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脚走路会肥胖(走路脚胖怎么回事)

普通女孩热爱生活中 0
文章目录:

为什么走路多反而还胖了?

为什么每天走路一小时,不但没瘦反而还长胖了?很多人认为只要动起来就一定能减肥,但是往往效果却差强人意,实际上,走路对减肥的帮助是有限的,且需要正确的方式方法,找到原因,如何进行科学的减肥才是关键!

简要回答

行走被誉为21世纪最好的锻炼方法之一,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行走速度可快可慢,从而达到不同的健身效果,但是大多数人发现走路后体重不减反增,出现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能量的摄入大于消耗,导致体重上升;第二运动姿势和强度问题;第三存在减肥误区。

详细内容

1、理论上,每天走路1小时,则会增加400大卡左右的能量消耗,但为什么体重还是长胖了呢?大概率原因是你的摄入量增加了,想想每天走完路或者运动完是不是有强烈的饥饿感,这时候来一顿夜宵,那结果可想而知!走路属于轻度运动,在开始后的数十分钟内,都是糖分在提供热量,随着体内糖分的减少,身体就开始产生强烈的饥饿感,这时候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嘴,有额外的摄入量,则很容易发胖 。若吃的还是高热量食物,那更是糟糕!啥是高热量?油炸食品、零食、点心甜点、饮料(包括牛奶饮料和酸奶饮料)、快餐、街头小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爱吃的,但也是减肥路上的绊脚石。
”管住嘴,迈开腿“才是减肥的真谛:饮食要控制,高热量食物要少吃,日常以粗粮、蔬菜、蛋白质为主。
粗粮包括杂粮饭、玉米、红薯、南瓜、山药、土豆等;蛋白质包括牛奶,酸奶等奶制品,豆浆,豆腐等豆制品、鸡蛋、鱼虾肉、牛羊肉、鸡胸肉等瘦肉等。加餐可以吃一个水果或牛奶酸奶之类的,不要吃零食。

2、仅仅靠走路运动还是不足的!走路是非常不错的有氧运动,能有效提高代谢率。如果没有控制运动强度,就会变成散步,散步消耗的热量很低,很难达到减肥的效果!走路减肥是需要讲究方法的:一是加大每一步的步幅,挺直腰背,双臂前后摆动,尽力前后摆平,尽量迈大步,每一步用脚趾头用力去走,最好走到气微喘;二是用力走好每一步,所谓用力走就是”劲走“,劲走式的走路对舒筋强肌、消脂减重有明显的效果;三是固定每天走路的时间,固定一个时间,到点就得锻炼,最佳的减肥时间是下午3点到晚上9点之间;四是固定每天走路的距离,正常情况下走路的路程不少于3公里,时间不少于30分钟,也可以根据身体状况和年龄来调节,但固定每天走路距离就不要随意改变了;五是每天走路步频要固定,每次走路速度尽量保持一致,要有节奏的去走。
走路前后注意补充身体水分,保持充足的水分有助于身体新陈代谢的加强,促进血液循坏。

3、对于大多数女孩子来说,减肥事业一直都在路上。本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每天嚷嚷着减肥,坚持一段时间就放弃,反反复复,周而复始。其实是我们对减肥存在误区,常见的减肥误区有以下四个:第一是吃水果餐就可以瘦身减肥,大部分女孩子肯定都尝试过,把水果当正餐来吃,长期单一的进食水果会造成营养素缺乏,再加上有的水果本身含糖量高,反而会造成发胖;第二是不吃晚饭,减少热量摄入,使机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短时间可能是有效的,但是长期下来发现往往会更控制不住食欲,更会暴饮暴食;第三过大的运动强度,往往会造成身体损伤,一定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4、还有一点,走路减肥开始的一段时间体重有所升高是有可能的,因为锻炼的效果就是减脂增肌,肌肉含量就会上升,体重自然而然的就会上升,这不是坏事,我们要关注的是体态和体型的变化。

你的走路姿势,暗藏健康信号!说明身体出问题了!千万注意

走路是我们每天都有的行为,也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方式。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每个人的走路习惯、姿势、速度,多少都有点差异~

正常步态是用自我感觉最自然、最舒坦的姿态行进时的步态,应该是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双臂放松在身体两侧自然摆动,步子稳、全身协调。

但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喜欢把手背在身后走路;有些人更是喜欢垫着脚尖走路;还有些人则习惯拖着地走……

其实,走路方式是反应身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正常步态需要神经系统、关节系统以及肌肉组织都要保持在一个正常的状态。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得步态发生改变。

今天小编就教大家透过步态看健康~

01.

