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素(肥胖素材灵感)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当心!塑料消费品可能导致肥胖

塑料消费品中使用的化学品可能促使脂肪生成。受访者供图

1975年至今,全球肥胖人口数量几乎增加了3倍,并有超过4100万名5岁以下儿童被归类为超重或肥胖。而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是导致死亡的首要风险因素之一,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因此死亡。

肥胖这一公共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遗传背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无节制饮食、缺乏锻炼、睡眠不足等。然而,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这些因素不足以解释肥胖症大流行的规模和速度。因此,识别和厘清生活方式以外的其他环境因素对于控制肥胖至关重要。

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塑料消费品中含有有效的代谢紊乱化合物(MDC),在暴露于MDC后,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会分化为脂肪细胞并积累甘油三酯,最终形成类似的成熟白色脂肪细胞;考虑到人类经常接触大量塑料制品,科研人员推测,塑料化学品可能加速人体肥胖形成。

近日,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和技术》杂志上。

塑料消费品的脂肪生成活性

已有研究表明,双酚类和邻苯二甲酸盐等化学物质,会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促进肥胖。

“然而,双酚类、邻苯二甲酸盐等MDC,只占塑料中所有化合物的一小部分。”论文第一作者约翰内斯·沃尔克表示,考虑到塑料消费品的化学复杂性,双酚类和邻苯二甲酸盐只是其化学构成中的“冰山一角”。

为全面了解塑料作为MDC的暴露来源,研究人员使用非目标高分辨率质谱分析了34种日常塑料消费品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并通过高含量成像分析了它们的联合成脂活性。

“我们检测到55300种化学特征,并初步确定了629种独特的化合物,包括11种已知的MDC。”沃尔克介绍。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从1/3的塑料消费品中提取的化学物质,可以导致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并分化为脂肪细胞;与对照化合物罗格列酮处理的细胞相比,这些细胞更大,含有更多的甘油三酯。

“我们的研究表明,日常使用的塑料含有有效的MDC混合物,因此可能是导致肥胖的相关但被低估的环境因素。”沃尔克表示。

事实上,许多肥胖素是干扰正常内分泌调节的内分泌干扰物。在细胞和动物实验中,显著的内分泌干扰物,如杀虫剂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DT)、塑料化学品双酚和邻苯二甲酸酯,会扰乱代谢功能或促使肥胖。

此外,不健康或功能失调的脂肪细胞是肥胖表型的一部分。研究发现,暴露于塑料化学品的脂肪细胞,往往显得更大、含有更多甘油三酯。这些结果表明,暴露于塑料化学品中可能也会使脂肪细胞向不健康的表型转变。

塑料产品通常由一种或多种聚合物、多种有意添加的物质(如填料或添加剂)以及非有意添加的物质(如生产过程中的残留物)组成。据统计,仅塑料食品包装中就有4000多种物质,而经验数据表明,塑料中的化学物质比目前已知的要多。

美国绿色科学政策研究所专家卡罗尔在评论中指出,这一研究为揭示肥胖大流行提供了新思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应该尽量选择由非塑料材料制成的产品。

不同的潜在机制

PPARγ是脂肪生成的关键调节因子,许多诱导脂肪生成的MDC也可激活PPARγ。

研究人员指出,尽管人们普遍认为PPARγ激活是人为化学物质触发脂肪生成的主要机制,但大多数塑料样品实际上并未激活该受体,只在少数情况下出现了高PPARγ活性。此外,有一些样品激活了PPARγ,但在脂肪生成试验中不起作用。

GR是另一种参与脂肪生成的重要核受体,各种MDC会激活GR。然而没有任何一种塑料提取物能激活GR。

研究人员由此认为,塑料提取物的成脂作用不一定依赖PPARγ的直接激活,还可能涉及其他机制。

“阐明塑料化学物质诱导脂肪生成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我们要面对两个‘黑匣子’,即塑料中存在的复杂化学混合物和3T3-L1细胞中生成脂肪的多种潜在作用机制。”沃尔克在文章中表示,这两个问题不厘清,就无法判定塑料提取物的成脂作用机制到底是怎样的。

除PPARγ和GR外,多种其他核受体,如维甲酸X受体α、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肝脏X受体、甲状腺β受体的激动剂也被证明有助于脂肪生成。

鉴于该研究在塑料中检测到的化合物的多样性,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化合物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机制与PPARγ和GR无关。因此,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阐明潜在机制。

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

卡罗尔表示,该研究是第一项关于塑料消费品中提取的化学物质的脂肪生成活性的研究,对相关研究具有引领作用。

但研究人员表示,考虑到塑料产品及其化学成分的多样性,样本肯定不能代表人类接触的所有塑料化学品;鉴于塑料化学品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全面描述人类暴露的所有类型塑料化学品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在研究中,为调查塑料制品中是否存在MDC,研究人员使用了甲醇提取样品。但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现实中,许多塑料制品中的MDC是否会释放出来也值得研究。

