilian population: National Health Survey, 2013. Public Health Nutr. 2019;22(12):2147-2154.Cancer Nanotechnology .2021,003
2. Gibson S, Ashwell M. A simple cut-off for waist-to-height ratio (0·5) can act as an indicator for cardiometabolic risk: recent data from adults in the Health Survey for England. Br J Nutr. 2020;123(6):681-690.
3. Zhang S, Fu X, Du Z, etal. Is waist-to-height ratio the best predictive indica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in hypertensive adults? A cohort study.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22;22(1):214. Published 2022 May 11. doi:10.1186/s12872-022-02646-1
4. Shen S, Lu Y, Qi H, etal. Waist-to-height ratio is an effective indicator for comprehensi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ciRep. 2017;7:43046. Published 2017 Feb 21. doi:10.1038/srep43046
肥胖炎症与中性粒细胞
在肥胖中,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最丰富的白细胞,是第一个浸润脂肪组织的免疫细胞,招募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因此它也是肥胖相关炎症的重要调节因子。
最早的炎症浸润特征
在脂肪细胞功能障碍的早期阶段,中性粒细胞渗入脂肪组织可以作为最初的炎症反应的特征。脂肪组织的慢性低度炎症则进一步导致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因此,肥胖炎症中的循环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呈激活状态。
炎症状态下的脂肪组织能够产生水平升高的炎症介质,如TNF-α、IL-1β、IL-6和IL-8,导致中性粒细胞从骨髓释放到外周循环,并且从内皮细胞壁脱边际,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一旦进入脂肪组织,中性粒细胞可以通过释放CXCL2来募集更多的血液中性粒细胞。此外,人脂肪细胞中的脂质可以诱导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迁移,以及其他细胞因子的分泌。
肥胖个体的中性粒细胞受到NF-κB信号通路以及更高的ROS和促炎细胞因子生成水平的刺激,呈现激活表型。表现为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浓度升高,CD66b表达增加。
脂肪组织还产生瘦素。瘦素不仅促进造血,还可以刺激中性粒细胞的氧化爆发,诱导趋化作用,通过其受体激活NF-κB途径并抑制细胞凋亡。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
由于肥胖中的循环中性粒细胞生成、数量增加和激活,在患者中就体现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消瘦患者。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和浸润性脂肪组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内皮细胞中也呈升高水平。
因此,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这一简单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将肥胖反应和全身性炎症联系起来。NLR反映了各种病理条件下先天(中性粒细胞)和获得性(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NLR也与较高的血浆CRP浓度相关。
肥胖与高NLR之间存在显著关联。高NLR和高BMI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也最差。NLR值被发现与腹部肥胖的程度显著相关。超重人群中较高的NLR可能反映了这一人群中尚未造成明显症状、但已经存在的亚临床炎症。
中性粒细胞加重炎症和并发症
中性粒细胞通过中性粒细胞上的整合素CD11b与脂肪细胞上的ICAM-1结合而与脂肪细胞相互作用。(参考内容:肥胖环境中的免疫细胞)
这种相互作用激活中性粒细胞,并通过NF-κB和炎症小体NLRP3途径诱导其产生IL-1β,从而和TNF-α一起后续激活巨噬细胞。在高脂饮食小鼠的脂肪组织中,IL-1β和NLRP3mRNA水平与体重和肥胖呈正相关。
脂肪细胞脂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也可以吸引中性粒细胞,并刺激他们产生更多的IL-1β。
中性粒细胞还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这会损害脂肪组织的能量消耗,并通过降解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来促进胰岛素抵抗。
中性粒细胞还产生弹性蛋白酶(NE),这会损害脂肪组织的能量消耗,并直接激活巨噬细胞。
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释放天青素、IL-37、组织蛋白酶G、蛋白酶3(PR3)和人中性粒细胞多肽1-3等来招募单核细胞进入炎症脂肪组织中。
Cells
理论上,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不仅能促进炎症加剧,应该也加强了更多的其他免疫功能。但实际上,在数量相似的情况下,肥胖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力似乎反而减弱,肥胖者的中性粒细胞的激活状态不能转化为更有效的抗菌功能。换句话说,肥胖者生理脆弱、感染和死亡的风险比正常体重的人更高。
中性粒细胞在2类糖尿病中的表现
1型糖尿病
T1D患者的循环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这也被认为是T1D的标志。相对地,T1D患者的胰腺中存在中性粒细胞,而T2D患者或非糖尿病对照组则不存在。
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主要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疾病早期就显著渗入胰腺组织中。巨噬细胞和β细胞产生趋化因子CXCL1和CXCL2,进而将表达CXCR2的中性粒细胞招募到胰腺。因此,中性粒细胞是参与T1D发育早期的重要细胞。
Cells
某些中性粒细胞缺陷是T1D的特殊特征,而不是一般的糖依赖性缺陷。例如,在体外实验中显示,T1D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能力受到损害,而T2D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迁移没有受到影响。这种功能缺陷与CD62L的表达有关,但与高血糖浓度无关。
2型糖尿病
相对地,T2D与肥胖引起的慢性全身炎症有关。
TNF-α是一种反复被认为与T2D有关的细胞因子。T2D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在脂多糖刺激下分泌更多的IL-6和TNF-α,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血糖浓度。
与健康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相比,T2D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表现出较低的吞噬活性、较低的ROS产生和较低的趋化能力。
中性粒细胞还可以释放参与细胞间通讯的微泡。喂食高脂饮食的小鼠,中性粒细胞微泡浓度增加。这些微泡也聚集在动脉的某些区域,促进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小结
