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儿管理工作计划(肥胖儿管理意见及建议)

北青网 0
文章目录:

肥胖儿童减肥应遵守的12条行为守则

1

一旦下定决心,

就要持之以恒

在制订好饮食调控和运动计划后,就要开始学着每天遵照计划执行且不懈怠。能够实现减重并成功维持的孩子都是这么做的,即使遇到假日或是在外就餐也不会改变。家长要发挥监督作用,努力做到不因任何主观想法或因孩子对食物的渴望而擅自改变孩子的减肥计划,否则会给减肥造成阻碍。在减肥过程中,提倡家长尽可能在家中为孩子做减肥餐而不是在外就餐。

2

无须纠结短期体重变化,

关注长期体重趋势

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没必要每天称体重,当体重在短期内无改变时也无须过分担忧,减重的关注点主要在于长期体重变化的趋势,体重只要是按照计划持续走低即可,切勿中途随意改变。

3

不碰油炸和含糖食物

减肥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尽量少食用或不食用油炸食物、含糖食物或饮料,也不要过量食用高脂肪肉类,如牛肉、羊肉、猪肉。减肥计划完成后,亦需要调控饮食,并对上述食物的摄入加以管控。

4

固定用餐模式和频率

研究发现,减肥成功的儿童和青少年都有规律的用餐时间,定时、定量用餐是儿童和青少年减肥成功的关键。不规律用餐通常会带来负面效果,如未用餐时会造成血糖过低、上课精力无法集中、运动能力下降等。到下一餐时就会感觉更加饥饿,缺乏管控时就会进食更多食物,导致能量供应增加。

5

减肥切忌断断续续

连续性对减肥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减肥就是让身体不断适应能量供应降低和运动消耗增加的过程,从而改变身体的基础代谢和脂肪储存。减肥如果间断,身体就会自我调节代谢,加速能量的储存,这样反而会复胖。

6

蔬菜体积占全餐的1/2以上

蔬菜能保证人体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运动消耗,且其富含的膳食纤维还能带来一定的饱腹感,但要注意避免将土豆、红薯、山药、藕等高淀粉类食物作为蔬菜来源。

7

每天必须足量饮水

很多人减肥不敢喝水,担心会影响减重,其实不然。饮水充足更能加快脂肪细胞的代谢速度,增加血液循环速度,提升代谢水平。同时,运动更需要水分供应。因此,每天必须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

8

每天蛋、奶和水果不能省

作为优质蛋白质的来源,蛋、奶和豆类比肉类脂肪含量更低,故要保证每天一个鸡蛋和一杯奶。同时,水果的种类供应也要满足足量、低糖、高纤维的特点。

9

运动量应稳定,

不可“杀鸡取卵”

在同一减肥周期内,运动量不应起伏过大,比如说今天心情好就多运动,明天时间紧就少运动,这样的结果就是每天的能量消耗不固定,身体难以适应。更不建议按天层层加码增加运动量,超出身体极限会诱发免疫力下降和疾病风险。

10

良好的睡眠是减肥的基础

睡眠是身体恢复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肌肉细胞的修复和肌糖原的补充。而且睡眠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是发育的最佳促进方法,所以减肥过程中更要保证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11

严控主食的摄入量,

可用粗粮替换

主食是热量的主要来源,控制摄入量的同时还可以用粗粮适当地替换。一方面,粗粮热量低,释放速度缓慢。另一方面,粗粮中富含膳食纤维,更能增加饱腹感。在主食中增加粗粮是减肥餐的不二选择,但总量不宜过大,要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最高不宜超过1/2。

12

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减肥只是一个体重管理的过程,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当减肥结束后,身体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且更需要长期维持。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才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所在。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好方法 帮孩子高效减肥》本书主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宇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华医学会 唐芹

据人卫健康

辽宁省政协委员廖新: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降低儿童超重、肥胖发病率

辽宁省两会正在进行。 于海洋 摄

中新网沈阳1月14日电 (李晛 于海洋)1月14日,辽宁省两会正在进行。大会期间,辽宁省政协委员、沈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廖新建议,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降低儿童超重、肥胖发病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40年来中国儿童的疾病谱发生着改变,从既往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到现阶段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如肥胖、性早熟等问题发病率逐年增加,儿童期的超重、肥胖现象,增加其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延续到成人阶段,将影响人体多器官、系统功能,影响生活质量,增加治疗成本,加重社会负担。

廖新说,《多哈理论》认为生命早期的问题可导致成人多器官系统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生命早期的疾病预防与干预至关重要。所以针对儿童早期超重、肥胖的监测和控制,更有利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为此,廖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儿童健康体检体系。在原有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三级保健网基础上,开发、依托数据平台对儿童相关指标进行监测、评估,打通学龄儿童体检网络化堵点,健全我省儿童期健康体检体系,包括健康体检档案管理细则。通过对数据初步分析,给予预警提示,即可以对孩子日常饮食、运动、睡眠等情况进行指导,又为医疗机构提供基础数据。将体检发现诸如超重、肥胖儿童上传转诊到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就诊,处理结果下达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校医、家长,定期医疗机构随诊、反馈,形成闭环管理。政府出台政策对儿童健康体检予以适当财政支持,设立试点医院,跟踪未成年人预防保健和监测情况,适时推广全省。上述措施即有利于相关疾病的早期管理和规范治疗,也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二是加强宣教、监测,对预防肥胖的“关键窗口期”进行科学管理。以医疗机构专业人士为宣传主题,通过多部门配合,多途径,加大相关疾病科普宣传力度,使健康生活方式、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全社会对肥胖,尤其是儿童肥胖危害的认识。通过在孕期保证孕妇均衡饮食,科学运动,积极治疗原发病,在生命早期,减少巨大儿、小于胎龄儿发病率。通过避免婴儿期过渡喂养、学龄前和青春期合理膳食等举措使肥胖干预窗口前移,抓住干预超重、肥胖发生的“关键窗口期”,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成人期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是发挥学校在超重、肥胖儿童管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教育部门在强调儿童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重视儿童体能的发展,应将超重、肥胖儿童的监测,制定到日常教学计划中。强调学校、教师、同龄伙伴在儿童体重控制中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强对校医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和考核,将对超重、肥胖儿童等慢性疾病管理情况作为教育系统年终考核的指标之一,年终由相关部门进行考核。

