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人类肥胖的含(人类肥胖极限)

史文哲 0
文章目录:

为什么人人谈“胖”色变?历史上人类是怎么看待肥胖的?

为什么人人谈“胖”色变?历史上人类是怎么看待肥胖的?

减肥一直是当代女性一辈子的事业。当代女性对肥胖感到恐惧,几乎人人谈“胖”色变?为了减肥,可谓花样百出,韩雪在节目上说自己不吃午饭,颖儿为减肥一天只吃柚子和一天吃一粒老干妈的方法全都试过,她们认为唯有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才能让人活成想要的样子,为什么人人谈“胖”色变?历史上人类是怎么看待肥胖的?我们今天一起来分析。

一、早期原始社会至农业社会:脂肪被视为生存的重要物质

人类把脂肪当做财富这种观念最早的考古证据可追溯到3万年前,比如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著名雕塑“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Venus of Willendorf),一座11.1厘米(4又3/8英寸)高的女性小雕塑,该雕塑于1908年由考古学家约瑟夫·松鲍蒂(Josef Szombathy)在奥地利维伦多尔夫(Willendorf)附近一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雕像由一块非本地的、带有红赭色彩的鲕粒石灰石(oolitic limestone)雕刻而成。这座雕像体态丰满甚至臃肿,考古学家认为这象征着生育能力旺盛,肥硕丰满才是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远古时代的人类,由于狩猎和采集,大家从事的都是体力劳动而非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对体内能量消耗巨大,所以人体对脂肪的需求量大,脂肪的积累就变得非常重要,为日常狩猎采集提供能量。人类狩猎后从动物身上提取脂肪作为食物,当然,动物的脂肪除了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制作灯油照明,或者其他的生活日常用品,可以给当时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

二、古希腊罗马时期:肥胖被视为懒惰无能

到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肥胖的地位下滑,肥胖逐渐被视为懒惰无能,正面评价逐渐被消极评价所取代。雕像也不再是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Venus of Willendorf)那样的肥硕,逐渐演化为健硕的英雄,健壮开始被大家所追求。斯巴达人战士的强悍健美,因为各种影视和游戏作品给人留下非常深刻地印象,当时社会崇尚武力,脂肪便自然而然的被视为束缚身体的存在。但是在当时,肥胖依旧是一个人生活富足的象征,因为穷人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又谈何肥胖,只有物质生活足够富足的人才可以在身上看到过多脂肪的存留。

柏拉图等哲学家已经担心脂肪恐怕有问题,他们认为肥胖有悖于“更崇高的追求(loftier aspirations)”。当时在达官贵人身上时常可以看到肥胖的影子,这些人生活奢靡,与近乎苦行的健硕斯巴达战士相比起来,后者受欢迎程度明显高于前者,于是在古希腊人眼中,脂肪过多逐渐多了一种“道德软弱”的含意。

古希腊罗马时期绘画

三、中世纪时期肥胖被视为沉重的肉体,不利于灵魂修炼;十字军东征需要体魄强健的士兵

中世纪时期开始兴起了基督教,当人们有了心灵上的信仰,原本的价值观会得到很大的改变。灵魂的修炼不能够被肉体所限制,他们认为肥胖不利于灵魂的修炼,所以脂肪逐渐被大家所抗拒。基督教看重心灵上的净化,对肉体有着世俗的鄙夷,这种观点的兴起,影响了罗马信仰基督教的十字军,这种军队里的战士十分追求肉体的强壮健硕,肥胖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耻辱,是定然不能够被接受的,他们甚至以为强健的躯体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与保证,这种观念的兴起逐渐成为了中世纪的主流思想。

新教出现后,大家对脂肪的抵触情绪更加爆发,教士开始推崇纤细的身体。1602年,思想极为激进的神父托马索·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甚至提出,城市应该把肥胖的人拒之门外,他还进一步表示,任何年过14岁的少年,一旦体型过胖,就应当被逐出城市。

中世纪十字军

四、启蒙运动之后,各类小说文学作品将肥胖“妖魔化”

