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美国另番肥胖(美国肥胖纪录片)

看看新闻 0
文章目录:

特朗普直播带货:学我服“它”抗疫 佩洛西:病态肥胖症!网友:BMI超30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0-05-19 14:17

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8日16时3分(北京时间19日4时3分),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8日发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1500753例,累计死亡病例90312例。在疫情最严重的纽约州累计确诊病例351371例,累计死亡病例28339例。确诊病例超过5万例的州还有新泽西州、伊利诺伊州、马萨诸塞州、加利福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密歇根州。

面对不断攀升的病死数量,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公开抛出“服用羟氯喹可以预防新冠”的观点,不过这番表态一出,包括美国知名媒体以及政界人士,纷纷嗤之以鼻称,这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谬论。

当地时间额本周一,特朗普在白宫对媒体说:“我听说了很多服用该药(羟氯喹)有效的案例,我认为这很好。如果它不好,我会告诉你。这种药物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疟疾、风湿性关节炎,它已经存在了40年。”

综合CNBC、CBS报道,特朗普表示,他没有出现任何症状,决定服用羟氯喹,是因为“听见关于这个药物的好处”,“我不会因此受伤,它已经存在40年了。治疗疟疾、全身性红斑性狼疮还有其他疾病。我服用,前线工作人员服用,很多医生也在服用。”

根据英国《卫报》,白宫战略传播总监法拉赫也证实此消息。《纽约时报》白宫记者哈伯曼在“推特”上写道,“美国总统的女发言人法拉赫证实,是的,美国总统被开立处方药签,是的,美国总统正在服用羟氯喹。”

就连一直力挺特朗普的《福斯新闻》都出现反对声音,主播卡夫托吃惊总统竟然会说出这种话。卡夫托在新闻节目上引述“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一家医院接受羟氯喹治疗的患者中,不少人出现呼吸道及心脏问题,“我没办法再更强调这件事了,这可能会害死你。”

另据白宫医生肖恩·康利在社交媒体上写道:“经过无数次的讨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治疗的潜在好处超过了相对的风险。”

就在同一天,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安德森·库珀360”节目采访时讽刺道:“我宁愿他不要吃一些未经科学家验证的东西(药物),特别是在他这个年龄以及,不妨说,他这个体重级别。他们说,(特朗普的体重)已经是病态肥胖(morbidly obese)了。所以我觉得服药不是一个好主意。”

特朗普现年73岁,根据去年2月白宫发布的体检报告显示,他的体重已达243磅(约合110公斤),身体质量指数(BMI,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观察者网注)超30,已经属于肥胖人群。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曾发布安全警报说,羟氯喹和氯喹可能有严重的副作用,该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密切监督下进行。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也表明,羟氯喹和氯喹有可能显著增加某些病人的死亡风险,特别是那些有心脏问题的病人。

事实上,特朗普从3月份起,就开始多次强力推荐称,羟氯喹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受此观点蛊惑,该药在美国民间出现囤积现象,导致主要适应症人群——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面临药物紧缺。

纽约特别外科医院主任医生、风湿病科主任克罗表示,纽约长老会医院从收治新冠患者之初就开始使用羟氯奎宁,临床经验显示,该药并非治疗新冠患者的有效药。“未来几周大众对羟氯奎宁治愈新冠肺炎的期望值会降低,注意力会转移至其他药物上。”

(编辑:游玮)

《女大当自强》:美剧中肥胖女性角色的觉醒

一个身材丰腴的女孩安妮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走在大街上,突然一个身材苗条的健身教练兼推销员冲出来拦住了她,健身教练一边递给安妮一张传单一边微笑着对她说:“你来和我一起锻炼吧,这样就可以释放禁锢在你身体里的真正的自己。”安妮转过头望着她,好心情瞬间消失了。她习惯性地强忍住怒火,勉强挤出微笑,对健身教练说:“不用了,谢谢。”

在工作的时候,安妮的实力总是被老板忽略,老板对待她就像她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安妮在一次公司举办的全体运动上迟到后,被老板当着众人的面讽刺体重这么重就是因为懒惰。约会对象无故爽约后,安妮会先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最后还跑去约会对象家中找他。安妮在下定决心和对象撇清关系后,又总会忍不住主动联系他。

上面安妮遇到的事情,相信很多体重超标的人都有过类似的遭遇。这里的安妮是美国视频平台hulu推出的喜剧《女大当自强》(Shrill)的女主角,由美国老牌娱乐节目周六夜现场的常驻卡司艾迪·布莱恩特(Aidy Bryant)扮演。