四是建立、完善肥胖专病联盟,推动超重、肥胖儿童的规范诊疗。使不同程度肥胖儿童可以得到有效、规范干预治疗,提高患病儿童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节约社会资源。

五是加强对深加工食品、减重食品和药品的监管。食物成分表除标明食物的热量和成分外,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尤其代糖等添加剂的使用,保证热量的适度摄入。统一、规范儿童减重类食品准入标准,使消费者可以放心选择,明白消费。同时对减重药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监管,避免药物本身对儿童照成的伤害。(完)

如何告别“小胖墩”?六部门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

为积极防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制定《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

内容包括:2020-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保证中小学生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儿童青少年开放,不鼓励针对儿童的营销及食品包装中使用吸引儿童的图片、描述和外形设计等。详见↓

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

(摘要)

防控目标

(一)全国目标。以2002-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2020-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为实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零增长奠定基础。

(二)分地区目标。根据各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现状,将全国各省(区、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流行水平地区(见附表)。2020-2030年,高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80%,中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低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60%。

重点任务

(一)强化家庭责任,充分发挥父母及看护人作用。

1.帮助儿童养成科学饮食行为。强化父母及看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高父母及看护人营养健康素养,使其能够为孩子合理选择、搭配和烹调食物,保证食物多样化,减少煎、炸等烹调方式,控制油、盐、糖的使用量,避免提供不健康食物,减少在外就餐。培养和引导儿童规律就餐、幼儿自主进食行为,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学会合理搭配食物和选择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2.培养儿童积极身体活动习惯。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提倡家长与孩子共同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运动日常化、生活化。培养儿童青少年运动兴趣,使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经常锻炼习惯,减少儿童使用电子屏幕产品时间,保证睡眠时间。

3.做好儿童青少年体重及生长发育监测。父母和看护人要充分认识超重肥胖的危害,定期为孩子测量身高和体重,做好记录,并能根据相关标准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进行评价,必要时及时咨询专业机构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4.加强社区支持。依托村(居)委会组织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家庭、社区食堂和餐饮单位开展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的咨询和指导,发放宣传资料,组织科普讲座,提高父母和看护人的实践操作能力,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母乳喂养支持性环境建设,推动全面落实产假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共场所和工作单位建立母婴室。

(二)强化学校责任,维持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

1.办好营养与健康课堂。将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知识融入幼儿园中小学常规教育。丰富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学习的资源,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教师培训中增加青少年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等相关知识内容,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各地各校要结合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在校就餐等工作,有计划地做好膳食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促进正确认识儿童超重肥胖,避免对肥胖儿童的歧视。

2.改善学校食物供给。制修订幼儿园和中小学供餐指南,培训学校和供餐单位餐饮从业人员。学校应当配备专(兼)职营养健康管理人员,有条件的可聘请营养专业人员。优化学生餐膳食结构,改善烹调方式,因地制宜提供符合儿童青少年营养需求的食物,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粗杂粮及适量鱼禽肉蛋奶等供应,避免提供高糖、高脂、高盐等食物,按规定提供充足的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对学生餐的营养与安全进行监督。

3.保证在校身体活动时间。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各地各校要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按照有关规定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等考核。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学生每节课间休息并进行适当身体活动,减少静态行为。保证幼儿园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

(三)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责任,优化体重管理服务。

1.加强孕期体重管理。将营养评价、膳食和身体活动指导纳入孕前和孕期检查,开展孕妇营养筛查和干预,促进孕前维持适宜体重、孕期定期监测体重,预防孕期体重过度增加或增重不足。

2.加强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加强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等科学喂养(合理膳食)知识普及、技能指导和个体化咨询,定期评价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加强幼儿园和学校医务室(卫生室、校医院、保健室等)校医或保健教师配备和能力建设,做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监测,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

3.加强肥胖儿童干预。指导支持学校和家庭通过合理膳食、积极身体活动和心理支持对超重肥胖儿童进行体重管理。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需求为超重肥胖儿童提供个体化的营养处方和运动处方。肥胖合并疾病的儿童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专业治疗。

(四)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支持性环境建设。

1.加强肥胖防控知识技能普及。利用社区、家长学校、健康课堂等平台,加强科普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创新科普宣传方式,积极开发使用多种形式的宣传载体,广泛传播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身体活动指南、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相关健康知识,因地制宜,向全社会普及科学的、可操作的肥胖防控技能。加强科普宣传监管,避免误导性信息传播。

2.强化食物营销管理。推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规范母乳代用品广告宣传。强化婴幼儿辅食生产营销管理。制定完善部门规章,对高糖、高脂、高盐食品,加强食品标签管理,不鼓励针对儿童的营销及食品包装中使用吸引儿童的图片、描述和外形设计。

3.完善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加强社区儿童青少年活动场所、健身步道、骑行道、体育公园和多功能运动场地的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儿童青少年开放,支持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儿童青少年开放。鼓励运动场所为儿童青少年免费提供充足的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

分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流行水平分类表

(点击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