炎症与肥胖是密不可分的(参考内容:炎症与肥胖,密不可分)。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IL-1β进一步促进全身性的炎症,并通过和脂肪细胞的多种串扰以诱导巨噬细胞启动慢性炎症。
也因此,中性粒细胞在肥胖环境和糖尿病等相关并发疾病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
参考文献:
1.Uribe-Querol, E.; Rosales, C. Neutrophils Actively Contribute to Obesity-Associated Inflammation and Pathological Complications. Cells 2022, 11, 1883. https://doi.org/10.3390/cells11121883
2.Watanabe Y,et al. Bidirectional crosstalk between neutrophils and adipocytes promotes adipose tissue inflammation. FASEB J. 2019 Nov;33(11):11821-11835. doi: 10.1096/fj.201900477RR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血常规不会看结果?只需要看懂这3类数据就足够了
在医院,有一项检查就是种神奇的存在——不管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咳嗽、喉咙痛、发烧、头昏、肚子痛、腰痛、脚痛……都需要做,这项检查就是“血常规检查”。
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了解为什么要做血常规检查,也看不懂报告,看到报告里有升降的箭头,就开始乱怀疑。那血常规检查到底如何看呢?
血常规主要关注血液里面细胞的各种变化,不仅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与血液相关的疾病,更多的是帮助医生诊断是不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细胞变化。比如,感冒了到底是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通过血常规检查就能很快找到原因,医生才能对症下药。
血常规报告只需要看懂这3类就够了
不管是抽血还是大小便的检验报告,一般都有个正常的参考值范围,当你的血液在检测时这一项显示超过或者降低,在报告上就会出现↑↓,有的人超标或者降低的值就只多(少)一点点都没有大碍。但是,如果已经出现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就可能是疾病早期的提示。
第一类: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
增多参考值:成年男性红细胞>6.0x10^12/L 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x10^12/L 血红蛋白>160g/L。
1、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增多
① 相对性增多,说明血容量减少,在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时会有。
② 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又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其中继发性是血液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导致的,跟心、肺疾病,或某些肿瘤、肾脏疾病有关系。如果是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则是血液肿瘤的一种表现。
2、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减少
①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女性在妊娠中、晚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多,血液被稀释。这些都是正常情况。
② 病理性减少,因为生病而导致贫血,最重要的是要找出贫血的原因。
第二类:白细胞的数量
增多:成人白细胞总数>10x10^9/L;减少:成人白细胞总数<4x10^9/L。
在血常规报告中,白细胞底下有好几个数据,但因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所以这一块主要关注“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数量”这两个数值就行了。
1、中性粒细胞增多
同样有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两种情况。其中生理性增多是正常的,比如,中性粒细胞下午就比早上数量要多,在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者特别冷的时候,都可以让中性粒细胞短暂升高。
但病理性增多就比较麻烦了,在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肿瘤等情况下,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另外,抽烟的人和肥胖的人都会有轻度的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中性粒细胞减少(<2.0x10^9/L)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减少。
此外 ,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苯、铅、汞等化学物质,以及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物等都可能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会让一些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
3、淋巴细胞增多
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腺病毒等感染,以及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
②血液系统肿瘤:原发性骨髓疾病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毛细胞白血病,部分淋巴瘤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
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④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
⑤艾滋病毒感染、吸烟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引起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
4、淋巴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等情况。
第三类、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增多有发生血栓的风险,而血小板减少则有出血的风险。
1、血小板增多(>400x10^9/L)
原发性增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骨髓增殖性肿瘤,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等。而反应性增多则可能跟急性感染、炎症和缺铁性贫血等原因有关系。
2、血小板减少 (<100x10^9/L)
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感染、药物性抑制、放射性损伤等。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上呼吸道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
注意:当血小板计数≥1000.0×10^9/L,或者血小板计数≤30.0×10^9/L时,必须马上去医院急诊科就诊。
来源 | 健康时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