《女大当自强》剧集并没有止步于描述肥胖的女主角自怨自艾于上述的悲惨生活中,它的核心内容是女主角安妮逐渐接受自己的身材,她决定不以自己肥胖的身材为耻辱,然后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的故事。这部看上去中规中矩的美国喜剧挑战了美剧对肥胖人士的传统叙事模式,它在尝试去颠覆人们对于身材大号女性的刻板印象。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女大当自强》改编自美国知名网络博主林迪·韦斯特(Lindy West)的同名自传。林迪于2011年发出一篇名为《你好,我是胖子》的文章后走红于美国网络,2016年林迪将多篇文章集结为自传出版。《你好,我是胖子》为所有超重的美国人说出了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声音,林迪从切身体会出发讲述了美国社会对身材大码女性的不友好,以及在这个环境下作为肥胖人士尤其是肥胖女性对于自己身材的厌恶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的愤怒。《女大当自强》的主创团队以此文为出发点,她们决定化愤怒为力量,通过这部剧集努力去改变美国社会对肥胖人士的偏见。

美剧中肥胖人物的传统叙事方式——懒惰、愚蠢和自我厌恶

谈到肥胖角色在美国影视作品中的刻板化演绎,大部分熟悉美剧的观众马上就能想到《老友记》(Friends)中的少女莫妮卡。《老友记》中的少女莫妮卡每次出场都能引起哄堂大笑,苗条的女主角穿着大号肥胖外套显得尤其憨态可掬。少女莫妮卡虽然显得天真浪漫,但在数次感情受挫后,她勉强挤出的微笑里可以明显地看到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悲伤。

《老友记》中的少年钱德勒喜欢以貌取人,他还强调过自己的车后面贴了张写着“我不为胖子停车”的贴纸。少女莫妮卡在向少年钱德勒表达爱意后被钱德勒用刻薄的话语拒绝了,为了报复钱德勒莫妮卡花了一年的时间去减肥,最后瘦身成功的她大快人心地报复了钱德勒。故事到这儿还没有结束,剧中十分讽刺的一点是当年受到伤害的莫妮卡在多年后嫁给了钱德勒。

正如《老友记》中的少女莫妮卡角色,美国影视作品里的大部分肥胖角色被束缚在了这些刻板印象中,他们要不就是沉湎于自我厌恶和减肥中不能自拔,要不就是作为讽刺的靶子成为整个剧集的笑点。

根据美国2015-2016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39.8%的20岁以上美国人的体重超标,7.6%的20岁以上美国人的体重达到了极度肥胖。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美国肥胖人群并不在少数,但和美国的性少数人群和少数族裔相比,他们并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足够关注。大多数美国影视作品都只是在肤浅地演绎这一类型角色,这让人们一想到胖子就觉得这类人很懒或很愚蠢。

在美国电影中也有很多类似少女莫妮卡的情节,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奥斯卡影后格温妮丝·帕特洛(Gwyneth Paltrow)主演的电影《情人眼里出西施(Shallow Hal)》。男主角哈尔虽然自身其貌不扬,但是非常看重女性外表,有天他被催眠后不再能看到人真实的外貌,只能看到人的内在美。哈尔并不知道自己被催眠了,他喜欢上了一个体重150公斤但心地善良的罗丝玛丽。

哈尔一开始只是因为罗丝玛丽的外貌才去追求她,在哈尔的眼中,女朋友是一位身材苗条、美若天仙的人。在哈尔知道女朋友罗丝玛丽的真实身材后,他对女朋友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时候女主角罗丝玛丽穿着肥大的戏服一摇一晃出现在镜头中,她的一举一动又可怜又好笑。女主角假扮的肥胖模样并不会让人感同身受,这只会让观众忽略肥胖人群的真实生活窘境。这部电影想要告诉人不应该以貌取人,但给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只有哈尔的不自量力和女主角楚楚动人的真实模样。

最近几年美国电影和电视剧虽然开始让大号身材演员真实出演相应的角色,但其中大部分角色还是没有突破之前的美剧对肥胖人群的偏见。这些角色都生活在肥胖的阴霾下,她们都厌恶自己的身材,比如近两年大火的美剧《我们这一天》(This is us)中的妹妹凯特。无论是在青春期还是在成年时期,凯特都在为自己肥胖的身材苦恼。她不开心和不幸福的最大原因就是体型肥胖,因为这个她错过了很多机会,让自己的人生一次次走入低谷。最后她为了能够减重,决定去做胃部切除手术。最令人讽刺的是,扮演凯特的演员被在合同中要求减重来配合剧情的变化。

