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者给(肥胖者给药后的暴露量为什么比低体重的高)

第一财经 0
文章目录:

减重版司美格鲁肽首方开给15年肥胖史患者,但减重药并非人人适用

11月18日,诺和诺德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司美格鲁肽周制剂诺和盈正式在国内商业化上市的第二天,全国公立医院首张处方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开出。

目前,上海已有多家三甲医院相关科室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可以开具诺和盈处方,药物供应也在进一步跟上。

但专家提醒称,减重药并非人人适用,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用药。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了首例处方患者的画像:这是一名年龄40岁的男性,已有15年肥胖病史,近三年体重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最高体重达120公斤。该患者曾使用过小剂量司美格鲁肽,目前体重102kg,BMI 32 kg/m2。

关于肥胖的诊断标准,中国目前建议使用身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诊断成人肥胖,这一标准略低于世卫组织对肥胖的定义。世卫组织的标准为BMI≥30 kg/m2时为肥胖。

李小英表示,既往超重或肥胖的药物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仅有部分药品在国内获批用于超重和肥胖症的长期治疗,亟需更多安全、便利、疗效出众且适合长期使用以维持体重的创新药物。

他同时表示,最新上市的诺和盈从需求来看并不小,也有不少患者就医时打听该药物,目前药物的供应正在逐步跟上。

此前,第一财经曾报道司美格鲁肽超适应症使用泛滥的情况。尽管公司一直在呼吁合理用药,但在诺和盈上市后,也有不少未满足肥胖条件但有减重需求的患者来医院打听这款药物。

对此,李小英表示:“值得提醒的是,这类处方药物的应用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患者应严格遵守医嘱规范用药,以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也指出这款药物超适应症使用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女性群体当中。“最近一位身材较为苗条的女生嫌自己脸宽,出镜不好看,找到我问能不能用这个药,我说你还是应该做一个评估,符合条件才能用。对于超适应症用药的情况,还需要获得医院的批准。”纪立农说。

GLP-1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激活血糖调节、减缓胃排空和降低食欲。这种药物模仿肠道中产生的一种叫做GLP-1的激素,当人吃饱时,它会向大脑发出信号。该药物通过调节这种“饱腹感”来控制人们对饮食的节制,有时也会产生一些肠道等副作用。

但目前临床上相较于关注GLP-1副作用而言,更关注此类药物停药后的“复胖”现象。此前全球已有不少报道称,患者在停药后体重会很快反弹,不得不重新用药。

对此,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主任朱大龙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认为,单纯肥胖患者在把体重降到合适的水平时,可以减少剂量并逐渐停药,但需要提醒的是,停药后一定要继续配合生活方式的改善。”

他补充道,至于患者用药多久才能把体重降到合理水平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需要3个月,有些人需要6个月,这些都是非常个性化的。”朱大龙说。

也有专家提醒道,并不是所有的肥胖患者都需要使用GLP-1药物。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曲伸教授此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肥胖症的病因是需要分类的,发病机制复杂,并不是所有的肥胖症都可以通过GLP-1药物进行治疗,要通过诊断后才能用药,也不是所有‘胖子’都必须用药才能减肥。”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胖友们,肥胖贫困患者救助计划提供15个慈善名额助您减重

11月22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携手宝安区慈善会启动“点亮未来”肥胖贫困患者救助计划,将为15名家庭贫困、无力承担减重手术费用的肥胖患者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减重,回归健康生活。

即日起,有需求的患者可以联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胃肠外科报名(报名电话18122073602(微信同号);0755-23360572(24小时),经电话初筛、医疗评估和专家评审后,评估患者是否适合减重手术,确定最终名单。报名将持续一个月,从2024年11月22日至2024年12月22日结束。

当今社会,肥胖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19亿成年人超重。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胃肠外科关注到,过去三四十年,肥胖在中国是种“富贵病”,整体而言,收入水平越高的人群,肥胖率越高,但近年来,中国城乡肥胖率的差距正在缩小。在经济条件更好的一些城市和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肥胖问题,但在农村等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人们缺乏健康意识,肥胖率增速迅速:“经济条件好的群体,有知识、意识和资本去干预肥胖,但弱势群体没有这个条件。”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汪泳说,这给国家的公共卫生带来很大挑战:“这次病态肥胖贫困患者救助计划就是面向弱势群体,呼吁社会、家庭关注肥胖及其危害。”

肥胖不仅影响外貌形象,更是威胁身心健康,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你可以理解为,死亡率高的几种病,都跟肥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汪泳表示,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数倍,也更容易得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此外,肥胖还与脂肪肝、胆囊疾病、骨关节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某些癌症(如乳腺癌、结肠癌等)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可能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肥胖的严重程度越高,减重需要的花费和难度越高。对于重度肥胖患者,常规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往往效果不佳,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通过药物或手术干预,改变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减少食物摄入和吸收,从而达到减重效果。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汪泳在国内较早开展减重代谢手术,完成减重手术数千例,在减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国家卫健委聘为减重代谢外科规范化建设与质量提升项目评审专家,参与2024年《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的修订。胃肠外科为每一位减重患者提供个性化手术方案,全程跟踪管理,并联合多学科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解决减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已经处于重度肥胖的患者,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汪泳建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林奕旋/文 李尔东/图)

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减重5%是体重管理的基本要求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建议至少减重5%以上,以实现血糖、血压、血脂方面的获益,更大幅度减重(如10%、15%)可实现更多获益,建议结合患者的BMI进行个体化减重目标的设定;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体重降下来,病情也能够得到逆转,从而生活得更好、寿命更长。”12月6日,在2024健康生活方式科学传播报告会上,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潘琦表示。

12月6日,由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上海君石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术支持,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媒体支持的2024健康生活方式科学传播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并为2024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竞赛开赛。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潘琦。主办方供图

潘琦介绍,当前超重或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人群,且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中,超过60%的患者合并超重或肥胖;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近40%存在腹型肥胖。对于多数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减重5%才能在血糖、血脂和血压方面实现有益结果;减重>10%可带来更大的益处,如疾病修正、2型糖尿病缓解,并可能改善长期心血管结局和死亡率。

如何做好糖尿病管理?对此,潘琦教授表示,糖尿病需要综合管理,管理血糖的同时还要关注血压、血脂、体重。这些达标以后,可以延缓糖尿病患者未来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而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需要保持健康体重,以改善血糖、血压、血脂以及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等。“我们希望患者达到健康状态的减重效果,至少要减重5%。”潘琦教授说道。

怎样保持健康体重?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副所长刘爱玲研究员认为,做到“吃动平衡”很关键。饮食有节,食不过量,少吃高能量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每顿少吃一两口,逐渐养成七八分饱的进餐习惯,超重肥胖者适当减少进食量和能量摄入。

责编:王真

主编:邱越

校对:谷雨微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