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男内脏型肥胖(内脏型肥胖的判定标准)

妙手医生 0
文章目录:

\u0026#34;腹型肥胖\u0026#34;或致命,腰围越粗患癌风险就越大,海吃海喝的你快自测

"腹型肥胖"或致命,腰围越粗患癌风险就越大,海吃海喝的你快自测

我们口中常说的"将军肚""游泳圈"其实就是腹型肥胖,腹型肥胖又称为内脏型肥胖、中心性肥胖,过多的脂肪不仅堆积在皮下,更重要的是堆积在内脏,内脏脂肪堆积的腹型肥胖危害很大。

"内脏肥胖"的另一典型症状是脂肪肝,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具有低龄化发病趋势。据统计,每年节日前后是发病高峰。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内脏脂肪游离入门静脉,会直接对肝脏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脂类代谢异常。

另一方面,许多人节前节后忙于应酬,吃多了又少动,能量消耗少,增加的全部营养物质就跑到肝脏内储存起来,成了"大仓库",脂肪肝当然发生。

除此之外,腹型肥胖还会诱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类疾病,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根据美国CDC的最新报告显示,腹型肥胖是脑膜瘤、多发性骨髓瘤、食管腺癌、甲状腺癌、绝经后乳腺癌、胆囊癌、胃癌、肝癌、胰腺癌、肾癌、卵巢癌、子宫癌和结肠直肠癌的重要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腰围每增加11厘米和肥胖相关的十种癌症(比如肾癌肝癌)增加 13%,大肠癌的风险增加22%。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腹型肥胖?腰围/臀围判断腹型肥胖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以腰围男性≥102cm,女性≥88 cm。

或腰围/臀围:男性>1.0,女性>0.9时为内脏型肥胖,即腹型肥胖。

当你站立时,量腰围和臀围的尺寸,臀围以臀部最大处为准,然后用腰围尺寸除以臀围尺寸,得出腰臀比。

如果某人的腰围是79厘米,臀围是92厘米,那他的腰臀比便是0.86。男子腰臀比的上限是0.85至0.9,女子为0.75至0.8,超过这个范围就可以定义为腹型肥胖。

腰围测量方法

测量腰、臀围的方法如下:测量工具为无弹性卷尺,穿薄形的紧身衣裤进行测量。测量时,卷尺紧紧地贴在皮肤上,但不能陷入皮肤,测量数据应精确到毫米。

测量腰围时,把卷尺放置于肚脐水平处,在呼气结束时测量;测量臀围时,把卷尺放在臀部的最大周长处。完成测量后,用腰围数据除以臀围数据,得出腰臀围比例,用以评定腰臀围比例等级。

测量的原理

过多的腹部脂肪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是直接相关的。

腹部有大量脂肪堆积的人腰臀围比例高,他们比腰臀围比例低的人更容易患代谢综合征,引发心血管病的危险。男人容易长腰腹,女人容易长臀部,这是个常见的生理现象。

当男人的腰围增加到2尺8寸,即93公分以上,女人的腰围长到2尺4寸,即80公分以上时,就要意识到腰腹部脂肪过于肥厚,使身体的负担加重,对心脏的压力增大,是个临界信号,要引起重视。

怎么预防"腹部肥胖"?1、锻炼

人是动物,必须要锻炼,有氧运动是对人体最受益,像游泳、慢跑运动对于减掉内脏脂肪效果显著。

据调查快步走可以提升体内脂肪的激素含量,所消耗掉的内脏脂肪比慢走要多47%。每次运动至少要45分钟。

2、饮食

平时可多食用膳食纤维。因为膳食纤维,具有吸水作用,吸水后体积增大,从而产生饱腹感而减少能量摄入。摄入的热能减少,在肠道内营养的消化吸收也下降,最终使体内脂肪消耗而起减肥作用。

杜绝暴饮暴食、偏食肉类、贪食甜点、长期大量饮酒抽烟,以此减少脂肪的摄入,避免脂肪在内脏的堆积。

3、呼吸

人体存在3种呼吸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

腹式呼吸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心、肺细胞的功能,增大肺活量,加强心脏功能,还对消除腹部脂肪、排除腹部废物,改善腹部血液循环,促进腹部及盆腔脏器的生命活动等皆有重要意义。

