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25D(肥胖250斤如何减肥)
生姜产量高产值高,学会这些种植技术,农民大丰收
生姜产量高,产值高,曾经出过“姜你军”价奇高现象,属于市价较平稳的一种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姜的生产发展已成为我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扶贫产业生产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生姜生物学特性及多年来实践积累经验提供如下以供借鉴。
生姜的品种较多,我的主要种植黄姜,要选择成熟度高,色泽亮黄,姜体肥胖,无腐烂、损伤、病斑、质硬的姜块作种。
2 种姜处理分消毒、晒姜、催芽三个步骤。
2.1 消毒
为控制腐败病(姜瘟)发生,催芽前用用1:1.5:120的波尔多液浸种20min,或农用链霉素2g兑水15kg,或0.1%代森铵等药液浸染浸种20min,再用草木灰醮封姜种上面,作灭菌处理,以控制姜病(姜瘟)的发生。
2.2 晒姜
选晴天将姜种平铺在草苫上晾晒2~3d,晒姜过程中,要随时剔除瘦弱干瘪和质软变褐色的劣质姜种和表面附带的泥土,晒种至发白时就可以进行催芽。
2.3 催芽
傍晚的时趁姜种还热时将晒好后的姜种摆在室内预设好的垫料上进行遮光催芽。垫料一般用10cm以上干净稻草厚草料铺制成。一层一层地排摆,堆高0.5~1m,最上层覆盖5cm厚的干净稻草,再覆盖地膜,温度保持在20~25℃间。温度长期高于28℃,出芽快速,芽长细弱;温度过低,出芽缓慢,影响质量,湿度为75%,经25d左右姜芽长到1cm时,即可播种定植,芽长未达到要求的可继续进行遮光催芽。
根茎肥大,发芽早,地茎叶生长好,产量高,消种量也大,可根据发芽情况与种量备储情况控制种茎块的大小,每个种茎块留一个芽,有两个芽的姜块最好抹去其中一个,因为留一个芽的姜块会长出一堆硕大的肥美的生姜,而留两个芽的姜块最多只能长出几个小小的又很干瘪的生姜。掰(切)姜后,切后将切口蘸上新鲜草木灰,即可消毒,又可补钾素营养。
选择土质肥沃,保肥保水强,腐殖质高的,pH值为5~7中性或微酸性,排灌方便的壤土或沙壤土。结合整地撒施优质圈肥5000kg做基肥,然后将地整平耙细,按行距50cm×株距18cm开沟整畦,沟施45%复合肥50kg,锌肥2㎏,硼肥1kg施足种肥,同时用3%辛硫磷颗粒剂2kg/667m 2 拌肥施入,以防止地下害虫。
黔南地区适宜播期以4月内完成播种,海拔1000m上5月上旬完成播种为宜。生姜常用有硬子姜、平畦姜、窝子姜三种栽植方式,硬子姜栽植方式,培土高,根茎肥大,产量高。播种时种姜栽于施肥沟内侧,栽时芽尖朝上,深度以芽尖与地表平齐,然后喷水以润湿姜块为度,后覆盖一层5cm左右细土、堆肥或草木灰,以盖严姜的芽尖为度,播种完毕后开沟整畦,每畦2行,畦高30~40cm,畦面平滑硬实。畦上可覆草或地膜保温保湿以促芽生长。栽植密度18~20cm×50cm,栽7500株/667㎡ ,用种量150~200kg。
6.1 追肥
姜耐肥,当苗高10~15cm时开始追肥,第一次追肥用尿素2~3kg/667m 2 加人粪尿或猪粪水淋蔸。以后每隔20d追一次肥,连续3~4次,每次用尿素10kg/667m 2 、钾肥3kg/667m 2兑水淋蔸,或一次性穴施生物有机复合肥80kg/667m 2 。在生姜整个生育期用高钾600倍液喷施叶面,每隔10~20d/次,连续三次,促长防病效果特佳。小暑过后,结合追肥中耕培土,连续2~3次,中耕要求“早、勤、浅、细”,保持土松草净。
6.2 排灌水
出苗到收获,土壤不能干旱,尤其是7~8月主长旺长期遇旱情严重时,及时灌跑马水,灌水宜早晚进行,保持田中无渍水。
6.3 搭棚遮荫
姜喜阴怕烈日直射,6月中下旬苗高12~15cm时,用竹杆在距畦面100cm搭设平架,架上辅设秸杆遮荫,秸杆辅设疏密以透过散散射光照到植株上即可。8月白露前后日光减弱时拆棚。以促进根茎膨大生长。
