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纹变松了(肥胖纹会变细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掉秤慢,瘦不下,易反弹 减肥为啥这么难?

近期,网上热议某女演员为拍摄新电影而减肥百斤的消息。很多网友表示受到了激励,要在春天来临之前好好努力,“争取减掉身上的肥肉”。虽然女主角的体重变化可能是新片宣传的一部分,但减肥话题总是吸引眼球,也值得讨论。怎样才能减肥成功?减肥究竟有哪些门道?我们来聊聊这件事。

通往减肥的“3种路径”

减肥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有无必要减肥,一般看2个指标:体重指数(BMI)和腰围。成年人BMI值的正常范围应为18.5—23.9kg/m2,当BMI值大于23.9时,应及时减肥;与此同时,腰围比体重更重要,成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就属于腹型肥胖,也需要减肥。一般来说,建议男性腰围不超过85厘米、腰臀比不超过0.9,建议女性腰围不超过80厘米、腰臀比不超过0.8。

一般来讲,一个体重200多斤的人减重速度会比120斤的人快很多。即使如此,要想每个月瘦至少8斤且持续10个月以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有人问,可以通过抽脂减肥吗?

实际上,要想身体每个部位都均匀地瘦下去,达到理想的体型,抽脂的难度很大。再者,抽脂之后变松的皮肤还要通过拉皮来收紧,对脸部和裸露部位来说,不一定能达到原来的平滑度和紧绷度。此外,抽脂减肥能减少皮下脂肪,却不能减少内脏脂肪,对人体代谢无益,如果不改变原本的饮食生活习惯,抽脂之后仍然会反弹。

也有人问,是不是可以切胃或节食减肥?

事实上,节食减肥会迫使人体逐渐适应低能量摄入状态,使能量代谢水平大幅下降,从而逐渐陷入疲劳乏力、掉头发、皮肤变差、月经紊乱、肌肉流失、抵抗力下降的状态,甚至可能诱发进食紊乱症和甲状腺功能异常。

如今,食物极大丰富,一个人或许能做到饿上几天,但很难做到持续饿一年。即便能够做到,如果长期每天吃得同样少,体重下降也会越来越慢,甚至出现饿着也不瘦乃至由于营养不良而水肿的极端情况。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你是演员,很难正常工作,特别是在拍摄与搏击有关的电影时,毕竟一招一式要靠肌肉发力来呈现。一个饿得摇摇晃晃的人,一个肌肉松弛的人,能成功扮演需要高度肌肉力量的角色吗?

因此,最有可能的方法是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瘦下来,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管住嘴,迈开腿”。一般来说,超重和肥胖问题主要是由食物摄入过多、饮食缺乏纤维、不规律进食及缺乏体育锻炼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遗传、心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也会对肥胖产生影响。对超重和肥胖者而言,重要的是找到正确方法,纠正所有致肥因素,进行多方面的生活方式干预,如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保持良好睡眠和健康积极的心态等。

然而,即便有专业运动指导,即便可服用营养补充剂,要在一年内瘦100斤,无论对谁都是很艰难的事。有人好奇,演员是不是真的瘦了100斤?具体数字不用拘泥,只要看起来像个拳击手,就说明减肥确实成功了。

减肥之前的“3个问题”

为什么有人减肥取得了阶段性成功,而大部分人无法坚持呢?

首先要看减肥效益。一个人是否会采取某种健康行为,取决于这种行为的效益和障碍的大小博弈。如果效益大、障碍小,就容易行动并坚持;反之,很可能不愿行动或半途而废。

其次看有无专业人士的指导。为保证减肥成功,有人请了优秀的健身教练,还有人请了有专业资质的营养师,有专业人士的督促、指导,减肥相对不容易半途而废。在减肥的过程中加入运动,不仅能促进减肥的成功,而且能更好地塑造人的体形。同样减重20斤,饿瘦的人和靠运动瘦下来的人不仅体形变化完全不同,体能状态、皮肤的松弛程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举个例子,为什么营养师们的身材大都比较正常?因为他们有专业知识,了解肥胖的危害、应该如何减肥,同时又要维持职业形象,比别人更有控制健康体形的内在动力,因此他们会选择长期健康饮食,也会常年坚持锻炼。

第三,看社会支持环境。长期坚持某种健康行为需要一个好的支持环境,包括人际情感的支持和物质环境的支持。

每个要减肥的人都可以想想这3个问题:我的减肥动力有多大?我有没有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我有没有良好的减肥支持环境?