关注@妙手医生随时问医

更多阅读

你哪个部位胖?请对号入座

减肥请注意!体重指数多少算肥胖?全新BVI已推出,2个月高效瘦身

导致肥胖的真凶:肠胃中脂肪酶,减肥从源头抓起

世界防治肥胖日丨今天,解剖一个胖子的内脏给你看

说到「胖」,你会联想到什么?臃肿的身躯、撑大了的五官、腹部的“游泳圈”……
可你知道一个胖子身体内的样子吗?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带你看清肥胖者的体内究竟长啥样,并列出一份科学管理体重清单。

受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 李光伟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中心主任 王存川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主任、体医融合运动处方专家 韩铁光

“解剖”一个肥胖者的内脏

肥胖者的体内究竟是啥样?

脂肪

厚度可达13公分

皮下脂肪多且厚,在外科手术中,往往要切得很深才能触及患处,外科医生甚至遇到过脂肪厚度高达13公分的患者。通常,瘦子器官比较明显,而胖人器官会隐藏在黄色脂肪里,难以发现,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

心肺

一坨软肉

健康人的心脏是紧实饱满的,像一个水泵,如拳头大小。但肥胖者的心肺则是软塌塌的一坨肉,用手一挤,有很多水。

因胖人体内储存脂肪的“仓库”已满,脂肪就会存储到心肌细胞间,影响其功能。当心脏不堪重负时,则会出现心力衰竭。

肝脏

肥大松弛

肥胖使肝脏变得更大、更松弛且“伤痕累累”。人摄取动物脂肪后,要转变成自己的脂肪。过度摄入的脂肪就要经过肝脏来处理,致使肝脏负担很大。无法及时处理后,就会形成脂肪肝,继而转变为肝硬化,严重会导致肝癌。

肾脏

表面坑坑洼洼

肾脏外面一般都有脂肪包裹,起到保护作用,健康人也有,而肥胖者的脂肪格外厚,且肾表面有很多瘢痕,坑坑洼洼,像疤一样。

血管

根本找不到

胖人的血管会被多余的脂肪包裹着,不仅手术时不好找,术后还容易感染,引起并发症。

此外,由于心脏必须为多余脂肪组织提供更多的血氧,动脉中脂肪堆积越多,动脉功能就越差,血管壁增厚,血流减少,进而增加血栓和全身血液循环恶化风险。

BBC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解剖肥胖》,片中两个医生解剖了一具“过度”肥胖的女性尸体,60岁,体重107公斤,不嗜酒,死于心脏病。影片直观展现了肥胖者体内长啥样。

肥胖从头伤到脚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症」列为一种疾病。

根据目前研究,有50余种疾病与肥胖有关,而这些疾病本身带来的影响及其治疗过程可能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呼吸系统

肥胖患者的脂肪堆积可能会导致咽壁肥厚、软腭肥大、咽腔狭小,使其易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此外,有研究发现,肥胖可以导致哮喘严重程度升高、药物控制欠佳,以及肺功能异常更加明显。

消化系统

若肥胖者腹部堆积过多脂肪,腹腔压力加大,就易使胃部胃酸及内容物出现反流。同时,由于多余脂肪无法通过肝脏代谢、转运出去,就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形成。

循环系统

肥胖者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加,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减弱,进而诱发高血压。再加上肥胖者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量均比正常人高,从而加重心脏负荷,增加了心脑血管病风险。

内分泌系统

脂肪细胞会随着其体积的增大而逐渐具有胰岛素抵抗性,导致血糖调节过程失衡,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

另外,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还会影响激素水平,间接地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肥胖女性雄激素分泌增多、雌激素减少,影响卵巢发育,造成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等问题。

泌尿系统

肥胖患者,尤其是肥胖女性,容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运动系统

由于肥胖患者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比常人负重更多,所以关节磨损问题严重,更易发骨关节炎。

“健康的胖子”不存在

有一些人心存侥幸,虽体型肥胖,但是自认为平时有足够的运动量,疾病不会找上来,事实上“健康的胖子”是不存在的。

《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刊登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分别评估了不同体重指数(BMI)和体育运动水平与主要脑血管疾病(CVD)风险因素之间的联合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可以减轻超重/肥胖对CVD风险的不利影响,但过重的体重本身与主要风险因素的患病率显著增加有关。与体重正常的不运动参与者相比,“灵活的胖子”,即运动但肥胖的个体患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几率分别高出约2倍、5倍和4倍。

运动不能完全抵消超重和肥胖对心脏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别指望做“健康的胖子”了,还是减肥和运动双管齐下吧。

老中青如何科学减重?