7 重点加强病虫防治工作生姜病害主要有姜瘟和姜叶枯病,其中以姜瘟为主。7~8月是姜瘟发病高峰,该病发生几天内可造成大片死亡,是我地也是生姜重点病害防治对象。姜瘟又称腐败病,腐烂病,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借流水、风雨和地下害虫进行多次传播,病菌从植株地伤口或叶片侵入,病残体留在土中越冬可存活2年。茄子、辣椒、番茄、马铃薯均可被侵染。
7.1 农业防治
忌连作,采取与非茄科作物、水旱轮作方式,做好种姜消毒处理,清沟排渍,清除杂草,保持田园清洁,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在病株穴内撒生石灰消毒。实行健身栽培,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7.2 化学防治
在发病前酷热多雨季时,用生姜克病威1包或50%代森锰锌30g加死落复1支加农用链霉素2g兑水15kg喷雾,每隔一周一次,连续3次。
7.3 虫害防治
主要有猿叶虫、曲条跳甲、姜螟、蚜虫等,可用50%的敌百虫600倍或杀虫王2000~2500倍或滴得利2500倍喷雾防治,消除传病介体。
8 采收生姜的采收按用途不同分为收种姜、嫩姜和老姜之别,种姜,当生姜苗长出5~6叶时取出种姜,俗称“姜娘”;嫩姜一般以7-8月初采收,老姜在霜降前后地上部茎叶开始枯黄时采收完毕,老姜一时未售出的可用地窑贮藏至次年5-6月。姜的产量与采收时间不同差异很大,采收愈迟,姜愈老熟,产量愈高,可根据市场价格、确定采收时机。择晴天采收,随采随收,即防日晒过度,也防地里过夜受霜冻。
向光大教授:女性进入绝经期后,如何合理应用雌激素?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甚至情绪异常等,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是老年女性慢性疾病的原因,也是亟待解决的医疗问题。
2021年7月31日,“第二十四次全军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在本次会议上,来自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的向光大教授以“雌激素的合理应用”为题,介绍了女性进入绝经期后雌激素的应用规范。
- 绝经期、围绝经期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绝经期定义是指月经永久性停止,属回顾性临床诊断,标准为40岁以上女性、末次月经后12个月仍未出现月经,排除妊娠后则为绝经,其本质是指卵巢功能的衰竭,并非指月经的有无”向光大教授说。“围绝经期=绝经过渡期 最终月经后的1年。”
而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指女性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是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神经精神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向光大教授指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当面:第一,卵巢功能逐渐动态衰退,卵巢储备下降加速;第二,生育能力下降,绝经逐渐出现;第三,生殖激素波动性变化,月经出血模式改变;第四,慢性疾病风险增加。近期影响包括月经紊乱、潮热多汗、抑郁、焦虑、失眠。远期影响则表现为老年性阴道炎及尿道炎、骨质疏松和骨折、老年痴呆等。
- 如何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
向光大教授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推荐合理饮食:全谷物纤维、足量蔬菜和水果、控糖、少油、少盐、戒烟、限酒、足量饮水;(2)每日规律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min,另加2~3次抗阻力运动;(3)增加社交脑力活动,健康锻炼;(4)绝经激素治疗(MHT)。
- MHT如何规范合理的应用?
