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患者噎食(胖子吞咽有梗阻感)
老人易噎食 急救自救咱都得懂
随着吞咽功能的下降以及其他疾病原因,老年人在吃东西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噎食、呛咳等问题。噎食看似平常,但食物残渣一旦误入气管就会引起窒息,成为危及生命的急症。今天急诊医生就来教大家遇到噎食时的急救和自救方法。
噎食,是指进食过程中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管狭窄处。应急总医院(原煤炭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曹守冬介绍,一旦发生噎食窒息,平均生存时间只有6-8分钟。任何年龄阶段都可发生,但由于生理及某些疾病原因,约75%发生于老年人。
老年人因咽部和食管肌肉发生退行性变化,唾液分泌减少,神经反射衰退等,加之牙齿脱落,咀嚼功能不良而易于发生噎食。其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出现脑血管等各种疾病,使老人的吞咽肌群不协调。另外,某些药物副作用会导致咽喉肌群功能失调,抑制吞咽反射等。
事发突然,快速识别是关键
噎食发生突然,需迅速识别其临床表现并就地抢救。进食过程中,发现老年人突然不能自主说话,表情痛苦,手按颈部,或手指口腔,面色青紫,甚至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抽搐甚至死亡。
情况不同,施救方法有别
当发现老人噎食时,应立即采取海姆立克(Heimlick)急救法。该急救法是海姆立克教授于1974年发明的,运用于呼吸道异物窒息的快速急救手法。
如果老人可以站立:第一步,站到老人身后,双臂由腋下环绕其腰腹部,从背后抱住老人,使老人身体前倾;第二步,一手握拳,拳心向内顶住老人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只手掌捂按在拳头之上;第三步,双手用力、快速地向里、向上按压老人上腹部,反复实施,利用膈肌向上形成的快速冲力,直到阻塞物吐出为止。
如果老人已经昏迷或者腰部过于肥胖:首先让老人仰卧,使其颈部伸直,跪在老人髋部两侧地面上;然后施救人双手叠放,用手掌根部顶住其上腹部(肚脐眼稍上方),用力、快速地向前上方按压;利用冲击腹部形成的腹内高压,迅速加大气道压力,使阻塞的食物在气流冲击下排出;最后,打开老人下颌,如异物已被冲出,迅速掏出清理。
食物卡喉别慌,试试自救
若发生噎食时,旁边无人,也可以迅速利用前两三分钟左右神志尚清醒的时间自救。此时自己取立位姿势,下巴抬起,头后仰而使气道变直,然后将上腹部靠在一张椅子靠背上、桌子边缘或阳台栏杆转角,对腹腔上方施加压力,也可以让阻塞物吐出。
进行以上急救操作的同时,尽快拨打急救中心120或999电话。若效果不佳,及时转运至医院,进行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或急诊支气管镜下治疗,抢救患者生命。
减少噎食发生的正确知识
预防噎食的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多加注意:
保持进餐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安全。进食时不要看电视剧或者与人交谈;
进餐时保持合适的体位,尽量坐位或半卧位,下巴不要抬太高而导致食物容易呛进气管;
老人咀嚼功能下降,避免吃生、冷、粗、硬的食物;
注意细嚼慢咽。应当小口饮水并适度抬高头部,严重吞咽困难老人,应进行鼻饲饮食;
适当喝水,缓解因唾液分泌不足而产生的咀嚼或吞咽困难。
文/莫鹏 (应急总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老人易噎食 急救自救咱都得懂
来源:北京青年报
随着吞咽功能的下降以及其他疾病原因,老年人在吃东西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噎食、呛咳等问题。噎食看似平常,但食物残渣一旦误入气管就会引起窒息,成为危及生命的急症。今天急诊医生就来教大家遇到噎食时的急救和自救方法。
噎食,是指进食过程中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管狭窄处。应急总医院(原煤炭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曹守冬介绍,一旦发生噎食窒息,平均生存时间只有6-8分钟。任何年龄阶段都可发生,但由于生理及某些疾病原因,约75%发生于老年人。
老年人因咽部和食管肌肉发生退行性变化,唾液分泌减少,神经反射衰退等,加之牙齿脱落,咀嚼功能不良而易于发生噎食。其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出现脑血管等各种疾病,使老人的吞咽肌群不协调。另外,某些药物副作用会导致咽喉肌群功能失调,抑制吞咽反射等。
事发突然,快速识别是关键
噎食发生突然,需迅速识别其临床表现并就地抢救。进食过程中,发现老年人突然不能自主说话,表情痛苦,手按颈部,或手指口腔,面色青紫,甚至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抽搐甚至死亡。
情况不同,施救方法有别
当发现老人噎食时,应立即采取海姆立克(Heimlick)急救法。该急救法是海姆立克教授于1974年发明的,运用于呼吸道异物窒息的快速急救手法。
如果老人可以站立:第一步,站到老人身后,双臂由腋下环绕其腰腹部,从背后抱住老人,使老人身体前倾;第二步,一手握拳,拳心向内顶住老人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只手掌捂按在拳头之上;第三步,双手用力、快速地向里、向上按压老人上腹部,反复实施,利用膈肌向上形成的快速冲力,直到阻塞物吐出为止。
