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与肥胖(社恐和人群恐惧症)
肥胖是病!过度肥胖会引起这4大后果,医生提醒:科学减肥很重要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餐桌上的食物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虽然不用再担心饥饱问题,但因为碳水,脂肪摄入过多,肥胖也会随之而来。但近年来,随着肥胖人数的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肥胖视为常态,认为肥胖只是一种“可能会影响健康”的生理表现。
但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肥胖一直都是病!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列为生理代谢疾病的一种,且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大约有50多种并发症与肥胖症相关,肥胖也因此一跃成为并发症状最多的生理疾病。
为什么说肥胖是病呢?还请提高警惕
我们不妨从疾病和肥胖的共同点开始讲起:
一般来说,大部分疾病,都是以损伤身体健康为前提进行发展的,在疾病恶化的过程中,患者大多会出现身体虚弱,生活自理困难,心理压力大等相关症状。
而肥胖人群同样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因此肥胖者体重较大,因此身体骨骼,器官等承受的压力大,生理功能下降,身体就会变得虚弱;
而过度肥胖者,无论是起身或是弯腰等行为都很难做到,因此生活自理也会出现相应的影响。
还有例如因体型、肚腩的外形原因导致滋生自卑,社恐的情绪,增加了肥胖者的心理压力等。综上所述,疾病和肥胖所造成的身体健康,生活以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如出一辙,因此说它是疾病,真的一点都不假。
不仅如此,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肥胖一直都是并发症状最多的生理表现,这也是肥胖被列为疾病范畴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这5种健康的负面后果,更值得各位肥胖的朋友“敲响警钟”。
长期肥胖,身体可能会承担这4大严重后果
【呼吸道疾病】
肥胖者的一大显著特征就是脂肪堆积,而大量的脂肪也会长期堆积在咽喉,下颚等部位,受到脂肪的挤压,呼吸道也会因此变窄。
因此肥胖者大多会有呼吸困难,喘不上气的情况,长期如此,呼吸道受到压迫而毛细破损,炎症的风险增加,极易引起气管炎,咽血,结节一类的疾病症状。
【消化系统隐患】
肥胖者的脂肪大多会堆积在腹部,因此腹腔的空间会因为脂肪的挤占而变小,因此处于腹腔中的肠胃压力会增大,继而出现反酸,胃食管反流等一系列消化疾病症状。
不仅如此,肝脏也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肥胖者脂肪占比较大,肝脏也会因为代谢能力减弱而被脂肪浸润,增加脂肪肝等慢性疾病风险。
【内分泌紊乱】
肥胖是代谢症状的一种,同样也会影响到人的内分泌,激素分泌水平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尤其是对女性来说,长期激素异常,容易造成月经紊乱,子宫肌瘤等一系列妇科疾病。
【骨骼负担增加,骨病隐患提高】
因为脂肪储备增加,肥胖者的体重也很大,骨骼作为支撑身体的结构,同样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压力,尤其是膝盖,关节等部位,承受的压力和磨损更严重,出现潜在的关节炎,膝盖积液等症状的隐患也会更大。
不仅如此,大量的脂肪游离在身体环境内,还会阻碍钙质的吸收,钙质是生成骨质,提高骨骼密度的重要营养物质,肥胖者身体的骨质不断流失,骨质疏松也会加速出现。
综上所述,肥胖之所以归属疾病的范畴,不仅仅是因为它和疾病的相似度,更和这些因肥胖引起的并发症脱不开关系,身体长期存在上述症状,持续恶化,甚至还会诱发糖尿病,高血脂,慢性炎症,甚至是肿瘤等更严重疾病,还请肥胖的朋友一定要重视起来,积极且科学的减肥,才能护佑身体健康。
对于肥胖者而言,怎样才能科学地减肥呢?
不少肥胖者意识到了肥胖的危害性,从而选择去减肥,但如果用错了方法,比如盲目的绝食,过量运动,或者借助减肥药,抽脂等方式,不仅不能有效减脂,甚至还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因此,想要科学减肥,还请牢记以下2点原则:
①要有坚持的信念
坚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短时间的一时兴起,根本无法起到减肥的效果。
所以各位有心减肥的朋友,首先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这才是减肥成功的基础。
②降低碳水的摄入
很多人觉得,只要不吃肉就是减肥了。但其实不是这样,碳水才是引起肥胖的真正原因,科学降低碳水摄入,才能真正起到减肥效果。
常见的碳水比如米饭、馒头、面条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减少碳水摄入,并不代表不吃碳水,可以利用“粗粮代替细粮”的方法,用升糖更低,膳食纤维丰富的粗粮,比如玉米,红薯等来部分代替米饭,面食,通常替换占比在三分之一左右相对科学。
综上,肥胖真的是一种疾病,不容小觑,合理科学地减肥,才能真正帮助肥胖者找回健康。仍需重申的是,科学减肥的前提,需要根据自己具体的身体情况来制定计划和目标,拥有坚持不懈的决心,才能真正看到减肥成功的曙光。
参考资料:
[1]翟屹, 赵文华. 肥胖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1):3.
[2]郝莉莉, 穆西珍. 关于肥胖与疾病[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6.
