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音性肥胖(外周型肥胖是什么意思)
肥胖席卷中国 英媒:西式快餐带坏饮食习惯
英国《卫报》网站11月24日刊登《中国的肥胖流行病:教孩子们“吃掉彩虹”》一文,作者为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组织项目负责人露西·罗(音)。作者认为,是西方事物和快餐的引入使人们的习惯发生了急剧转变:食品的味道正在加重,所有东西都必须加量,这意味着每个人的饮食里都含有更多盐、更多糖、更多脂肪。文章全文如下:
中国城镇化同摄食量增加和肥胖问题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肥胖正变成一种越来越严重的流行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秘书长许樟荣医生称,中国糖尿病骤增不仅是一项健康威胁,而且是一项经济威胁,它可能令中国的医疗体系破产。
他说,中国需要将其关注焦点由糖尿病治疗转向预防。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超重或肥胖的中国孩子比例由5%飙升到了20%,这一比例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无疑出现了爆炸式增长。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我们活动量越来越少的生活方式,再加上高度加工的快餐的引入和人们对西方事物的渴望。
独生子女政策意味着,一整代的孩子作为备受父母以及祖父母、外祖父母宠爱的唯一孩子长大,他们在决定家庭购买内容方面拥有很大的发言权。令这个问题更复杂的是,这一代父母是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长大的。我记得我的母亲曾向我讲述她年轻时候的故事——他们当时实在太穷,每隔几个月才能吃一份猪肉。现在,拥有两三处投资产业的中国家庭并不罕见。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一些人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当然想把这些财富给予他们的孩子。他们想把他们不曾拥有的一切都给孩子,所以,如果他们的孩子想要吃麦当劳,如果他们买得起,那为什么不让孩子吃呢?这是一种爱的表现。中国人喜欢用食物来表示他们的爱。
然而,是西方事物和快餐的引入使人们的习惯发生了急剧转变。肯德基在这里是第一大餐饮连锁店,有很多中国连锁餐厅也不健康。食品的味道正在加重,所有东西都必须加量,这意味着每个人的饮食里都含有更多盐、更多糖、更多脂肪。
我们“新食尚”项目的想法是由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组织(聚思)提出的,这个组织致力于寻找加速绿色中国建设的“穴位”。我们意识到,食物是吸引人们参与可持续性问题的一个很好方式。我们的食物系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驱动力,并且我们意识到,食物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食物是吸引人们参与可持续性问题并传达有关个人和地球福祉的讯息的一种很好方式。
“新食尚”是一个行为改变项目。它背后的理念是,选取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和微量营养元素等复杂话题,将它们转化为一种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语言。例如,我们制定的容易让人记住的主题之一是“每天吃掉一道彩虹”,因为如果你每天吃各种颜色的食物,那么你就会获得你需要的所有微量营养元素。
我们专门针对年幼的城镇孩子,因为他们是新兴的中产阶级。在人们年纪小的时候向他们灌输健康的习惯与在他们成年后试图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不健康习惯比起来要容易得多。
这个项目基于“玩耍教育”,这对目前这里的教育体系来说是一种不同的创新性教育方式。基本上,现在的教育体系是让老师站在前面,讲上一整节课,这颇具说教性。因此,我们的课程格外受欢迎,孩子们很喜欢。有父母告诉我们,他们发现孩子在上完课一周后还在唱课上那些歌,这说明我们的方式取得了效果。
我们目前正在少数学校进行项目试点,希望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在全国范围推广这个项目,让我们的内容成为对中国所有学校开放的资源。
另外,我们还在与学校餐厅和当地厨师合作重新制定他们的食谱,以便让孩子们可以在午餐的餐盘里看到他们在课上学到的所有东西。我们宣传很多绿叶蔬菜含有钙,豆类和豆腐含有蛋白质——中国有上百种豆腐。