从减肥动力来说,如果仅仅是为一个短期目标而减肥,那么当时可能动力满满,等目标达成之后,动力减弱,如果不再继续努力,体重很可能会反弹。

从专业知识角度来说,如果被自媒体的极端瘦身潮流所裹挟,建立了不切实际的体重目标,采用错误、极端的减肥方法,那么即便是意志坚强,也难以达到美丽的预期,往往不是出现暴食症、贪食症、厌食症等心理行为障碍或患上各种疾病,就是形容憔悴、体力衰弱、身体浮肿、月经不调、提前衰老。

此外,要长期维持健康行为,一个人单打独斗是很辛苦的。既需要家人、熟人、同事等人际关系的支持,也需要良好餐饮营养环境的支持——如果周围的人能体谅减肥者,理解他们避免大吃大喝的需求,不嘲笑他们,常鼓励他们;如果单位和社区能够提供健康餐;如果餐馆中有更多适合减肥者的套餐和外卖食物……减肥者达成减重目标、避免体重反弹就会容易一些。

减肥之后的“3重隐忧”

现实中,很多人对体重缺乏正确认识,也不关注发胖的原因,而是把减肥当作“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减肥期间饥肠辘辘、汗流浃背,体重减轻之后又重回错误的饮食生活习惯,这样必然导致体重反弹。如果体重上下波动过大,忽胖忽瘦,可能比一直胖着还要损害健康。

其实,短期内减轻体重并不难,难的是体重长期不反弹。如果把衡量减肥是否成功的时间维度拉长到3年以上,就会发现,那些快速掉秤的人很难笑到最后——通过极端的方法瘦下来,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麻烦。

能否长期维持减肥后的体重?对于在一段时间内快速瘦下来的减肥者而言,往往存在3个隐忧——

首先,在长期压抑食欲之后,食欲可能会反弹,存在进食紊乱症的风险。例如,这位减肥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演员说过一段话:“(电影杀青后)我光着膀子,吃了五包巧克力威化,一共30块……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自己特别帅,像一个疲惫的勇士拿着自己的战利品!”

连续吃30块巧克力威化是一种报复性的进食,这样的食物营养价值很低,对身体并无明显益处。正常情况下,吃两三块就会觉得很腻。然而,在饮食不足时,人对开包即食的各种低营养甜食的兴趣会大幅上升,这是进食紊乱症的苗头,必须高度警惕,避免其发展为暴食症或贪食症。

其次,减重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基础代谢下降的问题,埋下反弹的隐患。

当初减肥很辛苦,后续的维持会更加辛苦。减重结束后,如果不能管理好膳食,不能长期坚持运动,反弹风险很大。随着年龄增长,人会越来越容易发胖,维持身材需要更长久的毅力和努力。如果任务完成之后松了口气,再恢复到以前的生活方式,来之不易的减肥成果有可能付诸东流。

第三,体重达标之后,如果还像减肥期间那样大量运动且吃得很少,身体可能会因为压力过大和营养不足而逐渐提前衰老,甚至患上各种疾病。

在减肥结束之后,代谢率难免有所下降。此时,如果和减肥之前吃得一样多,必然存在体重反弹的风险;如果一直保持半饥饿状态,会因为营养耗竭而造成免疫力下降、甲状腺功能异常、营养不良性脂肪肝、营养不良性高血脂、骨质密度下降和肌肉流失等各种问题。因此,这个时候应当适度增加食物摄入,保持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具体如何回到正常饮食中,还需要营养师的细致专业指导,需要根据自己身体的感受和体重的变化,根据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变化,随时进行耐心的调整和应对。

