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导致的肥胖症状(湿气重导致的肥胖有什么特点)
湿气重的人,有3个表现,4个祛湿中成药,助你远离湿气,不肥胖!
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气过重则易伤阳气。湿气重有哪些症状?该如何祛除湿气?
湿气重有哪些症状?
1、舌头有齿痕
身体湿气重最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舌头出现变化,如果发现舌头两边出现了被牙齿压迫的痕迹,那就说明湿气重。
2、大便溏稀
湿气重容易伤及脾胃,脾胃消化不好,就会导致湿气重人的大便不成形。
3、肥胖大肚腩
湿气重的人脾胃功能会出现问题,导致脾胃运行不通畅,水分堆积在腹部,形成小肚腩。
4、女性白带会增多
身体湿气重的女性小便会变得更加浑浊、出现白带增多、发黄的症状,长期不治疗还会引起其他妇科疾病。
湿气该如何祛除?4种祛湿中成药大盘点,最后一个最好用
1、附子理中丸
服用方法:每次6~9克,一日2~3次,口服。
功效:温中健脾,散寒祛湿。改善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状。
2、五苓散
服用方法:每次6~9克,一日2次,口服。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小便不利,尿等待,头痛,心烦口渴,心悸,头晕目眩,泄泻、水肿等症状。
3、四妙丸
服用方法:每次6~9克,一日2~3次,口服。
功效:清利湿热。可改善湿热所引起的口臭、口苦,目赤,湿疮瘙痒,足膝红肿,筋骨疼痛,女子黄带,痛风等症。
4、柏香预湿貼
服用方法:中药外贴,一次1贴,一日1次,贴于肚脐处。
功效:茯苓、丁香、藿香等药物会通过肚脐直接作用于脾胃,起到健脾化湿的作用。有效改善因湿气引起的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宫寒痛经、寒性虚胖等状况。
湿气重,可以试试这2个祛湿汤
1、荠菜茅根脊骨汤
材料:荠菜60克,白茅根30克,猪脊骨400克,生姜3片
做法:将荠菜、白茅根洗净,切段。猪脊骨洗净,与荠菜、白茅根、生姜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功效:清热利湿、健脾消暑,尤其适合夏季养生保健食用。
2、黄芪补气健脾汤
材料:黄芪25克,党参20克,薏米仁20克,乌鸡500克,猪瘦肉50克,生姜3片
做法:将乌鸡、猪瘦肉焯水后备用,其他材料分别洗净;把所有材料放入煲中,加入清水适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一个半小时,放盐即可。
功效:黄芪其性温味甘,能益气固表;党参能养血生津,主治脾肺虚弱;而薏米仁性凉味甘,能健脾、清热祛湿。补气理脾胃,适合春夏之际,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食。
中药祛湿
1、五指毛桃
五指毛桃食药兼之,在众多祛湿食材中它的补虚作用较强,又能补脾肺之气,中医认为它能健脾补气、养胃祛湿。体内湿气较重时,利用五指毛桃煲汤煮水饮用,有助祛湿养生!
2、绵茵陈
绵茵陈是广东民间十分熟悉的祛湿类中药,在春湿夏暑时常入药入汤,它价格十分便宜且随处可见,但它早在《神农本草经》时就被列为上品。中医认为它能清湿退热、利胆去黄,尤善治三焦湿热,以及黄疸、肝炎、小便不利、风痒疮疥等。
3、白术
白术具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止汗、利尿、安胎的功能。《本草汇言》中记载,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白术能改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易泄泻等症状,黄疸、容易出汗、水肿之人以及小便不利者亦可使用。
4、茅根
白茅的根部,是利尿祛湿之好材料。中医认为,茅根性寒、味甘苦,入肺经、胃经、小肠经,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常用于治疗一些热病,如肺热所致烦渴、咳嗽,胃热所致的呕吐等;也治疗一些血症,如吐血、尿血等;同时,可治疗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
湿气重有哪些表现?身体有这4个症状,体内藏湿严重了
吃得多,吃的油腻,并且不爱运动,是当下人群的生活习惯,长时间的暴饮暴食,休息作息不规律等,就造成了体内湿气的形成,一湿难除,想要祛湿会比较困难。如果身体已经出现了这4个症状,你的湿气已经不容忽视了。
一、身体沉重,没精力
有的人整天活力满满,充满干劲,而有的人即使每天长时间的睡觉也会觉得浑身乏力,没有精力做事情,其实这是湿气导致的。湿气重的人会有未老先衰的感觉,在年纪轻轻的状态下拖着老年人的身体。会感到头脑昏沉,身体疲惫,感觉有重物压在身上,一旦外出后想要找凳子或是床躺下休息。怕冷怕热,容易遇风感冒。
二、大便不成型
在中医学上认为,脾是化湿最主要的器官,经过运化防止湿气形成。如果体内湿气过重,脾功能无法承载较多湿气时就会产生堆积,最后以大便不成形表现出来。一般湿气重的人大便容易粘,不容易成型。如果你排便开始这样的话,就需要注意你是否已经湿气过重,饮食方面需要注意,多吃清淡,少量多餐才行。
三、没胃口,消化不良
湿气重,最先影响的便是脾胃功能,一旦脾胃的运转出现异常变会引起食欲、消化方面的问题。看见食物没有欲望,感觉腹胀难以消化,这代表你的湿气已经很重了。另外也会表现出口臭、口苦,没有味道,甚至不想要说话,一吃就饱,甚至涨肚等。
四、关节疼痛
与上面的表面现象相比,关节酸痛沉重会比较的严重,因为体内湿气已经完全影响到健康。湿气侵犯到关节处后很难将湿气拨出。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使得小腿发酸发沉,疼痛难以伸展,甚至影响到日常的行走。
