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肥胖(中国的肥胖率这些年来迅速上升英语翻译)
我国约1.8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腹型肥胖同样需要减重
近日,由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发起的“防治肥胖症,只为更健康”公益项目传出消息:我国约1.8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许多人对肥胖症的认知仍停留在“外观问题”层面,却忽视了它作为一种疾病带来的健康隐患。专家提醒市民需科学管理体重、远离健康风险。
所谓“肥胖症”,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作为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肥胖症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以心血管疾病为例,超过三分之二的肥胖相关死亡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肥胖因此常被称之为“万病之源”。
到底如何判定是否肥胖?医学界通常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评估。BMI事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近日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达到24kg/m²且低于28kg/m²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kg/m²为肥胖症。
指南还指出,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较易形成腹型肥胖。腹型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代谢综合征,而通过测量腰围则可以简单判断是否为腹型肥胖。值得一提的是,BMI在正常范围内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属于腹型肥胖,同样需要减重。
针对肥胖症,体重管理干预越早,获益也越大。《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提出,体重管理的关口应当前移。即在体重出现上升时即起始体重管理计划,而非等到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加重。面对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健康体检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同时也应当主动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及早治疗,预防肥胖可能引发的相关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小英教授同时表示:“既往超重或肥胖的药物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以GLP-1RA为代表的新型减重药物有望打破我国超重或肥胖患者治疗选择有限的局面,对于提高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公益项目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地铁站同步开展。项目以城市生活的核心场景——地铁为平台,旨在打破过往的认知局限,向公众科普肥胖症及其危害,倡导从体重管理开始,提升全民健康意识。该项目由诺和诺德公益支持。
来源:作者:顾泳
我国科学家新发现:中国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肠道内这种细菌太多
对很多身体较胖的人来说,减肥堪称是一件人生大事!人们对付它的方法有节食、运动,吃减肥药等,但是对肥胖者来说,这些方法大都只能在操作时产生作用,很难解决肥胖的根本问题,但近日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有了新发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科学团队在今年7月11日在权威期刊《细胞·宿主与微生物》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确认肠道中的巨单胞菌(Megamonas)为一种关键的致胖菌,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理解肥胖的复杂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肥胖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肥胖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质量,还加剧了医疗体系的负担。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致力于解析肥胖的成因,从基因遗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到饮食习惯等,都与肥胖有关。
而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兴起,肠道微生物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给出答案,也逐渐成为肥胖成因的研究热点。而本次研究则首次聚焦于中国人群,通过大规模的宏基因组测序,揭示了巨单胞菌在肥胖发生中的独特作用,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上海交大瑞金医院的研究团队精心设计了严谨的实验方案,纳入了超过1000名中国参与者,其中肥胖者631名,BMI平均高达35.68±4.58,体重正常者374名,BMI平均为21。通过对这些参与者的粪便样本进行鸟枪宏基因组测序,研究团队构建了详尽的肠菌图谱,并深入分析了不同菌群的丰度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以肠菌特征分类的方法,将参与者分为B型(以拟杆菌为核心)、P型(以普雷沃氏菌为核心)和M型(以巨单胞菌为核心)三种类型。这一分类方法好处是可以直观展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并且还能揭示M型人群更易肥胖的现象,这都为后续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研究中发现巨单胞菌是中国人群的一种主要致胖细菌,为了进一步验证巨单胞菌的致胖作用,研究团队还进行了动物实验。他们选取无特定病原体(SPF)小鼠作为模型,通过高脂饮食(HFD)喂养,并额外移植巨单胞菌,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及代谢指标。
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未移植巨单胞菌的小鼠,移植组小鼠体重增幅更大,且增加的主要是白色脂肪组织,同时伴有血清瘦素、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的显著升高。这一发现强有力地支持了巨单胞菌在促进肥胖中的关键作用。
巨单胞菌致胖机制解析那么,巨单胞菌是如何导致肥胖的呢?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微生物代谢通路,发现巨单胞菌能够显著增强脂质转运和吸收能力,尤其是通过降解肌醇这一天然多元醇,降低了小肠对脂肪酸的吸收抑制作用。
肌醇的缺乏与多种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包括胰岛素抵抗等,而巨单胞菌正是通过这一途径促进了脂肪的积累。
明白了吧,很多人之所以肥胖,是因为消化道内巨单胞菌较多。
这种细菌可以降解肌醇,使得人体消化道更容易吸收脂类,那么脂肪吸收的多了,自然也就变胖了。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科学团队本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肥胖背后的又一个重要推手——巨单胞菌,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肠道微生物与肥胖之间关系的认识,更为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通过检测肠道中巨单胞菌的丰度,可以作为评估个体肥胖风险的一种新方法,为个性化减肥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其次,针对巨单胞菌的干预措施,如开发特异性抗菌剂或益生菌,有望成为未来肥胖治疗的新策略。