减肥,从来都不靠折磨自己,更不能以损害健康为代价。对于想要减肥的普通人而言,应抱有平常心,没必要为快速减重而采取种种极端的做法。其实,与其说“减肥”,不如说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逐渐摸索适合自己的健康饮食模式,找到自己乐意坚持的运动,在长年累月中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此,我们不仅能积累丰富的营养知识和健康知识,收获倾听身体声音、与身体对话的奇妙感受,还能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享有更年轻、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

作者范志红 为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教授、知名科普博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

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推荐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每周2—3天;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300克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300毫升以上液态奶;经常吃全谷物、大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平均每天120—200克;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克,蛋类300—350克,畜禽肉300—500克;少吃深加工肉制品;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烹调油25—30克;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规律进餐、饮食适度,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饮水少量多次,低身体活动水平下,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毫升;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健康体重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维持健康体重?一文读懂

肥胖,这种由体内脂肪过度积聚引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还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某些癌症的高发密切相关。

肥胖对健康有哪些危害呢?是不是越瘦越好呢?

肥胖是多种并发症的公认危险因素,包括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骨关节炎等。儿童期肥胖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对行为、认知及智力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儿童青少年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加重医疗及社会经济负担。

按照现行标准,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应在18.5~23.9 kg/m²。BMI在18.5 kg/m²以下,则属于体重过低。消瘦是指人体因疾病或其他因素出现体重大幅下降。低于标准体重的90%时,即称为消瘦。人体的脂肪与蛋白质减少,会出现明显的衣服变宽松、腰带变松、鞋子变大,及皮肤松弛、骨骼突出等表现。消瘦与生长迟缓、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骨量下降等相关,同样危害身体健康。

总之要牢记,体重过高或者过低都对健康不利!那怎样的体重才算是健康体重呢?

不同人群健康体重的标准

01

孕妇

对于孕妇来说,应在孕前维持适宜体重、孕期合理增重、产后减少体重滞留。妊娠前体重应保持在18.5 kg/m²≤BM<24.0 kg/m²。妊娠早期的体重增长值范围应保持在0~2.0kg范围内,中期和晚期应保持在0.26~0.48kg/周范围之内。

02

儿童青少年

对儿童青少年来说,可使用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提供的不同年龄和性别相对应的BMI界值来判断。应确保孩子长高同时,控制体重增速,让体重与身高协调,所以,应更注重儿童青少年体重的动态管理。

03

成年人

根据我国成年人体重指数分类的建议:18.5~23.9kg/m²为BMI适宜范围,24.0~27.9kg/m²为超重,28.0 kg/m²以上为肥胖。

04

老年人

65~79岁的一般老年人BMI适宜范围为20.0kg/m²~26.9kg/m²,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的BMI可以略高,在22.0kg/m²~26.9kg/m²之间为宜。老年人不宜采取极端减重或增肥措施,关键在于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维持或增加肌肉和骨骼的健康。

怎样维持健康的体重呢?总的说来,要想减重,“三分靠动,七分靠吃”哦!一起来看看如何正确管理体重!

01

合理膳食

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同时坚持均衡的饮食习惯,是维持健康体重的核心所在。

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至少占谷物的一半,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保障足量的新鲜蔬果摄入,蔬菜水果品种多样化,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动物性食物应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应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

避免吃油腻食物和过多零食,少食油炸食品,少吃盐;尽量采用煮、煨、炖和微波加热的烹调方法,用少量油炒菜。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养成饮用白水和茶水的习惯。进食应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要一餐过饱,也不要漏餐。

02

科学运动

在家运动时,可开展瑜伽、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室内运动,选择适合家庭环境使用的健身设施。