老人习惯背手走路,原因有二

有些老人背着手走路,并不一定是习惯这样的走路姿势,而是为了适应身体。

1.骨质疏松、驼背后身体不平衡

人在上了年纪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慢慢减退,尤其是钙质流失快,但吸收差,容易诱发或加重骨质疏松;加上肌肉的流失,其强力和收缩性会下降,骨骼就会缺乏肌肉韧带配合,人体脊柱就可能会不断地向前倾,也就形成了驼背。

当发生脊柱前倾时,整个身体都会随之前倾,出现重心不稳的感觉,因此把手放后面有助于保持身体平衡,这是一种发自内心不自觉的行为。

2.脚掌受力不同

年轻人走路,多是脚前掌受力,加上甩动胳膊来保持平衡;而老年人走路多是脚后掌受力,重心靠后,所以背着手走路就会让他们觉得更舒坦。

其实,背手走路只能暂时的省力、舒服,时间长了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长时间背手走路、含胸驼背,会使身体的肺活量变差,导致身体供氧不足,从而会影响到心脏、大脑等各个组织器官功能;而且若遇到突发的摔倒,背手会让双手来不及支撑身体,受伤更严重!

因此,有这个习惯的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改正,甩开手臂慢慢走;还要注意多补充钙质,日常多摄入些牛奶、酸奶、绿叶蔬菜、豆制品等;如果已经有明显的骨质疏松等骨骼问题,也得及时就医。

02.

异常步姿,可能是健康预警

1.内八字,小心是骨关节炎

内八字除了跟个人习惯有关之外,还可能患有骨关节炎。这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由增龄、肥胖、劳损、创伤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

在关节炎发展过程中,很多人的踝关节外翻,因此在走路过程中除了速度缓慢之外,还容易呈现内八字,甚至会伴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关节弹响等情况。

骨关节炎自测

①两腿分开一点站稳,慢慢下蹲,看看自己最多可以蹲到多少?

如果蹲到一半蹲不下去,或者蹲下去很难再站起来,且非常腰疼,那么多半是骨关节炎所致,而且已发展至活动受限,应及时就医改善。

②在家坐在椅子上,分别把两条腿抬起绷紧,观察膝盖后方腿内侧的肌肉——股内侧肌,是否发生萎缩凹陷,膝盖是否有偏移情况。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您要注意,骨关节炎已经盯上您了!

2.间歇性跛行,可能是腰椎管或血管问题

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休息时没有不适症状,但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的情况;休息后不适感消失,又可继续走路。但再走一段时间,上述症状又会重复出现。

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因为椎管狭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肌肉力量下降,进而导致走路功能障碍,不停歇走的路程越来越短,下肢肌肉会发生萎缩,严重的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

自测腰椎管狭窄

①倒着走比正着走舒服

②骑自行车比走路舒服

③走一段路就想蹲着往前弓背才舒服

④蜷成一团比较舒服

若出现上述征象,则最好及时去医院做个检查。

此外,当下肢动脉血管堵塞程度达到70%时,患者也可能会出现明显的间歇性跛行。若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说明病情正逐步恶化,下肢动脉堵塞越来越严重,患心梗、脑梗、肺栓塞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一定要及时治疗。

自测下肢血管问题

摸摸脚,感受脚上的温度是否不同,尤其是有症状的那一侧,再摸一摸脚上的脉搏跳动好不好。足背动脉在脚背,胫后动脉在脚的内侧面,手轻轻放在胫后动脉,就能感觉到脉搏跳动。

如果腿脚是好的,会摸到强有力的脉搏,而且随着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一旦发现怕冷的脚摸不到脉搏,另一只好的脚却能摸到,很可能是下肢血管出现了问题,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3.企鹅步、冻结步,需怀疑帕金森

企鹅步即不敢大步流星,总是小心翼翼地迈着小碎步前行。

帕金森患者全身肌肉僵硬、平衡协调能力差,走路时很容易摔倒。出于自我保护,往往会不自觉的走小碎步,以缩短步幅的方式来保持身体平衡。此外往往还会伴随手脚哆嗦、面无表情、驼背等征象。

要注意的是,还有部分帕金森患者会出现“冻结步态”——走路过程中两只脚突然像被胶粘住、被磁铁吸住一样,无法起步,静止在原地。这种现象一般持续数秒,但可能也会长达几十秒甚至几分钟。

自测帕金森病

坐在椅子上,从起立开始计时,继续朝前行走,走完三米后,折返回来再坐下,计时结束。如果是正常人,完成整个动作的时间应该在10秒以内,而假如你的用时超过30秒,就说明行动过于迟缓,可能就是帕金森病的前兆。