如果老人已经昏迷或者腰部过于肥胖:首先让老人仰卧,使其颈部伸直,跪在老人髋部两侧地面上;然后施救人双手叠放,用手掌根部顶住其上腹部(肚脐眼稍上方),用力、快速地向前上方按压;利用冲击腹部形成的腹内高压,迅速加大气道压力,使阻塞的食物在气流冲击下排出;最后,打开老人下颌,如异物已被冲出,迅速掏出清理。
食物卡喉别慌,试试自救
若发生噎食时,旁边无人,也可以迅速利用前两三分钟左右神志尚清醒的时间自救。此时自己取立位姿势,下巴抬起,头后仰而使气道变直,然后将上腹部靠在一张椅子靠背上、桌子边缘或阳台栏杆转角,对腹腔上方施加压力,也可以让阻塞物吐出。
进行以上急救操作的同时,尽快拨打急救中心120或999电话。若效果不佳,及时转运至医院,进行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或急诊支气管镜下治疗,抢救患者生命。
减少噎食发生的正确知识
预防噎食的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多加注意:
保持进餐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安全。进食时不要看电视剧或者与人交谈;
进餐时保持合适的体位,尽量坐位或半卧位,下巴不要抬太高而导致食物容易呛进气管;
老人咀嚼功能下降,避免吃生、冷、粗、硬的食物;
注意细嚼慢咽。应当小口饮水并适度抬高头部,严重吞咽困难老人,应进行鼻饲饮食;
适当喝水,缓解因唾液分泌不足而产生的咀嚼或吞咽困难。
文/莫鹏 (应急总医院)
精神科噎食抢救方法
一、噎食的概念
噎食是指患者在进食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吞咽反射迟钝,食物阻塞咽喉部或卡在食管的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
二、发生噎食的原因
1、老年人由于牙齿松动或者脱落,消化液分泌减少,导致咀嚼或吞咽功能下降。以及老年人脑血管病变发生率高,咽反射迟钝,易造成吞咽动作不协调。
2、精神疾病患者由于服用精神科药物所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出现吞咽运动不协调。
3、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疾病影响,出现情绪激动,抢食、暴饮暴食,不知饱足,或是在进食过程中仍旧大声说话。
4、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意识未完全清醒就进食。
5、癫痫患者在进食时抽搐发作。
6、儿童由于咀嚼或吞咽功能不成熟,误食异物或进食时哭闹。
三、噎食的表现
噎食轻者表现进食过程中突然发生呛咳、无法说话、一手或双手紧握喉咙、双手乱抓、呼吸困难、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嘴唇、颜面发绀,严重时意识丧失,抽搐,全身瘫软,四肢发凉,二便失禁,甚至窒息死亡。
四、噎食的急救
1、立即停止进食,尽可能掏出患者口中食物,牙关紧闭者可用筷子或开口器撬开口腔,抠出食物。
2、解开领口。
3、海姆里克氏腹部冲击法
3.1原理
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是发生噎食时重要的急救方法之一。患者发生窒息时,肺内仍有残留气体,给膈肌以下软组织突然向上的压力,使胸腔压力骤然升高,从而压迫双肺,驱使肺内残存的气流进入气管,便可排出卡在气管口的食物或其它异物。
3.2操作方法
3.2.1 自我急救方法(见图一):当自己发生噎食时,稍弯腰,靠在一固定的水平物体上(椅背、桌子边缘等),以物体边缘压迫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上腹部,重复动作直至异物排出。也可以一手拇指向内握拳,以大拇指侧与食指侧放于腹部肚脐上两横指处,另一只手重叠握住该手,向内向上快速用力挤压腹部肌肉,重复6-8次排除异物。
图一
3.2.2 立位急救方法(见图二):发现患者噎食,应就地抢救,立即用食指中指快速抠出病人口中的食物。如果患者可以咳嗽或说话,提示异物部分阻塞呼吸道,急救者应鼓励患者咳嗽,如果无法咳嗽,不能说话,意识尚清醒的患者应采用立位,急救者站在患者的身后,面朝患者的背部,脚成弓步状,前脚置于患者的双脚之间,双臂环抱患者的躯干,用惯用手握拳,以大拇指侧与食指侧顶在患者的上腹部,拳头置于腹正中线肚脐上两横指处,用另一只手包住握拳的手,用以辅助,用拳头向内上方挤压腹部,反复有节奏、有力地进行,以形成的气流把异物冲出。
图二
3.2.3 卧位急救方法(见图三):患者意识不清、肥胖患者或者患者立位时不方便急救者急救时,将患者置于仰卧位,开放患者的呼吸道,然后骑跨在患者的大腿上,双手掌重叠置于腹正中线肚脐上两横指处,用掌根向前下方挤压腹部,反复有节奏、有力地进行,以形成的气流把异物冲出。以上方法重复6—8次,如果异物排出,迅速用手指从口腔一侧拿出;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心脏停搏,立即给气管切开或心肺复苏。
图三
五、精神科噎食的预防
1、暴饮暴食者单独进食,控制进食速度,进食时不要催促患者。
2、明显锥体外系副反应者,报告医生给予药物拮抗剂,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专人喂食或给予鼻饲。
3、做好健康宣教,家属避免带粘度较高的食物给患者,如:糯食、蛋糕等。教会家属或陪护学会呼救。
4、营养食堂避免给患者准备多骨、多刺的饮食。
5、提倡集体就餐,开饭时医护人员认真观察进餐情况。
六、发生噎食时现场的处置
1、疏散周围人群,以免引起其他患者不必要的恐慌。
2、立即开展急救,提倡就地抢救原则,合理利用身边环境的设置加以辅助,例如:肥胖患者可利用椅子椅背作为支撑,护士再进行立位海姆里克氏急救手法急救。或者移开就餐环境周围的障碍物,以便有足够的空间实施急救。
3、护理人员镇静,作出准确判断。
4、报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