此外,该研究还促进了国际间在肥胖微生物组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全球肥胖研究的深入发展。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或许能找到一种通过抑制巨单胞菌的丰度而探索到更加有效、更加精准的肥胖防控方法,那无疑将是肥胖者的福音。
消息来源:《南方日报》7月25日报道《肥胖与这种菌有关!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肠道致胖菌》
儿童肥胖挑战严峻,中国肥胖联盟专家加固防控链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近年来,肥胖带来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加剧,儿童肥胖现象愈发引起广泛关注。《柳叶刀》杂志刊发的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肥胖人口已超 10 亿,约占全球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约 1.59 亿肥胖人口为 5 岁至 19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肥胖也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下称“《诊疗指南》”)显示,我国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在6-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6.8%和3.6%。
肥胖作为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运动能力、骨骼肌发育和认知发展,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儿童青少年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加重医疗及社会经济负担。通过防控儿童肥胖降低慢性病带来的危害迫在眉睫。
近日,中国肥胖联盟执行主席房中则教授和理事潘雄飞研究员在国际知名期刊《Lancet Public Health》上发表关于中国儿童肥胖问题的评论文章。文章基于该期刊最近发表的三篇中国儿童肥胖综述,进一步提出了解决中国儿童肥胖挑战需要考虑的三个问题,为我国儿童肥胖防控工作提供了参考建议。
中国儿童肥胖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在2020年10月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强调,全国目标以2002年-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2020年-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为实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零增长奠定基础。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 16 个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了详尽的体重管理措施。例如在孕产妇体重管理方面,加强孕产妇体重管理、营养评价和身体活动指导,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减少肥胖的代际传递;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体重管理方面,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开展0-6岁儿童健康管理;在学生体重管理方面,培养儿童青少年形成动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的健康习惯等。
房中则教授和潘雄飞研究员也在上述文章中强调,儿童肥胖问题应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理解和解决,“儿童肥胖可能是母亲孕前肥胖的结果,也可能是日后肥胖和多种主要非传染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其中,全生命周期健康理论将早期生命阶段视为关键期。文章分析,此时生物因素、行为和环境因素对未来健康轨迹有重大影响。在生命早期维持健康体重应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因为这不仅有助于个体未来的健康,还对确保不同生命阶段的最佳身体和认知功能以及促进个体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而从全生命周期角度防控儿童肥胖,需要切实可行的落地举措来支撑。在《诊疗指南》章节解读暨讲师培训中,作为《诊疗指南》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房中则教授指出,“全生命周期面临饮食、久坐、遗传、社会与环境暴露等共性问题及各阶段的个性危险因素,因此需建立全生命周期人群队列,如孕期、儿童青少年、成人体重管理队列以及老年人慢病队列,并进行精细化随访。”
此外,“开发不同生命周期的流行病学问卷,涵盖孕期体重及相关疾病、儿童青少年电子产品使用与零食等情况、成年人及老年人特定健康问题等;研制可穿戴化设备收集患者离院后体重与危险因素信息;借助数据驱动精准管理,利用人工智能分析人群队列大数据,确定关键防控因素。”房中则教授表示。
政策引领,精准施策
尽管我国已出台诸多举措防控肥胖问题,但从宏观政策的执行到微观个体的干预环节,仍面临诸多复杂的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房中则教授指出,我国虽已构建政策框架与多元手段,但仍存在明显短板,“评估手段单一,过度依赖 BMI;专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及健身教练资质与能力不匹配;长期管理缺乏科学依据,膳食模式研究结论矛盾;公众对国家政策关注度低,个体指导精准度不足,导致政策落地遇阻。”
深入探究体重管理困境的根源,房中则教授认为精准公共卫生政策是破题关键,“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举措,关注国民进行肥胖预防,包括《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等,但未能有效控制超重肥胖上升趋势。”房中则教授强调,目前个人咨询教育与临床干预仅能解决部分人群问题,面对庞大的超重肥胖人群,亟需精准公共卫生政策推动,以实现有效管理。
上述文章也指出,儿童肥胖政策需要纳入到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框架中。与成人肥胖不同,儿童肥胖通常不会与其他非传染性疾病一起出现,因此其在我国非传染性疾病政策中未体现出重要性。
最新全国性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儿童肥胖患病率迅速增加,预计未来这些地区的儿童肥胖负担将会高于其他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将存在类似分布特征。鉴于儿童肥胖负担的分布不均,文章认为应积极开发和实施针对特定人群的干预策略。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儿童肥胖防控策略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减少食品系统和食品环境中致胖因素方面。超加工食品和预制菜已成为现代中国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针对加工食品的改良工作应专注于优化营养结构,同时降低潜在的健康风险。需要学术机构、公共卫生组织和政府部门的专业知识和监管,才能确保食品行业在加工食品改良上取得成功。
潘雄飞教授和房中则教授也在文章中强调,尽管我国儿童肥胖防控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不断加强,未来各方还应继续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肥胖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