《女大当自强》打破美剧中肥胖女性的刻板印象

从去年开始美国陆续出现了几部电影和电视剧,尝试去推翻美国影视作品里一成不变的肥胖人士总是自我厌恶的叙事方式,《女大当自强》成了扛起这面大旗的领头军。

《女大当自强》的女主角安妮在一开始也像典型的肥胖女性角色一样,她很不自信,总是隐藏自己的想法好让别人不注意到她。相同题材的剧集可能会把焦点集中在肥胖女性角色的不自信和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挫折上,他们一般都会让这类型角色经历一整部剧的不愉快,她们不是在苦恼该不该吃这个面包,就是在忍不住吃了顿美食后责怪自己。《女大当自强》没有走这条老路,故事开始没多久,安妮在工作上有所突破以及在机缘巧合下遇到了一些人和事后,她很快地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她并不认为自己胖胖的身材有什么不好,她学会了不再去责怪和厌恶自己,相反她还在不断主动要求别人去接受真正的自己。

安妮的约会对象一直都在向朋友们隐瞒安妮的存在,每次去他家约会完后,他都会让安妮走后门出去。安妮的妈妈从小到大都对安妮的肥胖身材不满意,她每次见到安妮都会让安妮吃健康的事物,并且督促她去减肥。安妮在找回自信后,她毫不犹豫地在人际关系上掌握了主动权。安妮对男友说如果不重视她就分手,男友在听到她的真实想法后才意识到自己以往的过分行为。安妮也对母亲的过度干涉表达出了自己的不满,她觉得母亲并没有接受真正的她,母亲只是根据自己从电视、电影等媒介获得的对肥胖人群的印象来评价和约束她。安妮的存在在不断打破人们对肥胖人士的刻板印象,她们可以接受自己的身材,她们可以觉得自己很美,她们可以像其他所有人一样掌握自己的人生。

《女大当自强》拍摄大号身材女性的角度和方式也是值得关注的,这部剧集摆脱了以往美剧镜头里透露出的肥胖人士的可笑或者可悲,他们将肥胖女性的身体拍得非常美丽、和谐。在《女大当自强》第四集里,女主角安妮带着采访任务去了专为身材大号女性开放的游泳池。刚开始安妮还拒绝脱掉外衣,在镜头一次次扫过穿着性感泳衣跟随着动感音乐忘我起舞的大号身材女性们后,她最终接受了她们的邀请,脱下自己的外套加入了这场狂野的泳池派对。她们自信地微笑,她们大胆地摇摆身体,她们的躯体上虽然有很多赘肉,但在这一瞬间赘肉通常传达出消极情绪被甩到了九霄云外,观众只能感受到她们和所有其他人一样的快乐和幸福。在这一刻,本剧的中心话题被无限放大——无论你的身材如何,你都可以肆无忌惮地绽放自己,你都可以做最美丽动人的自己。

《女大当自强》在尝试建构一个新的叙事方式——虽然整个美国社会对肥胖人士都不太友好,但是肥胖人士自己需要先接受自己;虽然大家都觉得肥胖人士的人生很悲惨,但是肥胖人士需要正视自己的人生,需要停止自我厌恶。简而言之这是一个相对少数群体对抗整个美国社会的故事,《女大当自强》的安妮让大家看到了这类叙事的可能性。

不仅是肥胖人士,所有人都可以去追求爱

随着网络影视市场的壮大,美剧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制作公司为了吸引观众一直都在拓展新的题材。在这样的趋势下,近几年出现了一批与《女大当自强》类似的以过去被忽略的群体为主角的美剧。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部剧是,以老年跨性别者为主角的美剧《透明人生》(Transparent)。《透明人生》的主角莫娜是一位退休后决定变为女性的男性,有一天她下定决心要在人生结束前做真正的自己。莫娜脱下男儿装穿上了念想了几十年的裙子,她画上了精致的妆容,随后还蓄起了长发。在一切都准备好后,她不急不慢地将这个事实告知了她的前妻和三个儿女。《透明人生》以莫娜为中心展开,从跨性别者自身、家庭、社会几个层面出发,讲述了美国跨性别群体的现实处境。《透明人生》还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绘莫娜的情欲,鼓励大家无论年龄几何、性别性向如何都可以追随自己的内心,去大胆地爱与被爱。