因此,尽管该研究证明消费品中存在强效MDC,但它们是否会在现实的条件下迁移到空气、水或食物中,或者是否能被皮肤吸收,仍有待研究。

使用与该研究相同的样本,研究人员证明了大量导致体外毒性的化学物质,如抗雄激素化合物,会迁移到水中。然而,尚不清楚该研究涉及的MDC是否也是如此。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的目标是最终产品,如食品或个人护理产品的塑料包装。由于化学品迁移不是单向的,因此也不能排除内含物如化妆品中的化合物迁移到包装中的可能性,而这些化合物可能有助于脂肪生成活性或PPARγ激活。

通过非目标化学分析,研究人员初步确定了几种MDC。然而,许多化合物仍然未被识别,这有待通过建立更全面的光谱数据库来解决。(记者 郑金武)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21/acs.est.1c06316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网红减肥笔号称“一个月能瘦16斤” 4000一支 Saxenda实为糖尿病用药

图片来源 网络截图

“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一胖毁所有,大地因你抖”……又到了每年的“露肉季”,你是不是也在为减肥发愁?有同样烦恼的可不只你一人,为了减肥,各路人士绞尽了脑汁,全网召集快速瘦身法,力求达到“不少吃一块肉,不用迈一条腿就能躺瘦”的效果。

于是,商家也极力迎合大众心理,推出各种减肥产品。最近一种Saxenda减肥笔就在朋友圈流传开来,声称“只要轻轻一针,食欲就能减半”,“一个月能瘦8公斤”。

Saxenda减肥笔未在中国上市,存多种风险

新京报记者查询发现,这款Saxenda减肥笔通过微商购买的价格为2000元-4000元一支,主要成分是利拉鲁肽,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是由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处方注射产品,但Saxenda并未在中国上市。美国食药监局(FDA)网站显示,其主要用于BMI大于等于27kg/㎡(超重)同时伴有至少一种与超重相关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或BMI大于等于30kg/㎡(肥胖)的成年人慢性体重管理。此外,Saxenda需配合低热量饮食计划,同时增加体育锻炼。

虽然FDA批准其可用于减肥,但在对Saxenda风险评估及规避策略中还带有一项黑框警告:Saxenda在啮齿动物研究中观察到有甲状腺瘤(甲状腺C细胞瘤)发生,但尚不清楚Saxenda是否在人身上会引起甲状腺C细胞瘤,包括甲状腺髓样癌(MTC)的甲状腺瘤。也就是说Saxenda的使用存在着甲状腺髓样癌的风险,此外,FDA同时提醒该药还可能存在急性胰腺癌、胆囊炎、糖尿病人服用会导致低血糖症等风险。

事实上,不少人注射Saxenda后出现了不适。网友“白净”表示,自己在使用Saxenda两天后感觉“消化不良,胃难受带着心脏也不舒服”,还出现呕吐症状。

与Saxenda成分相同产品用于治疗糖尿病

新京报记者查询国家药监局官网发现,含有相同活性成分利拉鲁肽的药物“诺和力”(Victoza)于2011年在中国获批上市,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马雅辉介绍,尽管Saxenda的主要成分和国内批准上市的诺和力完全一致,但Saxenda只在美国、欧盟和加拿大获批可用于减肥,而诺和力在国内只被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属于降糖药,并未批准用于减肥。

专家表示,利拉鲁肽能够让体重减轻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的机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枢作用,通过直接或间接(迷走神经)作用于下丘脑的进食中枢,抑制饥饿信号,激活饱食信号,从而降低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另一个是利拉鲁肽具有一定的延缓胃排空的作用,从而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动物研究提示,利拉鲁肽可通过增加白色脂肪棕色化、增加棕色脂肪产热的作用增加能量消耗。

减肥的关键还是“管住嘴迈开腿”

马雅辉提醒,Saxenda在国外可用于治疗肥胖并没有那么简单,它是通过了一系列实验来证明该药物能让患者体重水平下降,但实验中要求使用该药的患者均为BMI≥30,且都是单纯性肥胖的非糖尿病患者。

正如FDA的提示,在使用Saxenda减肥的同时,生活方式的干预也不可少。比如健康的饮食,控制热量的摄入,体力活动、运动等的增加以及生活规律等,只想靠打点药就能减肥,那是不可能的。

此外,对于有些人还会用二甲双胍或其他降糖药去当减肥药吃的做法,马雅辉提醒,二甲双胍是应用最广泛的降糖药之一,在临床中可用于合并肥胖的糖耐量异常,“至于其他降糖药,如SGLT-2类的新型降糖药,虽然对体重会有影响,但都只是降糖药,不能作为减肥药来使用。”

新京报记者 王鹿 编辑 岳清秀 校对 范锦春

减肥别只顾少吃多动,不了解这3种激素,减肥只会白走弯路

有很多小伙伴为了实现减肥成功的目标,坚持锻炼,控制饮食,可奈何减肥就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难道是因为自己的努力程度还不够吗?