MHT指对卵巢功能衰退的女性,在有适应证、无禁忌证的前提下,个体化给予低剂量的雌和/或孕激素药物治疗。向光大教授说:“MHT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从60年代开始应用,又因为激素治疗的风险几度停滞,再到到国际绝经协会(IMS)等国际学术团体相继制定HRT的合理应用指南及专家共识,提出合理应用HRT能有效缓解绝经症状,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 2013年制定《绝经激素治疗的全球共识声明》,MHT才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指出:MHT为缓解绝经症状的最有效疗法。
但是尽管如此,MHT治疗的担心与困惑仍然存在。向光大教授表示,由于缺乏常识,会存在一些常识性的误区包括激素可怕、激素长胖等。另外也有一些学术争议,比如雌激素治疗会引起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其他癌等,还会引起一些心血管疾病。
(1)MHT长期获益与风险评估
MHT与骨质疏松 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激素治疗(HT)可降低所有骨折的风险。2018版绝经指南指出:MHT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动和降低骨转化以减缓绝经后女性骨量丢失,对于绝经前后启动MHT的女性,可获得骨质疏松性骨折一级预防的好处。
MHT与心脑血管病 2021年的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卒中风险取决于年龄和绝经时间,年龄<60岁或绝经10年内开始接受激素治疗的妇女卒中风险没有增加。另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60岁或绝经10年以内的女性开始MHT治疗可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2018版绝经指南推荐:年龄<60岁、绝经10年内且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绝经期女性启用MHT不增加冠心病和卒中风险,且能够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不建议单纯为预防冠心病启动MHT;年龄≥60岁、绝经超过10年的女性MHT增加冠心病和卒中风险,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可能轻度,增加低剂量经皮雌激素(<50 μg/d) 不增加卒中风险。
MHT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2018版绝经指南推荐:MHT相关VTE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有VTE个人史的女性禁用口服雌激素治疗,经皮雌激素不增加VTE的风险。
MHT与中枢神经系统 2018版绝经指南推荐:MHT可改善与绝经相关的轻中度抑郁症状,及早开始MHT对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风险有益,特别是手术绝经的女性;年龄≥60岁、绝经超过10年的女性才启动MHT会对认知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增加痴呆风险;MHT可能会增加癫痫患者的发作频率,与帕金森病风险无关。
MHT与子宫内膜癌 有子宫的女性MHT方案中应加用足量及足疗程的孕激素以保护子宫内膜;连续联合方案对防止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最有效;MHT序贯方案中孕激素的使用时间不应短于10~14天。
MHT与乳腺癌 绝经激素治疗对乳腺癌的影响仍不确定,观察研究和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不一致。2018版绝经指南推荐:MHT引起的乳腺癌风险很小,治疗结束后风险逐渐降低;乳腺癌风险增加主要与添加的合成孕激素有关,并与其应用的持续时间有关;与合成孕激素相比,微粒化黄体酮或地屈孕酮导致乳腺癌的风险可能更低;口服和经皮雌激素给药途径之间的乳腺癌风险并无差异。
MHT与2型糖尿病 研究表明,激素治疗(HT)能降低T2DM风险,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2018版绝经指南推荐:雌激素可增加胰岛素敏感度,提高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有助于血糖控制,可减少或延缓发展为2型糖尿病;雌激素口服能更大程度减少糖尿病的发展,尤其在绝经10年内受益更明显,但不提倡MHT用于预防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冠心病风险发生率高,应用MHT时需加强监护,血糖控制不佳者,应慎重权衡MHT的利弊。