我们遇到了一些挑战,因为父母们在孩子应该喝多少牛奶、吃多少肉方面怀有根深蒂固的误解。我们不能告诉他们他们错了,所以我们不得不努力采取迂回策略,希望他们能及时意识到问题。很多父母还说,我们不是素食主义者,我们不能不吃肉。有关对话变得相当极端——你要么吃肉,要么不吃。所以我们谈论更多的是做更聪明的消费者,找到一个中间地带。我们并不是说不吃肉,只是如何更聪明地吃肉。你可以不吃一块牛排,而是吃三顿使用同等肉量的炒菜。有意思的是,这些是更传统的中国菜,它们碰巧对你和对这个星球都更好。
事情的另外一方面是我们与之竞争的食品行业。他们拥有强大的市场营销力量。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子正被有关不健康食品的信息“轰炸”。这显然收到了效果,看看这一代人的肥胖率吧!我们需要知道,健康平衡的饮食对我们有利,对我们的星球也有利。
吃得多,活动少!调查:韩30多岁男性肥胖率达五成
中新网10月29日电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根据韩国保健福利部和疾病管理本部发布的《2018年国民健康营养调查》报告显示,韩国30多岁男性中,约有一半的人都患有肥胖症状。
据调查显示,韩国19岁以上的肥胖人口从1998年的26%上升到2018年的34.7%,20年间出现了大幅上升。尤其是男性的肥胖率同期从25.1%上升到了42.8%,而女性则从26.2%小幅下降到了25.5%。
疾病管理本部健康营养调查科长吴京媛(音)表示,“人们吃的比以前多,身体活动却比以前少,因此肥胖比例出现了大幅上升”。
调查显示,韩国男性平均每日摄入的能量从20年前的2153卡路里增加到了2302卡路里,女性则从1729卡路里下降到1661卡路里;脂肪摄取量从40.1克增加到去年的49.5克,其中男性的摄取量增加11.5克,女性的摄取量则减少了6.7克。吴京媛表示,“这是动物性食品的摄取量增加所致”。期间,韩国人的肉类摄取量从68克(1998年)增加到130克(2018年),增加了近一倍。
英媒:更多中国民众变胖,这迅速成为问题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6月14日文章,原题:中国变化的饮食为何令公众健康“腹痛”在上海,61%的人疫情前至少每周外出就餐一次,如今这种趋势可能恢复。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林旭(音)说:“在上海,每转过一个街角就能看到火锅店、烧烤店和奶茶店。”这些场所标志着中国中产群体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享受着收入增长,但也有人将这视为公众健康问题征兆。林说这些店的许多食物都含有消费者未必意识到的大量脂肪、糖和盐。
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国人的饮食模式愈加西化,精制谷物和肉类消费增加。这迅速成为问题,更多中国民众变得更胖更易受“富裕世界”健康问题影响。“没有任何中低收入国家经历过中国正经历的事,”北卡罗来纳大学营养研究员波普金说,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糖尿病发病率低于1%,如今超过12%。
1982年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的全国营养调查发现,中国成年人的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为12%,到2015年增至35%,比美国仅低大约1个百分点。多种慢性病与膳食脂肪摄入有关,包括肥胖、心脏病和癌症等。林说:“不健康食品的广泛供应,加上中国日益便利的送餐服务,加剧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与饮食有关的健康问题。”这种变化正造成损失,2020年中国超过50%的成年人和近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若缺乏有效干预,2030年该比例可能分别超过65%和30%。中国人的盐摄入量也位居世界最高行列。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公共卫生研究员莫妮可·陈说:“如今人们可轻松订购外卖,这导致更多的盐和能量摄入。”她的研究表明,只要中国人均每日减少1克盐摄入量,到2030年就有可能防止近9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面对与饮食相关的疾病增多,中国出台多项战略计划与政策。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员阎丽静(音)认为政府对居民健康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黄季焜说:“中国有句俗话‘先吃饱再吃好’,一步步来。”(作者Yvaine Ye等,丁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