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反应迟钝(胖人反应慢)
研究称肥胖让味觉变迟钝 更爱吃或非变胖主因
英媒称,最新研究显示,肥胖会让味觉变得迟钝。这一发现对于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入体重增加的不断循环提供了新的思路。
据英国《卫报》网站3月20日报道,研究人员发现,老鼠在变得肥胖的8周内失去了25%的味蕾。研究表明,体重增加不仅会改变食欲,也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味觉。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食物专家罗宾·丹多说:“肥胖从本质上说是非常复杂的。造成肥胖的因素很多——我们认为味觉的改变是其中之一,也是人们往往忽视的一个因素。”
有观点认为,人们之所以变胖是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更爱吃,更难抵御吃的诱惑。上述研究发现是反驳该观点的最新例证。丹多说:“我认为更爱吃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
最新研究表明,肥胖并不是简单地在心理层面上改变味觉。
在这项研究中,老鼠被喂食正常的食物或油腻的食物。8周后,吃高脂肪食物的老鼠的体重比吃正常食物的老鼠重了大约三分之一。科学家还发现,它们的味蕾比瘦老鼠少了大约25%。
报道称,味蕾由三大类大约50至100个细胞组成,在感知五味(咸、甜、苦、酸和鲜)时起着不同作用。这些细胞更新迅速,平均寿命仅10天。
研究发现,味蕾及其祖细胞对于肥胖时增多的炎性化学物质的危害特别敏感,造成整体数量迅速减少。
研究锁定一种在肥胖时增多的炎性化学物质,它被称为肿瘤坏死因子(TNF-alpha),充当的是体细胞之间的信使。科学家发现,经改造后使其基因没有能力制造TNF-alpha的老鼠,尽管体重增加,但是味蕾并没有减少,表明这种化合物可能就是罪魁祸首。
研究小组现在计划评估人体是否会发生同样的情况。丹多说:“从生理上讲,我们当然跟老鼠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味蕾作用很相似,我们认为跟炎症有关的造成味觉丧失的同样的因子在我们变肥胖时会增多。”
丹多说,这些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找到新的减肥方法,这些方法更加重视味觉对人们吃的东西的影响。
近两成超重肥胖!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仍有近两成超重肥胖——5月20日,又一个学生营养日到来之际,仍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肥胖率,让出席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
专家呼吁,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食育教育,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
“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五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一个超重肥胖,2015年这一比例为18%。
专家表示,近年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身高跑不过体重”的现象。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间,以我国城市16岁男性为例,其平均身高增长3.9厘米的同时,体重增长了14.8斤。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进入新时代,我国食物种类和数量得到极大丰富,食物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知识不足,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膳食结构不合理,隐形饥饿严重,超重肥胖快速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营养相关慢性病低龄化发展,居民尤其是学生体质提升任务依然艰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视频致辞中说。
小胖墩,大问题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带来诸多问题:
——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是隐性营养不良。
长期从事学生营养研究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朱文丽说,肥胖本身就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调查表明,多数小胖墩在能量过剩的同时,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
“肥胖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很容易存在隐性营养不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米杰说,由于体内脂肪太多,肥胖的孩子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身高发育,还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问题。
——慢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儿童变身“小糖人”,多是肥胖惹的祸。“肥胖是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高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说,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肥胖者在成年期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约24倍。
——伤身,更伤心。
超重肥胖将引发社交和心理问题。马军说,除危及身体健康外,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会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带来更高的被欺凌风险和低成绩表现。肥胖儿童还容易给同伴带来不勤快、身材差、活动不灵活、不爱运动、反应迟钝和易生病等负面刻板印象,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抑郁等问题。
健康,从加强“食育”起步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了“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
科学减重,要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油盐肉摄入过多、蔬菜摄入显著不足,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必须调整。”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秘书长贾健斌说。
为“保持健康体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开出“药方”,倡导中小学生“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每天吃早餐,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自我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专家呼吁,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盲目满足其口腹之欲,而是帮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管住嘴、迈开腿。
“中国的营养教育还缺乏科学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策略,缺乏政策尤其法规支持,学校、家庭、社区未建立良好的互动。”朱文丽认为,政府应积极主导,以法律形式确保营养教育顺利开展,逐渐丰富教育内容,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从当前实际看,相对于德智体美劳,食育更凸显其基础性和紧迫性。应从提高认知着手,从加强食育起步,全面推进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升。”陈萌山说。
(记者李斌、王君璐、张漫子、林苗苗)
来源: 新华网
肥胖儿童青春期“长个儿”比同龄人慢
来源:生命时报
以往研究显示,肥胖儿童2~8岁时体重指数的增加与早期身高增加和青春期身高减少有关。德国莱比锡大学一项新研究显示,肥胖儿童体内激素分泌水平增高,也会促使其小时候长得高。
研究人员通过利用德国1999~2018年大规模儿童研究以及富含肥胖症的莱比锡肥胖症儿童队列(8629名儿童)相关数据,比较20岁前正常体重和肥胖儿童的身高、生长和内分泌参数变化情况。结果发现,肥胖儿童早期明显比正常体重的同龄人高,6~8岁时最多高出7.6厘米。这种生长加速主要是受体内激素水平影响,伴随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和瘦素水平的增加而加速。然而到了青春期,肥胖症儿童身高增长减速,青春期生长速度降低达25%,这与男孩的IGF-1(降低17%)和睾酮(降低62%)以及女孩的雌二醇(降低37%)水平的下降相吻合。
肥胖儿童不同发育阶段变化明显。在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前,肥胖影响儿童早期生命成长易感性和内分泌因素。(楼琳娜)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