还有一部名为《非典型孤独》(Atypical)的美剧也让人眼前一亮,它用轻松诙谐的节奏讲述了一个以自闭症高中男生为主角的故事。美国曾出现过几部与自闭症患者有关的影视作品,其中最为经典的为电影《雨人》(Rainman)。这些影视作品让人们一想到自闭症患者,就会觉得他们虽然智商超群,但他们的行为举止与常人相异,与“正常人”并不一样。《非典型孤独》尝试以不同的叙事角度去讲述这个故事,它选择用自闭症高中男生萨姆的视角去看整个世界,让观众得以了解自闭症患者相对真实的生活。读高中的萨姆也会为成绩烦恼,快成年的他也会想要甩开妈妈独自去买衣服,正值青春期的他也会想要得到女孩的喜爱。萨姆的生活中虽然会出现一些一般人生活中不会出现的麻烦,但除去这些小插曲,他和其他人的相似之处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很多。《非典型孤独》想通过自闭症男孩萨姆的生活告诉我们,所有人都是“正常人”,但又都会有“不正常”一面。

从《透明人生》《非典型孤独》《女大当自强》等非常规题材的美剧中可以看到美剧的最大特点,他们在不断地挖掘人性,努力地跳出题材的限制去呈现出人类的共性。这些美剧就像是一面镜子,观众可以在里面看到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人性最丑陋的一面。

回过头来再次审视《女大当自强》,虽然剧集在台词和情节安排上有一些差强人意,但是整体的立意足以让观众忽略这些小瑕疵。看剧的过程中观众会逐渐发现,《女大当自强》的女主角安妮不仅是肥胖人士的榜样,而且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无论我们长相和身材如何,我们都可以像她一样穿着泳衣参加一场火热的泳池派对,像她一样微笑着摇摆自己的身体,像她一样去爱自己和勇敢地去追求爱。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美国胖子背后的资本棋局:胖了民众,富了财团

走在美国的大街小巷,肥胖的身影随处可见。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美国成年人肥胖率常年居高不下,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深受肥胖困扰 。这一现象背后,民众似乎在为追求口腹之欲付出健康代价。

但当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这绝不只是简单的个人饮食选择问题。

在丰盛的餐桌、琳琅满目的超市货架以及街头飘香的快餐店背后,是资本的大手在翻云覆雨。

全球最胖的国度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美国 20 岁以上人口中,竟有 71.6% 体重超标 ,肥胖率接近 40%,也就是说,每十个人里就有四个胖子,堪称全球最胖的国度。

全球每年约 50 万例减肥手术,美国就占了约 20 万例,连沃尔玛超市都贴心地为顾客准备了 “电动购物车”,原因是有些顾客实在太胖,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货架对他们来说都遥不可及。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诉说着美国肥胖问题的严重性。

是什么让美国人集体陷入肥胖的泥沼?

真的是他们天生不爱运动,管不住嘴吗?

其实,在这背后,隐藏着一双双无形的大手 —— 美国资本,它们正悄无声息地操控着美国人民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将整个国家推向肥胖的深渊。

粮食过剩,资本的 “商机”

故事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说起。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增强自身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就像给农业打了一剂 “强心针”,大量资金涌入农业领域,农民们干劲十足,纷纷扩大种植规模。

与此同时,科技也在飞速进步,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从高效的灌溉系统到精准的施肥技术,从自动化的播种机到智能化的收割机,每一项创新都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短短几年间,美国的粮食产量呈井喷式增长,很快就出现了严重的过剩问题。

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美国政府犯了难,为了处理这些过剩的粮食,他们想了不少办法,其中一个就是将大量粮食低价出口,甚至以援助的形式送给其他国家。

这一举措看似是在做 “慈善”,实则暗藏玄机。

一方面,低价粮食冲击了其他国家的农业市场,让很多国家的本土农业遭受重创,逐渐失去了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只能越来越依赖美国的粮食进口;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接受粮食援助的国家,美国也没安什么好心,往往会附带一些政治条件,以此来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美国国内的资本家们也没闲着,他们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开始琢磨如何将这些过剩的粮食转化为巨额利润。

他们发现,玉米是一种非常适合加工的原料。

于是,一场围绕玉米的 “商业革命” 悄然拉开帷幕。大量的玉米被送进工厂,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工序,摇身一变成为了各种甜味剂,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高果糖玉米糖浆。