其实,在我们减肥的过程中,除了运动和饮食方面要控制热量缺口之外,也是少不了体内激素的配合的。

如果只是茫然地多动,少吃,减肥的过程只会白走很多弯路。

本期,我们就来跟大家聊一聊干扰你减肥效果的3种激素,而这些激素可能就是导致我们减肥难有进展的最大原因!

1. 瘦素

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出来的激素,瘦素的主要作用就是调节我们的脂肪,新陈代谢以及体重。

当我们进食的时候,快要吃饱的时候瘦素就会提醒我们停止进食,从而起到一个帮助我们控制食欲,避免吃得太饱的作用。

从瘦素是从脂肪细胞中产生的这一点来看,肥胖人群体内的瘦素会比一般人的更多。不过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就会比较纳闷了,既然他们体内的瘦素比一般人的多,那为什么他们还会这么胖呢?

其实,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体内的瘦素抵抗现象。

所谓瘦素抵抗的意思就是,虽然瘦素能够正常分泌,但是身体以及大脑却感知不到瘦素的存在,所以就算是瘦素分泌的再多,也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脑感知不到瘦素的存在。所以此类人不会有及时的饱腹感,从而就会吃的更多,吃的越多体重自然就可能会越胖了。

2. 饥饿素

饥饿素的作用和瘦素的作用则是相反的。

饥饿素是一种由大小肠产生的,能够让我们感觉到饥饿的激素。当我们饿了的时候,饥饿素的浓度就会出现上升的趋势,在饥饿素的影响下,我们就会感到明显的饥饿感,继而去寻找食物来充饥,从而增加我们体内的热量消耗也可能导致我们发胖。

饥饿素对于我们人体来说本身并不是一个好东西,但是饥饿素的受体分布在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当中,例如脑垂体,肠胃以及心脏之中等。

简单来说,当我们感到饥饿的时候,吃下去的食物也会给这些器官带来相应的作用。能够促进我们生长激素的分泌,扩张血管以及调节生长和代谢等作用。

而在肥胖者身上,他们的饥饿素的水平比瘦子的还要低,不过由于他们体内的饥饿素接收器过于活跃,所以就会导致他们所吸收的热量就会更多。

有很多减肥人群喜欢通过节食来减肥,殊不知节食的时间越长,这种饥饿素的浓度就会越高,从而就会导致我们进食更多的食物,还很容易导致暴食的发生。

所以,对于减肥人群来说,把饥饿素稳定在一个区间内是十分重要的。

这里就不得不再插一句嘴,不要节食!

因为当你开始节食的时候,体内的瘦素就会不断下降,而饥饿激素则会不断上升,会导致我们更容易感到饥饿,同时也更难减掉脂肪,减肥变得更难,变得更加低效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3. 睾酮素

又来到了男士们最爱的环节,睾酮素。

其实,睾酮素是一种男女都会分泌的激素。而一提到睾酮素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力量和肌肉,男性分泌睾酮素的主要器官是睾丸,而女性分泌睾酮素的主要器官则是卵巢。

这种激素能够帮助我们维持肌肉的力量,减少脂肪以及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此外,睾酮素的分泌还能够帮助我们增加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

男女有别,所以睾酮素的水平也是不同的。男性睾酮素的水平大约是女性的7~8倍,这是因为男性的代谢会更快,从产量上面来说则是女性的20倍左右。

通过这里我们也能够知道,女性想要成为金刚芭比还是很困难的。

所以,女性朋友们在健身的过程中也不要担心自己会变成肌肉女,因为女性体内帮助肌肉增长的激素本身就很少。

当然,珍贵的睾酮素也并不是一直处于高峰状态的。

我们体内的睾酮分泌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年下降,同时过于肥胖,过度抽烟喝酒,长期缺乏锻炼的人,其体内的睾酮分泌也都会大大降低。

而睾酮缺乏的男性也往往更容易长胖,如此下去可就是恶心循环了。

因此,每周至少1到2次的体育锻炼,日常少抽烟少喝酒,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长,都会让睾酮水平处于稳定状态。

文末小结:

着急减肥的心态很多人都有,但不要把我们常说的那句“少吃,多动”的含义给误解了。

如果采取节食的策略,短期来看的确会瘦的比较快,但是身体的激素一旦受到影响就会导致整体减肥效率降低。

因此,保持稳固,长久的减肥方式才是最为可取的。

好了,这一期的分享就是这样了,如果你有想要了解的方法,可以在文末给我留言或者直接私信我。

我是波普董,只说你能看懂的健身知识。

戳此加入健身减肥圈子,一起打卡成长!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头条健身 #清风计划#