4.剪刀步,当心脑梗

剪刀步和罗圈腿有些类似。走路时两条大腿夹紧,两膝盖经常贴在一起,走起来一只脚容易踩到另一只脚的脚背。

脑梗的发病机制是给脑组织供血的某一根血管完全堵塞,造成脑组织坏死的一类缺血性的疾病。而脑神经系统受损,就无法控制肌肉,自然会影响关节活动。

血管病变的前兆

①突然出现睡眠障碍,入睡难、过早醒,醒后并无恢复感,经常打哈欠,精神状态不佳。

②出现短暂性的看东西模糊,亦或是眼前突然发黑,几秒后恢复正常。

③突然出现言语障碍、突然性跌倒等情况。

④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症状,并且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反复的鼻子出血。

⑤说话的时候流口水、话说不利索。

若出现上述不适,预示着血管发生病变,一定要及早就诊。

来源: JSBC万家灯火

肥胖久坐都是诱因!脚痛别大意,或与这种疾病有关

来源:武汉晚报

当你早上揉着惺忪的双眼

迷迷糊糊踏出第一步

突然脚后跟传来一阵尖锐刺痛

瞬间睡意驱散

转而疑惑不安

这脚既没红也不肿

怎么会这么疼呢

01、中老年人尤其要提防足底筋膜炎

汉口60多岁的余奶奶,近半年来被足底筋膜炎折磨得苦不堪言,简直像在“刀尖上跳舞”。起初,她以为静养一段时间就能好转,但却事与愿违。她这才选择就医,一去就被查出足底筋膜炎

余奶奶纳闷,明明在家进行过锻炼,为啥毫无缓解?医生解释道,足底筋膜炎需要科学规范治疗,如果采取不正确的锻炼方法,反而会加重疼痛,耽误病情。

02、久穿厚底雪地靴易发足底筋膜炎

首先,足底筋膜是指位于足底部皮下的一层致密坚韧的筋膜,包括内侧带、中央带和外侧带三部分。其呈弓弦状,起到维持足纵弓的作用。

足底筋膜炎即是指足底筋膜组织的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足跟和足底部位的疼痛,尤其在起床后迈出的第一步,或长时间休息后重新行走时,疼痛感最为强烈,随着活动量的增加,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过度行走或站立时,疼痛又会加剧

通常,这种疾病多发于40-60岁人群。人们从事攀爬、长跑活动或长时间站立都会加重这种疼痛。尤其高足弓、扁平足等,都可能增加足底筋膜的负担,使其容易发生炎症。

其实,某些日常生活行为和特定人群易发足底筋膜炎:

不合适的鞋子:长时间穿不合适的鞋子运动会诱发足底筋膜炎,长时间穿高跟、厚底鞋也同样有风险。

在冬季,不少人选择流行款的厚底雪地靴来穿,殊不知,超过4厘米的厚底雪地靴会导致鞋底偏硬,长时间行走容易引发足底筋膜炎。

不合理的运动:短时间大幅增加跑步里程或频繁参加高强度训练,足底筋膜长期受到牵扯,就很容易引发此症状。

久坐或久站:由于职业因素需要长时间久坐久站的人群,如教师、服务员等,足底长时间承受巨大压力也可能造成炎症突发。

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因缺乏运动,足底筋膜缺乏拉伸,更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体重超标:脚底承受的负重大,也是足底筋膜炎的高发人群。

03、疼痛突袭,如何缓解

脚底疼痛来袭,如何及时缓解?

拉伸与休息:当脚后跟突发疼痛时,尽量坐下休息,减少站立和行走的时间,给脚部足够的休息时间。

同时,可做一些简单的拉伸动作,如坐在椅子上,将脚伸直,用手抓住脚趾并向身体方向拉伸,重复几组能帮助放松足底筋膜。

冰敷与热敷:在疼痛发作的48小时内,采用冰敷的方法:每次冰敷15至20分钟,每天3至4次。

注意,疼痛缓解后改为热敷,用温水泡脚或热毛巾敷足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当然,能提前预防是更优之选:

控制体重:体重过重也会增加脚底负担,因此减重可减轻足部的负担。

选择合适的鞋子:选择鞋底柔软、有弹性,并且具有良好足弓支撑的鞋子,能预防足底筋膜炎。

合理运动:合理进行运动,避免过度运动造成疼痛。可以选择一些对足底压力较小的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

04、足底筋膜炎的疗法

1、牵拉疗法

包括足底和腓肠-足底筋膜牵伸、脚趾弯曲、脚趾毛巾弯曲训练和单侧足跟抬高伴足趾背屈运动练习。

美国足踝外科协会推荐跖筋膜非负重下牵引治疗,作为急性期跖筋膜炎的治疗手段之一。

2、贴扎技术

胶带支撑受累足底表面可能对某些患者,尤其对第1步疼痛的患者有益。使贴扎法,可缓解短期(7至10天)疼痛。也可用于跖筋膜炎的急性期止痛治疗。

当然,治疗方法不限于以上几种。另外,中医特色干预在改善足底筋膜炎方面也有着一定的优势,比如温针灸疗法、中药足浴以及推拿等。

(37度里长江健康融媒丨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