这种糖浆甜度高、成本低,很快就成为了食品和饮料行业的 “宠儿”。从香甜可口的饮料到美味诱人的糕点,从香脆的薯片到软糯的糖果,几乎所有的加工食品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据统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人均每年消费的高果糖玉米糖浆从几磅飙升到了几十磅,增长速度惊人。

除了制作甜味剂,那些卖相不佳、品质稍差的农产品也有了 “用武之地”。

资本家们将它们收集起来,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变成了动物饲料。这一转变催生了美国庞大的畜牧业和养殖业。

为了满足市场对肉类的需求,养殖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养殖方式也变得更加集约化。原本在草原上自由吃草的牛羊,如今被关在狭小的围栏里,每天吃着由玉米等农产品制成的饲料,快速生长育肥。

在短短几十年间,美国的肉类产量大幅增长,人均肉类消费量也直线上升。

与此同时,快餐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连锁店遍布美国的大街小巷,它们以汉堡、薯条、炸鸡等为主打产品,这些食品价格实惠、方便快捷,深受美国民众的喜爱。而这些快餐的主要原料,正是那些过剩的粮食和肉类。

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快餐公司还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活动和套餐,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在资本的推动下,快餐文化逐渐在美国社会扎根,成为了美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快餐行业的兴起,饮料行业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为了搭配快餐,各种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奶茶等层出不穷。这些饮料中大量添加了高果糖玉米糖浆等甜味剂,口感甜美,让人欲罢不能。美国的超市、便利店、自动售货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饮料,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买到。

据统计,美国人每年消费的饮料数量惊人,人均饮料消费量位居世界前列。

就这样,在资本的精心策划下,美国的饮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餐桌上,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越来越多,而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健康食物的比例却越来越少。

这种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为美国人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甜蜜陷阱” 与舆论洗脑

随着肥胖问题日益严重,美国人也开始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疑惑究竟是吃了什么才会变胖 。

然而,资本怎会轻易让人们发现真相?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洗脑” 行动悄然展开。

美国制糖业率先出手,他们砸下巨额资金,试图控制学术研究,甚至公然售卖科研论文。在金钱的诱惑下,一些所谓的 “科学家” 违背职业道德,炮制出一篇篇看似科学的论文,声称肥胖的根源是脂肪,而非糖分。

与此同时,制糖业还操控着社会舆论和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着 “胖是因为脂肪” 这一观点 。一时间,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到处都是类似的言论,让人们逐渐忽略了糖分才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因素。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一错误认知,一些 “代言人” 也加入了宣传行列。

巴菲特就曾公开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喝可乐。暂且不论他是否真的每天都喝,单看他手中持有的可口可乐公司股份,就不难明白他这番言论背后的深意。

在这些代言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对高糖食品放下了戒心,继续毫无节制地摄入糖分。

在资本的误导下,美国人对脂肪充满了恐惧,纷纷开始追求低脂食品。食品企业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他们迅速推出各种低脂产品,从低脂牛奶、低脂酸奶到低脂饼干、低脂薯片,应有尽有。

然而,为了保证这些低脂食品的口感,企业们往往会在其中添加大量的糖分和其他添加剂。就这样,美国人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偏,肥胖问题也愈发严重。

穷人的 “肥胖诅咒”

在美国,肥胖问题还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那就是穷人的肥胖率远高于富人。

这背后,同样是资本在作祟。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美国的生产活动变得高度机械化,大量体力劳动被机器所取代。曾经那些需要耗费大量体力的工作岗位逐渐减少,服务业等不需要太多体力的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这使得即便是穷人,在工作中也很少再有机会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然而,他们的饮食习惯却并没有随着工作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调整。

快餐,这个资本的 “杰作”,成为了穷人的首选。

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连锁店遍布美国的大街小巷,它们以低廉的价格、快捷的服务和诱人的口感,吸引着无数穷人。一份巨无霸汉堡套餐,只需几美元,就能让人吃得饱饱的。而相比之下,一份自制的蔬菜沙拉,成本却可能高达十几美元。

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收入微薄的穷人来说,价格无疑是他们选择食物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在他们眼中,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的食物,让自己填饱肚子,才是最实在的。

资本的无序生产,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象。

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资本家们大量投入到畜牧业和养殖业中,使得肉类产量大幅增加,价格不断下跌。与此同时,蔬菜产业却因为种植周期长、成本高,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在超市里,一块鲜嫩的牛排可能只需要几美元,而一把新鲜的青菜却要花费同样甚至更多的钱。这种价格上的巨大反差,让穷人在选择食物时,往往更倾向于购买便宜的肉类。

长期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快餐和肉类,缺乏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使得穷人的身体逐渐被肥胖所困扰。他们的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各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接踵而至。

而这些疾病,又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让他们陷入了 “越胖越病,越病越穷,越穷越胖” 的恶性循环之中。

挣脱资本的 “饮食枷锁”

如今,美国的饮食文化被资本操控得根深蒂固,想要改变现状,谈何容易?