MHT与其他疾病 2018版绝经指南推荐:MHT能够减少软骨的降解和关节替代手术,对绝经后女性应用MHT可预防女性肌少症的发生;使用MHT不增加宫颈癌的风险,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可能降低胃癌风险,单用雌激素不增加肺癌的发病率;MHT与卵巢癌、胆囊癌、食管癌发生的风险目前仍有争议。
对此,向光大教授围绕《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18)》进行了解读。他指出,MHT属医疗措施,启动MHT应在有适应证、无禁忌症、绝经女性本人有通过MHT改善生活质量的主观意愿的前提下尽早开始。具体内容如下:
(2)MHT的适应证
不同年龄女性启动MHT获益不同,推荐在卵巢功能衰退后尽早启动;对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患者,只要无禁忌,建议行MHT。
l 绝经相关症状:月经紊乱、潮热、多汗、睡眠障碍、疲倦、情绪障碍。
l 生殖泌尿道萎缩相关问题:阴道干涩、外阴阴道疼痛、瘙痒、性交痛、反复发作的萎缩性阴道炎、反复下尿路感染、夜尿、尿频、尿急等。
l 低骨量及骨质疏松症:存在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MHT可作为预防60岁以下及绝经10年以内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线选择。
(3)MHT禁忌症
已知或怀疑妊娠、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血卟啉症、耳硬化症、已知或可疑患乳腺癌、已知或可疑患性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现患脑膜瘤(禁用孕激素)、最近6个月内患活动性静脉或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4)MHT的慎用情况
慎用并非禁用,在应用前和应用过程中应咨询相应专业医生,共同确定应用MHT的时机和方式,密切监测病情。
慎用的情况包括: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症、血栓形成倾向、胆囊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乳腺良性疾病及乳腺癌家族史、癫痫、偏头痛、哮喘。
(5)MHT常用方案
对于无子宫的女性:单纯雌激素补充治疗;对于有子宫的女性:周期性序贯治疗、连续性序贯治疗、连续性联合用药。
单孕激素补充方案:适用于绝经过渡期早期,调整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的月经问题。
口服:地屈孕酮10~20 mg/d或微粒化黄体酮200~300 mg/d或醋酸甲羟孕酮4~6 mg/d,于月经或撤退性出血的第14天起,使用10~14天;
宫腔内放置:LNG-IUS,尤其适合于有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
单雌激素补充方案:适用于子宫已切除的妇女,通常连续应用。
口服:戊酸雌二醇0.5-2 mg/d、或17β-雌二醇1-2 mg/d、或结合雌激素0.3~0.625 mg/d;
经皮:半水合雌二醇贴(1/2-1)帖/7d,或雌二醇凝胶0.5-1计量尺/d,涂抹于手臂、大腿、臀部等皮肤(避开乳房和会阴)。
雌孕激素序贯方案:适用于有完整子宫、围绝经期或绝经后仍希望有月经样出血的妇女。
l 连续序贯:每天均用药,可采用连续序贯复方制剂:雌二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1片/d,共28d;连续用口服或经皮雌激素28d,后10~14d加用孕激素。
l 周期序贯:每周期有3~7d不用任何药物。周期序贯复方制剂: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1片/d,共21d;也可采用连续用口服或经皮雌激素21~25d,后10~14d加用孕激素,然后停药3~7d再开始下一周期。
雌、孕激素连续联合方案:适用于有完整子宫、绝经后不希望有月经样出血的妇女。可采用每日雌激素(口服或经皮)加孕激素连续给药;也可采用复方制剂如雌二醇/屈螺酮片1片/d连续给药。
替勃龙:1.25~2.5 mg/d连续应用。
阴道局部雌激素:可使用雌三醇乳膏、普罗雌烯阴道胶囊或霜、结合雌激素软膏1次/d,连续使用2周,症状缓解后改为2次/周;短期(3~6个月)局部应用雌激素阴道制剂,无需加用孕激素,但缺乏超过1年使用的安全性数据,长期使用者应监测子宫内膜。
(6)MHT规范治疗整体流程
所有接受MHT的女性应同时进行健康指导,原则上不推荐女性60岁以后或绝经10年以上开始启用MHT,治疗中应定期随访并评估风险和利弊,个体化调整方案。
向光大教授总结到,绝经期对于女性而言是一个特殊阶段也是一个必经阶段,此阶段女性生殖功能逐渐衰退,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对绝经早期有症状的中年女性进行MHT,会形成一个对骨骼、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长期保护作用的时间段,一般为绝经10年内或60岁前。而MHT犹如一把双刃剑,如何选择合适的人群,并在此人群中早期应用个体化方案,定期随访,在利与弊之间充分权衡是关键。
妊娠母猪日常的饲养管理技术!