减重专家:肥胖影响到心理健康时,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
"不要祝我们世界肥胖日快乐,过这个节日不健康,一定要想办法跟这个节日不沾边!"3月4日,世界肥胖日,全国肥胖代谢外科都在举行大型义诊及健康科普行动。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院门诊大厅,肥胖代谢外科/减重中心的医护人员正在进行大型义诊及科普宣传,现场聚集的很多肥胖人群及糖尿病者纷纷表示道。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代谢外科学科带头人王存川教授介绍道,3.4世界肥胖日是由世界肥胖联盟于2015年倡导设立“世界肥胖日”,并于2020年宣布每年的3月4日为“世界肥胖日”,这个肥胖日并不是祝胖友节日快乐,是为了倡导全社会共同应对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问题已呈现全球流行态势,《柳叶刀》杂志于2024年2月29日发表的全球分析显示,全球儿童、青少年和成人肥胖总人数已超过十亿(现在全世界共有70余亿人口),全球数据分析估计,2022年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是1990年的四倍。在成人中,女性的肥胖率翻了一倍多,男性几乎增加了两倍。2022年,共有1.59亿儿童和青少年以及8.79亿成人患有肥胖症。文中也分析了中国的肥胖数据,中国成人肥胖率,女性的肥胖率从1990年的2.0%增加到2022年的7.8%,男性从0.8%增加到8.9%!
王存川教授也特别提到龙年春节多次上热搜的话题就是减肥!只因一部电影《热辣滚烫》,女主角杜乐莹(贾玲饰演),一个颓靡又有些“社恐”的“肥宅女”,命运似乎已经可以一眼看到底。一宅就是10年! 经历了妹妹的软硬兼施和闺密、男友的双双背叛,乐莹离开了自己“宅”了十年的家,走向了茫茫人海。因为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拳击教练昊坤,在吴坤的影响下,她开启了“拳击”之路,瘦身之路!“因为超重及肥胖人群的数据庞大,在减肥的路上产生共鸣,也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肥胖歧视问题。”
王存川表示,在暨大附一院减重中心每天都在重复听着类似的减肥故事,印象深刻的其中一个胖哥,从18岁时的210斤,与人交往中感觉受到受歧视,而出现自卑一直宅家,一宅就是20余年,最后就医时已经38岁是400多斤,全身浮肿,检查发现心衰和脂肪肝肝硬化,病情严重到随时有生命危险;还有是一位母亲带着12岁200斤的女孩看诊,女孩头发凌乱,刘海几乎遮住了孩子的脸蛋,孩子全程低头不交流,根据家长反馈,肥胖导致孩子受到同学的歧视而导致休学在家,成了剧中的“肥宅女”。
“孩子小时候肥胖,常被认为孩子胖嘟嘟很可爱,长大了肥胖他会明显自卑,所以,控制体重从小做起,发现肥胖已经影响到心理健康,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否则会越走越远,越走越难。”王存川表示,希望肥胖人群向电影中的乐莹学习,自信、自爱走自我否定的泥潭,从“失败的自我阴影”走向“相信自我的成功”,相信自己的力量,成为全新的自己,尽早告别肥胖,早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沈锐冰 通讯员 陈笑梅
体重数字背后的真相:一顿饭“胖五斤”的科学剖析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令人震惊的经历:只是普普通通吃了一顿饭,上秤一称,体重居然飙升了五斤!这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背后实则蕴含着复杂的生理、饮食和生活因素。
从饮食摄入的角度来看,一顿饭导致体重骤升,食物和水分的大量摄入是关键因素。想象一下,当我们面对一顿丰盛的大餐,各种美味佳肴琳琅满目。高油、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肥腻的红烧肉、香甜的奶油蛋糕、酥脆的炸鸡,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也带来了极高的热量。这些食物在进入胃肠道后,短时间内无法被完全消化吸收,大量堆积在体内,直接增加了身体的重量。而且,一顿饭中若食用了大量高盐食物,像腌制的咸菜、过咸的菜肴,会使身体的渗透压失衡。为了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身体会潴留大量水分,这就如同给身体额外增加了“水负担”,体重自然蹭蹭往上涨。
身体的代谢和消化功能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人来说,一顿饭的过量饮食可能会成为消化负担。胃肠道蠕动缓慢,消化酶分泌不足,使得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无法及时被分解、吸收和排出体外。这些未消化的食物就像“滞留在体内的包袱”,造成体重的暂时性增加。另外,身体的激素水平变化也不容忽视。女性在经期前,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波动会导致身体出现水钠潴留现象,此时如果恰逢一顿丰盛的饮食,体重上升的幅度可能会更加明显。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测量误差这一因素。不同品牌和型号的体重秤,其精度和校准情况存在差异。有时在不同的体重秤上测量,结果可能大相径庭。而且,测量体重的时间和条件也至关重要。饭前空腹与饭后饱腹时体重本身就有较大差别,穿着厚重的衣物和光着脚测量的数值也会不同。此外,测量时站立的姿势是否正确,体重秤放置的地面是否平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导致体重测量值出现较大波动。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因一顿饭而导致的体重五斤增长,大多只是暂时的“虚胖”。随着身体正常的消化吸收过程,胃肠道内的食物逐渐被分解、吸收和排出,潴留的水分也会通过尿液、汗液等方式排出体外,体重便会慢慢回归到原本的状态。
了解了吃一顿饭体重增加五斤的背后原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更加理性地看待体重的变化。不要因为一次体重秤上的数字飙升而过度焦虑,同时也能更加科学的管理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