资本的力量渗透到了美国饮食的方方面面,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被资本所把控。食品企业、快餐连锁店、饮料公司等与资本紧密勾结,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利益集团。他们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他们精心设计的饮食陷阱。

然而,改变并非毫无希望。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肥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资本对饮食的操控。

一些健康饮食倡导者、营养学家和消费者组织纷纷站出来,呼吁人们回归健康的饮食习惯,抵制资本的不良影响。他们通过举办讲座、发布科普文章、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健康饮食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在一些城市,社区菜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亲自参与种植蔬菜,享受着新鲜、健康的食材。一些学校也开始重视学生的饮食健康,改善学校食堂的菜品,减少加工食品的供应,增加蔬菜、水果等健康食物的比例。

一些有识之士还发起了抵制快餐和高糖饮料的运动,倡导人们选择更健康的饮食方式。

但这些努力,在资本的强大势力面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食品企业和快餐连锁店依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他们的广告无处不在,充斥着电视、网络、街头巷尾。廉价的快餐和高糖饮料,依然是很多美国人的首选。

要想彻底挣脱资本的 “饮食枷锁”,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小红书蒸鸡蛋在美国爆火的底层原因

在资本对美国饮食文化的长期操控下,小红书上蒸鸡蛋教程在美国爆火这一现象显得尤为有趣。看似只是一道简单家常菜的走红,背后却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与美国资本操控下的饮食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美国鸡蛋价格长期受资本和市场因素影响,波动剧烈。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时期,如禽流感爆发导致鸡的存栏量下降,资本又趁机炒作,使得鸡蛋价格飙升,普通民众购买鸡蛋的成本大幅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又营养的蒸鸡蛋羹成为了美国民众的新选择。这道菜所需食材简单,主要就是鸡蛋,在鸡蛋价格昂贵的情况下,一份蒸鸡蛋羹能满足一家人的营养需求,性价比极高。

而且,制作蒸鸡蛋羹所需的其他调料,如盐、生抽等,价格相对稳定,不会给家庭带来过多的经济负担。

美国的饮食文化在资本的操控下,快餐和加工食品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长期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而蒸鸡蛋羹作为一道低脂肪、高蛋白的健康美食,正好符合当下美国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它制作过程简单,不需要复杂的烹饪技巧和大量的油盐,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鸡蛋的营养成分。

对于那些想要改善饮食结构、追求健康生活的美国人来说,蒸鸡蛋羹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TikTok、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为美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

中国网友在这些平台上分享的蒸鸡蛋羹教程,以其精美的画面、详细的步骤和诱人的成品展示,吸引了众多美国网友的关注。这些教程就像一扇窗户,让美国民众看到了不同于美国传统饮食的中国美食文化。

许多美国网友看到小红书上的蒸鸡蛋羹教程后,被其简单易做和美味健康的特点所吸引,纷纷尝试制作,从而掀起了一股蒸鸡蛋羹的热潮。

从更深层次来看,蒸鸡蛋羹在美国的爆火,也是美国民众对资本操控下饮食文化的一种无声反抗。

长期以来,他们被快餐和加工食品包围,饮食选择受到限制。而蒸鸡蛋羹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一种回归简单、健康饮食的可能。

这道来自中国的家常菜,就像一颗小小的石子,投入了美国饮食文化这片被资本搅乱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重新审视资本对饮食的操控。

结论

美国资本对美国人民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操控,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问题。从粮食过剩催生的高糖、高脂饮食结构,到资本操控下的舆论误导,再到穷人因经济因素陷入的肥胖困境,这一系列现象都揭示了资本逐利的本质以及对民众健康和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

虽然改变并非一蹴而就,但美国民众的觉醒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如社区菜园的兴起、学校对饮食健康的重视、抵制不良饮食的运动等,都为挣脱资本的 “饮食枷锁” 带来了希望。

这一现象也提醒着我们,无论是在哪个国家,都要警惕资本对饮食文化的过度干预,保持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本土饮食文化的珍视。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要上头条##妙笔生花创作挑战##小红书##肥胖##美国快餐##头条深一度##在头条看见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