一、胎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上1/3壶腹部完成受精后形成合子。一般猪胚胎在输卵管内停留2天左右,然后移行到子宫角内。这时胚胎会在子宫角内游离生活5~6天。受精后第9~13天,胚胎开始在子宫壁上疏松附植(着床);在第18天左右着床完成。
着床以前胚胎的营养来源:在输卵管内由卵子自身提供,在子宫角内靠子宫乳提供。第4周左右,胚胎具备与母体胎盘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
因此,胚胎在没有与母体通过胎盘建立物质交换联系之前容易发生死亡,此时胚胎死亡率占受精合子的30%~40%。胚胎发育前40天是组织器官分化和发育阶段,此时胚胎生长速度很慢,重量只有初生重的1%左右。
妊娠41~80天,胚胎生长速度比前40天要快一些,80天时胚胎重量可达400克左右。从第81天到出生,胚胎生长速度达到高峰,仔猪初生重的60%~70%在此期间生长完成。因此,要想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就要抓好母猪妊娠后期的饲养管理。
不同日龄胚胎的生长情况见以下:
不同日龄胚胎的生长情况,妊娠时期(d),胚胎重量(g),占初生重比例(%),胚胎长度(cm),30 2 0.15 1.5~2 ,60 110 8 8 ,90 550 39 15 , 114 1300~1500 100 25。
胚胎所处的时期不同,其化学成分也有所差别。112日龄胚胎与42日龄胚胎比较,干物质增长2.1倍,粗蛋白增长1.6倍,粗脂肪增长1.8倍,矿物质增长2.8倍,钙增长6.2倍,磷增长3.8倍,铁增长12.9倍。
不同日龄胚胎体内化学成分 胚胎日龄(d) 个体胎重 (g)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矿物质(%) 钙(%) 磷 (%) 铁(%) 42 15.78 8.15 6.38 0.52 1.23 0.153 0.142 0.0024 ,77 388.00 10.35 7.38 0.64 2.25 0.540 0.292 0.0038 ,112 1303.00 17.05 10.09 0.95 3.42 0.950 0.545 0.0310。
二、胎儿死亡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母猪每次发情排卵20~30枚,完成受精形成合子乃至胚胎的为17~18个,但真正出生的仔猪仅有10~15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胚胎在各时期都会出现死亡。统计资料表明,胚胎死亡在胎盘形成以前占受精合子的25%左右,胎盘形成以后胚胎死亡数占受精合子的12%~15%。
母猪妊娠后,有三个容易引起胚胎死亡的特殊时期,分别是9~13天、18~24天、60~70天。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9~13天。此时,受精卵开始与子宫壁接触,准备着床而尚未植入,如果子宫内环境受到干扰,就容易引起死亡,这一阶段的死亡数占总胚胎数的20%~25%。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18~24天。此时,胚胎器官形成,胚胎在争夺胚盘分泌物质的过程中,优胜劣汰,这一阶段死亡数占胚胎总数的10%~15%。
第三个高峰期出现在60~70天。此时,胚盘停止发育,而胎儿发育加速,营养供应不足可引起胚胎死亡。这一阶段死亡数占胚胎总数的5%~10%。
以下为生殖各阶段的胚胎死亡情况:生殖阶段 , 数目, 生殖阶段 ,数目 。排出卵子 17.0 妊娠75d胚胎 10.4 。受精卵子 16.2 妊娠110d胚胎 9.8 。妊娠25d胚胎 12.3 分娩的活仔猪 9.4 。妊娠50d胚胎 11.2 每窝断奶的仔猪 8.0 。
妊娠36天以内死亡的胚胎会被子宫吸收,观察不到流产现象。而妊娠36天以后死亡的胚胎则不能被子宫吸收,会形成木乃伊胎或死胎。
引起胚胎死亡或者母猪流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公猪或母猪染色体畸形可以引起胚胎死亡,对这种情况应进行实验室遗传学检查,及时淘汰染色体畸形的种猪。另外,近亲紧殖会降低胚胎的生存力,会导致妊娠中期胚胎死亡,或者胚胎生存质量下降,弱仔增多、产仔数减少。
(2)营养因素。合子的早期营养由子宫乳提供。研究表明,猪的品种不同,其子官乳成分不同,对合子的滋养效果也不同。梅山猪子宫乳中蛋白质、葡萄糖的含量显著高于大白猪,这可能是梅山猪胚胎的存活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梅山猪存活率商达100%,而大白猪仅有48%)。胎盘形成后,母猪日粮的营养对胚胎发育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母猪日粮中维生素A、E、D、B1、B2、B6、B2以及泛酸、叶酸、胆碱、硒、锰、碘、锌等不足会导致胚胎死亡、胚胎畸形、仔猪早产、仔猪出生后出现“劈叉症”、母猪“假妊娠”等现象。母猪在妊娠前期能量水平过高、母猪过于肥胖,会引起子宫壁血液循环受阻,影响卵巢分泌孕酮,从而导致胚胎死亡,出现老百姓所说的“母猪过肥化息子”的现象。
