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肥胖比例(中国肥胖比例一览表)
我国超50%成年人超重或肥胖!专家提醒→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其中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的标准是什么?过度肥胖有什么样的危害?
目前,临床上判定肥胖的标准一般有三种:体脂率、腰围、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其中腰围、BMI指数自己就能测算。
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石勇铨:BMI就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到的值,大于24超重,大于28肥胖。1.75米的男性超过86公斤就是肥胖,超过76公斤可能就是超重。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于浩泳:还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指标是看腰围,有个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通常来说,男性的腰围如果大于等于90厘米,或者女性的腰围大于等于85厘米,可以定义为腹型肥胖。
42岁的冯先生,属于腹型肥胖患者。由于平时工作应酬很多,没时间运动。最近出现腹背部疼痛,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血压升高引起肾上腺出血。
患者 冯先生:我的BMI指数在30左右,比较肥胖,平常就是要管住嘴、迈开腿,注重生活规律,不要熬夜或者暴饮暴食。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近20%的儿童超重或肥胖。肥胖会增加多种慢性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于浩泳:肥胖可以引起多种代谢紊乱,比如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肥胖还可引起精神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等。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张娅芳
我国约1.8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腹型肥胖同样需要减重
近日,由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发起的“防治肥胖症,只为更健康”公益项目传出消息:我国约1.8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许多人对肥胖症的认知仍停留在“外观问题”层面,却忽视了它作为一种疾病带来的健康隐患。专家提醒市民需科学管理体重、远离健康风险。
所谓“肥胖症”,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作为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肥胖症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以心血管疾病为例,超过三分之二的肥胖相关死亡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肥胖因此常被称之为“万病之源”。
到底如何判定是否肥胖?医学界通常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评估。BMI事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近日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达到24kg/m²且低于28kg/m²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kg/m²为肥胖症。
指南还指出,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较易形成腹型肥胖。腹型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代谢综合征,而通过测量腰围则可以简单判断是否为腹型肥胖。值得一提的是,BMI在正常范围内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属于腹型肥胖,同样需要减重。
针对肥胖症,体重管理干预越早,获益也越大。《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提出,体重管理的关口应当前移。即在体重出现上升时即起始体重管理计划,而非等到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加重。面对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健康体检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同时也应当主动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及早治疗,预防肥胖可能引发的相关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小英教授同时表示:“既往超重或肥胖的药物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以GLP-1RA为代表的新型减重药物有望打破我国超重或肥胖患者治疗选择有限的局面,对于提高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公益项目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地铁站同步开展。项目以城市生活的核心场景——地铁为平台,旨在打破过往的认知局限,向公众科普肥胖症及其危害,倡导从体重管理开始,提升全民健康意识。该项目由诺和诺德公益支持。
来源:作者:顾泳
我国近五分之一青少年面临超重肥胖
有近五分之一的6至17岁青少年面临超重和肥胖;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比例约为2:1……5月10日至11日,第十届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在京举行。大会公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各年龄组超重肥胖率均呈快速增长趋势。
“目前有约19%的6至17岁青少年、约10.4%的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介绍,肥胖是糖尿病、肿瘤、骨关节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维持健康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超重肥胖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122%。
“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比例约为2:1,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这一数据表明我国体重超重人群比例偏高,给防治工作带来结构性挑战。
肥胖防治也是一项全球性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22年,全球有约八分之一人口处在肥胖水平,成人肥胖人数自1990年以来翻番。对此,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表示,肥胖不仅是健康问题,也是经济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和政策调整实现共同应对。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国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从《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再到《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国卫生疾控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全人群营养健康和肥胖防控。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大会上表示,肥胖问题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结合点,要以体重管理为抓手,推动我国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要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有效减少超重肥胖等中间危险因素,从而防治主要慢性病。(记者顾天成)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