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郁肥胖(调理肝郁脾虚治肥胖)
肥胖、大肚子医案
孙某、男、43岁。常年饮食不规律,喜食肥甘厚味,近年来体重激增,身高175cm、体重260余斤。由于肚子很大、整个身体成圆球状、同事都叫他“钢子儿”。为此很是苦恼、多方求医无效来诊。但见患者大腹便便、身材敦实、脖子圆粗、其人肤色黄暗。烦躁,胸闷,头蒙、气短乏力、懒动、两肋胀满、烦躁易怒、头面似有油垢,说起话来声音高亢而喋喋不休、大便干燥、口苦口干、每天早上吐黄稠痰、目赤。舌前部少苔偏红,中后部舌苔黄厚腻、脉濡弱无力。
舌象分析:舌质暗红、苔黄腻、舌体肥厚、中间凹陷。舌质暗红、舌体肥厚属于肝郁气滞;舌苔黄腻、中间凹陷、属于脾虚湿盛、痰热互结、阻滞气机、枢机不利,经气不畅。
症属肝郁脾虚、气滞痰瘀、痰热互结
治法:和解少阳、内泻热结;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处方:大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
组成:柴胡、姜半夏、黄芩、白芍、炒枳壳、厚朴、紫苏梗、茯苓、制大黄(另包,后下),生姜、大枣(掰开,去核)。 7剂 。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服。
患者反馈:症状改善明显,先后服药三个多月、配合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基本达到理想状态,现身轻体健、精神愉悦。
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脂肪肝肥胖的验方,轻松逆转,屡试屡效
脂肪肝属中医“胁痛”、“积聚”、“湿浊”等范畴。酒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浊郁久化热;痰湿阻滞,气机不畅,瘀血内停,阻滞脉络而发病。
下方专治脂肪肝肥胖,临床效果显著。
验案:
患者,许某,38岁,近半年过度劳倦,自觉体重增加明显,胖了30斤,确诊轻度脂肪肝。伴有腹胀腹痛,胸闷胁胀,头晕,大便有时候黏马桶,蹲坑时间长,有时候又便秘干结,苔白腻,舌质暗红等症状。
辨证为肝郁脾虚,痰湿瘀阻,治疗主要以健脾疏肝为主。
用方如下:
熟大黄、柴胡、白芍、莪术、山楂、炒枳壳、鸡内金、郁金、泽泻、白术、丹参、云苓、夏枯草、荷叶。
方中柴胡、丹参等疏肝理气,行气散瘀;鸡内金、山楂等行气破积;余药健脾和中,温阳散寒。诸药配伍得当,患者服用3个疗程,肝功能、血脂复查均正常。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日3服。(具体用药配比需经辩证,随患者体症变化加减化裁,为避免被乱用,故没有公布剂量)
快收藏!广东省名中医推荐脂肪肝食疗方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办公室体检,10个人查出8个脂肪肝。对于轻度脂肪肝,医生建议可通过行为疗法,也就是旨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改善代谢综合征。广东省名中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陈泽雄主任医师特推荐了几个脂肪肝食疗方。
中医怎么看脂肪肝?陈泽雄主任医师介绍,中医中是没有脂肪肝这个病名的,会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痰浊”“胁痛”“痞满”“肝胀”“肝痞”“肝癖”“肝着”等。
中医理论认为,脂肪肝的中医病因有:因过食肥甘厚味致饮食内伤,或劳逸失度,或情志失调,或体质因素等,最终导致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痹阻于肝脏脉络,气血痰瘀互结于胁下。本病病位在肝,与脾、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肝脾肾亏虚为本,痰湿瘀为标。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陈泽雄主任医师介绍,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脂肪肝患者已经接受了中医药治疗。只要运用合理,辨证施治准确,中药对脂肪肝的疗效是肯定的。
中医治疗思路是: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特点,按中医思维方法,予不同的组方用药。辨证论治方法具有个性化用药特点,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西医的检查检验特点、伴随疾病(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进行遣方用药。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也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食疗方推荐1、山药玫瑰花汤:山药10克、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老陈皮5克、玫瑰花5克等,瘦肉适量,煮汤。
本方有疏肝健脾、化湿作用,适宜肝郁脾虚湿困人群。
2、小米莲子粥或山药薏苡仁粥:用小米50克、莲子10克煮粥,或山药10克、薏苡仁30克,米适量,煮粥。
这粥有疏肝健脾、化湿利浊的作用,适宜肝郁脾虚、痰湿阻滞人群用。
3、绞股蓝决明茶:绞股蓝10克,炒决明子10克。以沸水冲泡代茶饮,不拘时饮用,每天一剂。
本茶饮具有益气除湿,化痰消脂作用,适用于气虚体胖的痰湿体质人群。
4、行气利湿饮:苍术10克,老陈皮10克,莱菔子10克,炒决明子15克。以沸水冲泡代茶饮,不拘时饮用。
本茶饮具有行气除湿的作用,适用于体型肥胖、大便黏滞不畅、舌苔厚腻者。
5、山楂蜂蜜饮:生山楂15克,蜂蜜5克。将山楂洗净,晾干,切成两半,入锅,加水煎煮30分钟,待山楂水温凉时兑入蜂蜜,分多次吃山楂饮汤,当日服完。胃食管反流且有反酸烧心的病人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