(3)环境因素。母猪妊娠期间所处的环境温度,也会对胚胎发育产生影响。当环境温度超过32℃、通风不畅、湿度较大时,母猪会出现热应激,引起其体内促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骤增,从而抑制脑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和释放,导致母猪卵巢功能紊乱或减退。
高温条件下子宫内环境会发生不良变化,造成胚胎附植受阻,胚胎存活率降低,产仔数减少,木乃伊胎、死胎、畸形胎数增加。这种现象常发生在天气炎热的夏季配种的母猪群中。
建议猪场一要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应激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硒、镁等;二要注意母猪所居住环境的防暑降温、通风换气工作,以便减少繁殖损失。
(4)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会使母猪产生繁殖障碍,临床上会出现母猪“假妊娠”,死胎、木乃伊胎增加,弱仔、产后即死和母猪流产等不良后果,如猪瘙、猪繁殖-呼吸障碍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日本乙型脑炎、衣原体病、猪肠病毒感染、猪脑心肌炎感染、猪流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口蹄疫、巨细胞病毒感染、布氏杆菌病、李氏杆菌病、链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等。
(5)其他方面。母猪铅、汞、砷、有机磷、霉菌、龙葵素中毒,药物使用不当,疫苗反应,公猪精液品质不佳或配种时机把握不准等,均会引起胚胎畸形、死亡甚至流产。
三、妊娠母猪饲养
(一)妊娠母猪营养需求特点(1)合成代谢效益高。妊娠母猪对营养物质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有胎儿优先的保证能力。一旦缺乏营养,母猪就会分解体内自身的营养物质以保证胎儿发育所需的营养。(2)妊娠母猪采食量、哺乳期采食量与增重之间的关系成反比。妊娠母猪过肥会导致产后食欲不振。因此,应避免妊娠期母猪增重过多。
(3)母猪在妊娠前期能量水平过高会影响胚胎着床。因此,妊娠前期可以采用低标准饲养。值得注意的是,妊娠前期是胎儿器官形成的时期,前期日粮中的蛋白质品质要好,氨基酸要平衡、充足,各种维生素要丰富。(4)妊娠后期胎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胚胎的体积也很快增大。此时要控制日粮的体积,以免压迫胎儿。在饲料类型上,前期应为粗料型,后期应为精料型。
(二)妊娠母猪限制饲喂坚持“低妊娠、高哺乳”的原则。在环境条件适宜、没有严重寄生病毒干扰的情况下,一般妊娠母猪阶段每天投喂饲料1.8~2.5千克即可满足其需要。增加妊娠期间母猪的采食量,会显著增加母猪的体重,这对仔猪初生重并无益处。对妊娠母猪采取限制饲喂,可增加胚胎的存活率和窝产仔数,减少母猪分娩困难和仔猪被母猪压死的可能性。
更为重要的是,限制妊娠期母猪的采食饲料量,增加哺乳期采食量,可以加大母猪的泌乳量,减少其体重损失,延长母猪的使用年限。在一般情况下,对妊娠母猪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管理: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后期。(1)妊娠早期:妊娠第一个月,采取限制饲喂,减少胚胎早期发育时死亡率,一般饲喂量1.8~2.5kg/d。(2)妊娠中期:30~80天,适当增加饲料投喂量。
在此阶段,一般母猪饲喂量为2.5~3.0kg/d。(3)妊娠后期:在这个时期,胎儿生长相当迅速,增加采食量可提高仔猪初生重,保证母猪体况。对体质良好及乳房发育良好的母猪,应从分娩前一周开始减料,逐渐减少到怀孕后期水平的1/2~1/3,并停止饲喂青绿多汁和发酵饲料,以防产乳过多、母猪出现乳房炎。
四、妊娠母猪管理
(1)避免热应激。妊娠母猪皮下脂肪厚,腹部增大,散热能力相对减弱,因而妊娠母猪易出现热应激。通常,当妊娠母猪舍温度高于25C时,母猪开始变得不适、烦躁,采食量开始下降;温度高于30C时,部分母猪开始厌食、中暑;如持续高温,胚胎死亡率增加,会出现流产。因此,在生产管理上应避免一切热应激。
炎热的夏季应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尽量把舍内温度控制在16~22℃,湿度为60%~75%。常用的降温方法有增加通风量、隔热屋顶、淋浴水帘降温、喷雾降温等。
(2)保证安静安全的生活环境。配种后9~13天受精卵就会着床,为了保证受精卵着床,必须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应避免猪只互相打斗或滑倒,采用单体限位栏可有效避免母猪强烈的运动、打斗、滑倒。
(3)进行必要的妊娠鉴定,及时查出没有怀孕的母猪。(4)防止流产的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止母猪流产:①避免近亲繁殖;②不饲喂霉变有毒的饲料,保证母猪营养水平与全价性③温度控制在16~22℃;④减少应激;⑤搞好环境卫生,做好接种工作预防可能引起流产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