启蒙时代开始之后,欧洲人思想得到改变的同时对胖瘦的观念变得更加严谨起来。英国作家亚历山大·阿勒代斯(Alexander Allardyce) 曾在自己的小说中大肆诋毁印度人“肥胖而扭捏”,认为其内在品格存在严重问题而导致肥胖。在欧洲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中,看到肥胖的原住民时会和亚历山大·阿勒代斯有着相同的鄙夷心态,认为对方有道德缺陷,并因为对方肥胖而认为其行为粗野。到工业革命时期,军事和经济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军人工人社会需求量增多,但这两类人都都必须健壮,不能有过多脂肪,导致当时对脂肪的敌对态度不断加剧。进入20世纪后,生活温饱已经不成问题问题,大家开始追求感官视觉上的体验,人们再也不喜欢脂肪了。从原始社会以胖为美到现在以胖为丑的审美观念,脂肪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不断下降。

自由引导人民

总结

现代人以瘦为美,谈脂肪而色变。大多女性沉迷于减肥,其实很多人减肥是一种自卑的表现,首先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其实脂肪除了视觉上的感受外,其实有着非常多的作用。脂肪的功能在于储存能量,保持体温,固定包裹脏器,特别是五脏。如果是肾脏下垂,那就需要纠正脂肪代谢的问题。有的女性减肥减到骨瘦如柴,但这类人特别容易着凉拉肚子,因为臀部脂肪太薄弱容易着凉,寒气直中脏腑。人类的大脑里脂肪含量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如果说长期饮食不当,脂肪摄入太低就会影响大脑的正常运作,就会达不到大脑所需要的养分。

根据国外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太平洋群岛的居民的饮食中饱和椰子油达到百分之六十,结果岛上的人几乎没有人患心脏病,所以说合适的脂肪还可以维持心血管运输,可以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当然,脂肪过少会出现问题,脂肪过多也容易出现问题,对于女性而言,如果饮食不当,长期脂肪过多会影响生殖功能,容易导致不产卵不排卵,甚至出现闭经。对于男性而言,过于肥胖容易出现脱发、失眠,这同样是因为阴血不能化生所导致的。所以,正常饮食,合理地锻炼身体才是健康之道,如果一味追求变瘦而不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让自己置身危险,这种美也不一定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艺术中情色问题的表现》魏津.

【2】《脂肪战争》王茜玲

【3】《脂肪的作用》

为什么现代人谈“胖”色变?历史上人类是怎么看待肥胖的?

为什么人人谈“胖”色变?历史上人类是怎么看待肥胖的?

减肥一直是当代女性一辈子的事业。当代女性对肥胖感到恐惧,几乎人人谈“胖”色变?为了减肥,可谓花样百出,韩雪在节目上说自己不吃午饭,颖儿为减肥一天只吃柚子和一天吃一粒老干妈的方法全都试过,她们认为唯有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才能让人活成想要的样子,为什么人人谈“胖”色变?历史上人类是怎么看待肥胖的?我们今天一起来分析。

一、早期原始社会至农业社会:脂肪被视为生存的重要物质

人类把脂肪当做财富这种观念最早的考古证据可追溯到3万年前,比如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著名雕塑“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Venus of Willendorf),一座11.1厘米(4又3/8英寸)高的女性小雕塑,该雕塑于1908年由考古学家约瑟夫·松鲍蒂(Josef Szombathy)在奥地利维伦多尔夫(Willendorf)附近一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雕像由一块非本地的、带有红赭色彩的鲕粒石灰石(oolitic limestone)雕刻而成。这座雕像体态丰满甚至臃肿,考古学家认为这象征着生育能力旺盛,肥硕丰满才是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远古时代的人类,由于狩猎和采集,大家从事的都是体力劳动而非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对体内能量消耗巨大,所以人体对脂肪的需求量大,脂肪的积累就变得非常重要,为日常狩猎采集提供能量。人类狩猎后从动物身上提取脂肪作为食物,当然,动物的脂肪除了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制作灯油照明,或者其他的生活日常用品,可以给当时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