不同年龄段人群,减重侧重点不同:

中青年

调整饮食,控制腰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国人半数肥胖为中心型肥胖,也就是腰粗肚肥。

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在我国,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80厘米,就算中心型肥胖。

  • 饮食尽量遵循“早餐饱、中餐好、晚餐少”的原则,不要早餐对付、午餐点外卖、晚餐大吃大喝。
  • 办公室、客厅等随手可及的地方,不要放高热量的零食,替换为坚果、酸奶等。
  • 少点外卖,尽量自备午餐,烹调以蒸、白灼、炖、凉拌为主,少放油盐糖。
  • 避免久坐多做瘦腰收腹的健身动作,如平板支撑、仰卧腰部扭转、静态或动态臀桥等;上班间隙可练习下蹲、侧抬腿等;跑步适合大多数人,一周3~5次,每次至少30分钟为宜。

老年人

适度运动,增加肌肉

身形消瘦的老人:适度运动,有助增强肌肉活力,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量较小,方便开展易坚持,可每天锻炼1~2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以轻微出汗为宜。

过度肥胖的老人:尤其是有“三高”等慢性病的老人,应适当减重。

除运动外,要在饮食上加以改善。少量多餐,每日4~5餐,每餐七分饱;每天吃一颗鸡蛋、喝一杯牛奶,吃一两鱼虾、摄入一两禽肉,再加上一至二两豆制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谷物、杂豆和薯类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比如红薯、土豆、山芋、芸豆等,注意粗细粮的搭配。▲

本期编辑:邓玉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为什么有的人“长得不显胖”,内脏脂肪却超了标?

每每说起脂肪超标的问题,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体型肥硕、膀大腰圆的形象。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么一些令人羡慕嫉妒恨的人,他们“长得不显胖”,甚至“无论怎么吃都不会胖”。

其实,有些人虽然“长得不显胖”,却在体检后被告知自己“内脏脂肪超标”。那么,什么是内脏脂肪呢?

内脏脂肪是人体脂肪中的一种,围绕着肝脏、胰脏、肾脏等脏器,主要存在于腹腔,只是肉眼无法直接看到。人体在贮藏皮下脂肪的同时,也会同时存下内脏脂肪。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内脏脂肪,一定量的内脏脂肪其实是人体必需的,它们就像“穿”在器官外的衣服,对内脏起着支撑、稳定和保护的作用。

但当体内营养过剩时,脂肪就会不断堆积到内脏,储蓄过多时,就会造成脂肪过剩,进入血液引发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及代谢综合征,进而增加中风和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此外,体内多余的脂肪组织需要消耗更多的氧,这意味着心脏必须更加努力泵血,才能为脂肪组织提供更多的血氧。长此以往,自然就增大心脏的压力。动脉中脂肪堆积越多,动脉功能就越差,血管壁增厚,血流减少,不仅加重心脏负担,还会增加血栓和全身血液循环恶化的危险。

内脏脂肪的储蓄过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在生活中,运动不足、饱食等原因会引起腹腔内脏器周围脂肪堆积,形成内脏脂肪型肥胖。从临床来看,内脏肥胖的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饮食不均衡,很少吃早餐,午餐和晚餐却很丰富,经常吃宵夜,且饮食结构偏油腻或甜食;第二,运动过少,工作方式为久坐,出行喜欢以车代步;第三,饮水过少,却喜欢吃高热量的下午茶。

那么,我们该如何初步判断自己的内脏脂肪是否超标呢?内脏脂肪主要分布于腹腔,腰围越大往往意味着内脏脂肪越多,腰围是判断内脏脂肪超标的首要标准。男性腰围≥90厘米或女性腰围≥80厘米,就有内脏脂肪超标的可能。

若发现自己“内脏脂肪超标”,应该积极通过生活方式改变消除堆积的内脏脂肪。

可多做有氧运动,练习腹式呼吸等。例如,采取仰卧位,吸气时,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张腹部,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最大限度地向内收缩腹部,胸部保持不动。在饮食方面,多摄入纤维素,少吃碳水化合物(米饭、面包等主食)。如果生活方式调整无效,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