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研究员(肥胖研究的突破)
年仅38岁!985高校一特聘研究员因病去世,科研人员要关注身体健康
近日,四川大学生科院发布讣告,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席祯翔研究员于2022年6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38岁。
今年6月11日,席祯翔课题组还在系统发育领域国际知名传统杂志Systematic Biology(IF2021=15.7) 在线发表了题为Species tree estimation and the impact of gene loss following whole-genome duplication 的研究论文,揭示基因组加倍如何影响物种树的构建及其应对方法。
一切都太突然了,让人痛心!
讣 告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席祯翔研究员于2022年6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38岁。席祯翔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2016年回到四川大学工作。席祯翔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进化与系统发育构建方法研究,曾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和教育部相关经费的支持,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青年人才。我们为席祯翔研究员的离去感到无限惋惜和悲痛。
特此讣告!
据官网介绍,席祯翔:
2002/09-2006/07 四川大学 生物科学,学士
2004/09-2005/06 华盛顿大学 生物学,交换生
2006/09-2012/10 哈佛大学 生物学,博士
2013/01-2015/12 哈佛大学 博士后
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包括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植物物种的进化历史;寻找寄生植物基因组和转录组中可能存在的水平转移基因;利用基于多物种溯祖模型的分析方法,构建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物种进化树。
四川大学席祯翔课题组长期开展系统发育构建方法的探讨和建立,也开展重要类群的基因组系统发育重建等工作,在 Systematic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PNAS, Current Biology等杂志上以通讯联系人或第一作者发表了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
追求科研成果的同时
也要关注身体健康
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们都觉得十分痛心。优秀的青年学者离世。他们本该正处于学术成果的爆发期,本应在科研上有更大的建树。而往往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与科研的劳累脱不开关系。
为了个人和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做到:
树立健康的工作观和价值观
读书读到博士,大家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承载着自己和家人的期望,伴随着同样优秀的“同侪压力”,再加上现实工作压力和社会舆论对成功的宣扬,有很多科研人都习惯性地透支身体只为赶上自己心中那些目标。可是要知道,科研和学术是一项终身事业,不该废寝忘食,而应当循序渐进。
养成健康的生活和运动习惯
201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研究生物钟及其内在原理的三位科学家。其研究成果发现:昼夜节律的紊乱,与肥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都有很大的关联。
因此,规律作息、按时吃饭,好好睡觉对我们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工作持续一段时间后做一下拉伸,每天坚持一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既可以提升身体素质,还能缓解工作压力,何乐而不为。
希望奋斗在路上的科研人们可以呵护好自己的身体。
编辑:储舒婷
综合:募格学术、四川大学生科院、科研大匠等
澳媒:肥胖会传染?研究表示肥胖具有社会传染性
中新网1月25日电 澳洲新闻网刊发编译文章称,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周围有一群胖子,那他很有可能也会走上肥胖之路。这项研究将对医生治疗肥胖症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即治疗超重的父母是长期帮助孩子的有效途径。
资料图:一个身材较胖的人。
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研究发现,肥胖是存在“社会传染性”,这种传染可以通过模仿和从众行为,达到思想和行为模式的传播。
对此,研究人员调查了3140个军人家庭,他们根据军队需要分配到社区。研究发现,被送到肥胖率较高地方的军人,他们长胖的机率就更高。而他们在那里呆的时间越长,肥胖就越严重。
“我们有点惊讶,”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达塔尔(Ashlesha Datar)博士解释道,“传统上,我们认为建筑环境才是影响因素,或者人们选择一种环境来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但调查结果显示,肥胖与社区的关系依然密切。”
在美国的一些州,大约37.7%的成年人患有肥胖症。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情况,这里成年人的肥胖比例为27.5%,35.3%超重。
悉尼大学儿童研究肥胖研究员鲍尔(Louise Baur)教授表示,澳大利亚需要更多地关注生活环境对肥胖的影响,通过“增加新鲜健康食品的供应”和“让社区居民多行走”等方式,来平衡社会环境。
环境不同,健康方面的差异似乎也很大。澳大利亚成年人如果居住在次发达地区(68.8%)而不是城市(60.1%),则更有可能肥胖。而最近研究发现,居住在富裕的悉尼城区,人们的肥胖率要比那些不富裕的人低得多。
儿童也会受到这种差异的左右,56%居住在远外郊地区的儿童超重或肥胖,而在主要城市,这一比例为25%。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达塔尔博士认为,“传染”往两个方向发展,即健康和不健康的方向。“在旧金山,每个人都会骑自行车,这也是社会传染。”
这些针对肥胖的研究,可能会对医生治疗肥胖症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有一篇文章已经指出,研究支持了这样一种理论,即帮助父母摆脱超重的状态,是长期帮助孩子的有效途径。
鲍尔教授称,这已不是一种新方法。“父母影响孩子,研究表明,如果家庭中的母亲减肥,那么孩子就更有可能不会超重。”
加拿大对比实验:体重超标或肥胖人群每天一个苹果有助抗炎
来源:生命时报
俗话说:“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经常吃苹果有诸多健康好处。《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刊登加拿大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体重超标或肥胖人群每天吃苹果有助于减少体内炎症,降低心血管疾病等与炎症密切相关的疾病发病率。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人类健康与营养科学系研究员林赛·罗宾逊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参试者展开一项为期6周的对比试验。参试者平均45.4岁,平均体重指数(BMI)33.4。研究人员将参试者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最初两周,所有参试者避免摄入富含多酚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和饮料。之后,甲组参试者除了正常饮食,每天吃3个嘎啦苹果(可食用部分约为200克),乙组不吃苹果。所有参试者在6周的研究期内限制多酚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研究人员分别于6周前和6周后采集参试者空腹血样,分析血浆生物标志物。对比结果显示,甲组参试者饮食中增加苹果6周后,其空腹C反应蛋白、白介素-6(IL-6)和脂多糖结合蛋白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分别比不吃苹果的乙组参试者降低17%、12.4%和20.7%。另外,吃苹果还使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的白介素-6和白介素-17分别降低28.3%和11%,使血浆总抗氧化能力增强9.6%。不过,新研究结果也显示,吃苹果没有减肥作用,对血糖、胰岛素、血压和血脂等心血管风险指标没有改善作用。
罗宾逊博士表示,新研究结果表明,肥胖超重人群每天吃苹果,是减轻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炎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徐 澄)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