二、古希腊罗马时期:肥胖被视为懒惰无能

到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肥胖的地位下滑,肥胖逐渐被视为懒惰无能,正面评价逐渐被消极评价所取代。雕像也不再是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Venus of Willendorf)那样的肥硕,逐渐演化为健硕的英雄,健壮开始被大家所追求。斯巴达人战士的强悍健美,因为各种影视和游戏作品给人留下非常深刻地印象,当时社会崇尚武力,脂肪便自然而然的被视为束缚身体的存在。但是在当时,肥胖依旧是一个人生活富足的象征,因为穷人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又谈何肥胖,只有物质生活足够富足的人才可以在身上看到过多脂肪的存留。

柏拉图等哲学家已经担心脂肪恐怕有问题,他们认为肥胖有悖于“更崇高的追求(loftier aspirations)”。当时在达官贵人身上时常可以看到肥胖的影子,这些人生活奢靡,与近乎苦行的健硕斯巴达战士相比起来,后者受欢迎程度明显高于前者,于是在古希腊人眼中,脂肪过多逐渐多了一种“道德软弱”的含意。

古希腊罗马时期绘画

三、中世纪时期肥胖被视为沉重的肉体,不利于灵魂修炼;十字军东征需要体魄强健的士兵

中世纪时期开始兴起了基督教,当人们有了心灵上的信仰,原本的价值观会得到很大的改变。灵魂的修炼不能够被肉体所限制,他们认为肥胖不利于灵魂的修炼,所以脂肪逐渐被大家所抗拒。基督教看重心灵上的净化,对肉体有着世俗的鄙夷,这种观点的兴起,影响了罗马信仰基督教的十字军,这种军队里的战士十分追求肉体的强壮健硕,肥胖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耻辱,是定然不能够被接受的,他们甚至以为强健的躯体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与保证,这种观念的兴起逐渐成为了中世纪的主流思想。

新教出现后,大家对脂肪的抵触情绪更加爆发,教士开始推崇纤细的身体。1602年,思想极为激进的神父托马索·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甚至提出,城市应该把肥胖的人拒之门外,他还进一步表示,任何年过14岁的少年,一旦体型过胖,就应当被逐出城市。

中世纪十字军

四、启蒙运动之后,各类小说文学作品将肥胖“妖魔化”

启蒙时代开始之后,欧洲人思想得到改变的同时对胖瘦的观念变得更加严谨起来。英国作家亚历山大·阿勒代斯(Alexander Allardyce) 曾在自己的小说中大肆诋毁印度人“肥胖而扭捏”,认为其内在品格存在严重问题而导致肥胖。在欧洲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中,看到肥胖的原住民时会和亚历山大·阿勒代斯有着相同的鄙夷心态,认为对方有道德缺陷,并因为对方肥胖而认为其行为粗野。到工业革命时期,军事和经济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军人工人社会需求量增多,但这两类人都都必须健壮,不能有过多脂肪,导致当时对脂肪的敌对态度不断加剧。进入20世纪后,生活温饱已经不成问题问题,大家开始追求感官视觉上的体验,人们再也不喜欢脂肪了。从原始社会以胖为美到现在以胖为丑的审美观念,脂肪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不断下降。

自由引导人民

总结

现代人以瘦为美,谈脂肪而色变。大多女性沉迷于减肥,其实很多人减肥是一种自卑的表现,首先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其实脂肪除了视觉上的感受外,其实有着非常多的作用。脂肪的功能在于储存能量,保持体温,固定包裹脏器,特别是五脏。如果是肾脏下垂,那就需要纠正脂肪代谢的问题。有的女性减肥减到骨瘦如柴,但这类人特别容易着凉拉肚子,因为臀部脂肪太薄弱容易着凉,寒气直中脏腑。人类的大脑里脂肪含量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如果说长期饮食不当,脂肪摄入太低就会影响大脑的正常运作,就会达不到大脑所需要的养分。

根据国外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太平洋群岛的居民的饮食中饱和椰子油达到百分之六十,结果岛上的人几乎没有人患心脏病,所以说合适的脂肪还可以维持心血管运输,可以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当然,脂肪过少会出现问题,脂肪过多也容易出现问题,对于女性而言,如果饮食不当,长期脂肪过多会影响生殖功能,容易导致不产卵不排卵,甚至出现闭经。对于男性而言,过于肥胖容易出现脱发、失眠,这同样是因为阴血不能化生所导致的。所以,正常饮食,合理地锻炼身体才是健康之道,如果一味追求变瘦而不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让自己置身危险,这种美也不一定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艺术中情色问题的表现》魏津.