有条件的职业人群坚持做工间操,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充分利用早晨、中午、下班后的时间,使用单位健身房或其他室内外健身设施进行锻炼。

儿童青少年在校应积极参加学校体育课、大课间或早操等体育活动,每天至少1小时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每周至少3天增强肌肉和/或骨骼的运动。

老年人应重视运动安全,科学评估,量力而行,建议积极进行强度适合的有氧、抗阻、平衡、柔韧性运动锻炼,延缓肌肉衰减,预防跌倒。

03

保持积极心态

肥胖不仅伤身体,更伤“心”。自尊、身份认同和他人的认可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而肥胖却可能削弱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特别是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超重和肥胖,不仅可能影响学习,还可能加重心理负担。

因此,在减重过程中,除了调整生活方式,在必要时肥胖者应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干预,在专业人士协助下提高心理调适功能,增加自信,缓解压力与抑郁焦虑情绪,以提高减重效果和生活质量。

04

制定科学减重目标

超重和肥胖者减重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脂肪组织的重量,在制定减重目标时要量力而行,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可按照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5公斤的速度,在3~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设置合理目标,科学控制体重。

超重及肥胖儿童的干预目标是在保证身高稳定增长的同时,维持体重不增或延缓体重增长速度,以达到健康体重,并非必须降低绝对体重。推荐同步进行饮食、运动和行为干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不宜盲目减重,重点是通过饮食和运动等干预,保持肌肉量和骨量,或者延缓其减少速度。孕产妇、有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体重评估和管理。肥胖且生活方式干预无效者,或超重合并相关并发症者,需到正规医疗机构寻求医生专业指导,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转自:健康天津

来源: 芒果爱晚

你超了吗?体重标准来了!

体重是客观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

重要指标

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肥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和进行性疾病

是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中国的肥胖患病率也在迅速上升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20年)》

显示

我国成年人中超重或肥胖者已过半

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

肥胖是多种并发症的公认危险因素,包括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骨关节炎等。儿童期肥胖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对行为、认知及智力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儿童青少年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加重医疗及社会经济负担。

按照现行标准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应在

18.5~23.9 kg/m²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

体重单位:千克

身高单位:米

BMI在18.5 kg/m²以下

则属于体重过低

消瘦是指人体因疾病或其他因素

出现体重大幅下降

低于标准体重的90%时

即称为消瘦

人体的脂肪与蛋白质减少,会出现明显的衣服变宽松、腰带变松、鞋子变大,及皮肤松弛、骨骼突出等表现。消瘦与生长迟缓、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骨量下降等相关,同样危害身体健康。

总之要牢记

体重过高或者过低都对健康不利

那怎样的体重才算是健康体重呢?

不同人群健康体重的标准

01

孕妇

对于孕妇来说,应在孕前维持适宜体重、孕期合理增重、产后减少体重滞留。妊娠前体重应保持在18.5 kg/m²≤BM<24.0 kg/m²。妊娠早期的体重增长值范围应保持在0~2.0kg范围内,中期和晚期应保持在0.26~0.48范围之内。

02

儿童青少年

对儿童青少年来说,可使用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提供的不同年龄和性别相对应的BMI界值来判断。应确保孩子长高同时,控制体重增速,让体重与身高协调,所以,应更注重儿童青少年体重的动态管理。

03

成年人

根据我国成年人体重指数分类的建议:18.5~23.9kg/m²为BMI适宜范围,24.0~27.9kg/m²为超重,28.0 kg/m²以上为肥胖。

04

老年人

65~79岁的一般老年人BMI适宜范围为20.0kg/m²~26.9kg/m²,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的BMI可以略高,在22.0kg/m²~26.9kg/m²之间为宜。老年人不宜采取极端减重或增肥措施,关键在于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维持或增加肌肉和骨骼的健康。

看完这篇文章

算一算你的BMI在哪个范围吧~

记者建议大家

不要盲目追求减轻体重

而是要合理地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

转自: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 义乌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