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不(肥胖不能做包皮手术吗)
肥胖是病不是福
近日,一名11岁的清远男童因突发不明腹痛就诊清远市人民医院。经清远市人民医院儿内科检查后发现,该男童身高154厘米,体重57.5公斤,BMI24.2(身体质量指数,儿童正常为13.2-16.7),属于肥胖症,此外诊断显示肝功能异常、重度脂肪肝。
一个只有11岁的小男孩,竟然罹患重度脂肪肝,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实际上一切的诱因都是他的过于肥胖。如果他的情况不能尽快地治疗和改善,后面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健康问题。而发生在清远这个小男孩身上的事情,也是对清远所有为人父母者的一种警醒,那就是通过合理的饮食,健康的运动,避免孩子过于肥胖。
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很多老人都觉得孩子能吃是好事,胖了是一种福气,但这实在是一种过时的理念了,不但过时,还可能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现在,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肥胖已经被视为一种疾病,是需要治疗的,而肥胖这种疾病,不但会给当事人的工作生活带来各种困扰和不便,而且它本身会引发其他很多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以及呼吸困难等等。
避免未成年人肥胖的最好办法,就是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猪肉等容易导致肥胖的食品。孩子不懂事,现在还不知道肥胖的危害所在,等到他们长大懂事了,那时候再想减肥,就会变得很困难,很多人甚至会因此怨恨自己的父母。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明确肥胖是病不是福的理念,别把自己的孩子养成一个大胖子。
□丁慧佳
法国女人不胖?调查称肥胖人群在法受歧视现象普遍
法国人,尤其是法国女人,仿佛身上有种神奇的光环,因为“法国女人不胖”,近年来风靡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就以此为名。但反向来看,不禁疑问:法国的大码女生在日常生活中肯定面临着很大压力吧。
据法国“欧洲时报”援引法国《世界报》报道,法国一半人口面临肥胖和超重困扰。巴黎市政府近日举办“反对肥胖歧视日”,汇集维权人士、协会、公共机构、医生和博客写手,揭露肥胖群体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种暴力、侮辱等歧视。
38岁的加布里尔·德迪耶(Gabrielle Deydier)身高1米53,体重150公斤。她曾写过一本书,名叫《我们并非生来肥胖》(On ne nat pas grosse),讲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因身体肥胖而遭遇的各种屈辱。找工作时遭遇的歧视对其生活影响最大。因为太胖,她曾被雇主辞用。两年前,德迪耶在巴黎郊区一所学校担任行政助理时,同事总指责她太胖,这些非常不善意的评判给她造成很大困扰。“校长找我,命令我瘦下来。最后我都抑郁了。”她说。
巴黎市政府负责处理歧视问题的副市长伊莲娜·比达尔(Hlne Bidard)解释道,在法国,1/4领最低工资的人都有肥胖问题,这占了法国总人口的16%。找工作时,年龄是最重要的歧视因素,其次就是体重。
报道指出,身材肥胖同样导致就医困难,医院缺乏尺码合适的医学器材。比如,有些人抱怨去看牙时,医生害怕他们压坏仪器台,直接拒绝治疗。
普遍观点认为,胖人缺乏自控能力,如果他们管住自己的嘴,少吃一点,便能瘦下来。心理学家赛尔维·贝科慕(Sylvie Benkemoun)则认为肥胖也是一种慢性疾病,与遗传、抗忧郁剂和荷尔蒙等因素有关。她强调说“体重不只是饮食问题”。
据法国BFMTV网站报道,一份调查显示,在法国45%的受访者认为,工作中歧视肥胖者是很正常的。德迪耶称,“有时人们说我太夸张了。一点没有夸张。接近一半的人觉得胖子在工作中被歧视很正常。” 德迪耶还表示,身边很多人告诉她,宁愿得艾滋病或癌症,也不愿意变成她这样。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反对肥胖歧视日”活动时评价说,在法国,对肥胖人士的歧视更普遍,这和民众观念有关。很多人觉得“我们生来很瘦,如果生活不错,年老也会一直这么瘦下去”。
美国博客写手杰斯·贝克(Jes Baker)也指出,“法国女人”这一迷思在美国盛行,加重社会对女性及其身体的评判。“肥胖不是问题,别人的眼光才是问题。现在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同是巴黎女性的记者娜塔莉·德普雷(Nathalie Dpret)也早看不惯其他人对“法国女人”和“法式优雅”的盲目崇拜。在她看来,“巴黎女人”更是一种营销手段,2017年的法国女性,不只意味着自然风格和修长体态,更应是聪明智慧的现代女性。
巴黎市政府发起的“反对肥胖歧视日”,被划入“反对歧视周”一系列活动。为了反对肥胖歧视,巴黎市政府将通过宣传和大码模特走秀,使巴黎民众关注这个话题。此外,学校、公立医院和市政府人力资源将提高警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针对肥胖人群的歧视。【环球网报道 记者 王莉兰】
肥胖不等于懒惰和贪吃,百余机构共同呼吁:停止对肥胖污名化
肥胖就意味着懒惰、贪吃或是缺乏自制力吗?事实上,当前科学证据表明,体重调节并非完全受个人意志控制,生理、遗传和环境因素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
3月4日,顶级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的一份共识声明呼吁停止对肥胖的污名化,号召医疗人员、学术单位、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媒体等对肥胖提出一种新的公开表述。
声明提到,当下流行观点认为肥胖是一种选择,可以通过少吃多运动来完全扭转,这使得超重或是肥胖人士通常被认为是懒惰和不自律的。他们在面临严重并发症风险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作、教育和医疗环境中的一些歧视和误解,职业发展以及获得高质量医疗护理和教育的机会也受影响。
此外,外界对肥胖的歧视也会使他们的身心皆受伤害。其中,心理状况不佳会持续造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某些情况下还会发展成进食障碍等。
为此,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糖尿病系教授Francesco Rubin等36名专家组成了一个国际专家组,对体重污名的原因及影响的现有证据进行了重新审视,并联合发布了一份共识声明,建议消除对体重的偏见。100多个机构、单位、社团和期刊签署了这份声明,包括美国糖尿病学会、世界肥胖联盟和自然科研期刊等。
Francesco Rubin表示,“对肥胖的污名化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损害了相关人士的人权和社会权利,是对抗肥胖症流行的主要障碍。”他提到,这一声明的目的是召集专家学者和科学组织,一致谴责体重歧视,并揭露引起体重偏见的一些错误观念。
声明中提出了终止肥胖污名化的13条建议,包括承认肥胖是一种慢性病并予以治疗,提高临床环境中医务人员对污名的意识,增加对肥胖和Ⅱ型糖尿病的研究经费等,同时还呼吁媒体对肥胖进行公正、准确和非污蔑性的描述。公共卫生和政策层面,声明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肥胖相关政策的科学性,并建立强有力的公共政策,禁止基于体重的歧视和不平等。
对于一些常见误解,声明也予以解释。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肥胖主要是由于暴饮暴食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引起,但现在有更多证据表明,遗传、昼夜节律紊乱、心理压力以及药物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体重,“暴饮暴食、缺乏锻炼可能只是肥胖的症状,而不是其根本原因”。
同样,声明认为,“通过自觉少吃多运动,严重肥胖通常可逆”的观点也没有证据支撑。体重和脂肪量由许多生理机制调节,仅靠控制食物摄入和体育锻炼来减重并不可行。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对于严重肥胖症患者而言,少吃多动对其体重影响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