【2】《脂肪战争》王茜玲

【3】《脂肪的作用》

人“胖”牲畜“肥”?最初刚好相反,“肥”指人,“胖”指牲畜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对“肥”和“胖”二字的使用分工非常明确,“肥”一般说动物,“胖”一般指人。

那么,"肥"和"胖"最初就是各有分工吗?是否也是这样使用?它们到底是怎么个来头呢?

《现代汉语词典》中“肥”、“胖”解释是:肥,含脂肪多(跟"瘦"相对,一般不用于人);胖,(人体)脂肪多,肉多(跟"瘦"相对)。也就是说,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胖"主要用来修饰人的脂肪多,如胖小孩、胖姑娘等;而"肥"则用于人之外的物,如肥猪、肥肉等。如果把"肥"用在人身上,真的是很难听。那么,二者意义相近,那为何又出现了这样的差别呢?下面我们就从它们的渊源讨论一下。

一、古代汉语中的"肥"和"胖"

在古代,"肥""胖"的区别也是很大的,但这种区别恰恰与现在相反 。《说文解字》:"肥,多肉也。从肉,从卩""肥"是一个会意字,从肉,从卩(跪坐的人),会人肌肉丰满之意。可见,"肥"的本义是人的脂肪多,而非指称动物。《礼记·礼运》有"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后来,"肥"也用来指动物,《礼记·曲礼下》:"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

篆文“肥”

"胖",《说文解字·半部》:"胖,半体肉也。一曰广肉。从半,从肉,半亦声。""胖"最初读为"pàn",本义为祭祀用的半体牲,与"脂肪多"没有直接的关联,当然,最初也与人无关。《玉篇》:"胖,牲之半体也。"《仪礼》也有"司马升羊右胖,髀不生。"这两处的"胖"都是用来指称牲畜。

半只羊

"胖"字的意义不断引申发展,由“半体牲”义引申为“大块肉”和“大”义,进而又引申为舒坦、宽适,比如现在常用的"心宽体胖(pán)"。意义的变化促使语音的变化,这是在形体不变的情况下,语音做出的妥协。当"胖"引申出肥胖义时,其读音就演变成了pànɡ,受"心宽体胖"的沾染,"胖(pànɡ)"也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发展轨迹:指称动物—动物、人—专门指称人。

篆文“胖”

大概宋元时期,"胖"开始代替"肥",主要用来指"人"。例如:"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全元散曲·马致远》)明代《训世评话》第14则故事有"吾闻肥黑者味美 , 我肥且黑 , 愿就烹以代夫死。"对应的白话为 :"我曾听得'妇人黑色胖身的有味中吃,我从小这般黑色胖身,却好煮吃,情愿替汉子死。"《训世评话》是一本重要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它代表了明代前期的语言,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推测,明代前期,北方口语中,"胖"已经替代了"肥"。有学者对《金瓶梅》《红楼梦》《儿女英雄传》《聊斋志异》等明清小说中"肥""胖"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肥”“胖”的用例统计

这说明,"胖"在明清两代的用法已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二、方言中的"肥"和"胖"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虽然"肥""胖"的用法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在方言中,却依然保留着古代的用法。如闽南话中的"肥",既可以表示人的脂肪多,也可以表示动物脂肪多,广东话中,也有肥仔(肥胖的男生)、肥妹(肥胖的女生)、肥佬(肥胖的男人)等说法。

其实,除了方言,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还依然隐藏着"肥"指称人的说法,比如"肥胖"一词就是指称人,只不过这里"肥"指称动物的意义已经不再凸显,"胖"才是该词意义的主要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