湿气说小不小,基本亚健康人群都会被湿气困扰,尤其身体肥胖的朋友,体内湿气过重导致的气血不畅,经络不通,新陈代谢慢等。所以想要改善自己的身体情况,建议通过调理的方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通过泡脚可以缓解和治疗湿气,一天泡一次脚,每次半个小时,只要坚持就会有一定的效果。
适当的休息,坚持运动,湿气就会远离我们,如果你的身体已经出现这四种症状,那么你就需要关注你的湿气问题,你了解到了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湿气重,高血压,肥胖,眩晕,哪些中药或有帮助?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一觉醒来,头晕目眩,像是刚从“旋转木马上”下来?或者一走路就觉得两腿像灌了铅?再一摸脉搏,心跳咚咚快得像打鼓?更别提体重秤上的数字,似乎在和你“斗气”直往上蹿。
湿气、肥胖、高血压、眩晕,这些现代都市人的常见问题,已经成为健康路上的‘拦路虎’。问题来了,难道我们只能无奈叹气?其实,中医的宝库里,或许早已藏好了答案,让你在不知不觉间找到平衡。
湿气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词有点玄乎,仿佛是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云雾”。其实在中医里,湿气更像是一种“身体里的水泥”,它会黏在你的脾胃上,堵住你的经络,让身体变得沉重、懒散,甚至直接影响你的代谢。
《黄帝内经》里强调,湿气多因脾胃虚弱或外界环境湿重而生。简单点说,吃太多冷饮、油腻食物,再加上久坐不动、生活环境潮湿,湿气就会悄咪咪地“潜伏”在你体内,像个“跟屁虫”一样挥之不去。
高血压:身体的“高压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李阿姨,50岁,平时爱吃火锅、冷饮,运动基本为零,每天上班就坐,下班就躺。结果呢?体重飙升,整天觉得困倦无力,脚踝还莫名肿起来。医生一检查:湿气太重,连带着血压也跟着飙高了。
高血压就像是身体里的“高压锅”,一旦压力过大,随时可能“爆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原因,除了遗传因素,更多是因为饮食不当(重盐、重油)、缺乏运动、长期压力等等。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有关。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长期情绪紧张、熬夜,肝火旺盛,肾气不足,血管里的“水力发电站”就容易出问题,血压自然跟着飙升。
肥胖:代谢的“堰塞湖”肥胖的问题不用多说,许多人都深有体会。脂肪堆积不仅拉低了颜值,还让你身体的代谢系统像堵了堰塞湖一样,血糖、血脂、血压全线崩塌。中医认为,肥胖多与脾虚湿盛、痰湿内阻有关。简单来说,脾胃的“运化工厂”出了问题,湿气和痰浊堆积在体内,脂肪也就越积越厚。
眩晕是一种非常让人崩溃的症状。你可能会觉得天旋地转,站不稳、走不直,严重时甚至恶心呕吐。中医认为,眩晕多由肝阳上亢、气血不足或痰湿阻滞引起。换句话说,肝火过旺、“电路”供血不足,或者湿气太重堵住了“电线”,都会导致大脑“短路”。
中药怎么帮忙?四个对症的“宝藏方”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下面就介绍几味经典中药,看看它们如何对症下药。
薏苡仁和茯苓是中医里祛湿的“黄金搭档”,就像清道夫一样,把体内的湿气一扫而空。薏苡仁能够“利水渗湿”,茯苓则可以“健脾祛湿”。两者搭配,不仅能缓解湿气带来的困倦和浮肿,还能帮助减肥。
一个简单的薏苡仁茯苓茶,做法也很方便: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加水煮20分钟,每天喝上一杯,湿气重的人喝了会感到身体轻松不少。不过要记住,薏苡仁性微凉,体质偏寒的人不要天天喝。
高血压患者经常会感到头晕目胀,这时候天麻和菊花是一对绝佳的“降压CP”。天麻能够平肝息风,专治头晕目眩、肝阳上亢;菊花则能清热解毒,缓解眼睛胀痛。
一个简单的菊花天麻茶,材料包括天麻5克、菊花10克、枸杞10克,用开水冲泡即可。每天一杯,血压高的人喝了可能会觉得头脑清爽不少。
肥胖患者最需要的是“减负”,而荷叶和山药正是减肥的好帮手。荷叶能够“升清降浊”,帮助体内脂肪的代谢;山药则能补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一个简单的荷叶山药粥:荷叶10克,山药50克,加入适量大米煮成粥,早晚各吃一碗。长期坚持,可能会发现体重悄悄往下掉。
半夏白术汤是中医经典名方,专治痰湿中阻导致的眩晕。半夏能燥湿化痰,白术则健脾燥湿,两者搭配,堪称眩晕患者的福音。
具体做法:半夏10克,白术10克,加上陈皮5克,用水煎煮,每天喝一剂。很多眩晕患者在喝了几天后,会觉得天不再“转”了。
除了中药的调理,生活中的一些小改变也能带来大不同。
- 管住嘴,迈开腿:少吃油腻、甜食,多吃清淡、高纤维食物。每天坚持半小时运动,比如快走、瑜伽或游泳。
- 远离湿气: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少穿湿衣服,避免久居潮湿之地。
- 学会解压: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
湿气重、高血压、肥胖、眩晕,这些问题并非“一时半会”就能解决,但只要你用对了方法,调整生活习惯,坚持中药调理,身体的“水泥”“堰塞湖”迟早会被疏通。健康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持久战。与其等到问题变得不可收拾,不如早点行动起来,让身体重新回到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全球报告》
《黄帝内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